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界的一个被遗忘的角落--网络影视批评的研究应该予以重视和建构_影视评论论文

理论界的一个被遗忘的角落--网络影视批评的研究应该予以重视和建构_影视评论论文

被理论界遗忘的角落——应当重视和构建网络影视评论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界论文,角落论文,重视论文,影视评论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互联网是一种媒体,一种数字化载体,也在文化界被当着“网络文化”、生态系统等而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比如对于网络文学的关注,相当热烈,不断有成果问世。那么网络影视评论,作为一种新型文化现象,在人们的视野中也是生机勃勃,蔚为大观。同时又处于松散和自发状态。理论界对其专门的研究却是门庭冷落,显得寒碜。

面对这种新的影视评论传播形式,在此对网络影视评论的概念范畴、研究方向及其价值、网络生态系统环境中的存在情况等作一些初探性的表述,以求抛砖引玉。

一、网络影视评论的本体定位

网络影视评论不仅是“网络+影视评论”的嫁接和望文生义,它更是在两者主体性的整合下,形成一种新生文化力量。本文认为从广义上讲,网络影视评论是指经电子化处理后所有网上的影视评论。即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影视评论,包括已经在报刊发表,再转载到网上的作品,这样的影视评论同传统的影视评论区别在媒介载体上。狭义的网络影视评论是指网络上的原创的影视评论,即用电脑创作、在互联网上首发的影视评论。这个层面的影视评论不仅有媒介载体的不同,还有创作方式、阅读形式、作者身份、作品体制等方面的诸多变化;最能体现网络影视评论本性的是网络超文本链接和多媒体制作。这样使网络影视评论具有网络的共时性、依赖性、延伸性和互动性等,其传播优势远超传统的印刷作品。

作为传统影视评论是以纸媒体为承载体的,报纸、专业刊物如《中国电影报》、《看电影》、《环球银幕》、《世界电影》、《当代电影》、《电影艺术》、《电影评介》、《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电视研究》、《现代传播》、《南方电视学刊》等。它们是主要的影视评论集中营,然而这也是有限的阵地,故能够在这些刊物发表自己言论的人就更为有限,有些学术性的刊物就成了某些精英层次的圈地。这样普通大众的言语权自然隐退在民间的街头巷尾。久之对影视评论产生敬畏。互联网的到来,大众的言语表达时空得到了空前的开放和自由,有了这么个平台,使影视评论不再高不可攀,成了大家手指、键盘间流露出来的心声。写手一般不是要去当专业的影视评论者,他们只在于一种情感的宣泄,一种自我的表达,是民间大众用网络写作表明自己存在的一种方式。传统的纸媒体上的影视评论写作被体制、范式和惯例所束缚,又被少数文化精英所垄断,圈外的绝大多数影视爱好者和有感而发的受众无法参与其中。现在他们可以了,这是一种向真正意义上的影视评论的回归。作为大众化的影视,本来就是植根在民间大众的,如果没有广大的受众群,那么电影的发展就没有那么快。而在对其的评论方面,仅仅是少数的文化者发言,这难免产生“文化霸权”,也易造成反映的单向,缺乏更广泛的受众的声音。所以这样的影视评论是缺乏客观、科学、全面的反映。网络影视评论的兴起或许正是评论回归民间的一个契机,是影视评论成为原生意义上批评的一次突破。“众人拾柴火焰高”,这几年来影视评论的发展可谓洋洋大观。更多的网络影视评论在于交流、有感而发而不在功利,即交流中表现出的过程互动、结果互动、平等互动,以及主体的自在性。它体现了信息社会的特点和信息共享要求,而这在传统影视评论是相当匮乏的。

二、网络影视评论的研究立场及其价值选择

拥有庞大作品数量和广泛写手和读者群的网络影视评论,之所以一直遭受理论界的忽视,不外乎在于影视理论工作者的研究立场常常和网络影视评论的价值理念发生某些冲突。这个冲突在于其借助新兴的媒介工具,而且网络影视评论有些泛滥成灾的现象,参与者的理论水平参差不齐,更在于大众化的旗帜下,沉渣泛起,鱼目混珠。尤其是社区、论坛和bbs上的一些影视评论更显庸俗、浅薄、极端、不成章法等,其软绵绵般的喃喃自语和意识流降低了影视评论的品格,这些在精英文化者眼中是极不入流的次品甚至文化垃圾。再有技术支撑下的讯息千变万化,“乱花渐欲迷人眼”,难以顾及。更在于网络带来不少的伦理、文化困境和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些应该是在传统影视评论没有销声匿迹的前提下,大家造成的认识盲区。当然而今要说哪个影视方面的专家学者不懂把作品放到网上,恐怕是凤毛麟角。

