黑质致密部神经元的“非周期敏感”现象

黑质致密部神经元的“非周期敏感”现象

刘国鹏[1]2001年在《黑质致密部神经元的“非周期敏感”现象》文中指出非线性动力学的发展和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为深入研究神经系统活动的规律提供了有效手段。近年来的研究证明,神经系统的复杂活动(包括神经元放电的脉冲系列)存在确定性混沌,并且神经元或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与其非线性动力学状态尤其是混沌特征密切相关。神经元的反应性是神经元的基本特性,神经元对刺激的反应敏感性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神经元的反应敏感性与神经元放电型式,即反映神经元动力学特征的放电序列的关系尚不清楚。我们研究室的新近工作发现受损的背根节神经元对相应刺激的敏感性与其自发放电型式密切相关,非周期放电神经元对刺激的反应比周期放电神经元更为敏感,非周期放电的时间脉冲系列存在确定性的混沌,据此,提出了神经元反应的“非周期敏感”假说,并推测这种“非周期敏感”现象可能是可兴奋细胞的一种普遍反应特性。为了论证这种“非周期敏感”现象在神经系统的普遍性,探讨中枢神经元反应特性与放电型式的关系,本研究在幼鼠脑薄片记录黑质致密部神经元的自发放电,观察神经元对刺激的敏感性与其放电型式之间的关系,井检 5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论文 非周期放电时间序列的混饨特性。 实 验 结 果 1.黑质致密部神经元有丰富的放电型式。根据放电序列峰峰间期(IntersPike interval ISI)特征将黑质致密部神经元分为周期放电神经元(IS!基本相等) 和非周期放电神经元(ISI不规则)两类。 2.非周期放电黑质致密部神经元对0.5、2、10卜M多巴胺的抑制反应比周 期放电神经元更为敏感,其反应的量效曲线相对于周期放电神经元显着左 移(尸<0刀1,矿检验)。 3.非周期放电黑质致密部神经元对 0.l、l、10 pM去甲肾上腺素的兴奋反应 比周期放电神经元更为敏感,其反应的量效曲线相对于周期放电神经元显 着左移o卅刀1,矿检验卜 4.非周期放电黑质致密部神经元对 1、10、100 nM去甲肾上腺素的抑制反 应比周期放电神经元更为敏感oo刀1,矿检验卜一般,InM的去甲肾上腺 素即可完全抑制非周期放电神经元;相反,即使 100 nM的去甲肾上腺素 也不能完全抑制周期放电神经元。 5.非周期放电黑质致密部神经元对0.2、l、5 pM谷氨酸的兴奋反应比周期 放电神经元更为敏感,其反应的量效曲线相对于周期放电神经元显着左移 (P<0刀 1,t检验)。 6.非周期放电黑质致密部神经元对30 s、60 s、90 s叁个不同时间段缺氧的抑 制反应比周期放电神经元更为敏感,其反应的量效曲线相对于周期放电神 经元显着左移(叨.01,t检验)。 7.在非周期放电的时间脉冲序列即放电的ISI序列中检测出非稳定周期轨 道。 6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论文 结 论 1.离体的黑质致密部神经元有丰富的自发放电型式,其中非周期放电的时间 序列具有确定的混饨特性。 2.非周期放电黑质致密部神经元分别对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谷氨酸和缺 氧等刺激的反应比周期放电神经元更为敏感,表现出“非周期敏感”现象。 3.“非周期敏感”现象可能与神经元放电的混饨动力学特性有关,进一步提 示“非周期敏感”现象可能是神经元普遍存在的基本反应规律。

刘国鹏, 胡叁觉, 韩晟, 王晓斌, 杨红军[2]2002年在《黑质致密部神经元对去甲肾上腺素的敏感性与其放电型式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 研究黑质致密部 (SNc)神经元的放电型式与其对去甲肾上腺素 (NE)敏感性的关系 ,探讨“非周期敏感”现象的普遍性 .方法 在幼鼠的脑片胞外记录 SNc神经元的自发放电 .比较周期与非周期放电神经元对 NE反应的敏感性 ,对非周期放电神经元的放电进行非线性动力学分析 .结果  NE对 18个周期及 12个非周期放电神经元呈现兴奋作用 ,对 16个周期及 12个非周期放电神经元呈现抑制作用 .无论兴奋或抑制作用 ,非周期放电神经元对不同浓度 NE的反应程度均比周期放电神经元大 (P<0 .0 1) ;NE的兴奋及抑制作用可分别被酚妥拉明 (2 0μmol· L- 1 )及舒必利 (1μmol· L- 1 )阻断 ;在非周期放电神经元的放电序列中测出非稳定周期轨道 .结论  SNc的非周期放电神经元比周期放电神经元对 NE更敏感 ,这种敏感性可能与非周期放电的混沌特性有关 .

刘国鹏, 胡叁觉, 樊爱琳, 韩晟, 王晓斌[3]2001年在《黑质致密部神经元的反应性与放电型式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通过研究黑质致密部 (substantianigracompacta,SNc)神经元的放电型式与其对谷氨酸、多巴胺及缺氧敏感性的关系,探讨“非周期敏感”现象在神经系统的普遍性。在幼鼠的脑片胞外记录SNc神经元的自发放电 ,比较周期与非周期放电神经元对该叁种刺激反应的敏感性,并对非周期放电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峰峰间期序列 (interspikeinterval,ISI)进行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 ,非周期放电神经元比周期放电神经元对上述叁种刺激更敏感 ;非周期放电神经元的放电ISI序列含有非稳定周期轨道族 ,提示非周期放电存在确定的动力学机制

