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实现可持续就业的规划:我国就业的基本情况及再就业对策(一)_就业困难人员论文

提前实现可持续就业的规划:我国就业的基本情况及再就业对策(一)_就业困难人员论文

未雨绸缪实现可持续就业——我国就业的基本状况与再就业对策(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未雨绸缪论文,再就业论文,对策论文,实现可持续论文,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史经验:在改革与发展中拓展就业空间

就业压力大是我国长期存在的问题。这主要源于我国长期的人口过快增长与巨大的人口总规模。同时,计划经济体制及与其相适应的就业方式的制约,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在解决我国就业问题上,我们主要采取了两条根本措施:一是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基础上尽量使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长率,不断创造出大量的就业岗位;二是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和就业方式的转变,扩大就业门路和渠道。1978年到1997年,我国GNP年均增长率为9.8%,同时城乡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这些都对我国就业工作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19年间我国非农产业共新创造了2.57亿个就业岗位,与1995年美国总人口( 2.6亿)相差无几。其中,城镇净增就业人员1.07亿人;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约1.1亿人; 农村私营个体经济增加就业人员4000多万人。

在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动下,1992年以来,我国城乡就业出现了三个历史性变化。一是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在1992年第一次出现了总量净减少的现象(比上年减少336万人),然后逐年递减( 1993年比上年减少915万人、1994年减少945万人、1995年减少1021万人、1996年减少699万人、1997年减少456万人)。二是自1994年起,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人员总数第一次超过了第二产业。自1992年以来,就总量而言,我国第三产业不仅吸纳了同期全国新增从业人员(4046万人), 而且还吸纳了其他产业转移的1628万人, 五年间共新增就业岗位5674万个,显示出在解决我国就业问题方面的重要作用与巨大潜力。三是1997年第二三产业就业的比重(50.7%)和人数第一次超过第一产业。

以上情况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八五”以来,我们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和方法,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我们完全有能力也有办法妥善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包括目前广为关注的国企下岗职工问题。

主要问题:结构性、体制性与观念性并存

经济增长率对就业的影响是根本性的。没有足够的经济增长率,社会就业的难度将更大。在未来三年内,我国经济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是要加大“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力度。经济的结构性调整也将加快进行。从而使结构性失业增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也将进一步加剧。为了降低成本,增强竞争能力,裁员减人将成为各企业使用的常规手段,从而使失业人员增加,再就业困难增大。

由于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影响,目前我国新增劳动力总量仍处在较高的平台上。与此同时,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下岗人员相对集中,来势较猛,使就业状态紧上加紧。近几年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势头有所减缓,但这首先是基于近几年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加上农产品提价,农民收入增加,使大批劳动力稳定在农村。目前农产品提价的余地已经非常有限,农业生产条件仍未根本改变,从总体上看,农业的基础仍比较脆弱。一旦农村形势发生逆转,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的问题很可能再度发生。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年龄结构偏高和素质偏低,再就业困难较大。据调查分析,目前下岗职工中的大部分处在40岁~50岁的年龄段上,女工占60%以上。这些人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重,个人经历坎坷,而且文化水平较低,年龄偏大,一旦下岗,再就业相对困难。更值得注意的是,大批下岗人员多集中在某些困难行业和困难地区。而在困难行业和困难地区高度重合时,其下岗人员再就业则格外不易。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现有失业保险制度功能低下,无法有效发挥失业保障功能。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富裕人员仍有1000万左右,如果全部下岗,以每人每月200元计,每年的支付额即达250亿元,大致为目前国有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5%以上, 而目前我国失业救济金的缴费率调整后也不过3%,两者差距很大。同时,目前国企养老、 医疗等保障负担已经十分沉重,不少企业现在就无力缴纳,如不能把目前养老、医疗保障的过高负担降下来,再提高失业保险统筹的缴费率,企业显然无力承受。

目前下岗职工中传统的就业观念仍普遍存在,等待、依赖,放不下“身份”架子,不愿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不愿干脏、苦、累工作。不少人对政府帮助找到的工作挑三拣四,有的经推荐多次甚至达十次之多,仍不愿上岗。这种状况的彻底转变仍需要一定的过程。同时,一部分已经再就业的下岗人员,其就业状况仍很不稳定,再失业的可能性很大。一些人的工作条件和收入比以前明显下降,不满情绪较多。

