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髓术的临床操作分析论文_魏云鹤

干髓术的临床操作分析论文_魏云鹤

魏云鹤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五医院 黑龙江 大庆 163711)

【摘要】 目的:探讨干髓术的临床操作方法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干髓术治疗牙髓炎患者3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30例患者,经治疗治愈10例,显效14例,失败6例,成功率80%。结论:用失活剂使牙髓失活后,除去冠髓;放干髓剂于根髓的断面上,使根髓干尸化并长期保持无菌状态,并防止感染扩散到根尖周组织,达到保留患牙的目的。

【关键词】 干髓术;操作方法;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6-0135-02

干髓术因其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技术难度较低,易于掌握,故曾在包括我们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作为主要的牙髓治疗方法长期使用过。但近年来的许多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临床上不容易判定牙髓的病变程度,如对于坏死液化的牙髓进行这种治疗就往往失败[1]。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干髓术治疗牙髓炎患者30例临床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牙髓炎患者30例,其中男23例,女7例,年龄19~76岁,均后牙。慢性牙髓炎7例,慢性牙髓炎急性发作2例,急性牙髓炎22例。用X线片及口腔常规检查,观察根尖状况与诊断及复查时间之间的关系。

1.2 操作方法 初步去除龋蚀牙本质,于穿髓点放失活剂。失活剂有含砷和不含砷两种,一般所需的剂量约半粒米大小,用棉絮包裹,上方可再放一小棉球。含砷者用磷酸锌水门汀封闭,不含砷者可用氧化锌丁香油粘固粉封闭,不宜施加压力以免引起剧痛。含砷的失活剂应在48~72小时后复诊,不含砷的失活剂可在7~14天后复诊。涂布碘酊,打开窝洞,取出失活剂。去净龋蚀牙本质,修整洞形。开髓,去净髓室内及根管口处已失活的牙髓。甲醛甲酚消毒,在根管口放干髓剂,厚约2mm,用磷酸锌水门汀垫底,银汞合金或复合树脂充填。若去除冠髓组织,疼痛明显或渗血较多,或有轻度叩痛,可将蘸有甲醛甲酚的小棉球放于根管口,暂封,3~5天后再行干髓治疗[2]。一次干髓术时,应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利多卡因3~4ml局部麻醉,去净龋蚀,修整洞形。隔湿,开髓,用挖匙或大圆钻去净髓室内组织;如有可能,用小球钻去除根管开口处的根髓约1~2mm。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蘸有甲醛甲酚的小棉球置于根管口,以止血并消毒窝洞,数分钟后取出棉球,拭干,置干髓剂于根管口约2mm,磷酸锌水门汀垫底,银汞合金或复合树脂充填。

2.结果

经治疗30例牙髓炎患者,经治疗治愈10例,显效14例,失败6例,成功率80%。

3.讨论

髓术未彻底清除感染牙髓,远期疗效较差;另外,干髓剂中的重要成分之一,多聚甲醛可被血液吸收,分布于全身脏器,对机体有一定的毒性、抗原性和潜在致癌性,许多发达国家已因此而废弃使用干髓术。先用药物使牙髓失活,然后去除感染的冠髓,最后在失活根髓的断面上覆盖干髓剂,干髓剂的主要成分是多聚甲醛,它可以缓慢的释放甲醛,使根髓固定,消毒或防腐,并继续使其干尸化,成为无害物质保存在根管内,从而达到保存患牙的目的。去尽腐质,开髓失活牙髓后,去除感染冠髓,先对牙髓进行“甲醛浴”,即将浸有甲醛甲酚合剂的小棉球放置在牙髓断面上并停留片刻,随后将干髓剂放置在根髓断面上,体积约为根髓的1/4,最后垫底充填。

放置失活剂后发现龈缘呈蓝灰色,龈乳头腐蚀,为含砷失活剂外溢引起的牙龈坏死,应立即取出失活剂,去净坏死牙龈组织,生理盐水冲洗后局部涂布含碘制剂。若牙槽骨也波及,则去除死骨,生理水冲洗,填塞碘仿纱条,外敷油纱布,每隔1~2天更换,直至骨面有肉芽生长,牙龈初步恢复为止[3]。这种情况多发生在邻面龋或根面龋穿髓失活中,在封闭失活剂时,推动失活剂移位至牙周组织,或隔湿不佳致使失活剂周围封闭不良造成牙周损伤。可在穿髓孔近牙龈侧,事先用磷酸锌水门汀做一假壁,擦干龋洞后再行封闭失活剂,可预防封闭失不良或失活剂移位。失活剂放置时间过长,由于含砷的失活剂对组织的毒性作用没有自限性,封药时间过长,砷的作用可以通过根尖孔,使根尖周组织坏死,出现化学性根尖周炎。表现为咬合痛,牙齿有伸长感,伴松动、叩痛明显,严重者引起根尖周组织坏死,甚至颌骨炎。应立即牙髓摘除,生理盐水冲洗,根管内封入碘仿糊剂或其他碘剂,或用砷的解毒剂二巯基丙磺酸钠,或氢氧化铁置于根管内,以形成亚砷酸铁沉淀而解毒。预防主要是向患者说明封药的目的以及药物的毒性,并记下患者住址,避免不按时复诊,以便联系。

由于干髓术操作不复杂,对器械要求不高,简便易行,有止痛作用及一定的近期疗效,在根管系统复杂的磨牙便于操作,在一定的时期得到了较为普遍的采用。然而临床实验证明,干髓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不能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干髓术虽有近期疗效,由于临床上对牙髓状态不易准确判断,感染的牙髓没有得到完全有效的固定,远期疗效欠佳而发展为根尖周炎,欧美等发达国家现已不再使用,目前国内在是否应用此方法上虽有争论,但在一些基层仍广泛应用于第二、第三磨牙急、慢性牙髓炎的治疗。干髓术的适应证较窄,仅限于冠髓部有感染者。对于干髓剂中含有的甲醛是否有致癌的危险,已引起医学界的重视。加之砷制剂失活剂对人体有害和其剧毒作用,美国等国家已把砷制剂排除在药典之外。干髓剂的甲醛成分对人体组织有害,只能适用于非化脓性局限性牙髓炎的病例。随着牙齿保存术的提高,如桩核冠、套筒冠的临床应用,对牙髓病彻底治疗的要求愈来愈高。牙保存治疗总的发展趋势,要么尽可能的保存活髓,维持牙齿的生理功能;要么彻底去除炎症坏死的牙髓组织,严密充填根管,保留牙齿。而干髓术难于达到使根髓长期保持无菌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史俊南.现代口腔内科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J].2000.299.

[2]潘恒标.干髓术失败原因的临床分析[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3.17(1):34-35

[3]张虎.根管治疗与干髓术联合应用治疗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的临床观察[J].医药产业资讯.2006.24(12):2844-2845.

论文作者:魏云鹤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10

标签:;  ;  ;  ;  ;  ;  ;  ;  

干髓术的临床操作分析论文_魏云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