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奥运会与奥林匹克运动会特点的比较_奥林匹克精神论文

青年奥运会与奥林匹克运动会特点的比较_奥林匹克精神论文

青奥会与奥运会特点之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奥运会论文,奥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前言

经过奥林匹克先驱们的不懈努力,奥运会逐渐成为一项受到广泛关注的盛会。随着1984年奥运会的商业化尝试,奥林匹克运动开始走上一条繁荣的道路。但随后种种问题开始出现,无论人们承认与否,现实情况是奥运会的主办者希望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回报;承办者希望通过奥运会宣传国家的形象,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参与者希望通过奥运会获得荣誉与利益。奥运会成为了一个各取所需的大平台,奥林匹克精神却被淡化。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精神是使体育为人类的和谐发展服务,从而建立一个维护人类尊严的和平而美好的世界[1]”。为了奥林匹克运动的长盛不衰和奥林匹克精神的回归,国际奥委会着手作出各种努力,并提出青奥会的构想,由此,脱胎于欧洲青年奥林匹克节与澳大利亚奥林匹克节的青奥会于2007年7月5日在危地马拉第一百一十九次国际奥委会全会上正式诞生。针对青年人举办的青奥会,目的就是从小培养他们具有奥林匹克精神,比赛仅仅是一种载体,最核心的目的是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奥林匹克精神教育,跨文化交流与共享、提升体育意识和参与感,摒弃对经济利益和荣誉的过分追求,并推动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2 青奥会与奥运会同属于奥林匹克运动体系

青奥会是由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发起并在国际奥委会全会上一致通过的一项针对全世界青少年的综合体育赛事。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是国际奥委会旨在完善青少年教育、防止奥林匹克宗旨偏离的又一次创新,也是对奥林匹克教育理念的回归[2]。

2.1 相同的思想体系

青奥会与奥运会同属于奥林匹克运动体系,共享着同一个奥林匹克宗旨、奥林匹克理想、奥林匹克主义与奥林匹克精神。他们的精神内核是一致的。在国际奥委会青奥会文件中明确指出:“青奥会依照奥林匹克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奥林匹克宪章的规则[3]。”在奥运会上所体现的公平竞争、重在参与和文化交流等思想也被青奥会所继承。

2.2 相似的组织形式

青奥会与奥运会在同一个奥林匹克运动体系中,这两个赛事的活动组织与管理也同样处于同一个组织体系中。青奥会要遵循奥林匹克宪章,其赛会的组织与奥运会是相似的,活动的开展有着相同的组织者、实施者与评估者。两者都是由国际奥委会主办,由不同城市承办,并在该城市成立奥运会组委会,开展一系列奥运会筹备与举办工作。

2.3 相近的活动模式

青奥会与奥运会在活动模式上相近。青奥会和奥运会一样,都是每四年为一个周期,分为夏季和冬季。整个赛事从筹备到举办几乎是遵循着奥运会举办的基本特征展开,从申办城市提出申请、由国际奥委会对申办城市进行“资格”审定、确定举办城市、与举办城市签约、开展一系列筹备活动到正式举行比赛,所经过的流程大体相似。赛程赛制也与奥运会一致,已经被广泛认可的程序或仪式大多在青奥会上得到保留,如火炬传递、奥运村、开幕式、颁奖仪式、奥林匹克旗、运动员宣誓等。比赛项目设置也大体与奥运会相似,只是增加了符合青少年实际情况和兴趣的项目,而各个项目的比赛规则与奥运会也相一致。

3 青奥会不是小型奥运会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指出:“举办青年奥运会的目的不是为了创建一个类似奥运会的小型奥运会。它承载着不同的使命。它不是全部意义的体育比赛,而是通过体育教育青年,青奥会要为青年提供一次感受奥运精神的机会[4]。”青奥会的诞生,正是为了与奥运会区分开来,呼唤奥林匹克精神与价值观的回归。针对现在青少年中的种种问题,青奥会将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把青少年吸引到体育场上来,让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成长。鉴于以上情况,青奥会与奥运会在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3.1 诞生时代背景不同——欧美文化中心与多元文化交融

第一届奥运会于1896年雅典举行,14个国家的241名选手参加了比赛,没有女选手。19世纪末期,是欧洲列强在世界范围内瓜分殖民地最激烈的时候,欧洲列强通过掠夺财富,为本国的工业革命与社会转型准备了重组的物质基础,现代社会的特征开始逐渐浮现,世界中心开始在欧洲形成,因此,所谓的世界范围的奥运会其实参赛国家全部来自欧美或者欧美的殖民地国家,运动项目也都是起源于欧美,因此奥运会举办伊始都是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下成长,无论是运动形式还是组织形式,都是按照西方文化的理念设置的。即便是在不断地吸收不同民族的运动项目进入奥运会,也必须根据西方文化观念中的标准形式改造体育项目,比如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都是根据现代体育的特点对技术和规则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进后最终进入了奥运会,奥运会本身就是西方现代文明主导的活动。

