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流动人口分析_流动人口论文

新疆流动人口分析_流动人口论文

新疆流动人口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流动人口论文,新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新疆流动人口的类型划分

对流动人口类型,可按不同标准进行多种划分。例如,可以流出地或流入地的类型为标准,划分为省际流动人口和省内流动人口;也可以不同户口性质为标准,划分为乡城流动、城乡流动、乡村间流动和城市间流动;还可以时间为标准,划分为永久性和暂时性人口流动等等。但是,根据新疆区情及资料获取的方便度,我们认为按流动人口的流动目的来划分较为适宜,且具一定现实意义。新疆流动人口应包括入疆与出疆两大类。对出疆人口,建国前期比重偏小;新疆“逆向”(向东)流动人口的成批出现,只是近几年来的事。而且出疆人口流动地点分散、涉及面广,较之入疆流动人口总数要小,而且影响也小,故本文不作重点讨论。

1.1 流动人口的人口学分析

近年来关于新疆流动人口的调查,最全面的是1990年进行的人口普查。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的原因对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有着不同的认识。对流动人口的统计数据较为权威的当属公安部门的统计。现在我们利用这些调查、统计资料,考察新疆流动人口的特征。

1.2 流动人口规模特征

自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新疆的经济也同内地一样,呈现出喜人的景象,有了飞速的发展。伴随着西部资源的开发、几大基地的建设和沿边城市开放战略的实施, 新疆流动人口的规模不断扩大。1983年新疆的流动人口为17.91万人,1996年增至135.76万人, 净增加117.85万人,平均每年以14.47%的速度递增(见表1)。

表1 新疆流动人口数量及其分布变化

年份 1983 1984

1985198619871988

新疆(人) 179078

190219 185541 235343 244787 242157

比 北疆 66.7068.14

65.41

63.08

62.04

57.65

重 南疆 31.6033.41

32.93

35.72

37.94

39.90

%

东疆

1.70 1.55

11.661.202.342.45

年份 1989 1990 1991 1993 1996

新疆(人)2463803302413507118164571357587

比 北疆 57.02 52.76 50.58 47.22 40.44

重 南疆 41.06 45.27 46.67 34.46 49.80

%

东疆 1.38 1.97 2.75 18.32

9.74

资料来源:(1)新疆人口统计资料1983,1984,1985,1986,1987,1988。

(2)《新疆统计年鉴》1989,1990,1991。

(3)自汉区公安厅人口统计年报1993,1996。

在90年代以前,流动人口大部分分布在自然条件较好,开发程度较高,交通便利的天山以北地区,而南疆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明显弱于北疆。但是,90年代以后,随着南疆、东疆土地资源的开发,棉花、粮食基地的建设,石油资源的大规模勘探,流动人口在地理空间上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1993年流动人口中,东疆占了18.32%,是1990年的9倍多;到1996年,南疆流动人口占全疆的49.82%,与1990年相比, 增加了4.55个百分点,其比重已经超过北疆。显示出南疆经济对流动人口的巨大吸引力。

1.3 流动人口的地区特征

流动作为一系列经济因素的后果,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其他经济背景有较大差异的地区之间,表现出十分不同的特征。新疆移民古已有之,仅新中国建立后从1949—1991年的42年间,新疆净增人口1094.68 万,其中迁移增长263.06万,占净增人口的24.03%。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迁入新疆人口的方式逐步由5、60 年代的以指令性迁移为主,转为自主迁移和流动为主。人口移动方式的改变,造成了入疆流动人口的复杂性。

(1)流出地域广泛,以农村为主;流入地域分散, 以城镇为主。这些可以从新疆各城镇沿街叫卖寻活的商贩和手艺人的口音、语言与大量的调查资料中得以证实。虽然入疆人口来自全国各地,但其来源地又相对集中在长江、黄河流域和经济发达但自然资源缺乏、人口密集的地区,尤以川、豫、苏、鲁、浙、甘、陕等省为多。早期流动人口的85%以上是来自内地农村,主要是身怀一技之长或年轻力壮的剩余劳动力,来新疆后,约有2/3滞留于各级城镇中,从事工、副业等经济活动,以自主经营为主。这些人口的流入,一方面促进了新疆城镇的第二、三产业的繁荣,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强了竞争意识,同时,也给新疆各地较薄弱的市政设施造成了一定压力,并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则缓和了流出地的人地矛盾,利于流出地的经济建设。后期的流动人口,一方面来自内地城镇,占15.64%(1996 年自治区公安厅人口统计资料),来新疆后,主要流入城镇,以从事经商和开办服务业为主;另一方面来自内地农村,占84.36%,主要流入生产建设兵团、 农村和县城,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及与农业相关的产业。而且,这一时期的省内人口流动也日渐活跃,1996年的省内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达到53.47 万人,占新疆流动人口总数的39.39%。 说明改革开放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转变了人们的观念,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人口流动注入了活力,新疆人开始意识到祖祖辈辈生活的故土并不一定是最好的,纷纷走出家园,去实现更美好的生活。