孙红梅[4]2004年在《银杏平颤方对PD鼠中脑多巴胺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探讨》文中提出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目前该病已成为老年致残和病死的主要疾病之一,它的主要病理变化是投射至纹状体的黑质致密部多巴胺神经元和轴突丢失。黑质内多巴胺神经元的减少,使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降低,引起中枢多巴胺和乙酰胆碱比例失调,在临床上出现震颤、肌肉僵直、运动弛缓等一系列症状。随着研究的深入,已发现 PD 中中脑黑质多巴胺神经元丢失的主要方式之一是细胞凋亡,但由于 PD 病因及病机的复杂性,至今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中医药用于防治帕金森病已取得了可喜的苗头,本实验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组成了银杏平颤方, 从细胞凋亡的诱因、调控分子等多个方面研究并比较了银杏平颤方及拆方对 MPTP 诱导 PD 鼠的防治作用,揭示了中药的作用和机制。 本实验分为四个部分:(1)观察 PD 鼠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神经元的丢失和凋亡以及银杏平颤全方和拆方的作用;(2)观察 PD 鼠脑内线粒体酶复合体的活性变化以及银杏平颤全方和拆方的影响;(3)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 PD 鼠脑内不同部位钙结合蛋白 Calbindin D28k 的表达和中药的影响;(4)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观察 PD 鼠黑质致密部凋亡的主要调控分子 Caspase-9、Caspase-3、Bcl-2、Caspase-3mRNA 和Bcl-2mRNA 的表达以及中药的作用。 实验选用 C57BL/6J 小鼠,应用 0.3%MPTP(生理盐水配制)按 30mg/kg/天腹腔注射,连续 5 天,复制 PD 模型。动物随机分为六组:(1)正常对照组(NC);(2)模型对照组(MC);(3)银杏平颤全方治疗组(简称全方组, GBPR);(4)中药清热解毒方治疗组(简称解毒组, JDR); (5) 中药平肝熄风方治疗组(简称平肝组, PGR);(6)中药化瘀通络方治疗组(简称化瘀组, HYR)。动物的存活期分别是 14 天和 28 天。 主要实验结果如下: 1. 中药银杏平颤全方和拆方可抑制 PD 鼠中脑黑质致密部 TH 阳性神经元的丢失和 凋亡 实验研究表明:造模后 PD 鼠中脑黑质致密部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元的数目比正常组明显减少,14 天,减少了 52.14%,28 天,减少了 60.78%;黑质致密部 TH阳性神和纤维的光密度也明显降低,两个时间段分别降低了 90.42%和 93.20%。14 天,各中药治疗组可部分减少黑质致密部 TH 阳性神经元的丢失,其丢失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低,其中解毒组和化瘀组分别减少了16.60%和17.55%,效果较好;全方组和平肝组分别减少了 22.72%和 20.61%。28 天,全方组 TH 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减少的程度最低,其丢失率为 33.2%, 其它叁个拆方组减少的程度较大,解毒组为 49.23%、平肝组为 44.9%和化瘀组为43.94%; 中药各组也可不同程度的增加PD鼠黑质致密部TH阳性神经元和纤维的光密度。 造模后,Tunel 方法显示 PD 鼠中脑黑质致密部凋亡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多,阳性细胞<WP=4>2 银杏平颤方对 PD 鼠中脑多巴胺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探讨核的着色强度也明显增加,14 天更明显;各中药治疗组可抑制该部位细胞的凋亡,14天,解毒组效果最好,28 天,全方组和平肝组效果较显着。 2. 中药银杏平颤全方和拆方可调节 PD 鼠脑内线粒体酶复合体的活性 通过常规比色法和测氧法检测了不同组别动物脑内线粒体酶复合体 I、II 和 IV 的活性,结果表明MPTP可导致 PD 鼠脑内线粒体(包括中脑黑质)酶复合体 I、IV 的活性下降,对酶复合体 II 的活性无明显影响。银杏平颤全方中药在早期可以部分拮抗 MPTP引起的线粒体酶复合体 I、IV 的活性下降;拆方各组中药中,解毒中药在早期(14 天)一般都能抑制线粒体酶复合体活性的下降,甚至提高线粒体酶复合体Ⅱ的活性,但在后期(28 天)无此作用;而平肝中药在早期抑制 MPTP 引起的线粒体酶复合体活性的下降的效果不明显,后期效果显着;化瘀中药则在两个时段均能抑制 MPTP 引起的线粒体酶复合体Ⅳ活性的下降,提高线粒体酶复合体Ⅱ的活性,但对线粒体酶复合体 I 的下降在后期无明显抑制作用。提示银杏平颤全方及其拆方中药可能通过部分阻止线粒体酶复合体活性的下降,保护线粒体的功能,防止多巴胺神经元的凋亡。 3. 中药银杏平颤全方和拆方可调节 PD 鼠脑内 Calbindin D28k 的表达 Calbindin D28k(CB)是脑内神经元内存在着一个重要的钙结合蛋白,它可以通过结合细胞内的钙离子,调节细胞内的钙平衡,对神经元损伤起到部分保护作用。我们的实验显示 PD 鼠脑内多巴胺神经元丢失的敏感区内(黑质和 VTA)Calbindin D28k 的表达可反射性的增高,在海马 CA1 区和 CA2 区 Calbindin D28k 的表达也升高,而在脑皮质Calbindin D28k 的表达降低。提示不同脑区神经元对 MPTP 的毒性反应不同,神经元内Calbindin D28k 的表达增高,可能是细胞内钙超载导致神经元启动自我保护机制的结果。一般来说,全方和化瘀中药可上调中脑、皮质和海马 CB 表达,早期(14 天)较后期(28 天)更明显,提示中药可能通过增加钙结合蛋白 CB 的表达,调节细胞内的钙平衡,达到保护神经元的目的。另外我们同样观察到解毒组中药在早期上调 CB 的作用明显,后期效果不显着;而平肝中药在后期上调 CB 的效果明显,这提示在 PD 早期多巴胺神经元内各种自由基的产生加速、细胞