基本原则:在处理好三者关系中实现可持续就业

江泽民总书记在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要全面地认识和从整体上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三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按照中央的部署,1998年我国改革的力度将明显加大。这是搞活国企,从根本上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必须的,但同时也使下岗人员明显增加,解决不好,可能影响社会稳定。为此,首先,1998年的经济增长率应在不断提高效益的前提下确保达到8%,同时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开辟更广阔的就业渠道。其次,仍要注意防止发生通货膨胀死灰复燃,引发经济生活秩序的混乱。第三是要努力做好政治思想工作,转变人们的就业观念,积极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在劳动力市场上竞争就业,减少对政府的过分依赖。第四,对社会中低收入者、特别是下岗人员中的低收入者,要注意给予必要的保护,如保证其基本的生活医疗,在住房商品化时要考虑低收入者的支付能力,给予一定的照顾,等等。第五,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对整个改革局面和进程的领导和宏观调控。在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各级政府一定要有计划、有领导、分步骤地分流富余人员,避免失业人员和下岗人员在短时期急剧增加,带来社会震荡。同时,发挥政府、工会、社会团体、街道和企业的作用,做好分流和下岗人员的管理、指导和服务工作。

眼前重点:下岗职工再就业。对重点行业、重点地区,政府应“送一程”,但时间不可太长

当前城镇就业再就业工作中最主要的矛盾是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当前我国就业所面临的压力中,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但表现出的社会矛盾目前还不突出,这主要是因为进城的农民工还没有割断同土地的联系,他们仍可以从土地上获得比较可靠的收入,找不到工作还可以返回土地上去。只要我们坚持重视和加强农业,政策上不出现大的失误,流动人口对城镇的压力也不会迅速加大。城镇新成长的劳动力一般年纪较轻,学历较高,个人和家庭负担不重,因而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比较有利的竞争地位,社会对普通劳动者的需求首先选择的是他们。而国企下岗人员由于在短期内数量快速增加,并且受自身素质和择业观念的影响,在劳动力市场上再就业难度较大,多数面临失业、收入下降或无着的现实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约束改革与发展进程的一个主要因素。

从全国来看,当前解决下岗问题的重点,是要解决好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困难地区、困难行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在市场经济较发达、经济增长快的沿海地区,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的总量基本平衡,甚至需求大于供给,在社会帮助和个人的积极努力下,下岗职工一般能在较短时间内找到新工作或新的收入来源。目前沿海大中城市一方面有不少人员下岗,同时又使用大量农民工就是一个证明。据各省市对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的反映,沿海大部分地区下岗职工再就业率一般都可达到80%以上。但在经济增长较慢,国有企业较为集中的地区,由于当地经济发展对劳动力需求不足,政府用于再就业和保障居民最低生活水平的财力十分有限,当地的一些行业和企业普遍不景气,失业人员和下岗无业人员再就业比较困难。例如四川、重庆、陕西、黑龙江、辽宁反映,下岗职工再就业率只有50%~60%。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积累和遗留下来的特殊问题。对此,我们在特定的时期内,可以采取一些特殊的政策和措施。例如,对下岗职工给予必要的、合乎情理的特殊照顾和安置。对再就业的困难给予更多的关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扶持等等。但推动就业和再就业的措施,要注意坚持市场导向。从改革的基本趋势和方向看,这种特殊照顾绝不能持续太久,否则将形成一个特殊就业群体。这对体制改革的深化可能起阻碍和回归的作用。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对下岗职工也必须积极推动其转变观念和尽快走上自主择业、自谋职业的再就业道路。政府对其的特殊照顾和帮助只能限于“扶上马、送一程”。而这“送一程”的时间不能太长。例如,最长3—4年,然后全部纳入规范化的劳动力市场进行规范化的失业管理与再就业。为此,国家在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时,应特别注意留有时限,不可无限期实行。

标签:;  ;  

提前实现可持续就业的规划:我国就业的基本情况及再就业对策(一)_就业困难人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