(2)流动人口规模迅速扩大,地理空间分布不均衡(详见表2)。从1985年到1996年,南疆、北疆、东疆的流动人口数量增长显著,尤以南疆最为突出,由1985年的6万多人扩大到1996年的69.75万人。从增长速度上来看,东疆地区的经济最具活力,其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1.17 %,南疆为24.78%,北疆为15.12%。从不同地区内部来看,南疆以喀什地区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吸引流动人口的比重较大,县有增长的趋势;而和田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吸引流动人口的比重较低,且有下降的趋势。北疆流动人口比重有较大增长的地区是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和奎屯市,而其他各地区的比重却在逐步下降。东疆的吐鲁番地区流动人口比重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增长了近3倍, 而哈密地区却减少了近65%,流动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完全发生了变化。这与吐鲁番地区近年来石油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经济作物规模的扩大存在很大关系。总的说来,进入90年代以来,流动人口的分布已经开始趋向于新开发区,而且向边远、贫困地区移动,说明新疆90年代以来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政策(如“一黑一白”战略,经济向边远、贫困地区倾斜,南疆的棉花基地建设等等)已经产生了显著的成效,使过去的边远、贫困地区的经济出现了活力、各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表2 各地区历年流动人口数量的变化

地区 1985 1988

绝对数 相对数绝对数 相对数

和田地区 7 773

12.72 7 256

7.51

喀什地区16 819

27.5236 967 38.27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7431.22

360

0.37

阿克苏地区 16 542

27.0723 322 24.14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19 231

31.4728 702 29.71

小计61 108 100.0096 607 100.00

阿勒泰地区

8 4827.62 9 341

7.21

塔城地区 8 9108.0114 918 11.51

奎屯市

2 1671.95 3 252

2.51

伊犁地区27 252

24.5038 118 29.41

昌吉回族自治州 17 502

15.7314 400 11.11

克拉玛依市 12 068

10.85 5343

4.12

石河子市 3 7473.37 6 277

4.84

乌鲁木齐市 31 126

27.9837 957 29.29

小计

111 254 100.00

129 606 100.00

东疆吐鲁番地区 914

29.76 4 245 71.49

哈密地区 2 157

70.24 1 693 20.51

小计 3 071 100.00 5 938 100.00

全疆

185 541

242 157

地区 1993 1996

绝对数 相对数绝对数 相对数

和田地区

12 196 4.30 9 486

1.36

喀什地区

92 59132.64

375 758 53.87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4 438 1.56 3 557

0.51

阿克苏地区 80 22028.2894 724 13.58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94 22933.22

214 002 30.68

小计 283 674

100.00

697 528 100.00

阿勒泰地区 25 024 7.1263 479 12.12

塔城地区

42 88012.2151 171

9.77

奎屯市 17 095 4.8750 228

9.59

伊犁地区

53 05715.1169 974 13.36

昌吉回族自治州 34 170 9.7350 124

9.57

克拉玛依市 31 862 9.0735 092

6.70

石河子市8 530 2.4347 610

9.09

乌鲁木齐市138 60739.46

156 132 29.81

小计 351 225

100.00

523 757 100.00

东疆吐鲁番地区 129 72886.00

102 049 74.87

哈密地区

21 11014.0034 253 25.13

小计 150 838

100.00

136 302 100.00

全疆 823 240 1 357 587

资料来源:(1)新疆人口统计资料1985,1988。

(2)自治区公安厅人口统计资料1993,1996。

(3)省际流入为主,以汉族人口居多;省内流动较少, 以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人口为主;各民族人口流动地域与新疆民族人口分布吻合。1983年新疆未落常住户口人口18万,其中汉族人口占67.12%, 多来自中原和沿海人口稠密区,流入汉族人口集中的北疆地区,据伊犁市的调查,来自四处、浙江、江苏的流动人口约占调查户的64.28%。 在省际流动中,除汉族外回族和东乡族的迁移也很频繁,分别占流动人口的5.77%和0.74%。回族多由陕、甘、宁流入北疆的昌吉州和伊犁地区以及南疆部分地区;东乡族主要来自甘肃,流入伊犁霍城县,投靠已迁入的本族人口。哈萨克族流动人口虽然较少,只占1.05%,但包括两部分:其一以北疆为基地的省内流动;其二由于择偶困难等原因,由甘肃返迁回疆的人口。维吾尔族属单一省内流动民族,主要活动于南疆地区,占总流动人口的24.98%。