张洁[5]2012年在《亚中毒阈剂量毒死蜱脑发育期暴露对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远期影响及机制》文中提出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全球第二大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症状以静止性震颤和运动迟缓等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可伴有情绪障碍、认知障碍甚至痴呆等非运动症状。然而,到目前为止,帕金森病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并不明确,而流行病学的调查显示环境因素对占绝大多数的散发型PD的发病具有重要影响。农药残余是环境化学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之一,而且我国食品农药残留超标在检测中长期存在。近期多个媒体报道,存在11种农药残留超标的“毒豆角”竟然从来没有被检查过;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在被调查人群中高达82%的人在尿液中检测到有机磷农药(organophosphate pesticide, OPs)毒死蜱(chlorpyrifos, CPF)的代谢产物。毒死蜱是目前全世界范围使用最广、用量最大的农药之一,是广泛用于家庭生活、农业生产及公共卫生项目中的一种杀虫剂和除草剂。因此研究毒死蜱对黑质致密部(substantia nigra compact, SNpc)多巴胺(Dopamine, DA)神经元的影响及其机制,有可能为揭示P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本研究将从以下五个部分进行探索。第一部分:低剂量毒死蜱对体外多巴胺能SH-SY5Y细胞的毒性作用目的证实低剂量毒死蜱对多巴胺能神经元SH-SY5Y细胞的影响。方法在细胞对数生长期,对未分化的多巴胺能SH-SY5Y细胞进行毒死蜱处理(毒死蜱浓度分别为:10uM、30uM、50uM及80uM),设立溶媒二甲亚砜(dimethysulfoxide, DMSO)对照组(即浓度为:0uM);用比色法测定细胞在暴露毒死蜱后24h、48h、72h及96hMTT [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bromide, MTT]水平,检查细胞的损伤程度和功能状况;流式细胞术定量地检测毒死蜱处理后96h凋亡细胞百分比;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结果5种不同浓度毒死蜱处理的多巴胺能SH-SY5Y细胞直到暴露后96h都没有发现明显的细胞凋亡;光镜下也没有发现明显的细胞形态学改变;然而,MTT实验发现:虽然暴露10μM浓度毒死蜱后96h并未观察到SH-SY5Y生长受到抑制(p>0.05),但在30μM、50μM、80μM毒死蜱浓度暴露后96h, SH-SY5Y生长受到了明显抑制(p<0.05),同时发现30μM、50μM和80μM毒死蜱处理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低剂量毒死蜱暴露多巴胺能SH-SY5Y细胞虽没有引起明显的细胞凋亡和形态学改变,但暴露浓度等于或高于30μM时细胞的增殖和活力会受到影响。第二部分:大鼠脑发育期暴露亚中毒阈剂量毒死蜱动物模型的建立目的建立大鼠脑发育期暴露亚中毒阈剂量毒死蜱动物模型。方法新生Sprague-Dawley (SD)大鼠,随机分为CPF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又分为DMSO组和生理盐水(normal sodium, NS)组。在大鼠出生后11-14d (postnatal day11-14, PND11-14)经腹部皮下注射亚中毒阈剂量(5mg/kg.d)毒死蜱,建立大鼠脑发育期暴露亚中毒阈剂量毒死蜱动物模型;将脂溶性的毒死蜱溶于溶媒DMSO中处理大鼠;对照组分别以DMSO、NS替代毒死蜱。每次给药后12h严密观察有无抽搐、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症状以及翻正反射改变情况;并在PND20、PND30和PND60叁个时间点,观察大鼠体重增长、脑外观、脑系数和脑含水量变化。结果大鼠脑发育期暴露亚中毒阈剂量毒死蜱后未观察到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症状,观察至青春期(PND30)及成年期(PND60)均未发现其体重增长、脑外观、脑系数、脑含水量明显异常。结论SD大鼠脑发育期暴露亚中毒阈剂量毒死蜱动物模型建立成功,亚中毒阈剂量毒死蜱短期暴露易被认为是“安全的”,并容易被忽视。第叁部分:亚中毒阈剂量毒死蜱大鼠脑发育期暴露对中脑黑质星型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及多巴胺能神经元动态的影响目的探索亚中毒阈剂量毒死蜱大鼠脑发育期暴露对中脑黑质星型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的活化以及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动态的影响。方法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CPF组和对照组(DMSO组、NS组),建立大鼠脑发育期暴露亚中毒阈剂量毒死蜱动物模型。在PND20、PND30和PND60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标记物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 TH)表达情况,通过免疫透射电镜观察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亚细胞结构的变化;在毒死蜱暴露后12h、24h、72h以及PND30、PND60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半定量检测黑质星型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 protein, GFAP)和小胶质细胞标志物CDllb的表达的变化,通过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中脑黑质中TH分别与GFAP、CDllb的表达情况。结果①.大鼠脑发育期(PND11-14)暴露亚中毒阈剂量毒死蜱后,虽然在PND20时中脑黑质没有显着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丢失,但在青春期时(PND30) CPF组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较对照组出现明显的丢失(p<0.05),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到成年期时(PND60) CPF组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呈进行性丢失趋势(p<0.05)。透射电镜观察到成年期CPF组大鼠黑质存活的部分多巴胺能神经元出现亚细胞结构改变。②.大鼠脑发育期暴露亚中毒阈剂量毒死蜱能迅速诱导黑质星型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大量激活,其中小胶质细胞激活早于星型胶质细胞,在暴露后12h就开始明显活化,但到青春期时就基本恢复静止状态;星型胶质细胞的明显活化比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持久,一直到成年期。结论大鼠脑发育期暴露亚中毒阈剂量毒死蜱能迅速激活黑质小胶质细胞和星型胶质细胞,并诱导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迟发性进行性损伤。第四部分:亚中毒阈剂量毒死蜱大鼠脑发育期暴露对中脑黑质p38MAPK、NFκBp65信号途径的影响目的探讨亚中毒阈剂量毒死蜱大鼠脑发育期暴露对中脑黑质部位重要的炎症信号途径p38MAPK、NFκB p65的影响。方法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CPF组、DMSO组和NS组,每组又分为毒死蜱暴露后12h、24h、72h叁个亚组。建立大鼠脑发育期暴露亚中毒阈剂量毒死蜱动物模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中脑黑质磷酸化p38MAPK表达及核染情况,NFκB p65活化后核移位情况;并用Western-blotting法定量检测中脑黑质脑组织匀浆中p-p38MAPK、 P-NFκB p65和NFκB p65的表达水平。结果从毒死蜱暴露后12h开始,CPF组大鼠中脑黑质中可以观察到磷酸化p38MAPK阳性免疫复合物的大量表达,表达水平在叁个时点均较对照组增高,棕黄色的核染颜色较对照组深,核染数目较对照组多,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并在毒死蜱暴露后24h即达到了表达高峰,并持续高表达到毒死蜱暴露后72h, Western-blotting法检测到黑质p-p38MAPK表达水平变化和免疫组化结果一致;同样可以观察到黑质NFκB p65的核移位表达增加,Western-blotting法检测发现P-NFκB p65表达上调(p<0.05),并在毒死蜱暴露后72h达到高峰,但不影响总的NFκBp65的表达(p>0.05)。结论大鼠脑发育期暴露亚中毒阈剂量毒死蜱能迅速导致炎症信号通路p38MAPK及NFκB p65信号途径的活化,黑质部位炎性环境可能参与了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迟发进行性损伤。第五部分:大鼠脑发育期暴露亚中毒阈剂量毒死蜱对其青春期及成年期运动能力和学习记忆的影响目的探索亚中毒阈剂量毒死蜱大鼠脑发育期暴露对大鼠远期整体神经行为的影响。方法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CPF组、DMSO组和NS组。建立大鼠脑发育期暴露亚中毒阈剂量毒死蜱动物模型。在大鼠成长至青春期(PND30)及成年期(PND60)时,用空场实验、悬吊实验和斜坡实验评估大鼠主动运动功能和运动协调能力的变化,通过Mirros水迷宫法评价其空间学习和记忆提取能力的改变。结果旷场实验中青春期的各组大鼠垂直次数、修饰次数及大便颗粒数无显着差异(p>0.05),但CPF组大鼠移动总格数及中央格停留时间显着少于对照组(p<0.05),成年期CPF组大鼠的移动总格数和中央格停留时间进一步减少,垂直次数、修饰次数和大便颗粒数亦显着少于DMSO和NS组别(p<0.05),与青春期CPF组相比亦有显着性差异(p<0.05);悬吊实验和斜坡实验中,青春期各组大鼠表现无差别,直到成年期才发现CPF组能抓住绳子维持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从斜坡上滑下次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Morris水迷宫实验中CPF组青春期大鼠在定位航行实验中到达平台的逃避潜伏期虽然长于同时期DMSO组和NS组,在空间探索实验中大鼠在目标象限停留距离稍缩短,但结果较对照组都无显着差异(p>0.05),到成年期时,CPF组大鼠到达平台的逃避潜伏期明显长于同时期对照组大鼠(p<0.05),且空间探索实验中发现CPF组大鼠的搜索轨迹多集中在原来的起始象限或相邻象限,且CPF组成年期大鼠在目标象限停留距离进一步缩短,并和对照组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亚中毒阈剂量毒死蜱大鼠脑发育期暴露能导致大鼠出生后远期整体行为的改变,主要表现为大鼠在青春期和成年期开始出现了主动运动能力、运动协调能力以及空间学习、记忆提取能力的损害,并且上述损害随着年龄的增加表现得更明显。

