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_张东辉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_张东辉

张东辉 (河北邢台市清河县湘江小学 河北 邢台 054800)

【摘 要】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作为语文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这个主阵地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教师 小学语文 创新 创新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5)07-045-01

创新,是社会主义新人的个性和能力特质,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创新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只有以创新为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带动学生学好知识、学活知识,全面发展各方面综合能力。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学生智力的核心部分。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驾驭,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压制下,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毫无创造力可言。柳斌同志在"五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中说:"我们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智慧火花一闪现,就要加以保护。有一个教师问学生,雪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说变成水,有的说变成冰,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变成了春天,这个孩子的回答不是明显地充满智慧吗?他的回答很有哲学的诗意。但是,他不符合常规,根据标准答案他应得零分,但他的回答具有创新的意识。所以我们老师应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捆住学生。我们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羁绊,在评估学生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时,要把有无创造性摆在首位,只有这样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让学生头脑中不断闪现创造的火花。

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心理学家曼德勒认为,环境刺激引起认识解释,认识解释引起唤醒知觉,唤醒知觉导致情绪体验。因而那种昏昏欲睡的思维状态,死气沉沉的思维空间,是诱发不出创新激情,迸发不出创新火花的。怎样创设和谐教学氛围呢?首先,教师要以情激情,以情启智,以情动人,摒弃"师道尊严",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呵护,倾心于师,信从于师,"亲其师,信其道",建立平等师生关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次,教学中把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交给学生,充分听取学生意见,突出主体作用,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千奇百怪的疑问,教师不得压抑、挖苦和讽刺,实事求是地解答或组织讨论,对自己没有把握的问题,避免简单的指责和训斥,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三是打破师言堂的教学格局,避免牵着学生鼻子走,师生之间要共同讨论,达到配合默契,心灵相通的教学境界,用"谁愿试一试?","你能解答吗?"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一起探讨,共同学习,促进学生敢学、愿学、乐学的最佳状态的形成,营造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

三、利用教材特点、丰富创新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想象是创新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可见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特别是创新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在想象的蓝天里自由翱翔,自然会碰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在听《鸟的天堂》一课时,学生读到"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树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就是林中那只可爱的画眉鸟,你能告诉大家你在唱些什么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想象的翅膀展开了,有赞美家园环境舒适的:"我的家在祖国的南方,这儿四季如春,空气清新,天空明朗,河水清澈。榕树妈妈无私地为我们奉献一切,用她那丰盛的食物哺育着我们,用她那巨大的树冠保护着我们,为我们遮风挡雨……"有歌唱自己生活幸福的:"我是一只无忧无虑的画眉鸟。清晨,我们伴着冉冉升起的太阳高歌一曲,给寂寞的乡村带来勃勃生机;中午,我和同伴们在茂密的叶丛中躲猫猫,或是在草地上追逐,在天空中赛飞;夕阳西下,玩累了的我们呆在自己家里,等待着夜幕的降临。"有发出诚挚邀请的:"远方的朋友,请到'鸟的天堂'来!让我们远离那被工厂浓烟污染的空气,远离那被猎人捕杀的危险,远离那乱砍滥伐,破坏鸟类家园的人们……"。还有向人类发出呼吁的:"人类啊,请救救我的同伴们!要知道,拯救它们,就是拯救人类自己啊!"使学生在真正的理解了课文的内涵。因此,只要把握契机适时点拨,就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活思维,丰富想象,何愁开不出创新之花呢!

四、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天性爱动,对操作性的内容感兴趣,因为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也是创新所必须具备的情感基础。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创新思维得到了训练,主动探索的意识得到了培养。如教学《红色的报春花》一课后,针对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兴趣浓烈的特点,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改变花的颜色的实验。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各种颜色的花,分别用不同颜色的水去浸泡。第二天,一朵朵富有创意的花就诞生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

论文作者:张东辉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5年07期总第35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8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_张东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