表3 新疆未落常住户口的民族构成(1983)*

地区 流动人口汉族回族 哈萨克族

人口数

%人口数

%人口数%人口数 %

新疆179 078 100.00 120 189 100.00 10 339 100.00 1 889 100.00

北疆119 460 66.70 88 565 73.69 9 068 87.71 1 780 94.23

南疆 56 580 31.60 29 055 24.17 1 181 11.4254

2.86

东疆 3 038

1.70

2 569

2.14 90

0.8755

2.91

地区 维吾尔族 东乡族

其他民族

人口数% 人口数%

人口数%

新疆 44 729 100.001 332

100.00 600100.00

北疆 18 460

41.271 31598.72 272 45.33

南疆 25 970

58.06

15 1.13 305 50.83

东疆 2990.672 0.15 23 3.83

资料来源:1983年新疆人口统计资料。

*未包括持证件特定户口人数3.08万人

无论是人口迁移还是人口流动,基本趋势是新疆城镇经济的发展吸引了东部人口稠密但自然资源较缺乏地区居民的转移,以城镇较高的收入和较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农村居民的转移。这种迁流模式的成因极其运行机制,我们可以用托达罗的理论模型来解释。尽管托达罗的理论模型对城市传统部门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意义是持否定态度的,由此而提出的政策建议,有许多带有阻碍经济发展的效果。但是,其模式在经济结构转化方面对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大规模的迁流原因、机制的描述更合乎这些国家的现实。托达罗模式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不是仅有“农业部门”、“工业部门”这两部门组成,还存在着另一产业部门——“城市传统部门”,这就形成了所谓的三元结构。农村劳动力大部分都流入城市传统部门,只有少数流入工业部门。现有的大量调查资料也同样显示出这样的结果。之所以产生这种人口流动,根本原因是由农村与城市、地区与地区之间期望收入之差决定的。

我们可以肯定地将人口流动看作是一种经济现象。尽管城镇中,或者是农村中普遍存在失业,流动人口还是可以作出合理的决策。他们关心的与其是城乡、地区之间现实的收入差异,不如说是城乡、地区间预期的收入差异。已经开始或准备流动的人口都是将这种差异作为其行为的决策因素。因此在决定过程中,即使他们明知进入城镇,或是只能在城镇传统产业中谋求临时或非全日的工作,只要他们认为在城市求得工作的机会的可能性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试运气作出流入城市的决策。

由于流动人口的人大多数是二十多岁的青少年,他们对城镇或某一地区工作机会的前景估计,时间自然要放得远一些,他们虽然看到进入城镇或某一地区初期找到工作的机会不大,但却设想,在城镇或某一地区住久一点,社会接触面会渐渐大起来,就业机会也会渐渐增加。

因此托达罗的模式在解释人口流动的运行机制时,不仅有理论意义,还有政策上的意义。人口流动的政策,涉及到工资、收入、农村发展及工业化各方面的发展战略。

1.4 流动人口的性别特征

从流动人口的性别特征来看,始终是男性多于女性,1996年自治区公安厅人口统计年报表明, 流动人口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性别比为243.2。另据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男性人口在经济活动人口中占优势,但各年龄段略有差异,15—34岁和45—54岁年龄段中,各5 岁年龄组人口的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都在120以上,最高达170。显然一部分是年轻体力强壮者,另一部分是年长的熟练技术工人或有经验的农民。35—44岁年龄段,性别比偏低,只有90.2。老年人口女性远多于男性,按60岁及以上人口计算,性别比只有46.5,他们迁入新疆,主要是投靠早年迁疆且已安居的子女,以养老为主,居住时间一般较长。

表4 流动人口的性别比

年份 男

女性别比

1992362 438132 732 273.1

1993600 738215 809 278.4

1994687 085270 315 254.2

1995974 192353 545 275.5

1996961 996395 591 243.2

资料来源:自治区公安厅历年人口统计资料。

从流动人口的年龄特征来看,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表明, 经济活动人口(男15—59岁,女15—54岁)流入量最大, 占总流动人口的76.2%,其中15—34岁的青壮年人口数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人口数, 约占经济活动人口的85.7%,属典型的年轻型人口结构。在非经济活动人口中,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为17.8%,老年人口比重为6.0%, 少年人口男女相当,且以5—14岁人口为多,这是因新疆人口流动一直很活跃, 许多家庭都是男子先迁,安定后再接眷属,随迁子女较多所致。

1.5 流动人口的文化特征

从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来看,流入人口的平均文化水平高于新疆人口的平均文化水平,并以参与经济活动为目的的人口居多。前者初中以上(初中、高中、大学)文化程度人口比重均高于新疆人口,而小学和文盲、半文盲平均低于新疆,这是流入人口能在新疆得以立足的有利因素之一。在新疆流动人口中,男性文化程度明显高于女性,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男女综合比为1.76∶1,但是男性的文盲率高出女性1倍以上,说明靠体力养活自身的流动人口,不在少数。不仅如此,城乡流动人口文化构成差异颇大,较高文化层次人口,多就业于城镇,以服务性工作为主;而低文化层次人口多流入农村(场)、牧区,承包或代耕土地、牧养牲畜,以体力劳动为多。

1.6 流动人口的就业特征

我们可以把整个经济分为两类部门。一类是正规部门,指具有稳定的工资、近乎终身制的雇佣条件,职工可享受医疗、住房、教育补贴的部门,如国有企业和城市集体企业。另一类是非正规部门,指那些收入不稳定、雇佣条件因时而易,不享受带有补贴性质的福利待遇,没有养老保险的部门,如农工、乡镇企业、私人企业和“三资”企业等。这类非正规部门,对于吸收流动人口、流动劳动力就业,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据有关调查,新疆流动人口基本上都是在非正规部门从业的,即使流动人口中在乡镇就业的,仍然从事非正规部门的工作。其中到城市郊区乡镇居住的,基本上是在城市就业,主要从业于建筑业的小工,废品收购,小商小贩以及各单位的重、脏、累、险等工种的临时工或合同工。他们无论是受雇于人还是自我雇佣,大都不享受正规部门就业的待遇,基本上没有实现从非正规部门到正规部门就业的转换。