网络影视评论的出现,必然带来影视评论自身的转型和人对影视评论的观念的改变,就像报纸上的传统影视评论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一样,我们必须迎接这种命运,在焦虑和企盼中曲折前进。我们所要做的是对数字技术条件下影视评论的生存和发展进行充分的理性思索和追问,以便为网络影视评论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积极导向的价值平台。当前对网络文化的研究已经有多方面的进展,在此背景下,我们对网络影视评论的研究工作就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应该造成“集体遗忘”的假象,使之还处在被理论界忽视的角落,时下应该是解除其长期被“深藏冷宫”的状态,关注其存在的繁盛态势,作出有建设性的认识和导向。如:(1)对之作技术研究和作艺术审美等批评性研究;(2)对之作文本形式、传播影响和意义形态研究;(3)对之作异同比较研究;(4)对之作大众化倾向研究和人文价值的分析;(5)对之作文艺创作主体研究等。面对网络文化大树上衍生的网络影视评论必然要遭遇到两个难题:一个是自身理论阐释框架的缺乏,即没有先在的理论范式可直接参照,而更多笼罩在传统影视批评理论和网络文化整体研究的阴影下;二是关照对象的灵活嬗变性,网络影视评论发展才几年,其格局难定。这意味着对研究方向要立足于基础性、建设性学术立场而不是纯粹二元对立式评判性研究态度。这样研究可以将千姿百态的网络影视评论现象作为丰厚的人文学术资源,以此探究建构一种网络影视评论基础理论的必要与可能。

当网络使影视评论产生知识谱系和机制谱系的双重转换,当影视评论在网络里消解惯例、走出原有体制的围城,并形成自己的影视评论基点的时候,技术的“格式化”和评论范式的重新变革整合,正是转型期的影视评论投给其历史的一个新鲜而不定的身影。网络影视评论的形式和话语表达嬗变与文化表征,数字化的视像文化和超文本正在改写传统影视评论的行规。

相对于传统影视评论,其网络化写作有两大突破:一是关照立场的突破。传统的影视评论是精英化的艺术、审美、心理、社会学等批评,即以极少数人的批评观代替大多数人的批评观,以极少数人对影视及生活的感悟、经验替代大众对影视和生活的感悟、经验。而网络写作注重的是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当然这其中难免从众的现象,但是个人的好恶立场是确实、分明的。二是表达、浏览方式的突破,如文本形态的差异,读屏对读纸页的改变,读图、赏声像对读文的整合性变化,多媒体对单媒体的更进,虚拟现实感觉对文字想象体验的升华和互动性的参与等。这种形式的改变的实质由单纯文字带来的想象性的体验快感变为参与、沉醉其中的享受性的经验快感,纯粹精神性的美感变为感官的舒张。

作为与影视创作“双轮驱动、比翼齐飞”的网络影视评论,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思想文化艺术的载体,是社会意识的反映,是传播精神文明的工具与平台,是发挥优秀影视作品宣传、教化、娱乐功能的重要形式,是沟通受众与影视主创人员之间进行艺术交流的媒介,也是促进和体现影视文化市场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职业影视评论人员缺席的中国影视界,在影视发展多元化的当下,在报刊影视评论式微的时代,网络影视评论的繁荣正好弥补这个尴尬。网络影视评论也体现了一定的思想的火花,满足广大网民对电影的关注和渴求,推动影视的繁荣。大家知道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就是通过网络引起的广泛关注,尤其是网友们对电影《无极》的评论再掀高潮,很多人就是因此而去看电影的。可见网络传播,对影视评论的影响深刻。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加强对网络影视评论的关注,是我们影视创作者和影视评论者应该不容忽视的方面,将网络影视评论列入我们的重要议事日程,积极开展网络影视评论的活动,体现网友在影视评论中的地位作用。以下这个事件就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明:

