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科技企业发展透视_科技论文

民营科技企业发展透视_科技论文

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透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透视论文,民营科技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民营科技企业的产生和发展是我国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从80年代中关村的第一家民营科技机构的诞生到现在,在20年的风雨历程中,民营科技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已成为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成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在今天,民营科技企业又开始进入了规模化、股份化、集团化、产业化、国际化为核心的“二次创业”阶段,在这机遇与风险并存的转折点,回首过去,找出不足,提出建议,对于民营科技企业再创辉煌无疑是个有力的促动。

2 民营科技企业的特点和作用

民营科技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之所以发展迅速,是因为它具有如下的鲜明特点:①它冲破了旧经济体制的束缚,创造出“自筹资金,自由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四自原则,优化重组了市场和企业的生产要素,把资金、人力、技术都调动到了激发状态,较大程度地发挥了潜能。②在发展中,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运行机制,即独立自主的决策机制,面向市场的经营机制,优胜劣汰的人才机制,工资与效益挂钩的分配机制和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行为机制,这种运行机制,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适应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③它实行以科技为依托,以产品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技、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模式,在世界知识经济的大潮中,成功实现了技术创新与营销创新的结合。

良好的运行机制和创新优势的结合,使民营科技企业对我国经济的诸多方面产生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著名的联想集团、方正集团、四通集团、三株集团、华为集团,或是国有民营,或是民有民营,但他们都在外资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扯起了民族科技产业的大旗,在积极努力地发展壮大自己的同时,构筑了中国科技产业的基础,特别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需求不振的1998年,他们仍以强劲的增长势头带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闪亮增长点。在谋求自身壮大的前提下,民营科技企业对国有企业的转轨改制伸出了帮助之手。齐齐哈尔市的向阳集团在两年间兼并、领办、承包了20个国有、集体、乡镇企业,其中9个是国有企业, 使这些企业提高了效益,重新焕发了生机。哈尔滨市南岗科技示范区、牡丹江阳明科技示范区的探索尝试,沈阳大中型企业的“一厂一角”、“腾笼换鸟”工作,无不对国有企业的资产产权重组、产品开发、市场销售、经营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促进生产发展的同时,民营科技企业还直接推动了科技改革的深化,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促进了“产学研”联合发展体系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链的形成,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科技与产业的联姻体。此外它采取创新驱动战略,向各个产业领域渗透高科技和高技术,造就了一大批懂科技、懂经济、会经营、会管理的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企业家,从而加速了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产品技术化的进程,推动了全社会的科技进步,为中国走向知识经济吹响了嘹亮的号角。

3 影响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民营科技企业在改革开放中大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一系列的制约因素,有的甚至已形成了瓶颈。

首先,大多数民营科技企业规模较小,企业之间协作较少,企业内部管理相对薄弱。我国的民营科技企业约95%以上是资产在10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企业规模小造成R&D费用投入不足, 一些成果因企业财力不济不能进入中试而被束之高阁。企业之间协作的缺乏,使多数中小民营科技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陷入散兵作战的境地,只能在国外大公司的竞争缝隙中求生存,极大缩小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在这方面,台湾的中小企业技术联盟为我们作出了示范,在台湾当局的推动下,从90年代起,在不到5年的时间中,台湾共形成18个技术开发联盟, 吸引了大量中小企业,通过共同研究,联合攻关,迅速使台湾的中小企业摆脱了自己技术开发人、财、物不足及经营成本日益提高的困境。此外,在我们的民营科技企业中,尤其是中小企业中,管理者普遍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的知识和经验,存在重技术开发轻营销策划的现象。造成一些产品由于没有良好的营销战略和销售网络而无法走向市场和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并且相当一部分企业经营管理决策规范化程度不高,出现家庭化管理的倾向。

其次,传统观念的束缚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滞后,使民营科技企业出现人才危机。相当一部分科技人员没有从观念上完成“官本位”向“市场本位”的转变。不愿从科研院所的研究中走出来,认为下海创办企业掉身价,没面子;而几经改革的科技体制仍有滞后之处,如成果评价制度没有把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及效益状况放在主要位置;现有人事管理制度不利于科研人员加盟民营企业;知识和技术直接转化为资本的机制尚不健全。观念与体制的落后,使民营科技企业在人才市场上往往倍受冷落,难以招聘到优秀人才,并且自己辛辛苦苦培养的人才也常常因跳槽而流失。