新疆流入人口中有4/5以上是直接以务工经商为目的流入新疆的,其余绝大部分以夫妻团圆、投亲靠友等方式流入的,最终仍以定居、求职为目的。其次为非求职人口(如退休、学习、随迁老小、旅游观光等)不足流动人口的10%。例如,根据1996年自治区公安厅人口统计年报资料,以务工经商为目的流入新疆的人口数占流入新疆人口总数的79.08%;因公出差、借读培训、治病疗养、旅游观光等其他形式的流入人口占15.30%,而投亲靠友、夫妻团圆等方式流入新疆的人口仅占5.62 %。说明流入新疆的人口具有很鲜明的经济动因。

2 新疆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特点

新疆流动人口曾在五、六十年代出现过一个盲目流动人口高峰,主要是来自陇海铁路沿线各省,后来逐渐落户,转为新疆常住居民。80年代以来,客观上城乡经济改革不断深化,政策进一步放宽,国家经济繁荣,城镇一改过去凭户口供应粮油副食品的状况,户口对人口的束缚变弱,户口与个人生活关系淡化,为大批流动人口在新疆城镇生活创造了前提条件。主观上,人们的经济观念发生了根本改变,商品意识加强,特别是新一代农民,对古老的死守土地的生活方式日渐淡漠,自愿离开故土,远走他乡谋求更好生活。而新疆这块有待开发的广阔地域,吸引了大量流动人口,约占新疆总流动人口的60.61%。 其表现出一些突出的结构特点。

2.1 流动人口规模持续高速增长, 由过去的“候鸟”型逐步向“谋生定居”型转变。

虽然对新疆流动人口规模的估算,因统计口径、资料来源、推算方法的不同而差异较大,但是一般认为,在80年代初,新疆流动人口估计有10万人;80年代中,基本保持在20万人上下;80年代末,已经增加到30万人左右;到了90年代,流动人口规模迅速扩大,由1992年的49万人迅速增长到1996年的135.8万人,约占全疆总人口的8%左右。这类流动人口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主动流入人口,指夫妻相聚、投亲靠友、谋生定居、返城等人口;另一类为被动流入人口,包括流入人口携带的子女,流入人口超计划生育的子女,受计划生育政策限制出生的未落户的子女(不能算作流动人口,但限于统计资料,无法分离)。前者虽然入疆手段有别,但动机单一,即参与经济活动、动机生活,这是流入人口的主流。1996年主动流入人口约占全疆流动人口的58.83%, 其中以谋生定居为直接目的者占流入人口的90.89%。新疆地域辽阔, 自然与人文环境差异较大,流入人口的入疆方式和活动具有显著的地区差异,在边远地区,工作易找,户口易落,收入较高,投亲靠友占流动人口比重较高,如克州、博州、阿勒泰地区;在开发程度高,城镇化水平高,交通便利的开放地区,吸收了大批谋生定居的盲目流入者,如乌鲁木齐市、伊犁地区、喀什地区、昌吉州;在已完成基本建设的资源开发性地区,由于过去生活艰苦,工作不稳定,大部分工人由内地转入,未带家室,现已生活安定,故夫妻投靠、携带子女比重较大,以克拉玛依市最为突出。

2.2 以寻求经济利益为动机。新疆与沿海、 内地发达地区客观存在的“文化落差”(技术、文化水准、设备、信息、资金等方面),为流动人口寻求了有利可图的契机。他们以竞争者姿态打入新疆劳务、技术市场,对促进新疆的经济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如强烈地刺激当地居民的商品经济和竞争意识,开阔了当地居民的视野,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技术,扩大了生财之道等。在内地能工巧匠的影响下,新疆居民拜师求艺者有之,合作经营者有之,更有取而代之发扬光大者,从而打破了新疆许多地区僵化、被动的经济格局。在每年南来北往的“候鸟”人口中,大多数是满载而归的,据笔者调查,一对在博乐市靠扎皮鞋谋生的浙江农村夫妇,一年的纯收入高达2万多元, 收入达此水平者并非个别。不少人在新疆辛苦2—5年,均在家乡盖起了新房、成了家或有了大笔存款。当然由于个人素质、交际、应变等能力与机遇的不同,收入亦有差异。但可以肯定,来疆谋生比在原籍的经济收入要高得多,至今这类人口仍络绎不绝,就是证明。据1996年自治区公安厅人口统计年报资料,有相当规模的流动人口在疆从事各项经济活动。在国内其他省市流入新疆的人口中,务工经商的人口占到了68.66%,其余的, 探亲访友、投靠亲友占6.19%;因公出差、借读培训占11.29%, 治病疗养及其他占6.88%,旅游观光、沿途中转的占6.98%。

2.3 流动人口来自国内外各地,但相对集中,且居住时间较长。 在疆居住的135.6万外来人口,来自国内外各地。 其中来自外省市的流入人口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他们中以四川、河南、浙江、江苏、甘肃、陕西等省为主。省际流动人口占全疆流动人口的58.83%, 其中农村占84.36%,城市占15.64%。在流动人口中,由于来疆的目的不同,在疆逗留的时间也不相同。因公出差、联系工作、开会考察、旅游购物、旅途中转、恋爱结婚人员往往时间相对要短,而在疆务工经商和当保姆的流动人口居住的时间稳定,流动性较小,而且这些人随着城市发展,在流动人口中所占比例将越来越高。据1996年自治区公安厅人口年报资料显示,流动人口居住时间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流动人口居住一个月以一下者占34.94%,多为探亲、旅游观光、出差、培训等; 一个月至一年者占30.59%,属于“候鸟”型流动人口; 一年以上者分别占34.48%,大多是属于具有劳动关系的流动人口。