而21世纪初,青奥会诞生的历史背景完全不同于100多年前,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融合以及地球村理念的普及,已经使世界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和贯通,虽然西方文明仍然以强势主导着世界文明的发展方向,但是各种不同地域的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尊重,青奥会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加强各文化之间的交流,通过青奥会这个平台促进文明的融合与和谐,这是世界和平发展的主题。如果说奥运会的历史其实是发端于欧美文化,那么青奥会就是力图强调世界多元文化和谐相处是大势所趋。产生于世界多元文化交流融合之际的青奥会,前两届都在亚洲举办,其一诞生就被打上了深深的东方文化烙印。青奥会提和谐共处的主张还可以从颁奖典礼的形式中体现出来,奥运会的颁奖典礼着重强调的是国家荣誉,升国旗奏国歌,而青奥会的颁奖典礼为避免国家主义,只升奥林匹克会旗,奏奥林匹克会歌。这是淡化对抗、提倡和谐的一种努力和尝试。

3.2 赛事理念落实不同

3.2.1 参赛对象——成年人的竞技与青少年的聚会

奥运会的运动员除了在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的竞赛规则中由于健康原因有所规定外,没有其他限制。但是在征得国际奥委会同意的前提下,单项体育组织可以对本项目运动员的年龄进行限制[5]。国际奥委会从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始规定,14岁以下的运动员禁止参加奥运会。一般情况下,不对运动员的年龄做上限要求。唯一特例是国际足联规定的参加奥运会的每个队中只能有3名球员年龄在23岁以上。在奥运会赛场上,我们看到的是运动员成熟的心态和精湛的技艺,甚至有许多老面孔,多次在奥运赛场上为荣誉而战。

而青奥会在选拔过程中就对运动员的年龄作了严格的限制。根据规定,青奥会的参赛者必须在青奥会举办当年的12月31日为15至18岁[6]。而青奥会的目标,正是把全世界的青少年集合在一起,为他们欢庆,利用体育这种媒介,对他们进行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在青奥会上,淡化了竞技的色彩,凸显了文化教育的地位,这是一个青春化了的奥运会,彰显了奥林匹克运动会生生不息的活力。

3.2.2 赛事规模——气势恢宏与节俭办赛

奥运会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国际社会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它有世界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体育比赛,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仪式庆典,它的文化节荟萃了多种文化形式,与奥运会联系在一起的还有残奥会及奥林匹克科学大会[7]。在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式上,有1.2万人参加演出。有85架大钢琴、20万件道具、1.5万套演出服,其花费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全球的瞩目程度,是其他任何一种聚会所不能比拟的。而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也不断膨胀,到北京奥运会为止,已设28个大项、302个小项。奥运发展至今,其赛会规模之大,开幕式气势之恢弘,比赛项目之多,使奥运会已经发展成一个涉及因素极多的巨系统,奥运会的规模已经达到让很多中等发达国家都不堪重负的地步,使得国际奥委会都不得不考虑为奥运“瘦身”。

对于青奥会而言,国际奥委会从筹备之初就明确了这一理念,指出青奥会要节俭办赛。国际奥委会规定,所有比赛场地要设于同一城市,不兴建新的体育场,并鼓励使用现有的多功能体育场来举办多项体育赛事[8]。不仅如此,青奥会对每个参赛国的代表团规模也有严格的限制,一个代表团的人数不能超过70多名运动员,带队官员的人数也被控制,运动员3500至3800人,官员1500人,接待规模约6000人[9]。这就避免了赛会规模太大给举办城市造成经济负担,充分体现了节俭、高效的原则。这种节俭的办赛理念,使得很多二线城市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有机会申办这个全球性的赛事,从而使赛会的普及性更强。

3.2.3 项目设置——高难度比赛项目与青少年普及活动

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上,除了击剑项目外,所有比赛都是业余选手参与,因此,可以说第一届奥运会是欧洲国家的休闲体育运动。100多年过去了,奥运会的项目设置已经非常成熟,比赛也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竞技化,很多项目为了增加观赏性,通过规则的多次修改和修订,不断强化难度与对抗。比如体操项目,通过分值的调整,已经多次增加了技术动作的难度,跆拳道项目通过对规则的修改,提倡更加激烈的进攻动作,这些都将奥运会比赛的专业性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奥运会已经成为全球最高水平的综合性赛事。正因为如此,奥运会已逐渐远离了其业余原则,成为了职业运动员的竞技场。