2006年8月27日由搜狐娱乐与两家电影院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即将联合推出“电影评审团”活动,不仅将为影片本身提供最客观、公正、多面的评价意见,更将对制片公司、电影院线提供最有价值的观感资料。“电影评审团”由媒体记者、影评人和网友组成,评审团成员可以免费同步甚至提前观看到在内地公映的所有电影。评审团成员不定期更换,网友成员将从在搜狐电影论坛各种活动的优胜者及其他相关电影活动的积极者中选出。观看完影片之后,所有评审团成员将会通过电影论坛这一网络平台为影片打分,并第一时间发表最新鲜最直接的观影心得,最终由搜狐娱乐频道汇总发布。[1]

三、作为网络生态系统中的影视评论

网络系统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的媒介,数字化的虚拟的空间。也是一个生态系统,有一定社会功能的有机整体,是由网络主体、网络信息、网络技术与基础设施以及网络政策法规、网络文化、社会语境等要素构成的人与信息的复杂生态系统。影视评论置身于网络生态系统中,必然和众多的环境条件相互关联。

1、网络影视评论的文化背景

随着电脑网络的“飞入寻常百姓家”,写作变得日常化而不再神圣和遥远,电脑面前人人平等、人人可以“码字”。网络的实时互动特性使知识和审美活动更加大众化:超链接的跳跃性、多媒体界面的灵活性,使得阅读过程不再受制于印刷品的线性模式,也不再循着传统的叙事路线进行文本解读,传统作者借由媒介形式掌控读者已力不从心。因之,网络作为对印刷媒介的超越,更直接现实地体现主体间对话的可操作性。然而与口语时代不同的是,网络互动是以机器为中介的,这意味着新的读写关系实际上经由电脑这个“主体间性客体”而发生。经由电脑的沟通改变的不仅是人们所读到的内容,更是阅读和写作着的主体本身;电脑网络在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所充当的角色是双重和双向的;一方面,它既代表屏幕前的自我,又代表叙事的直接对象;另一方面,它既带来跨越空间的沟通,又造成实际的隔离。

随着后工业时代、消费时代等理论认识的普及,国内文化界也广泛应用之。去中心、消解权威、磨平深度、多元化、娱乐、消费等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在行为方面体现了极大的颠覆传统性。网络的普及为此搭建了重要的平台,人们在这个虚拟的时空,进行前所未有的新的生活方式的体验。

信息时代为影视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空间,随着大众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自主性增强,展示自我的风气不断飙升,“我手写我口”的要求自然提高。对影视的看法自然与日俱增,强烈要求有一个宣泄的场所,证明自己的存在。那么网络的应运而生正好合拍。网络的信息传播和交流是相当便捷和丰富的,与网络文化相关的自由、共享、兼容、开放、民主、全球化、多样化、互动交流、大众化、娱乐消遣等讨论和研究已经卓有成就。在这个相对宽松、开放背景下,影视评论如“雨后春笋般的疯长”就不足为奇。传统的日常交往中决定对话的权力、礼仪规范、制度情境、确定的身份角色等几乎完全被取消甚至被重构和游戏化。只要会操作电脑,你就可以如愿以偿。这样的虚拟空间,成为大众实现有话可说和有地方可说的理想之所。影视评论搭上这样的顺风车,自然旭日东升。

2.网络影视评论的栖身所

当然我们知道传统的影视评论是以纸媒体为载体的印刷品,其存在形式比较固定化,而网络的影视评论却以千姿百态的形式丰富人们的表达和浏览,经过几年来的发展,时下主要存在以下类别的网络承载形式:

(1)倾向专业化的影视评论网站:银海网、中国电影界、电影评论库、烂番茄电影评论等。

(2)某些网站所附设的影视分支结构——专栏、社区、论坛、BBS:搜狐、新浪、网易、央视网站、天涯社区、凯迪社区等,相当多的网站都开辟了影视版块。

(3)博客:一些影视界的人士和爱好者的个人博客中有相关的影视评论,包括自己的作品和转载别人的作品。如朱显雄[2]等。

(4)以转载报刊文章为主的专业性学术网站:比如中国期刊网中的相关的影视评论、研究文章等。

通过百度、google等搜索可以找到数以百万计的有关影视评论的网站、论坛、BBS、博客等,可见其相当繁荣。如此的盛况,是纸媒体时代难以胜任的。这正表明了影视在人们的生活中所占的地位,也表明了相当多的人在关注影视,并且有强烈的表达欲望,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借助网络,影视评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3.网络影视评论的文章类别