随着西部口岸的开放和新亚欧大陆桥的开通,新疆已经成为中国内地,仍至东亚同中亚、东欧、西欧相联系的桥头堡。给新疆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国外入境的旅游购物人数由1992 年的262 人增长到1996年的24211人,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0.31%。地区间分布也极不平衡。旅游观光主要集中在喀什和吐鲁番等地区,而经商购物主要集中在伊犁地区。

表5 1992—1996年的各种流动原因比重

年份

19921993199419951996

务工经商77.93

71.1668.66

71.21 68.66

投亲靠友 9.188.34 8.875.50

6.19

出差、培训和

旅游观光等 6.40 5.193.91 6.06

5.28

其它6.50 5.193.19 6.06

5.28

合计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资料来源:自治区公安厅历年人口统计资料。

表6 国际旅游购物人数的历年变化

年份1992199319941995

1996

国际流动人口数 262 2 490 18 292 17 790 24 211

比 经商购物

53.05

15.106.54

30.93

29.84

重 旅游观光

39.69

72.05

89.13

66.88

66.39

其它 7.26

12.854.332.193.77

% 合计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资料来源:自治区公安厅历年人口统计资料。注:其它包括因公出差、借读培训、投亲靠友等。

2.4 以城镇为主要流入地。一般而言,新疆城镇建立晚、 就业机会多,工作易找,劳动强度低,收入较稳定,靠近交通线,流动方便,因此城镇对人口的吸引力远大于农村。从1983年到1986年,流入城镇的流动人口占总流动人口比重从57.7%,增加到70.1%。北疆、南疆、东疆三大区各具特点(表7),北疆城市化水平高,自然环境相对较好, 农牧业生产条件优越,所以流入新疆城市和农村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北疆;流入集镇的人口,主要生活在南疆。北疆、东疆的流动人口,以城市流动为主,分别占当地流动人口的63.56%和56.25%;其次是农村,集镇流动人口只占11.66%和15.16%,比重最低;南疆流动人口均匀分布在城市、镇和农村,几乎各占1/3。

表7 新疆未落常住户口的城乡构成(1986)

地区盲流人口

流入城市

人口数 %

人口数 %

新疆 235 345100.00114 474100.00

北疆 148 460 63.08 83 366 72.83

南疆

81 387 34.58 27 615 24.12

东疆5 496 2.34 3 493 3.05

地区 流入镇 流入农村

人口数 %

人口数%

新疆

50 518100.00 70 351 100.00

北疆

22 508 44.55 42 586 60.53

南疆

27 369 54.18 26 403 27.53

东疆 641 1.27 1 362

1.94

资料来源:1986年新疆人口统计资料。

2.5 行业范围广,流动频繁,并有逐年增长趋势。 候鸟人口流出地与前述流动人口流出地相同。从事行业范围以建筑、采矿、服务行业、手工业、个体工商业为主,约有20余种行业。其流向不定,常以获利多寡来选择去向。最初者往往限于乌鲁木齐市和铁路、公路沿线的城镇带,但近年随着流动人口增多,其足迹几乎遍及全疆,就连较为偏远的阿勒泰、喀什、和田、且末、若羌等地此类人口亦可相望于途。据乌鲁木齐市有关部门初步估算,每年乌鲁木齐市“候鸟”人口至少在10万人以上,预计仍有增长的趋势。甚至连较偏远的市镇也有成倍的增长(表8)。

表8 伊宁市543户流动人口增长情况

年份\户数 户数〔户〕占总户数〔%〕

1980年前后

6612.16

1981-1984年 9216.94

1985-1987年 38570.90

其中1987年 27751.05

资料来源:陈亚明:“伊宁市543户流动人口的调查与思考”, 《新疆计划生育报》,第20期。

3 问题和原因

首先必须肯定,流动人口对新疆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功不可没。他们已经成为新疆开发建设的一支活跃的力量,对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功大于过。

3.1 人口流动所带来的人口规模扩大产生的效益

人口流动不可避免地带来人口规模的扩大,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数随着流动人口的增长而增加,这为开辟新的劳动分工领域创造了条件;第二,由于大量流动人口的存在,厂商可以得到工资率较低的劳动供给,从而降低成本并提高利润,而这又产生出对流动人口的进一步要求;第三,人口流动还带来了外部经济效果和聚集经济效果。因人口增加,基础设施的按人口平均的成本会下降,医疗保健、教育及文化体育设施的利用也更充分,同时也得到更好的发展。

3.2 人口流动所产生的需求创造

人口流动迁入异地后,由于其收入比在原居住地时提高,因此使社会总需求扩大。同时,流动人口来自天南地北,消费习俗相差很大,他们的劳动使社会消费结构复杂化、消费行为多样化。另一个需求创造途径是促进公共开支上升。这种总需求和需求创造的过程对我区经济发展,尤其是产生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因为总需求的增长总是伴随总供给的增大,因而对经济增长产生刺激。