巩涛[6]2018年在《NM-MRI、DTI和MEGA-PRESS在评价帕金森病运动亚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根据其临床症状的不同,主要分为震颤为主型(Tremor dominant,TD)和姿势不稳-步态障碍型(Postural instabilitygait difficulty,PIGD)两个运动亚型。PD的病理改变主要累及黑质致密带(substantia nigra pars compacta,SNc),基底节区纹状体(striatum)和连接两者的黑质-纹状体通路(nigrostriatal pathway)。磁共振成像是目前神经系统最佳的无创性检查手段:神经黑色素敏感序列(Neuromelanin-sensitiv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NM-MRI)通过对黑质致密带黑色素的成像侧面反映多巴胺神经元的凋亡程度;MEGA-PRESS序列采用J耦合技术测量纹状体所在基底节区的含量极少的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浓度;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MR Imaging,DTI)纤维示踪技术显示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多巴胺能投射纤维的走行和致密度。目前对于帕金森病,尤其是不同运动亚型发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的认识尚存不足,本研究试图通过影像的角度揭示帕金森病PIGD和TD之间在黑质、纹状体及黑质纹状体通路病理改变的异同,因此本研究主要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神经黑色素敏感序列在评价帕金森病运动亚型中的应用研究背景及目的:帕金森病(PD)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主要将其分为两种运动亚型:震颤为主型(TD),和姿势不稳-步态障碍型(PIGD)。神经黑色素敏感序列(NM-MRI)可以测量黑质致密带内黑色素含量的改变,侧面反映含黑色素多巴胺神经元的坏死程度,用以研究PD的病理机制。目前对于PD的不同运动亚型NM-MRI的研究尚未见报道,该研究的目的就是采用NM-MRI序列对TD和PIGD亚型进行成像,试图通过影像的角度探讨不同运动亚型之间的差异。材料和方法:该研究中共纳入PD患者23名(其中PIGD 14人,TD 9人),与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正常志愿者20人。所有受试者均采用3.0 T磁共振行黑质层面NM-MRI序列成像,PD组另进行H-Y分期和UPDRS(Ⅲ型)量表进行评分。所得MR图像,将双侧黑质致密带分为外侧部和内侧部,测量各部分图像的信号比值,将所得的叁组之间信号比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另对TD和PIGD亚型之间的H-Y分期和UPDRS分级进行t检验。研究结果:PD亚型TD和PIGD之间H-Y分期和UPDRS分级无统计学差异。双侧黑质致密带内外侧部的NM-MRI信号测量结果发现:PD患者的黑质致密带外侧部信号比值较正常组明显减低,两亚型之间无统计学差异;黑质致密带内侧部信号比值PD组明显减低,其中以PIGD组为着,TD与PIGD信号比值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ROC曲线分析结果提示黑质致密带的内侧部的信号比值可以用来鉴别TD和PIGD两种亚型,准确度约为80%;PD症状严重侧的同侧和对侧致密带的信号比值在鉴别PD亚型之间无差异(p=0.72)。结论:NM-MRI序列可以直观显示黑质致密带的黑色素含量的变化,从影像的角度用来探索PD患者的TD和PIGD两种亚型的含黑色素的神经元细胞坏死程度,为更好的理解不同运动亚型的病理机制提供重要参考价值。第二部分MEGA-PRESS在评价帕金森病抑制性神经递质改变的应用背景和目的:帕金森病(PD)的病理机制是黑质致密部多巴胺神经元的变性坏死,导致纹状体多巴胺能减弱,致使兴奋性-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平衡被打破,从而引起纹状体调节机体运动的异常,出现各种运动障碍。根据PD临床症状的不同,主要分为震颤为主型(TD),和姿势不稳-步态障碍型(PIGD)两种运动亚型。GABA(γ-amino butyric acid,γ-氨基丁酸)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主要抑制性神经递质,其在脑组织内的含量极低,常规磁共振波普(MRS)技术无法测量其含量。MEGA-PRESS(MEscher-GArwood Point RESolved Spectroscopy)采用新的编辑技术可以分离出GABA在3.Oppm处的波峰,进而测量其含量。本研究目的是通过MEGA-RESS技术来研究PD患者在基底节区的GABA含量的改变,以及PD不同运动亚型之间GABA含量的差异。材料和方法:该研究共纳入PD患者22例,其中TD组9例,PIGD组13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志愿者16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纳入者均为右利手,行3.0 T颅脑磁共振成像(MRI),MEGA-PRESS序列以左侧基底节区为感兴趣区(ROI)。MRI数据经Gannet2.0软件进行处理,获得相应区域的GABA及肌酸(Cr)代谢物的含量。TD组、PIGD组和对照组之间的代谢物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采用LSD事后分析进行两两比较。PD患者根据临床表现进行UPDRS分级,所得结果与相应患者的左侧基底节区的GABA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PD左侧基底节区GABA+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其中TD组较PIGD组GABA+减低更为显着,两种运动亚型间的GA1BA+含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9)。TD和PIGD组Cr的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02;p=0.020),两种亚型之间无统计学差异。UPDRS分级与GABA+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IGD组两者间具有显着相关性(r=-0.572,p=0.041),而TD组未见明显相关性(r=-0.339,p=0.372)结论:帕金森病基底节区GABA含量的减低,TD和PIGD亚型之间GABA含量的差异,提示GABA神经递质的功能障碍在PD的病理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第叁部分DTI在评价帕金森病运动亚型黑质纹状体通路中的应用目的:黑质纹状体通路是多巴胺能从黑质致密带到纹状体主要的传输路径,由大量的多巴胺能投射纤维组成,该通路的变性是帕金森病主要病理学基础之一。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中的纤维束示踪成像可以直观显示神经系统中的纤维束走行及形态。该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DTI评价帕金森病及其运动亚型黑质纹状体通路纤维束的改变。材料和方法:本研究共纳入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40例,其中PIGD亚型24例,TD亚型16例,20例性别及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所有纳入者均行3.0T磁共振全脑扫描,所得DTI数据经spm8软件进行预处理后,采用DTI toolkit软件进行全脑纤维束计算,并通过TrackVis软件进行黑质纹状体纤维束的显示,同时提供该纤维束的数量值(Track count)、各向异性(FA)、平均扩散系数(MD)、轴向扩散系数(AD)和径向扩散系数(RD)。将上述所得参数值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PIGD、TD和对照组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并通过Bonferroni事后分析进行两两比较。结果:DTI可以直观显示黑质纹状体通路的纤维束走行和密度,帕金森患者该通路纤维束较正常人明显稀疏,其中以TD组最为明显,两种运动亚型之间Track count值具有统计学差异。黑质纹状体纤维束成像结果显示帕金森病患者FA值减低,MD值、AD值及RD值明显升高,PIGD和TD亚型之间上述纤维是参数均具有明显差异(P值均<0.05)。结论:DTI纤维束成像证实帕金森病患者黑质纹状体通路损伤,并且PIGD和TD两种运动亚型之间受损程度存在明显差异。黑质纹状体的DTI成像可以为更好的理解帕金森病亚型之间不同的病理生理学改变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赵玮琳[7]2015年在《吡格列酮对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MPTP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极高,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的病理特征是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死亡,临床症状为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硬、运动迟缓和姿势不稳等。目前,研究认为线粒体功能紊乱、神经炎症、氧化应激、环境毒素和基因突变等因素都与PD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线粒体功能紊乱和氧化应激在帕金森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线粒体功能紊乱使自由基大量产生,自由基积累到一定程度又造成线粒体进一步的损伤,导致细胞死亡。对于帕金森病的治疗,临床上常用左旋多巴和盐酸司来吉兰等药物缓解其症状,但不能阻止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随着病情的发展治疗效果逐渐降低并出现运动障碍、颤抖加剧、站立不稳等并发症。因此,从线粒体功能入手,保护线粒体、抑制自由基产生、修复损伤的线粒体,从而预防帕金森病的发生、降低帕金森病的症状、延缓帕金森病的发展是潜在的靶点。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核转录共激活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的辅激活因子1a(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 coactivator 1-alpha,PGC-1a),其在各种生理性代谢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各领域研究的热点。研究发现,帕金森病人黑质内PGC-1a表达下降,并且PGC-1a能够参与线粒体生物发生及代谢,提高细胞抗氧化能力。吡格列酮作为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能够口服并可以通过血脑屏障,临床用于Ⅱ型糖尿病的治疗。那么吡格列酮作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γ)的激动剂能否调控PGC-1a的表达,进而改善小鼠帕金森病症状,保护其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免受MPTP损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C57BL/6小鼠的MPTP模型很好地模拟了帕金森病的症状,成为研究帕金森病机制和治疗的常用实验材料。本文拟以该模型为对象,在腹腔内注射MPTP之前,胃内给予PGC-1a的激动剂吡格列酮进行干预,通过行为学、免疫荧光化学、FJC染色、Western Blot、透射电镜等方法,探究吡格列酮是否可以通过调节PGC-1a的表达,减轻MPTP对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从而改善帕金森病小鼠的行为症状。实验所得结果如下:1.用腹腔注射MPTP(30 mg/kg.bw)的方法成功复制出帕金森病小鼠模型。2.通过自主活动、游泳、转棒等行为学检测小鼠的肢体灵活性及运动协调能力,发现低、中、高剂量吡格列酮单独作用时与正常组比较小鼠自主站立次数、游泳停顿的时间以及在转棒仪上运动的时间等指标上均无显着性差异;MPTP组小鼠受到损伤之后其自主站立次数减少,游泳过程中停顿的时间延长,在转棒仪上运动的时间减少,而经过不同剂量吡格列酮干预之后,小鼠行为活动有不同程度的改善。3.免疫荧光检测TH、PGC-1a、GFAP在黑质内的表达发现:低、中、高剂量吡格列酮单独作用时,TH、PGC-1a阳性细胞数及GFAP的累积光密度与正常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MPTP损伤使黑质内TH和PGC-1a阳性细胞数降低,其中MPTP、低剂量吡格列酮干预组与正常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吡格列酮干预使TH阳性细胞数增加,中、高剂量干预组与正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GFAP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MPTP可显着地激活星形胶质细胞,任一组与正常组相比累积光密度值(IOD)都显着性增加,P<0.05;其中MPTP与低剂量干预组的IOD最高,中、高剂量干预组IOD值随剂量增加而降低,以高剂量干预组最低。4.FJC显示的凋亡细胞仅在MPTP组的黑质中有分布,其他组均未见到。5.Western Blot检测黑质致密部PGC-1a、TH蛋白的表达变化发现,吡格列酮干预之后TH和PGC-1a蛋白均有所上调,中、高剂量干预组与正常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6.用透射电镜检测各组小鼠黑质致密部线粒体数量及超微结构的结果显示,正常组细胞核周围的线粒体数量很多,且线粒体的形态比较饱满,嵴比较明显,无肿胀现象。MPTP组细胞核周围几乎没有线粒体存在,并且其细胞核呈皱缩状态,伴有严重的脱髓鞘现象;吡格列酮干预之后,细胞核周围的线粒体数量及超微结构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并且高剂量吡格列酮干预组效果尤为明显。通过上述结果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吡格列酮单独作用于小鼠,不会对其行为能力、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有较大影响。2.吡格列酮能够改善帕金森病小鼠自主活动、游泳、转棒等行为症状,增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存活数量,减少其凋亡,并通过降低GFAP的激活程度抑制神经炎症。3.吡格列酮是通过PGC-1a来改善帕金森病小鼠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线粒体数量及超微结构,降低炎症,对黑质巴胺能神经元起到保护作用。上述结果表明,吡格列酮可通过抗氧化应激、消炎等作用来减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死亡或凋亡、能显着改善帕金森症状。本研究为可作为吡格列酮成为防治帕金森病的备选药物提供了基础研究资料。

