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厂运行中有效控制成本的诸项措施论文_赵宗金

电厂运行中有效控制成本的诸项措施论文_赵宗金

(江苏阚山发电有限公司 江苏徐州 221011)

摘要:我国电力市场初步形成,由此可以预见电厂面临的课题就是有效控制成本,本文以电力体制改革发展为视角,浅析对其产生助推作用的独立管理体系。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网运行也面临更多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电厂;有效控制成本;管理体制;对策

目前,电网的自动化经济运行是信息、科技等技术发展下的自然产物,电网自身的特殊性是规模性较大,所以在运行过程中安全性、稳定性以及经济性是最重要的,科技技术于现下电网运行来说是助推电网发展与建设的有力保障。有效控制成本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成为世界通过的电厂管理模块,然而应用到电厂是在1998年,正是成立并落实有效控制成本体制。有效控制成本想要得到预期的工作效果,首先是要将工作重心落实在成本费用定额上面,之后建立科学有效的成本预算编制,这样才能收获如期的效果,同时要以计算机为有效控制成本的主要工作工具,形成有效的系统管理模式,使之与现代化的社会科技要求相匹配。

1.控制电厂运行成本工作的必要性。

在实际的电厂运行过程中,控制成本实际就是指以制定完成的预算成本为控制基础,通过相关工作对电厂人员进行必要的引导,来控制和调节、监控电厂的发电成本,以便能及时的发现实际电厂运行过程中的错误并能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纠正,从而使电厂运行的实际成本被有效控制起来,且与既定的范围相符合。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许多电厂的生产经营活动也逐渐走向市场化,电力体制在“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政策下,电力企业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引而出,就必须要从自身出发,从优化自身资源配置,控制自身成本开始,有效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一般来说,电厂运行的成本主要分为静态与动态两种,静态成本一般是指电厂运行所需要的人力、设备以及库存等的一些固有成本。在以往的计划经济模式下,许多企业往往忽视了静态成本,这也是造成电厂成本控制达不到 效果的主要原因。而动态的成本则是在电厂运行中产生的正常运营成本,比如发电、燃料等等。因此,控制自身成本已经成为企业实现安全全面、最小成本以及最大利润的目标。

2.电厂有效控制成本存在的问题

2.1成本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

电厂在成本预算编制上多数是运用了增量成本预算编制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误差,编制过程中确定上期成本预算的实际数合理的,之后就其变动因素是存在主观臆断的,所以会导致成本预算编制的最后的结果并不能起到实际作用。

2.2成本预算执行结果缺乏分析

多数电厂成本预算执行结果是缺乏分析的,总体性的评价系统也存在缺失,系统中的分析是针对成本预算和结果相比较的,而比率与差额之间的分析部分是一个缺口,使差额产生的本质原因不能得到体现,那么就不会得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2.3成本预算工作重点不明确

多数电厂在成本预算工作上的重点项目是模糊的,没有将工作的核心放在成本预算编制上,从而忽视了对成本预算执行过程的评价、考核以及监督,这样的话成本预算控制不能发挥其自身的有效职能,事前控制与过程控制完全不能体现,总体来看只有事后控制。

3.完善成本预算成本管理体制的对策

首先要强化成本预算编制功能,其中包括电厂成本费用定额的相关管理、基础数据的管理、成本预算编制管理、成本预算审核管理以及审批、修改以及颁布相关管理功能。其次是实现成本预算控制的信息化功能,其中包括总额控制、分组控制以及单项控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然后实现成本预算指标的分解功能,成本预算指标的分解可以通过管理系统来实现,将详细信息落实到各级责任单位,使成本预算工作人员能够在工作中第一时间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是电厂内部员工的工作内心凝聚在电厂发展这一目标上。最后要实行预警功能,成本预算执行过程中要实现其自身的刚性控制功能,确保管理体系与会计核算系统能够有机融合。那么落实预警功能之后,在成本费用超出时,就会接收到会计成本预算系统传输的拒绝信息以保证成本预算权威性。

4.有效控制成本体制形成的意义

4.1管理思维重大变革

成本预算成本、实际成本的核定方式是相同的,这样的话能够是二者之间的可比性增强,使电厂在运行过程中避免了作业管理、有效控制成本二者之间相抵触的现象,这样能够避免完成成本预算时消减作业步骤这一现象的发生频率,能够有效的实行成本预算控制,从而达到提升电厂有效控制成本效率与作业效率这一整体目标。

4.2提高成本预算准确度

多数电厂在成本预算编制过程中会遇到多种原因,导致其最终的指标与实际的数值有较大偏差,这样就使成本预算编制失去了导向性作用。利用系统流程的作业分析,结合作业完成时所需要消耗的资源制定定额,来确定成本预算的基础数据,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成本预算编制的准确程度,以此来保证电厂有效控制成本体制的落实与运行。

4.3促进电厂经济效益增长

电厂实行成本费用的定额,一方面为成本预算编制提供了基础作用,一方面为电厂的成本费用控制与管理建立了有效的数据标准,使电厂的成本费用管理在运行过程中更加标准化与规范化。这也是对电厂经济性运行的保证。

5.电厂经济性运行

电力系统在不断更新发展,随着系统自身完善程度的加强,更要注重的是智能电网运行过程中的积极性,只有保证经济性运行基础上才能够实现电厂效益化与社会经济化。电网实际运行操作中,占有首要地位的是电网自身的稳定性、安全性得到保证,其次是保证对提供给用户的用电质量,最后才是电网的经济运行。电网经济运行的含义是,确保安全性、稳定性的前提下,电网中电源、线路、变压器以及用电点容量一定,进而采取科学合理的运行方式,减少电网传输电力的过程中自身电能的损耗。

电网运行中,电力用户的电源网络存在形式无论是繁杂还是简单,都将电源看作为含有一定内阻抗值的电压源,其内部电源电力的损耗与电阻是正比关系,同时与负荷电流的平方值也是正比关系,那么内阻数值越小,其电源内部的损耗就会随之减小,具体步骤为:第一,首先需要建立电路模型。第二,对元件传输分配系数进行计算。也就是将在电网中各个可用元件上传输功率的每一个用电负荷点的负荷分配系数计算出来,即元件传输功率与用户负荷的比值数据。当电网中功率传输的方向与规定的方向相符合时,产生的功率分配细数比值是正,反之功率分配系数为负。第三,对各个元件输出总功率进行计算。第四,对可断开环路开关传输的总功率进行计算。第五,解列最小原则策略。依次循环操作直到电网中最低一级的电压等级环路被解列。这种操作形式不会对解列点位置产生变化,但是对负荷调配是存在一定影响的。第六,精细调配负荷。此步骤中调配的目标是,使母联开关呈假定闭合状态时,可以使通过此母连开关的传输负荷数值尽量小。

6.结论

在实际电网运行中,确保其安全性、稳定性的基础上,对用户用电质量做出保障,同时保证电网处于经济运行状态,那么为电网安全性更加稳定,就要对电网进行解列,试探性的对比优化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并不能确保优化之后得到的是最佳结果。电网结构通过实际优化之后,可以有效减少网络损耗、电能损耗、无功损耗,每年能够节约有效电能、电费,从而产生的经济效益是非常明显的。

参考文献:

[1]陈军.试论供电企业的成木管理与控制[J].辽宁电力财会,2011(2):11-1:3.

[2]唐敏,唐钟鸣.从财务决算角度反思电网工程成木控制,电力财务会计,2012(6):1:3-16.

论文作者:赵宗金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7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4

标签:;  ;  ;  ;  ;  ;  ;  ;  

电厂运行中有效控制成本的诸项措施论文_赵宗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