网络传播的优越性,得到了很多专家学者、团体、刊物等的眷顾,影视评论性的作品也不仅存在印刷和电视类中,网络更成了他们最向往的理想之地。

从作品来源分:

(1)从报刊等转载过来的影视评论;

(2)网络原创的影视评论作品。

从作品层次形式分:

(1)学术类:存在于银海网上的专家专栏、世纪在线中国艺术网影像艺术等;

(2)大众化的文章:搜狐、新浪等电影、电视栏目中的评论性文章,一般是大众化、娱乐性较强、时事性的报道分析;

三言两语式的短评类:多以论坛、bbS等为主的原创贴和回贴形式构成的。

从创作主体分:

(1)影视专家学者;

(2)影视爱好者及文化素质较高的教师、公务员、文艺工作者等;

(3)一般的访客,即文化层次较低的普通市民等。

4、网络影视评论的电子超文本媒介特征

“影视批评文本是批评家的言说方式,使他们借以与艺术家和观众、读者交流的手段,一切感受、一切思想、一切方法,最终都将体现其中。”[3] 网络时代的影视评论借助电子技术的发展,在互联网上大展身手,以纸媒体难以媲美的电子超文本绚烂般的满足大众的需求。

“超文本”(hypertext)如今已经成为网络文化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这个概念1965年由美国电脑专家尼尔森(T.Nelson)首创,作为一种迥异于传统文本的信息记录方式,是包含热单词、热短语或热图形的文本,具有相互连接的数据结构。它主要由节点、链接和网络三种基本要素组成,信息存储于节点(在WWW浏览中即网页),上下文关系则是由链接(空间路径)来实现。点击某个热短语或热图形,浏览器就会跳到当前超文本的另一地址或另一超文本。节点之间彼此链接构成复杂多向的网络,整个互联网便可以视作一个巨型的超文本。超文本链接既有横向联想的结构,又有纵向推理的结构,构成了复杂交错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本空间。

文本是语言符号寄身之所,文本的形式也是“有意味的形式”,网络影视评论的存在形式,相对于传统的印刷媒介上的影视评论,不仅仅是新瓶装旧酒的简单挪移,更在于其整合性的新生功能,让网络影视评论大行其道,流行颇广。网络影视评论文本与纸媒介的文本相比,具有更为突出的非线性、互文性、多义性和无中心性,复制粘贴使得主体间的精神交往拥有了全新的时空格局。

一般而言在论坛/BBS等上的完整的网络影视评论作品是由原创帖和回帖组成的,因此体现两者间互生性和动态性。在原创帖发表以后,回帖的不断出现是网络文本生长的关键方式。回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大类:1、对原创帖的评价;2、对原创帖的修改意见;3、对回帖者个人批评观的阐释;4、对其他回帖者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回帖者与回帖者的对话;5、对原创帖的修改(由原创帖作者完成);6、对回帖的重写(回帖者修改自己的观点);7、对原创帖的续写(接龙式写作);8、与原创帖无关的话语(通常只占很小的比例)。这种大众积极参与交流体现的进行时状态,使网络影视评论活力四射、集思广益。

再有一般的论坛、社区在结构上都具备:“主题——作者——回复——查看——最后发表”模块。表格式的清晰了然,我们可以快速地判断哪些评论主题的影响力,及时掌握大众反映情况。

电子超文本的特性,体现在阅读的路径的多样性、选择的多重性。在多样化的路径中进行选择时,超文本页面所提供的刺激性、鲜明性、生动性成为吸引读者的外在诱因。“超文本所拥有的迷宫一般的美,正是以链接为基点。链接就是通幽的曲径,就是激扬文字的航道。由于有了链接,超文本成为一种富于生命力的媒体,成为电子出版的平台,成为文艺作品的新家园。”[4] 因此超文本所带来的各种信息含量在镶嵌性的方式中体现其优越性。我们在搜索某类影视评论时,可以获取丰富的相关资料,通过百度、google可以相当便捷地寻找到理想的资源,比如对某部影片的评论,我们可以找到数以万计的项目,可以很快看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多声部评论,极快体会到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真实案例证明。也可以掌握受众的欣赏的好恶及程度,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了解收视情况。而且由于网络的多功能性,我们可以从以影片的拍摄背景包括演员、拍摄情况等翔实的信息,并且可以直观地看到很多主创人员照片、剧照、甚至影像片断和全片。全方位的通过网络了解到相关信息,这是以前难以实现的。