孙宪昌[8]2016年在《人参皂苷Rg1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保护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内重要的免疫细胞,具有分泌细胞因子、呈递抗原及吞噬病原体等多种功能。研究显示黑质纹状体系统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主要的病理改变部位,黑质致密带(substantia nigra par compacta,SNpc)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对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非常敏感。尸检结果显示PD患者的黑质含有大量的反应性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提示免疫炎症在PD的发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保护中脑黑质DA能神经元成为PD治疗的一种新策略。人参皂苷Rg1是我国传统中药人参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多种生理及药理作用,特别是对中枢神经系统,Rg1具有神经营养和神经保护作用,能够抑制小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但Rg1是通过何种机制作用于小胶质细胞发挥其抗炎作用,目前尚不清楚。Rg1具有类固醇激素样的甾体骨架结构,本课题组及其他研究小组的研究结果均揭示Rg1可通过类雌激素样和类糖皮质激素样的特性,发挥其生物学作用。研究显示Rg1是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的功能性配体,可激活GR。GR属于核受体超家族,研究结果显示,小胶质细胞中GR与其配体结合后激活,可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的炎性反应,发挥其对DA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因此本研究第一部分采用SN微量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制备去卵巢(ovaryectomy,OVX)PD炎症大鼠模型,探讨人参皂苷Rg1是否能够通过GR抑制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保护中脑黑质DA能神经元?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也是核受体超家族中的一员,其基因组作用是通过经典的核受体ERa和ERb来介导的。近年来的研究显示雌激素的非基因组作用由膜表面的雌激素受体即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G protein-coupled estrogen receptor 1,GPER1)介导。雌激素可通过GPER1介导的快速非基因组效应发挥其抗炎和抗凋亡等作用。研究显示GPER1被激活后,可以通过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 receptor,IGF-IR)或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等信号途径的交互作用,快速影响细胞的生理反应。此外,GPER1可以通过上述信号途径,通过非配体依赖的方式引起ERa的磷酸化反应,激活ERa。本课题组前期工作证实Rg1是一种新的植物雌激素,受体结合实验结果显示Rg1并不能与经典的雌激素核受体ERa和ERb结合,但可以通过非配体依赖的方式快速激活ERa,发挥其类雌激素样作用。应用神经毒素6-OHDA制备的PD大鼠模型和细胞模型,均证实人参皂苷Rg1可以通过ER与IGF-IR信号途径的交互作用,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进一步的离体细胞实验显示Rg1能够通过GPER1抑制BV2小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那么,人参皂苷Rg1是否通过膜表面的雌激素受体GPER1及其与IGF-IR信号途径的交互作用,抑制大鼠小胶质细胞的炎性反应,发挥其对黑质DA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本研究第二部分应用GPER1特异性激动剂G1作为阳性对照,深入探讨了GPER1和IGF-IR在人参皂苷Rg1抗炎机制中的作用。1.人参皂苷Rg1通过GR抑制炎症反应保护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实验研究(此部分内容已发表于Journal of Steroid Biochemistry&Molecular Biology)本研究在LPS制备的PD炎症大鼠模型上,采用腹腔注射阿扑吗啡(apomorphine,APO)诱导大鼠的旋转行为,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大鼠纹状体(striatum,Str)内DA及其代谢产物高香草酸(homovanillic acid,HVA)和二羟基苯乙酸(dihydroxyphenylacetic acid,DOPAC)的含量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及免疫荧光观察黑质DA能神经元的损伤及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情况,硝酸还原酶法(Gress)检测黑质内NO含量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观察黑质内炎症介质的含量及基因表达的变化,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blot)观察黑质内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GR及炎症相关信号通路中各种蛋白表达及磷酸化的变化。实验结果如下:(1)LPS模型组,腹腔注射APO可成功诱导大鼠旋转行为,旋转圈数为9.30圈/分钟(P<0.001)。给予Rgl(10mg/kg,i.p.)处理之后,其旋转行为明显改善,约4.64圈/分钟,较LPS组明显降低(P<0.01),此作用可被GR阻断剂RU486所阻断(P<0.001)。LPS与RU486共处理对大鼠旋转行为没有影响。(2)高效液相结果显示,LPS模型组患侧Str内DA及其代谢产物DOPAC和HVA的含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分别降低了(72%、64%和70%)(P<0.001);Rgl处理组患侧Str内DA、DOPAC和HVA的含量较LPS组均明显增加(P<0.05),且此作用可被GR阻断剂RU486所阻断(P<0.05)。(3)黑质单侧注射LPS导致患侧SN致密带TH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较健侧明显降低,存活率是健侧的36.7%。患侧黑质TH蛋白表达亦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01);给予Rgl处理后,可明显拮抗LPS诱导的TH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及蛋白表达的下降(P<0.05),此保护作用可被GR阻断剂RU486所阻断(P<0.05)。(4)免疫组化结果证实LPS模型组患侧黑质小胶质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并过度激活,给予Rgl处理后,患侧黑质小胶质细胞的数量及活化程度受到明显抑制,此抑制作用亦可被GR阻断剂RU486所阻断。(5)LPS模型组患侧黑质炎症介质NO、TNF-a及IL-1β的分泌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Rgl处理组患侧黑质内NO、TNF-α及IL-1β的含量较LPS组患侧明显减少(P<0.01),此抑制作用可被GR阻断剂RU486所阻断(P<0.01)。(6)LPS模型组患侧与对照组相比,SN区MAPKs(ERK、JNK、P38)及I?B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明显增加(P<0.01),给予Rgl处理后,可拮抗LPS诱导的MAPKS及I?B蛋白的磷酸化水平的增加(P<0.01),此抑制作用可被GR阻断剂RU486所阻断(P<0.05)。(7)LPS模型组患侧SN区GR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Rg1处理组患侧SN区GR蛋白表达量较LPS组明显升高(P<0.05),此作用可被GR阻断剂RU486所阻断(P<0.05)。上述结果表明,Rg1能够通过GR对抗LPS诱导的黑质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保护中脑黑质DA能神经元。2.GPER1在人参皂苷Rg1抑制炎症反应保护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中的作用在LPS制备的PD炎症大鼠模型上,应用GPER1阻断剂G15或IGF-IR阻断剂JB-1与Rg1共同作用,并应用GPER1特异性激动剂G1作为阳性对照,深入探讨了GPER1和IGF-IR在人参皂苷Rg1抗炎机制中的作用。实验结果如下:(1)Rgl或G1可明显改善APO诱导的大鼠旋转行为(P<0.001),此作用可被GPER阻断剂G15或IGF-IR阻断剂JB-1所阻断(P<0.01)。(2)Rgl或G1能够明显拮抗LPS诱导的患侧Str内DA、DOPAC和HVA含量的下降(P<0.05),G15或JB-1与Rg1共处理,能够明显抑制Rg1的保护作用(P<0.05)。(3)Rgl或G1能够拮抗LPS诱导的SN致密带TH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及蛋白表达的下降(P<0.01),此作用亦可被G15或JB-1所阻断(P<0.05)。(4)免疫荧光结果显示,LPS诱导的SN区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可以被Rg1或G1所拮抗。G15或JB-1与Rg1共处理,能够明显抑制Rg1的抗炎作用。同时,LPS模型组SN区致密带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Rg1或G1处理组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较LPS组明显增加,此作用可以被G15或JB-1所阻断。(5)LPS诱导的黑质内促炎酶(i NOS和COX-2)和炎性因子(TNF-?及IL-1β)的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增加,亦可被Rg1或G1所拮抗(P<0.05)。G15或JB-1与Rg1共处理,能够明显抑制Rg1的抗炎作用(P<0.05)。(6)Rg1或G1能够明显抑制LPS诱导的黑质区炎症信号通路(MAPKS及I?B)的激活(P<0.05),此作用可以被G15或JB-1所阻断(P<0.05)。(7)免疫共沉淀的结果显示Rg1能够促进GPER1与IGF-IR的相互作用。上述结果表明,Rg1能够通过GPER1及其与IGF-IR的交互作用,抑制黑质小胶质细胞的激活。结论:人参皂苷Rg1能够通过GR、GPER1及其与IGF-IR的交互作用,多靶点对抗LPS诱导的大鼠SN小胶质细胞的过度激活,抑制炎性因子对DA能神经元的损伤。本研究结果为PD的治疗和新药的筛选鉴定提供了实验依据。