3.3 人口流动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劳动激励不足一直是我区经济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我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供给充足,但劳动供给不光是一个量的问题,还有一个供给质量高低的问题。劳动供给质量一方面是由劳动者素质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劳动者的劳动勤勉度决定的。

首先,人口流动使设备更充分利用。外来劳动力在许多方面都能使城市工业能力的发挥得到改善。在我区城市中,设备闲置状况较为突出,如其原因为缺少劳动力,则流动人口可以使设备得以充分利用。特殊产业和职业的劳动力短缺可以由乡村劳动力来替补,这往往是城市工人由于收入和工作条件等原因而放弃的产业和职业。人口流动不仅维持了相关产业的生产,而且还使其它的连锁产业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利用。

其次,人口流动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流动人口大多是流出地年青、有朝气、受过良好教育及训练的人口。这些人的出现,可以直接提高劳动生产率。流动人口不仅年青、体质好,而且劳动道德也普遍较高,他们能吃苦,出勤好,很少请假,而且好管理,由于离家远,对企业来说负提小,这些更为他们的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条件。

3.4 对旧的就业体制的冲击

传统的劳动就业体制造成了就业目标的非经济化,就业途径的单一化,就业领域的分割、封闭,就业和福利保障一体化,流动人口的出现对这一传统体制是很大的冲击,就业的目标开始经济化;就业途径开始多元化,就业城乡壁垒开始松动,劳动力劳动率提高,劳动力市场开始出现。

3.5 人口流动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

改革开放后,城市传统的第三产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新兴的第三产业得到了快速增长。在我区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中,流动人口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一些流动人口在产业升级的阶梯上替补了城市劳动者第三、第四、第五产业转化留下的空缺;另一方面,许多流动人口直接进入的就业领域就是城市发展急需的领域,如饮食、修理、家庭服务业等。在80年代初期,我区城市广泛面临“做衣、理发、吃饭、修理难”,在当时是社会关注的特点,流动人口在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上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在集市贸易中活跃的流动人口现在已成为城镇蔬菜、家禽、肉蛋、鱼类、瓜果和粮食的主要零售商。他们以其经营灵活、肯吃苦、服务周到、营业时间长在竞争中逐步占领了市场。在零散服务方面,修理业、服装加工业、饮食旅店业中也集中了大量的流动人口。家庭服务业更是流动人口聚集的行业。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流动人口扮演了积极推动的角色,尤其是在为城市家务劳动社会化方面起到了催化作用。

3.6 人口流动有助于保持社会稳定

合理的人口流动有助于保持社会稳定。合理的人口流动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稳定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坚实基础。因为只有在这种条件下,大多数社会公民才能安居乐业,人心思定,才不会对现存社会制度不满,才会拥护政府,也就能保持社会稳定。如果经济持续衰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必然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人心思变,产生严重的社会冲突,甚至可能酿成剧烈的社会动乱。人口流动能够极大地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从而也就为保持社会稳定创造了经济基础。这是人口流动对社会稳定最重要的积极作用。人口流动促进积极发展,积极发展有助于社会稳定,社会稳定又有利于积极发展,合理的人口流动能够形成这种良性循环。但是,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值得重视:

(1)缺乏统一管理,长期处于放任自流状态。 这里除流动人口的构成复杂、流向随机、人员众多等客观因素的外,亦有管理部门的主观原因。例如,紧邻乌鲁木齐火车站的雅玛里克山“盲流村”,长达12公里,由5个自然村2.7万余人组成。人员大部分来自内地农村,多以做生意、干临时工、承包工、收拣废品、卖艺等为主,堪称流动人口的“冒险乐园”。盗窃、许骗、赌博等刑事犯罪活动时有发生,计划外生育现象突出,给乌鲁木齐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治安带来众多不利因素,直到1988年4月市领导才亲临视察,并作出全面整顿,综合治理的决定。

(2)流动人口的盲目性,导致流量、流速、流向的不合理性, 造成了城市管理的难度。大量流动人口拥入城区或近郊区,使城市的公共交通、卫生、教育、环境保护、工商管理、税收、计划生育等各方面工作受到冲击,影响了城市社会近郊的正常运转。如乌鲁木齐市城市容量有限,已出现用水紧张、交通困难、能源不足、住房拥挤等一系列城市问题,大量外地人口的流入,更加剧了这些困难。相反,较闭塞之地(如广大南疆贫困区)流入人口较少,而这些地区恰恰是最急需引进低、中层人才的地方。

(3)社会治安问题更为突出。据有关资料,1996 年全疆公安机关查获暂住人口中的违法犯罪人员1.25万,违法犯罪率高达9.20‰,约为全国平均违法犯罪率的近3倍。流浪乞讨、卖淫嫖娼、贩毒吸毒、 黑社会等丑恶现象,都有日益严重的趋势。盲目的人口流动,造成部分人衣食无着落,对社会治安产生了负面影响。

(4)侵犯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与常住人口相比, 流动人口的衣食住行都处于最低水平,他们吃得差,住得糟,劳动强度大,社会地位低,自身的权益往往受到侵犯。一些合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户,肆意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克扣工资,甚至对打工者进行侮辱,违法犯罪事件相当多,造成死伤的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有些地方存在着闹事的苗头。