再者,社会化配套体系没有健全。其中包括:第一,技术市场的发展差强人意。民营科技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如果单靠自身的R&D 活动,面对高技术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的现实,它们的发展将难以为继。为求得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须借助于技术市场上相关技术成果的转让,但众多因素的影响造成我国技术市场的发展不规范、不健全,也不上规模,这无疑不利于民营科技企业的继续壮大。第二,融资渠道单一,不通畅。除贷款外,民营科技企业对其他融资工具鲜有条件问津,且多数民营科技企业难以找到贷款担保,普遍遭受贷款歧视。即使得到贷款,也是短期贷款居多,与科技项目、新产品开发周期不匹配。国外很多科技企业靠风险投资起家,但在中国,风险投资的引入时间较短,无论是从社会公众的认识还是从它的实际运作来说,还需要一段长时间的探索,以至于没有对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另外国家和地方科研发展基金规模偏小,也造成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外部融资困难。第三,相关的社会支持服务体系没有健全。包括技术评估、财务管理、法律咨询、人才交流在内的各种服务机构的良好运行是民营科技企业从事市场活动的中介和“润滑剂”,但这些机构的运作都有待于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

最后,在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中,民营科技企业在市场准入、工商管理、税收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面临许多困难和限制,这也是其它民营企业面临一个共同问题。

4 对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创造条件,培育更富活力的创新机制。 评价一个企业的创新机制是否科学,主要有4个标准:①真正的企业家掌握了企业的命运; ②有合理的企业的产权结构;③有一个科学的管理体制;④人力资本真正发挥作用。为此,民营科技企业要通过调整产权结构,形成现代企业的架构而促发制度创新;通过注入雄厚资金,开发信息和人力资源而引动技术创新;通过引进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和手段,形成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制度而推进管理创新。在产品生产开发上,争取做到生产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而在市场先拔头筹,抢占先机;在营销活动中,侧重于如何以市场为中心,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向市场提供新产品,满足乃至引导顾客需求,以此促成企业的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从而构筑起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体系。

(2)加强中小民营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产学研的结合。 借鉴台湾的中小企业技术开发联盟的经验,我国的中小民营科技企业也可组建共同的R&D组织,共同从事基础性和应用性开发,从而分散风险, 降低开发成本。在搞企业协作的同时,顺应形势,把产权研结合的工作推向一个新的深度和广度,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不仅可以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而且可以促进科研人员在高校、科研院所和民营科技企业之间的流动,进而摆脱传统“官本位”观念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民营科技企业吸引人才的困难。

(3)以人为本,实施知识和资本双重推动战略, 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制度,着力把科技人员从旧体制、旧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改革成果评价制度,把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及效益状况作为成果评价的主要参考,以新的价值导向鼓励科研人员投身于高新技术产业化之中。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允许一般科研人员保留事业编制创办民营科技企业,允许科研机构的负责人以个人名义参股民营科技企业,让更多的科技人员直接加盟民营科技企业、壮大民营科技队伍。

(4)开拓多元融资渠道,加快建立风险投资体系。 金融业应向符合条件的民营科技企业开放包括股票、债券、票据贴现业务等多样金融工具,商业银行要根据科技项目和科技产品投资周期长的特点,增加对民营科技企业的中期和长期资金贷款;尽快组建各类各级贷款担保公司,解决民营科技企业的贷款担保问题,国家和各地科研发展基金贷款应平等向民营科技企业开放;先行在民营科技企业相对集中的行业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用于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同时,在总结近几年来探索风险投资体系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包括政府、金融机构和个人投资在内的风险投资体系,从而加速技术成果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的步伐。

(5)完善技术市场。树立有重点、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科研开发意识,针对市场需求,增加技术成果的有效供给,同时培养一批既具有专业知识,又懂法律条款的技术经纪人队伍,规范技术市场的交易规则和秩序,提高其软件和硬件的服务质量,从而健全技术市场体系,为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买卖铺平道路。

(6)在政府的各项政策(包括企业的市场准入、工商管理、 税收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上,不搞歧视,把民营科技企业与其他类型企业一视同仁,共同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同时推动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行业协会在内的社会服务支撑体系的建设,为民营科技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民营科技企业在经历了十几年运行机制和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的突破后,已开始进入以规模化、股份化、集团化、产业化、国际化为核心的“二次创业”阶段,虽然在这个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但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两个根本转变的实现,民营科技企业将获得更加宽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迎来自己的再度辉煌。

收稿日期 1999—02—04

标签:;  ;  

民营科技企业发展透视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