黎民[9]2017年在《龟羚帕安丸对PD大鼠NSCs移植后中脑黑质TH、GDNF及Ptx3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以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为供体细胞的细胞替代疗法是目前研究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热点,也被认为是潜力最大、临床应用前景最好的PD治疗策略,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移植的NSCs存活率极低,严重影响PD的长期疗效。中药在PD治疗中有其独特的优势,本实验以6-羟基多巴胺(6-hydroxy dopamine,6-OHDA)建立的PD大鼠模型为研究对象,观察龟羚帕安丸对PD大鼠NSCs移植后中脑黑质TH、GDNF及Ptx3表达的影响,探索龟羚帕安丸对移植入PD大鼠脑内的NSCs影响的可能作用机制,为临床提高PD神经干细胞移植的长期疗效寻找新的方法。方法:选择性成熟雌雄SD大鼠,按2:1合笼制备Ed16孕鼠,分离出胎鼠的海马细胞,机械吹打法制备单细胞悬液,接种于神经干细胞培养液(DMEM/F12、B27、EGF、bFGF、双抗)中进行培养、传代,并用免疫荧光法进行NSCs的Nestin鉴定。用神经干细胞分化液(DMEM/F12、胎牛血清、B27、EGF、bFGF、双抗)诱导NSCs贴壁分化。将鉴定完成的NSCs用BrdU进行标记、鉴定。将6-羟基多巴胺(6-hydroxy dopamine,6-OHDA)利用脑立体定位法注射到SD大鼠中脑黑质致密部以建立PD大鼠模型,1周后用盐酸阿朴吗啡(APO)腹腔注射进行行为学检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成功的PD大鼠分为6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美多芭组、NSCs移植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将BrdU标记过的NSCs单细胞悬液利用脑立体定位法注射到大鼠纹状体;按照分组情况进行灌胃,常规饲养。分别在细胞移植前(0周)及移植后4周时对各组PD大鼠进行行为学检测;灌胃30天取材,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纹状体BrdU、中脑黑质致密部TH、GDNF、Ptx3蛋白表达;原位杂交法检测中脑黑质致密部THmRNA的表达;HE染色观察。统计方法:组间比较采用SNK检验;指标间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1.培养的原代细胞多呈球形,大小不一,折光性较强;24小时后细胞开始聚团,数个至数十个细胞不等,边缘模糊;培养7天后神经球多为数百个细胞聚集而成,细胞排列紧凑,边缘规则。2.传代细胞培养24小时后即出现数十个细胞聚成的细胞球,与原代细胞相比,细胞球形成的速度更快,细胞球更为规则。3.Nestin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原代细胞和传代细胞几乎全部呈Nestin阳性表达,呈绿色荧光,亦可见散在的Nestin阳性细胞;而F4代细胞Nestin阳性表达有所减弱。4.在SD大鼠中脑黑质致密部单点注射6-OHDA 24μg,APO诱导后模型组造模成功率为71%。5.大鼠旋转圈数差值比(K)进行SNK检验显示,龟羚帕安丸高、中、低剂量组(K)比值更高(P<0.01),说明龟羚帕安丸中药组改善PD大鼠症状更为明显。6.龟羚帕安丸高、中、低剂量组大鼠纹状体BrdU阳性表达高于其他各组(P<0.01),即各中药组大鼠纹状体存活的NSCs更多,表明龟羚帕安丸具有促进外源性NSCs存活的作用。7.龟羚帕安丸高、中、低剂量组大鼠中脑黑质致密部TH及THmRNA含量均高于NSCs移植对照组(P<0.01),即各中药组大鼠中脑黑质致密部DA能神经元数量多于NSCs移植对照组,说明龟羚帕安丸具有促进外源性NSCs向DA能神经元分化的作用。8.龟羚帕安丸高、中、低剂量组大鼠中脑黑质致密部GDNF、Ptx3含量均显着高于NSCs移植对照组(P<0.01),说明龟羚帕安丸能提高GDNF、Ptx3的表达水平,进而间接抑制DA能神经元凋亡而促进其存活。9.分别对TH与GDNF、TH与Ptx3进行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TH与GDNF呈显着正相关(r=0.879,P=0.000);TH与Ptx3呈显着正相关(r=0.943,P=0.000)。结论:利用Ed16大鼠胚胎的海马组织能够分离出NSCs,并成功完成NSCs的培养、传代及Nestin鉴定,将其定位移植到大鼠纹状体后,龟羚帕安丸联合神经干细胞能有效改善PD大鼠的症状,且中药中剂量组改善更为明显。龟羚帕安丸一方面可以促进外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存活,直接促进其向DA能神经元分化;另一方面促进PD大鼠脑内GDNF及Ptx3的表达,间接抑制DA能神经元凋亡而促进其存活。

