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思于学,寓乐于思论文_朱卫春

朱卫春

摘要:我国古代的教育家都历来强调学习者必须注意学与思的统一。如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宋代教育家程颐认为“为学之道,必本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则更加突出了思考在学习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本文中,笔者具体阐述了在学习中如何让学生进行思考,找到思和学的最佳契合点。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思考;学习;契合点

一、“思考”在新课程

现在提倡的新课程理念,其中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这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从何而来?怎样“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些,正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去努力思考的问题。

现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因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成就感、一种认可和认同。如果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而经常处在一种挫败感中,即使有别的因素(比如责任感)支撑,他也很难有持久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前几天,听办公室教师说一件事,说他们班里有个女生数学成绩很差,每次都在二三十分左右,一开始他觉得应该是这个女生的智力有限,然而突然有一次,那个女生跑来告诉他,她要去参加一个围棋比赛,并且她的围棋下的是相当的不错,在许多大赛中都得过奖。那位教师感觉到有些困惑。试想,围棋作为一种对人的智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要求比较高的活动,能在围棋中取得相当的成绩,却不能胜任她的数学学习,这不能不令人深思。笔者认为,这里面的重要的原因可能在于,她从围棋的思维活动中获得了一种成就感,从中得到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进而激发了自己对于围棋的一种执迷,使她觉得围棋并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让自己得到别人的认同、让自己的能力有所展示的舞台。然而对于数学,由于她并没有花同样的精力和以同等的期望去思考,并没有意识到数学也可以带给她同样的思维和思考强度,而这种思考经过深入,也同样可以像对待围棋的思考一样令她有思维上的成就感,得到别人的认同,带给她一种知识上及精神上的满足。所以,她并没有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发挥自己的潜能,当然在数学上也没有了突出的表现。笔者把这种想法和那位教师探讨后,他也对笔者的看法深表赞同。

现在,由于缺乏必要的思考或者思维强度,使得某些学生的学习在新课程理念所提出的“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这种过程变得并不是很充足和踏实,使得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一种悬空的状态之下而得不到解脱。这就像有些学生对于自己的将来及目标过于模糊不清,而我们只是告诉他就在那里,他们自己却看不到一样。长此下去,由于“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没有得到充分体验就会使得“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变得像海绵一样虚空而不可塑。

二、关于一项调查

“兴趣源于思考”。在此,笔者并不认为“兴趣依托于思考”。只是想说,有了相当的思考,我们就可以对一件事物产生兴趣。对学生而言,如果他对于学习进行了认真和深入的思考,他也就不会觉得学习的枯燥。为此,笔者在我们学校高二年级作了一项学生对课堂教学形式喜欢程度的调查,现作简要的分析:

较多的实践操作

关于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形式调查分析:

我们思考和讨论以下问题:

1.为什么“较多的讨论交流”比不上“较多实践操作”受欢迎?

在这里就应验了“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源于生活”,动手操作或者亲身实践更能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作用和知识的魅力。另外,动手操作或者亲身实践是为了更好的理解知识,更好的把握知识,体验知识的应用价值,如果从另外一个方面说,也是为了更好的去思考。比如,在高中数学的立体几何部分,当我们讲解空间线线及线面的位置关系的时候,我们努力地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想象感受空间图形中的线线或者线面关系,但是对于一些同学来说,有某些情形之下很难去想象这些东西,那么我们就可以借助于一些具体的模具(甚至拿刀去切一个长方体实物,让学生体验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长方体的所得截面的形状)让学生体验感受,反过来,这些体验和感受会让他的抽象能力更一步增强,思考问题也更加具体全面。动手操作或者亲身实践也会给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样的一种动静结合会让学生更有一种轻松感。而“较多的讨论交流”则会使学生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和其他学生形成一种共识,这种互助合作的形式会激起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也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民主性和学生的思维特长。

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我们不可能只采取“较多实践操作”的课堂教学形式,对于一些学科(比如数学)我们大多也只能从理论层面上去操作,这时我们就应该让学生体验思考的乐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这种思考的乐趣能够使学生能得到一定的认同。

2.“教师教授”及“大量的书面练习”为什么如此不受欢迎?

每个人都有彰显个性的欲望,而“教师讲授”及“大量的书面练习”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这种表现欲,使学生的自主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威胁。应该说教师的讲授更多的是体现了一个教师的能力,而不是学生的能力, “大量的书面练习”长期下去会使一些学生形成倦怠心理,对于处在叛逆期的学生则更容易形成厌倦心理。所以,教师的讲授应该适可而止,而对于学生的练习则要精。特别是不可把学生用来“思”的时间拿来去“讲”。

3.为什么“自学”如些不受学生的欢迎?

自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但在课堂教学形式中却不受欢迎,这大概是和我们长期下来的这种教育体制和习惯有一定的联系,学生很容易想“让我们自学,要你老师干吗”,却很少认真体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而且现在的教学过度侧重于技巧的训练。自学能力能够体现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不会自学的人将来很难独自发展前进,也很难适应社会。现在国际上对“文盲”下了一个新定义:就是不会主动寻找新知识或不会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人。所以,如果能够把课堂中的自学组织得有声有色将比其他的教学形式更加有效和成功。学会自学更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另外,自学也能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其实,我们现在的“研究性课程”及“综合实践性课程”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设置的。而这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都历来强调学习者必须注意学与思的统一。如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宋代教育家程颐认为“为学之道,必本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则更加突出了思考在学习中至高无上的地位。笔者希望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本着学生的终身发展的需要,力求将学生的思和学进行完美结合,寻求思和学的最佳契合点。同时,让学生在思考中寻求学习的乐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戴埠高级中学 213331 )

论文作者:朱卫春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5月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3

标签:;  ;  ;  ;  ;  ;  ;  ;  

寓思于学,寓乐于思论文_朱卫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