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现状与研究展望论文_李寿贵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现状与研究展望论文_李寿贵

昭通市昭阳区水务局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水土流失与水质污染现象日益严重,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新思路便在此时被提出。通过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可以保护流域内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因此该建设得到了极大推广。在本文中,首先介绍了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内涵。除此之外,本文还介绍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发展历程,并阐述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现今的发展模式,最后本文提出了关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实践意见。

关键词:水土保持;流域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日益凸显,江河湖海水质日益恶化,水体污染愈加严重,富营养化现象屡见不鲜。传统的以水土资源治理为核心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为了保护流域内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水利部提出了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概念。本文便简要叙述了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内涵和发展历程,阐述了其地域特点,分析其发展现状及所遇问题,进而提出了加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相关建议。

一、生态清洁小流域内涵

小流域通常是指二、三级支流以下以分水岭和下游河道出口断面为界集水面积在50k㎡以下的相对独立和封闭的自然汇水区域。小流域是最基本的集水单元,也是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的基本单元,是水体保护的管理单元。只有治理并保护好小流域,才有可能治理并改善我国水体质量,达到生态平衡。

生态清洁小流域是指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进行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方法。治理措施要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法则,以此实现流域内资源的合理分配,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形成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作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发展与深化,既吸收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精髓又在此基础上得到提升,因此广受关注。它以流域内的水土资源、生物资源为基础,以“生态”和“清洁”为核心,以人的行为为管理重点,建立强有效的机制。

二、中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现状

(一)小流域综合治理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已经认识到了水土流失及水土污染将对环造成重大影响。在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黄土高原地区,开始利用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以支毛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并取得成效。1956年,“以支毛沟为单元综合治理”的模式得到推广。

1980年,《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办法(草案)》发行,以小流域为基本治理单元进行综合治理的方法得到推广。国家在水土流失严重的8片区域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取得了卓越成效。而后,小流域综合治理成为我国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形式。

众所周知,法律形式的支撑不仅可以强调政策的重要性,还可以引起他人的重视。因此,1991年,我国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待法》,将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引领至法律阶段。除此之外,1993年,国务院还印发了“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该通知强调水土保持是一项基本国策。这一阶段,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不断深化,治理思路也不断创新完善,形成了多元化的治理模式。而后,为了适应新时期生态环境发展的新要求,水利部在2006年提出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的概念。提出了新时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的新要求:从经济快速发展与人们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要求出发,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把水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景观建设、产业结构等内容引入到小流域综合治理当中。并得到迅速推广。

(二)建设模式

由于不同地区的地域特征、自然状况、社会环境不同,因此其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也不尽相同,下面进行简要的介绍:其中典型的建设模式有如下几种。

1.“三道防线”

2003年,北京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的小流域治理新思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即以小流域为基本治理单元,在生态优先的基础上,以“保护水源”为核心,坚持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治理。以此来解决北京用水供需不平衡、水体污染严重的状况。

现在,“三道防线”的工作思路已经成为各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和改善水体质量的重要理论基础。当然,不同地域因其具有不同的地理特征、经济状况、环境状况和治理目标,因此“三道防线”建设模式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状况灵活建立。

2.“三层次、四防区”

“三层次”即按照“山坡、村庄、河道”三个层次进行整体规划,“四防区”即确立“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生态农业、生态保护”四片防治区域,有针对性的对不同方面进行改善。

除此之外,还有“以水源保护为核心、面源污染控制为重点”治理模式、“以安全为重点的小流域综合整治”治理模武。通过各种治理结合,我国水土流失现象与生态环境得到重大改善,逐渐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三)建设措施与技术体系

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治理方法与所应用技术多种多样,但总结起来其治理主要通过运用与工程、生物、耕作方面相关的科学技术,但是各地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措施显然不同。下面以如何对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渔洞水库径流区的水土流失治理谈一点看法。渔洞水库位于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境内,库容3.6亿立方米,属大(二)型水库,1997年建成投入使用。渔洞水库兼顾着昭通市昭阳区、鲁甸县的农田灌溉及昭阳区的工业和城市用水。渔洞水库径流区跨越鲁甸县、昭阳区,径流面积613.4平方公里。流域地处山区,属盆周中山隆岗地貌,海拔1935-2992米之间。近年来,渔洞水库的水体污染愈加严重,富营养化现象日趋突出。因此,渔洞水库径流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应该“以水源保护为核心、面源污染控制为重点”治理模式来进行措施设计。在寻找污染根源的同时进行污染治理,工农兼备合理治理;由于径流区工业所占比重相对较少,以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河流水质保护为核心的原则来规划治理,即在进行原有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适当的改变农业的结构层次或耕作方式。布局上走以灾害预警,河、沟、坡面综合整治,面源污染控制为重点的技术路线。

三.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与研究展望

(一)建立系统的生态清洁小流域的理论体系并构建相应技术

我国有关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思路提出较晚,虽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但是至今仍处于初级阶段,并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与完善的技术。因此,我们要加强此方面的研究,尽早确立统一的建设标准与规范的技术,同时开发研究新的技术,加强治理保护效果。

(二)完善相关指标

指标是衡量作用效果的重要参数,但是我国现有的关于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指标多为生态环境指标,鲜少设计到社会、经济等其它方面。而我们要全方位的了解生态小流域的状况,就必须完善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

(三)健全生态清洁小流域构建的投入与产出机制

现今,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与管理多由政府承担,企业较少参与其中。但是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如何让社会资本进入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之中,使其建设日益多元完善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要健全完善生态清洁小流域投入与产出机制,缓解政府压力。

结语:

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与其他环境资源问题一样,具有严重的复杂性。而生态清洁小流域本身就是包含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的复杂体系,两者叠加,其复杂程度不言而喻。而我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地域特征,其适用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方法与技术也不相同。因此,我们要结合地域特征,加强其理论体系建设,完善其建设技术与相关指标,健全生态清洁小流域构建的投入与产出机制,使我们的生态环境更加和谐美好。

参考文献:

[1]王振华,李青云,黄茁,赵伟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研究现状及展望[J].人民长江,2011,S2:115-118.

[2]李建华,袁利,于兴修,刘前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现状与研究展望[J].中国水土保持,2012,06:11-13.

[3]蒲朝勇,高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现状与展望[J].中国水土保持,2015,06:7-10.

论文作者:李寿贵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2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2

标签:;  ;  ;  ;  ;  ;  ;  ;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现状与研究展望论文_李寿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