陈燕生[10]2013年在《早期帕金森病黑质致密部FA值与T2*值量化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早期帕金森病进行黑质致密部FA值与T2*值量化研究,探讨早期帕金森病黑质致密部FA值与T2*值的变化特点。方法:对临床明确诊断的早期帕金森病人20例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28例,采用磁共振T2WI序列扫描,DTI及ESWAN复制T2WI序列。对DTI及ESWAN图像分别进行后处理,以T2WI图像为参考图像,选择T2WI黑质致密部最清晰层面,手工勾勒黑质致密部感兴趣区,分别测量记录各感兴趣区FA及T2*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MR扫描方法:1先进行颅脑矢状位及冠状位扫描,获取矢状位及冠状位T1WI图像;2T2WI图像定位:冠状位垂直脑干及大脑纵裂;矢状位以胼胝体膝部至压部最下缘连线作为顶线(附Fig.1),从上至下,层厚3mm,无间隔,连续扫描20层,包括整个中脑、脑桥及延髓大部;3DTI及ESWAN图像定位:DTI序列复制T2WI序列层厚、层间隔及层数。ESWAN序列复制T2WI序列图像扫描范围及方向。使用GE工作站ADW4.3版FUNCTOOL软件对采集的DTI及ESWAN图像分别进行后处理,特别是对DTI进行图像校正,校正病人因头部轻微运动及涡电流引起的图像扭曲.对DTI序列依次进行后处理后,选择T2WI图像为参考图像,进行图像融合。在融合的图像上调节窗宽、窗位,将T2WI图像显现清晰,并在T2WI上选黑质致密部最清晰层面,图像放大(Fig.2A);在T2WI图上手工勾勒左、右侧黑质致密部(Fig.2B);将已经手工勾勒的黑质致密部从头侧到尾侧划分成6个等大圆形感兴趣区(Fig.2C),将6个等大圆形感兴趣区的1-2,3-4,5-6依次合并取均值,并记录成前、中、后叁个值,分别代表黑质致密部头部、体部及尾部FA值;之后,将6个等大圆形感兴趣区清除,保留手工勾勒左、右侧黑质致密部区,由背外至腹内平均划分,且由头侧至尾侧分别平均放置9个小圆形感兴趣区(Fig2D),依次记录每个感兴趣区FA值。由背外1-9及腹内1-9小圆形感兴趣区合并取均值,并记录成外侧、内侧FA值。T2*值测量方法同上。所有数值均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分别进行,结果取平均值。将黑质致密部细化后,测量并记录各部位FA值及T2*值,采用独立样t检验(n<40)的方法分别对帕金森病组与对照组黑质致密部内、外侧及头、体、尾部各部位FA值及T2*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对黑质致密部内、外侧及头、体、尾部FA值及T2*值分别做散点图且进行直线相关分析;将帕金森病与正常对照组黑质致密部FA值及T2*进行ROC曲线分析,测量不同区域FA值及T2*值诊断帕金森病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所有的统计学分析均使用SPSS13.0软件来完成。结果:1早期帕金森病黑质致密部FA值明显降低(P<0.05),细化后黑质致密部头、体及尾部FA值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且头部外侧区FA值降低更明显。2早期帕金森病黑质致密部T2*值明显降低(P<0.05),细化后黑质致密部头、体及尾部T2*值仅部分区域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3早期帕金森病黑质致密部头部外侧区FA值下降明显(P<0.05),下降程度可达24.4%。结论:1早期帕金森病黑质致密部FA值与T2*值均降低,且FA值降低较T2*值降低更有意义。2早期帕金森病黑质致密部FA值与T2*值无直线相关,但FA值较T2*值对早期帕金森病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更显着。3黑质致密部头部外侧区FA值降低对早期帕金森病的诊断有重要的影像学价值。

