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待构建一个科学改革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构建一个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944(2005)01-0001-03
自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的发展就像有了一个纲。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了一派新气象。相信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继续沿着科学的发展观的轨迹快速健康地前进,这就给人们一个启示:既然发展需要一个科学的发展观,那么,改革也应有一个科学的改革观,而且改革中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说明科学改革观的正确指导已是迫不及待的事情了。所以,本文试图提出一个科学改革观的初步框架,供大家讨论,指正,尽早取得共识。
一、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一种政府通过颁布指令性指标来配置社会资源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经济体制下,我国迅速恢复了被长期战争破坏了的国民经济,完成了直到今天还对国民经济发挥重要支撑作用的156个重大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建立了一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成就不容低估。但由于在这种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作为国民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受制于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和长官意志的摆布与随意驱使,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生产和需求的严重脱节:并滋生了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凡事都要“等、靠、要”以致活力甚小而浪费较大;同时,计划经济体制下宏观管理上的某种优越性,又因随童性过大而被扭曲和变形。作为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集中体现,就是物品供应严重不足,形成“短缺经济”,广大劳动者得到的实惠,同他们付出的劳动极不相称。于是,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断然寻求新的经济形式,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自从我们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道路以后,在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指引下,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解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增长速度大大加快,从1979年至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4%,我国经济总量已占世界第六位。钢铁、煤炭、水泥、粮食、棉花、肉类、服装、自行车等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出口贸易已跃升到世界第三位。2001年12月成功地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经济发展走向世界取得了一个广阔平台。教育和科学技术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平均每万人的大学生人数由改革前1978年的8.9人,增加为2003年的86.3人,增长了将近100倍。我国载人航天飞船胜利升天,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航天员进入太空的国家。城镇化水平也在逐步增长,到2003年,我国城镇人口比例已占总人口的40.5%。人民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贫困人口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5亿人降低到2003年的2900万人,在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事实证明,我国选择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的目标取向是完全正确的。
二、改革中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严重社会问题
改革到了今天,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充分关注在市场经济体制大大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负面影响。
首先,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别不断扩大,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经由改革开放前的0.25,扩大到现在的0.46,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尤其是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力军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生活状况,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
其次,地区差别和城市差别有所扩大。到2001年,东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600美元,而西部地区则只有610美元,只及东部的35%。到2003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8472元,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则只有2622元,只及城镇的30.9%,如果从两个极端地区和群体来看,则反差更大。2003年,上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868元,而贵州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则仅为1565元,两地两部分人的收入相差将近10倍。
再次,不少私营企业主,为了攫取高额利润不惜实施“血汗工厂”制度,强令工人甚至是童工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而只付给微薄的工资,使作为国家主人的工人群众陷于被奴役的地位。
还有,由于受市场竞争的利益驱动,盲目投资、过度竞争、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十分严重,屡禁不止,屡控无效,造成了经济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这在今天经济发展已进入资源约束阶段的情况下尤其值得关注。
不能容忍的是,国有资产在国企改革中大量流失,在允许管理层收购国有企业的情况下,高层管理者既是卖主又是买主,导致大量国有资产转瞬之间流入私人腰包,昔日的国企领导人顿时成了百万富翁,与此同时,大量工人下岗、失业,陷人生存的困境。
值得重视的是,市场经济的浪潮还无可否认地对社会伦理道德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文明多有冲击,抢劫、盗窃、诈骗、假冒、赌博、贩毒、走私、卖淫、嫖娼甚至出卖国家机密等社会犯罪和丑恶现象大量涌现。更使人愤怒的是有些有钱人竟冲破道德的底线,强令他人给自己的狗下跪。这些坏现象的发生固然并非完全源于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而同社会管理和教育工作不力直接相关,但社会管理和教育工作的弱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
凡此种种,难道不值得深思吗?难道不应该多为广大劳动者想一想吗?难道不需要尽快优化对改革的指导吗?
三、经济体制改革必须有一个科学发展观
为了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更好地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使改革的成本减少到最小程度、改革的正面效应提升到最大程度,正像发展必须有一个科学的发展观一样,改革也必须有一个科学的改革观。科学改革观如何表达,目前尚无先例,需要大家共同探讨。这里,根据我国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有关论述和目前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我国的具体国情,我们大胆地提出了一个科学改革观的初步框架,供各方面参考,以便在反复讨论中逐步取得共识。
我们初步认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应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统筹、创新、求共富”的科学改革观。这里简释如下:
(一)“以人为本”
1.改革须以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为基本出发点。
2.改革须动员尽可能多的劳动者和第一线管理者参与,而不能只听凭少数人的意志行事。
3.改革的推行须充分考虑广大劳动者的承受能力,不可操之过急。
4.改革的最终目标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让少数人先得利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
(二)“统筹”
1.改革要统筹兼顾城乡人民的利益,应避免只顾城镇居民的要求,而忽视广大农村居民的利益或只在口头上重视农村居民的愿望。
2.改革要统筹兼顾全国各地区人民的利益,应避免只顾发达地区人民的要求而忽视欠发达地区人民的利益。
3.改革要统筹兼顾劳资双方的利益,应坚决避免只顾“傍大款”,而忽视广大劳动者生存与发展的权利。
4.改革要统筹兼顾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利益,使这两部分劳动者各得其所。
5.改革要统筹兼顾在职人员和离退休人员的利益,不能忘记曾经为社会为国家作过长期贡献的离退休人员,不能把他们排斥在分享改革成果之外。
6.改革要统筹兼顾公平与效率两个方面,既不能只顾效率,不讲公平;也不能只顾公平,不讲效率。根据近些年的改革实践,应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调整为“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
7.改革既要追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又要追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三)“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改革的灵魂,改革就是要革旧、创新。一切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和微观经济管理体制都要全面创新。要摈弃旧体制的弊端,创立既有效率又无损于公平的新体制、新机制;要充分吸收国外管理经济的先进经验,又不脱离中国的国情。留恋过时的老教条是不对的,迷信洋教条也是应该反对的,决不能脱离我国国情,以西方之是非为是非。
(四)“求共富”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特征和本质要求,改革就是要改掉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政策和观念,建立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政策和观念。不能只是让少数人享受到改革的成果,一定要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改革的成果。必须坚持“改革成果共享论”,反对“改革成果独享论”。
在改革的起步阶段,可以实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方针,但当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条件基本满足以后,为了避免“两级分化”削弱执政党的阶级基础,为了保持社会稳定和人民政权的巩固,必须追求共同富裕。要知道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解决一切社会矛盾的关键所在,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对此举国上下应有统一的认识和最大的紧迫感。
总之,我们认为,“以人为本,统筹、创新、求共富”的改革观是一种科学的改革观。坚持科学改革观,防范两极分化,化解社会矛盾,以稳定保发展,是我们当前和长期的重大经济和政治任务,是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要求。上述见解,是出于一种社会责任感而仓促成稿的,可能多有不当,提出来供大家评论。
收稿日期:2005-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