青奥会在组织过程中对青少年的年龄限制也出于淡化专业性的考虑,目的是从小培养奥林匹克精神和提升全民体育参与意识。青奥会为了鼓励广大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其项目设置在奥运会的基础上作出了一些改变,增加了一些在青少年中比较普及的项目,诸如室内篮球或街头篮球、山地自行车、BMX小轮车等,更加有效地展示青少年选手的动感和活力[10]。但是,由于其比赛项目大致还是按奥运会进行设置,使很多人误认为青奥会只是缩小了的奥运会。由此,继续探索更加适合青少年的项目设置,使其与奥运会区分开来,为青奥会在未来发展道路留下了很大探索空间。此外,不设金牌榜,比赛结束后不留下成绩记录等,都是国际奥委会为淡化青奥会竞技色彩所作出的努力。

3.2.4 活动内容——竞赛活动为主与教育活动优先

奥运会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最高水平的综合赛事。其赛场内体育竞技激烈精彩、赛场外教育活动如火如荼。北京奥运会时,把奥林匹克价值观与学校课程相结合的教育计划深入到40多万所学校,惠及4亿青少年[11]。虽然国际奥委会为推动奥林匹克教育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奥运会中的教育文化活动已经与体育比赛分割成为两部分。奥运会的16天赛程中,几乎所有的活动都围绕着各种比赛展开,主办城市赛前精心制定、积极推动的教育文化计划几乎已经脱离了奥运会,很多运动员在完成了自己的比赛项目后就会立刻离开比赛国,大会组委会不安排统一的其他活动,这使得这些教育文化计划很难达到教育运动员的效果。

而青奥会在这一点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国际奥委会规定,青奥会教育和文化计划要为全世界青少年运动员与其他参与者呈现一个独特的、难忘的学习之旅。该计划是青奥会的基本组成部分。这些教育与文化计划,必须贯穿整个比赛日程[12]。新加坡青奥会时,要求各国的运动员在开幕前4天抵达,闭幕2天后返回,并在比赛期间无比赛日参加各种各样的文化教育活动。国际奥委会要求主办城市制定详尽的文化与教育计划,在青奥会举办期间,让全球青少年受到奥林匹克精神的洗礼,这些文化教育活动还将涉及兴奋剂的危害以及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同时,教育青少年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为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世界公民打好基础。

3.2.5 赛事实施方式——商业化运作与回归纯洁的运动赛事

奥运会的影响力使其成为商业营销的巨大舞台,国际奥委会对每届奥运会的商业运营有着很高的要求,加之举办奥运会所需费用巨大,使商家的广告投入也水涨船高,这些巨额的赞助费用成为奥委会蓬勃发展的动力,但是伴随着奥运会营销的全面辉煌,商业对奥运会的影响力已使得其对奥运会比赛本身产生了不良影响。很多有识之士也尖锐地批评奥运会的过度商业化扭曲了奥林匹克精神和信仰,将奥林匹克异化成了商业平台。

青奥会的举办虽然也离不开商业赞助,但就其创立的初衷而言,带有强烈的公益性质。国际奥委会提出节俭办赛的理念,也就是为了防止青奥会成为另一个奥运会,为控制主办费用不允许主办地建设新的基础设施并由国际奥委会承担估计的3000万美元[13]。国际奥委会的这些措施,主要就是为了淡化商业化的性质,使青奥会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把奥林匹克精神持续地发展下去。虽然如此,新加坡举办首届青奥会花费新币3亿8700万元(相当于人民币19亿3500万),超出原来预计的1亿2200万元新币两倍多[14]。怎样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其举办初衷,使教育成为其贯穿始终的生命线,是青奥会未来亟待解决的问题。

3.3 赛会影响范围不同

奥运会在举办之初所面对的受众非常狭窄,第一届奥运会几乎就是欧洲列强的聚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奥运会的影响力不断增大,参与者不断增多,这是奥运会的伟大之处。但是随着奥运会竞技化的不断加深,技术的专业化使奥运会的比赛又成为了小众运动,受过专门训练的运动员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炫目的记录的同时也将普通的群众拒之门外,目前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参赛者几乎都是从小就接受体育训练,在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专业训练之后才获得了参赛资格,这是常人无法做到的,所以奥运会从职业运动员参赛开始就注定了必然会在竞技化道路上越走越远。而伴随着其在规模上的不断壮大,举办奥运会所需的巨大物力财力也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望而却步。这就严重影响了奥运会在欠发达地区的开展与推广。

青奥会的发起,就是为了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奥林匹克精神。首先,它的申办走出了欧美富国,其前两届都在亚洲举行。青奥会的举办规模与赛会理念决定了其将在不同于奥运会的范围内得到推广,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将有机会承办青奥会,从而使奥林匹克价值观在更广的范围内传播。其次,青奥会不像奥运会那样对报名资格严格限制,也作出一些规定使各国都有参赛机会。国际奥委会规定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下属国家奥委会最多能派出两个参赛队(一个男生队和一个女生队)参加所有的四项团体比赛,不超过70个运动员参加个人项目[15],这些措施都使青奥会理念在不同的范围内得到了普及。

标签:;  ;  ;  ;  ;  ;  ;  ;  ;  ;  ;  

青年奥运会与奥林匹克运动会特点的比较_奥林匹克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