参考文献:

[1]. 黑质致密部神经元的“非周期敏感”现象[D]. 刘国鹏. 第四军医大学. 2001

[2]. 黑质致密部神经元对去甲肾上腺素的敏感性与其放电型式的关系[J]. 刘国鹏, 胡叁觉, 韩晟, 王晓斌, 杨红军.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2

[3]. 黑质致密部神经元的反应性与放电型式的关系[J]. 刘国鹏, 胡叁觉, 樊爱琳, 韩晟, 王晓斌. 生物物理学报. 2001

[4]. 银杏平颤方对PD鼠中脑多巴胺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探讨[D]. 孙红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4

[5]. 亚中毒阈剂量毒死蜱脑发育期暴露对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远期影响及机制[D]. 张洁. 中南大学. 2012

[6]. NM-MRI、DTI和MEGA-PRESS在评价帕金森病运动亚型中的应用[D]. 巩涛. 山东大学. 2018

[7]. 吡格列酮对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MPTP损伤的保护作用[D]. 赵玮琳. 河北师范大学. 2015

[8]. 人参皂苷Rg1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保护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实验研究[D]. 孙宪昌. 青岛大学. 2016

[9]. 龟羚帕安丸对PD大鼠NSCs移植后中脑黑质TH、GDNF及Ptx3表达的影响[D]. 黎民.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7

[10]. 早期帕金森病黑质致密部FA值与T2*值量化研究[D]. 陈燕生. 河北医科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黑质致密部神经元的“非周期敏感”现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