5、网络影视评论的话语呈现

由于传统的影视评论以报刊为宣传阵地,一方面作者以文化者居多,言语较学究、不太适合大众阅读(除新闻介绍性的时事影视评介外);另一方面受到意识形态和舆论的压力,言论自由相对有限。网络的自由突破前所未有的限度,实践证明了这一点。与传统的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具有如下特点:其一、可匿名交流,相当大的程度摆脱了社会身份的制约;其二、发表标准低;其三、以其交互性拉近了传者与受者之间的距离;其四、所传输的是数字化信号,葆真度高;其五、信息含量丰富等。在这个平台,大家可以宣泄在其他场合不敢表达的心声。嬉笑怒骂皆成文,当然这不是绝对的,网站基本都有限制和禁止某些违法乱纪和过激、不雅之词。也有通过幕后网管、版主等起到过滤和适时删除的监督、警醒约束作用。但是相对于印刷品而言,是扩张了许多自由度。从参与人次、文化层次、形式等都显示了这个虚拟时空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网络虚拟时空与现实时空产生交错,在这虚拟时空中,作为写作主体的网民在超文本条件下体现人格虚拟化、角色多变化、自我流动化的现象,一般情况下我们无法知道诸如“西门大虾、梅格格、旺财、lingyo”这些以千奇百怪之名出线在网络的真实身份。在这个隐蔽“来者何人”的游戏规则下(当然某些网站bbs也开始实行实名制),网友就不需要担心“我是谁”的麻烦,干净、单纯的以面具似的网名行走于虚拟空间,安全而又省事。在身份不明的情况下,言说的动机就更暴露、大胆。“我用假名我怕谁”,自由地颠覆权威、强调交流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嘲笑传统的模式化。以致以网页浏览、论坛写作和电子通信为主要方式的符号互动已经构成了“语言的泛滥”以及言说之后的不亦快哉!

言论自由的膨胀,网络语言变化多端,诸如“东东(东西)、gg(哥哥)、顶(支持)、斑竹(版主)”等转义生造出来的词语,不知者很容易如坠云里雾里,产生失语之态。那么网络影视评论也规范于这种语境之中,其受影响理所当然。BBS、社区、网站留言版等上的原创网络影视评论在言语表述方面一般存在:个性化、简略、片面、激辩、游戏感、感性、从众、交流、直白、哗众取宠等多种性状。

学术性研究的影视评论,在银海网、世纪中国、中国艺术批评等网站比较凸现,立足于理论性、深层次的研究思索。而在某些网站也成了压轴和提高品位档次的筹码。这些文章的言语比较专业化、学术化,措辞严谨科学。其受众是针对社会精英、知识分子,定位较高。

一般性的成文的大众化的影视评论,分布较广,常见于各大网站的专栏板块等。而这类文章定位于娱乐、教化、宣传、个人感悟等功能,语言比较大众化,平易、浅显,鲜活生动等。内容多为新闻性报道、分析,个人趣味性的感言或对某种影视现象的分析认识。

再有就是论坛类的以帖子为主要形式的影视评论,这类的评论一般是段落、长短句、短语等构成的快餐文化,语言简短、草率、时尚、通俗、感性、语焉不详,尤其是某些回帖,采用工具化、格式化的语言,大量的公众概念被重复使用,导致的结果就是忽视了个人体验,使个人失去自我,无法形成和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只是“顶、支持、是这样的、我也觉得好看、一点不好看”等交流性、对话性的表述或自说自话。一般代表立场和态度,缺乏关于影视的审美的详细的论述、说明举例。不求科学、深度、逻辑,但求言说的激情和畅快。这正显示了网民的自由和来去匆匆的时代特征。表达出来才是重要的,不在乎说了什么、怎么样。语言尽量简洁,体现网络语言的垃圾一面。而且地方性的论坛里,经常出现区域性的方言与普通话杂糅等情况。“人人都是潜在的批评家,只要他读作品,并对他所读的东西作出反应就成。只要他的反应言之有物,观点鲜明,并经过仔细推敲,那么他就完成了潜在的批评任务。”[5] 可见既看到个人反应的合理性,又不能降低批评的标准。

