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壮语优势培养学生汉语文的思维能力论文_蓝春香

利用壮语优势培养学生汉语文的思维能力论文_蓝春香

蓝春香 上林县大丰镇皇周小学 530500

【摘要】利用壮汉结合,培养学生的流畅性思维;求异性思考;变通性思维;发散性思维;逻辑性思维。探索在壮汉双语教学中如何利用壮语优势培养学生汉语文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壮汉结合;鼓励;培养;引导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4-035-02

思维能力是人脑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教育家赞诃夫说:“只懂得传授知识,不懂得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老师是一个不完全的教师。”所以,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而是去发现新的思维方法,去培养新的思维能力。

壮语是壮民族的母语,是壮族人民用来思维、表达情感和交际的工具。壮族地区农村小学离不开母语教学。如何利用壮语优势,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壮汉双语学校教师要研究的课题。多年来,我在壮汉双语教学实践中,坚持“以壮为主、壮汉结合、以壮促汉、壮汉兼通”十六字方针为指导,认真研究双语教材及教法,利用壮文优势,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我就三十二年来在壮汉双语教学中如何运用壮语优势培养学生汉语文的思维能力,谈谈我的看法。

一、壮汉结合,培养学生的流畅性思维

壮语对于壮族学生来讲,易读、易写、又易于理解。而壮语是壮族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依托和媒介,它可以促进学生第二语言的习得。壮文的优势在于文字与母语一致,语言与思维一致。因此,在壮汉双语教学中,我利用这些优势,既做好壮汉两课的分工,又做好壮汉双语教学的结合。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意、寻找文章中心等环节,先用母语优势来进行壮语文阅读,能使学生较快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再进行汉文课的教学,最后集中精力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突破重难点,进行品词析句、朗读训练、说话训练、积累词语教学,教学效果很好。例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先这样进行壮文课教学:(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理解生字新词,划分段落,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围绕“怎样炸暗堡”这个问题,运用读、讲、议结合,弄清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结果什么样,为什么这样写等问题,概括段意、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3)完成课文后的壮文练习,使学生巩固当堂学过的知识。而汉文课的教学,则重点放在:(1)指导学生读准“狡猾”“震撼”、“匍匐”等这些生字字音,识记字形,通过壮文意思思维,再对应汉文理解字义学生很快就理解并记住这些词语。②品析理解“董存瑞昂首挺胸……左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钢铸一般的脸”、“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等重点句,引导学生注意辨析句式不同的壮文句子,渗透壮汉互译知识。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汉语复述段落大意和文章的中心思想,完成课后汉文作业。这样做好壮、汉分工,壮汉结合,就能突破重点、难点,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从整体上提高了教学效率,也符合了“十六字”方针的要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求异性思考

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是求异求新。只有“同”而没有“异”就没有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新的思想产生,也就没有创新和发现。所以,我鼓励学生勇于求异求新,养成探求真理的习惯。

首先,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思考,逆向思考。如上《狐假虎威》一课,传统的做法是让学生得出“狐狸很狡猾,仰仗别人的势力吓唬人,进行欺骗,我们不要像狐狸那样,要做一个诚实的人”的结论也就行了,这个结论大多数同学是认同的。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发散思维进行逆向思考,我这样引导:“你们看过有关狐狸的卡通片吗?想想卡通片里对狐狸的评价。”学生立刻活跃起来,纷纷说:“狐狸很聪明。”“这篇寓言把狐狸说得很狡猾我觉得不公平,狐狸在最短的时间内想出这么巧妙的办法,既没伤害别人又保护了自己,很聪明,值得我们学习。”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就这样被激活了。

其次,课堂上我利用壮汉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勇于探究求异求新的方法。在引导学生发言、探讨问题时,我经常这样启发学生思维:“你认为这样最合理、最好吗?”“你能想出更好的方法吗?”让学生去思考不同的方法,从而拓展思维。如果学生用汉语表达有困难,我根据壮文是母语,音义一体,易懂易表达的优势,让学生先用壮文表达,再用汉语复述。这样利用壮文优势,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加强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求新。

三、换位思考,培养学生变通性思维

在教学理解课文内容时,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丰富思维方式。如教《田忌赛马》一课,我不仅让学生学习田忌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还让学生以国王失败的原因引以为鉴。这样对问题的认识就会更全面。其次,训练学生设置情景、交换角色思考问题,使思维准确丰富。可启发学生把自己假设成课文中的角色,还可以把课文原来的角色互相交换,想一想结果会怎样,然后对照原文,在比较中求得认同,加深印象。如在教学《小伙伴》一课的结尾时,我这样引导学生换位思考;“Danghnaeuz mwngz dwg baengzyoux,mwngz dwg baenzlawz guh?(如果你是玛丽的朋友,你会怎么做?)”通过变换角色的思考,大部分学生马上举手纷纷发言。有的说:“Gou rox bae bang de ra aenbau de.(我会去帮她找她的书包。)”有的说:“Gou rox dawz gij doxgaiq faen hawjde. (我会把我的东西分给她。)”此时,教师稍微进一步引导学生:“如果用汉语来说,你会了吗?”这样学生对朋友之间相互帮助的道理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 多元引导,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就是引导学生从多个不同的方面去思考,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从课文内容上说,可以沿着文章的思路作顺向的思考。如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顺着作者的思路想:“五壮士接受任务后,怎样做?结果怎么样?”引导学生先用壮文帮助想象、表达,再进行壮汉对照,然后用汉语表达,这样才能达到壮汉兼通的目的。教《田忌赛马》时,逆着作者的写作思路想:“第二次比赛时,假如国王也调马比赛,结果会怎样?”教《称象》一课,我启发学生思考:“除了课文中写曹操之子曹冲用石头来称出大象的体重的办法外,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这样让学生从多个不同的方面去思考问题,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论文作者:蓝春香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4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9

标签:;  ;  ;  ;  ;  ;  ;  ;  

利用壮语优势培养学生汉语文的思维能力论文_蓝春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