(5)对流动人口的市场歧视普遍存在。 市场歧视一般是指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在不同人群间存在的差异。我们这里是指中国特有的户籍身份不同所造成的歧视。歧视可能采取的形式是有城市户口和没有城市户口的人虽然具有同型的工作,但厂商只付给他们较低的工资。更严重的是厂商在雇佣、解雇、晋升、福利保障、退休等多方面采用对两种劳动力的不同标准,使没有城市户口的人在多方面受损。在我们的城市中,这种歧视有一个独特之处,即歧视是城市政府所鼓励的,目的是维护城市工人的既得利益。实际上在改革开放之前,这种对城市人口既得利益的保护采取的是严格禁止城乡人口流动的形式,在改革开放后初期当农民大批流入城市时,也采取过强行遣返等措施,但由于不奏效而放弃了。现在城市政府在雇佣农民工上设置城市工人雇佣优先权,设置若干职业禁止雇佣农民工的政策保障,默许企业对农民工实行歧视性工资待遇等,实际上是改革开放前政策的延续。除以上市场歧视外,实际上还存在更深层次的歧视,即社会歧视。

由此所产生的就业中的职业隔离现象是十分突出的。在城市,许多单位的许多职业招不到城市人,才形成农村流动人口集中在这些职业的局面,这在正式部门的就业中尤其明显。例如,在苦、脏、累、重、险、有毒有害、高温、低温的职业中劳动力需求得不到满足,常常是靠流动的劳动力来满足的。典型的职业有环卫、纺织、钢铁、建筑业中的A 类工种。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流动人口在一些行业过度集中,逐渐降低了这些行业在市民中的职业声望,所以面对这些行业的就业机会,城市人宁愿失业也不愿低就,事实上,这是一种完全站在城市人立场上的态度,隐含的推论是流动人口集中的职业低人一等,实际上再说明白点就是流动人口低人一等。这从本质上来讲,正是外来流动人口的存在强化了城市职工的“白领意识”,使许多城市的失业都陷入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而这些职业在大量流动人口没有出现之前,城里人还是愿意干的。更为典型的歧视行为表现在城市政府的许多从文规定,不准若干行业和工种雇佣流动人口。还有一些则规定只准若干行业和工种使用流动人口。此外还有对企业内使用流动人口的数量也有所限制,在招聘工人前,必须经流动部门批准,须持本市户口等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的运作应该更开放,更多一些竞争性。事实上,由于流动人口的劳动力供给特点决定他们的劳动力供给只能在某些职业上才会有足够的需求来满足。他们在被城市明令禁止就业的行业中,即使是公开竞争,获取职位的可能性也不大,不禁止市场也不会选择他们。

这种职业隔离本身如果是由劳动力自身供给特点造成的,应该说是合理的,如职业的性别隔离中有许多就是合理的,想要人为地打破反到不符合市场规律。在发达国家,为人广泛关注的职业隔离是由性别造成的,在美国和一些引进外国劳动力的国家,人们很关注由种族引起的职业隔离,但在中国由户籍身份造成的隔离比上述两种隔离都严重。

在现实生活中,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已有一些工作被人们看成是“盲流的工作”。把工作分成“城里人”和“盲流”,或者是“乡下人”之类的,主要是按中国的一种其历史并不久远的传统,并不是因为能力的不同。在乡村劳动力市场,因为只存在农民,没有就业上的多元性,农民什么都干,许多乡镇企业中的农民在技术岗位上工作,这都是很好的说明。因此,城市中的流动人口规模日趋扩大,并不是因为流动人口进入到了城市里的职业中,而是需要流动人口的工作增加了。要摆脱、解决好这种歧视,需要我们的政府决策部门从根本上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6)在长距离流动人口中,超生问题突出, 其暂居地多成为“生育特区”。例如,伊宁市175 例育龄流动妇女生育情况的调查结果是:多孩14例,占5.22%;二孩79例,占29.48%;生育总数为208个孩子,即育龄妇女人均生育1.53个孩子。在调查的280名已婚育龄妇女中, 生育二胎及二胎以上者就有133名,节育率只有33.60%。此外,流动人口中还存在着不到法定年龄的早婚和非婚同居并孕育现象。

(7)流动人口分散,居住环境多样, 用工单位于管理单位脱节, 管理难度大,从表9中看到,流动人口主要居住在旅店、居民家中、 单位内部、工地现场、租凭房屋和其他地方。虽然场所复杂、多样,但是不同原因的流动人口又相对集中,居住地特征明显,就全体流动人口来讲,有近1/3的人居住在旅店,主要是因公出差、借读培训、治病疗养、探亲访友和旅游观光等;有近1/5多的人居住在工地现场,主要是务工、务农和服务业;有15.14%的流动人口租凭房屋,主要是经商、服务、 务农和务工;居住在单位内部的占14.97%,主要是治病疗养、 借读培训、务农、服务和务工等等。这些都给治安、环卫等带来管理困难。