当然由于网民的素质差异,网络上经常有夸张、变异、不实事求是、捉弄性的所谓“伪影视评论”,在整个网络技术便利发达和网络文化遭遇伦理、法制困境的背景下,某些虚假的评论也滥竽充数,影响了传播的公信力。往往冠以“最经典的十大爱情片”,“年度最强的科幻片”,“某某片是滥片”、“最糟糕的表演”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醒目、刺激性的标题/主题,以求博人一看,娱乐自己也戏弄大众。有经验者往往一笑而过,不必当真。这类玩文字游戏的影视评论,当然可以博得好奇者的点击率,但是没有真正的价值。这导致“下里巴人”类的语言在网络漫天飞扬,不严肃性的时代毛病,让网络影视评论对传统的高雅正统、雅俗共赏、寓教于乐等名分进行了颠覆。这为网络影视评论蒙上了儿戏般的轻率、随意、缺乏严肃、不负责任、虚假、庸俗等阴影。良莠参差、混淆视听、真假难辨、病态之语都为网络影视评论的生存和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当我们在强调净化电视荧屏净化语言的时候,网络的语言同样应该注重文明秩序。

6、网络影视评论的生态伦理观念匮乏

伦理道德是指人类共同遵守的,涉及到人伦关系和次序以及善恶、是非、正邪评价的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的总和。网络伦理道德的建设与传统伦理道德建设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在于,网络伦理道德的建设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出现的调节网络主体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网络技术的使用者还包括网络技术的研制者。[6] 其中网络垃圾文字、流言蜚语的产生就是网络伦理道德缺失的表现之一。由于某些人对网络生态系统的认识观念并不强烈,甚至空白。网络生态系统在网络是虚拟空间、具有不同于现实空间的特质的掩盖下,对这种虚拟性存在误解,把虚拟性混同于虚幻性,对“虚幻空间”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现实空间。因此,灌水、流言蜚语等损害、破坏网络环境的行为,并不像损害、破坏自然、社会环境那样遭到同样程度的谴责和追究。加上网络的技术特点,网络主体无论在网上发布信息还是传播信息都是极为自由的,但自由并不意味着无所顾忌,自由度的增加也意味着社会责任的增大。因此要控制网络言语泛滥的产生和传播,网络伦理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提倡网络生态伦理观,作用在于将其主旨和精髓凸现人的主体地位和“普遍联系与和谐发展”的理念。人在整个网络生态系统中占主导性、能动性的地位。但是,并不强调自我中心主义,忽视其他相关因素的作用。作为一种网络生态伦理观,强调在网络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是“唇齿相依”,共同构建了网络生态系统这一复杂整体。任何因素的缺失或嬗变都将不同程度地产生“一脉不和,周身不畅”的影响。

网络影视评论的情况也是纷繁去杂,前面已经叙述过网络影视评论的语言表达方面存在诸多的担忧,很多网友的发贴评论,既没有本着认着负责的态度,也缺乏对影视的相关的学识素养,导致网络影视评论的泛滥和庸俗化。这正是由于他们缺乏和忽视网络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也漠视网络伦理观念,在维护网络健康环境方面的自觉、自律性严重匮乏。有意无意的损害了网络影视评论的公共环境。当我们面对网络上四处飞扬的所谓的影视评论,不得不产生怀疑和失落,更难以将作品的得失成败反馈给作者,以提高创作水平。对创作规律性的揭示,对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就更少了。影视作品批评的审美价值和哲学价值就更谈不上了。而是从感性表面、情绪化、好恶的角度进行态度和立场式的片面决论。有不少甚至是美丽的谎言或者低级庸俗的言辞,并且无关影视本身的批评。这些鱼龙混杂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广大网友的观感,混淆视听,扰乱文明正规的网络生态环境。误导大众对影视的科学客观全面的理解认识,并且对某些影视主创者造成人身等方面的伤害。

再有,网络影视评论散见于诸多网站,而且网络的超文本和自由、隐匿性,产生复制粘贴、剪切等造成的著作权的侵犯以及功利性掩盖非功利的夹杂的情况更增添了其生存的复杂性和泛滥、低质量。所以我们积极倡导参与的诚意、公正、尊重、可持续发展原则。为网络影视评论的发展奠定坚实可信的基础,还影视评论一个绿色的网络空间。

标签:;  ;  

理论界的一个被遗忘的角落--网络影视批评的研究应该予以重视和建构_影视评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