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成本研究_风险导向审计论文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成本研究_风险导向审计论文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成本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导向论文,成本论文,风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成本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分析为导向进行审计,因此又被称为经营风险审计或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从企业的战略经营风险入手,强调从宏观上了解被审单位及其所处环境,按照“战略分析——环节分析——会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充分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并据此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克服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简化主义的认知思路,从源头上和宏观上判断并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以下就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具有的几个特点:

1.重视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风险评估的目标是通过风险评估确定高风险环节,从而确定审计的时间、范围和性质,进一步决定如何收集、收集多少和收集何种性质的证据,以便更有效地控制和提高审计效率及效果。

2.扩大了风险评估范围。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被审计单位置于广泛的经济系统中,认为有效的审计需要对企业所处的宏观社会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目标和战略、实现企业目标的主要业务活动和关键经营环节以及剩余风险进行深入的了解。

3.大量应用分析程序进行风险评估。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风险评估最大量地应用了分析性程序,随着分析性程序功能的不断扩大,分析性程序开始走向多样化,审计人员不仅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同时也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将分析工具运用到风险评估中使风险因素不再独立,而且风险评估不再是一元评估而是多元评估,因此风险评估的结果将更加可靠。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成本

审计的整个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审计风险的控制过程,而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审计过程中耗费的成本即审计成本或审计风险控制成本。降低审计风险必然会加大审计成本,这样就直接减少了审计净收益;如果审计风险过高,审计成本能够降低,但审计风险损失就可能加大,同样减少了审计净收益。因此,怎样处理好二者之间关系是现代风险导向下的审计成本应当解决的主要问题。

审计成本与审计风险相对应,包括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成本(Evaluation Cost)、为控制检查风险而发生的检查成本(Detection Cost)以及审计人员在期望审计风险下愿意接受的风险损失(Risk Cost)。在期望审计风险一定的情况下,评估成本和检查成本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评估成本和检查成本之间与风险损失之间同样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是:AC=EC+DC+RC。

传统的审计项目成本控制仅以直接成本节约为指导思想,试图降低既定审计项目的成本,其逻辑起点与方法的局限性决定了只能是一种较低层次的成本控制观念。在风险导向审计中,首先在评价被审单位控制环境及报表组成项目认定的基础上初步考虑报表存在重大错误表述的可能,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审计目标,并拟定要实施的审计程序。在这样的审计过程中,始终以风险高低来确定及调整审计策略,将审计资源集中分配到高风险的审计领域,在保证审计效果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成本。而且,因为审计风险降低了,因风险而产生的被追索责任的诉讼纠纷所带来的成本也会降低。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成本问题的提出及对策

从理论上讲,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目前实施审计质量控制的最终选择,但它并不就是没有任何缺陷的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成本同样存在着一些弊端和问题,有待在审计实践中加以克服。

(一)控制测试易流于形式导致成本增加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还不成熟,由于具体操作上的复杂性和高度的专业化,使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困难重重。特别是风险导向审计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因此其对客户经营风险的理解、分析也像固有风险评估一样,存在着由于缺乏清晰的范围界定和明确的操作指引而难以执行的问题。这就容易造成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流于形式、追求形式上的合规而对重大问题领域的忽略,也容易使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与检查风险的评估相互脱节,从而加大审计风险成本。

因此,引入风险导向审计仍然要求审计人员对所审项目保持合理的职业警觉,目前由于网络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报表以外信息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客观判断的途径越来越多,使审计失败被发现的概率不断提高,审计师在开展审计项目时不仅要控制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更重要的是对企业进行全面风险评估、根据交易事项的审计风险确定不同的重要性标准,在项目执行的全过程中始终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运用专业判断评估审计风险,对影响审计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全面规划与控制,不断探索满足特定时期环境要求的风险控制水平的审计技术方法,实施有效的审计程序,进行审计项目的全面成本控制。

(二)对分析性复合的过分依赖易导致成本加大。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核心是分析性复核的应用。尽管分析性审计技术有助于审计人员从总体上把握一些重要的关联和趋势,但是它毕竟需要强大的基础数据作为支持,而且所获取的审计证据本身证明力较低。对分析性复核的过分依赖和滥用,会从客观上减少细节测试的范围和数量,最终影响审计质量,并且增加审计成本。

因此,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和评价始终是审计应关注的重点。内部控制的引入推动了账项基础审计模式向制度基础审计模式的演变。在制度基础审计阶段,它实际上成了注册会计师设计审计程序、分配审计资源的方向标。制度基础审计的发展反过来又导致内部控制概念的不断修订。内部控制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中实质上仍然处于核心地位。实际上,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风险评估程序中,对内部控制的了解是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决定进一步采取实质性方案的直接依据。从这个角度看,内部控制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内部控制结合分析性复合的审计方法,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基础上,还能从一定程度降低审计成本。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执行有效性影响审计成本

了解客户的目标和战略以及可能导致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并非易事。能否合理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将成为评价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和审计结论的关键因素。因此,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也存在着局限性:一是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建立功能强大的数据库,以满足注册会计师了解企业的战略、流程以及进行风险评估、业绩衡量和持续改进的需要;二是注册会计师应当是复合型人才,有能力判断客户是否具有生存能力和合理的经营计划;三是由于实施的实质性程序有限,当内部控制存在缺陷而注册会计师没有发现或测试内部控制不充分时,注册会计师承担的审计风险就会大大增加,审计风险成本也相应增加。

正因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本身有着这些局限性,从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界的执业风险、整体素质和发展现状来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有效执行离不开严格的监管、完善的质量控制和保障体系、充分的解释机制以及职业道德的遵循。

首先,建立健全审计失败民事赔偿机制。使赔偿制度刚性化影响审计风险成本的因素是相互关联的,当其中一个因素不发生作用时,审计项目的风险成本就不会转化为现实成本。从长期来看,强化风险成本影响因素的作用特别是法律监督的作用,对于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降低审计项目的社会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强化舆论监督、建立声誉机制。社会公众监督、评价CPA审计活动是一项基本的民主权利。通过社会公众对审计效率,包括审计成本管理的监督、评价,可以促进审计的科学化、民主化和高效化。通过强化社会舆论的监督来建立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声誉机制。

标签:;  ;  ;  ;  ;  ;  ;  ;  ;  ;  ;  ;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成本研究_风险导向审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