表9 1996年新疆流动人口各职业居住地分布

类别 旅店居民家中 单位内部工地现场

流动人口

30.12 13.8014.97

21.69

务工

11.33 5.2317.27

50.88

经商

32.63 8.68 8.096.09

服务

16.76 13.5218.79

13.56

因公出差

96.62 1.48 1.060.25

借读培训

43.58 13.9032.180.16

治病疗养

58.04 4.2836.580.08

投亲靠友

12.85 62.30 8.804.61

探亲访友

40.81 47.87 2.972.82

旅游观光

95.29 3.10 1.040.19

其他5.81 12.6631.57

10.37

类别租凭房屋其他合计

流动人口

15.14 4.28

100.00

务工

13.86 1.43

100.00

经商

40.47 4.04

100.00

服务

31.95 5.42

100.00

因公出差0.47 0.12

100.00

借读培训5.42 4.76

100.00

治病疗养0.59 0.41

100.00

投亲靠友9.31 2.14

100.00

探亲访友4.70 0.82

100.00

旅游观光0.18 0.21

100.00

其他

14.81 24.78

100.00

资料来源:1996年自治区公安厅人口统计资料。

以上问题已经影响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对流动人口缺乏有效引导和管理,造成无序的盲目劳动。概括起来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有关部门和地方的领导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大的战略意义和人口领导的必然性缺乏应有的认识,把它当成“可管可不管”、“没办法管”的问题,流出地和流入地认识不统一,被动应付,放任自流;二是对流动人口的时间、空间、规模缺乏调查研究和分析,不能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疏导,缺乏宏观调控;三是在居住、就业、工商、治安等管理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立法和制度,部门分散,关系不顺,没有形成合力,重收费,轻管理,出现许多疏漏和薄弱环节。这“三缺”造成了人口的无序流动,而无序流动正是形成一系列经济问题的关键症结。

4 对策和建议

第一,有计划地进行疏导,尽量就地就近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各级政府在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制定“九五”计划时一定要分析预测劳动力的流动、转移情况。吸收劳动力的主要途径有三条:一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有关部门规划,“九五”期间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预计保持在18%左右。新疆地区幅员广大,资源丰富,兴办乡镇企业不仅能够吸收劳动力,而且可以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二是开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林、牧、渔业,科技兴农,改造地产田,增加经济作物,搞好农副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这样可吸纳大量的劳动力。三是大力发展小城镇,在保证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前提下,允许农民自带口粮进城务工经商,兴办企业,有条件地允许农民进小城镇落户。

第二,切实加强流动人口的就业管理,首先要搜集整理劳动力的需求信息,适时地提供给流出人口较集中的地区,明确流动人口的导向,增强人口流动的目的性和准确性,减少盲目性,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劳动人口的就业制度,明确各类劳动岗位的用工条件、程序、责任和义务,规定必要的协议和合法手续,完善证件发放,严格收费管理,协调有关部门的关系,真正做到齐抓共管,实现“信息导向、按需流动、凭证管理、全程服务”的目标。再次要按有关规定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规范中介行为,对不符合各项规定的流动人口和用工予以清退,实行严格的“凭证管理”和“证卡合一”,堵塞漏洞,填补空白,以就业管理带动暂住点和活动场所的管理,带动工商、卫生、环保和计划生育等各项管理。最后,要对流动人口就业制度执行情况加强监督,打击弄虚作假和以权谋私的行为,严肃查处各种坑害、诈骗、勒索外来人员的违法犯罪行为。不但要监督打工人员,而且要监督用工人员,还要监督管理人员和执法人员,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第三,加强宣传教育和服务指导。一是宣传,各种传播媒体要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大意义,宣传流动人口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宣传流动人口中的英雄模范,使他们受到社会的理解和尊重;二是教育,利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对流动人口进行法制、道德和城市生活知识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引导他们的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秩序,正当致富;三是服务,及时妥善地解决他们的各项实际困难,调解矛盾、纠纷,尽量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使他们在流入地也同样能体会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四,要把流动人口和流窜犯罪严格区分开来。流动人口是社会经济法制过程中必然产生的合理的现象,也可以说是经济腾飞的必由之路,大量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劳动生产率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经济腾飞,流窜犯罪是必须严厉打击的敌对行为,二是不能相提并论,更不能等同。流窜犯罪分子是极少数,他们在本质上是坏人,即使不流窜,他们也会犯罪,流窜只是他们选择的犯罪和逃罪的手段,不能因为有这一小撮的存在就抹煞流动人口的功绩。另一方面,流动人口往往也是流窜犯罪分子的袭击目标,也是受害者,而很多流窜犯罪相混淆,在思想上产生对流动人口的歧视,很可能导致行动上的偏差和错误。无须讳言,无论是迁移人口,还是流动人口,都为新疆的社会经济建设做出过巨大的贡献,而且正在并将继续为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他们已经成为开发建设的不可缺少的力量。

第五,要把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相区别。就全疆来看,省会城市和开放的中等城市是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的重点。在这些地方,应该对目前流动人口的规模有所控制,要大力加强管理,但是,在小城镇,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人口流动的速度和力度还应加大,不能上下一刀切,说放都放,谁也不管;说收都收,说统都统,又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即使在大中城市,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新疆大中城市吸收劳动力的潜力肯定要比我国东部更大一些。问题的关键仍然是有序、有度,达到良性循环。区别重点,分类指导,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重要的工作原则。

(收稿时间:1998—06)

标签:;  ;  ;  ;  ;  ;  ;  ;  ;  

新疆流动人口分析_流动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