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郑克勤[1]2003年在《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表明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holesteryl ester transfer protein, CETP)基因是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的易感基因之一。CETP能介导血浆中胆固醇酯和甘油叁酯在高密度脂蛋白(HDL)和含载脂蛋白B的脂蛋白,即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之间的交换。通过这种交换CETP能调节血浆HDL的浓度、组成和颗粒的大小,在胆固醇的逆向转运即在胆固醇从外周组织流出运输至肝脏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而是血浆HDL和LDL水平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并在CHD的发病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迄今为止已经在CETP基因中发现了多种单核苷酸多态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 与CHD的发生和发展相关。本文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分子克隆和DNA测序等技术,对中国汉族群体(共412人,包括CHD患者203人和正常对照209人)CETP基因的已知SNP进行了关联分析,同时对CETP基因中未知的SNP进行了全基因筛查,结果如下:1. 文献已报道的CETP基因7种常见SNP中有2种即IVS14 +1 G/A和R451Q在本研究的CHD组和对照组中均未检出,表明这2种SNP在中国汉族人群中非常罕见。2. D442G多态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CHD组和对照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 = 0.043;P = 0.035),CHD组442G基因频率显着高于对照组,提示442G基因可能与CHD的发生相关。3. 对CETP基因编码区1- 16外显子、各外显子相邻的部分内含子序列以及启动子区域共5501bp的全基因筛查发现了12个文献中尚未报道的新SNP,其中位于启动子区的2个,5'端非翻译区1个,内含子区9个。<WP=5>碱基置换的形式为4个转换,8个颠换。4. 在新发现的SNP中,启动子区的 - 645 A/C、- 174 G/C、内含子7中的 + 9907 T/A、内含子9中的 +13044 A/T、内含子11中的 + 19323 T/A等5个SNP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在冠心病患者与对照人群两组间有显着差异(P < 0.05)。5. CHD患者TC / HDL-C > 5亚组中 - 645 A/C和 - 174 G/C多态的杂合子基因型频率显着高于TC / HDL-C < 5亚组,提示 - 645 C和 - 174 C等位基因与较高的TC / HDL-C比值有显着的相关性。6. 在新发现的SNP中有3个与男性CHD患者的血脂水平变异相关联: - 645 A 与较高的HDL-C水平相关,- 174 G与较高的HDL-C和TC水平相关,而 +19323 T则与较低的LDL-C水平相关。7. CHD组和对照组间基因频率有显着差异的5个新SNP之间两两配对的连锁不平衡分析表明,启动子区的 - 645 A/C和 - 174 G/C两个SNP之间存在连锁不平衡 (D' = 0.344984, P = 0.0000)。8. 采用EH软件进行的单倍型分析显示,3个多态位点组合所形成的6种频率 > 0.01的单倍型中有5种在CHD组和对照组的分布有显着或非常显着的差异。由5个多态位点所组合成的8种频率 > 0.01的单倍型中有4种在两组间的分布有显着或非常显着的差异(P < 0.05或P < 0.01)。9. 分析表明凡含有 - 645 C等位基因的单倍型,其频率均为CHD组高于或显着高于对照组,而凡含有 - 645 A等位基因的单倍型其频率总是CHD组低于或显着低于对照组,提示 - 645 A/C多态与CHD密切相关。

何小雷[2]2013年在《皖南黑猪血液胆固醇含量相关候选基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皖南黑猪为试验材料,选择在动物体内胆固醇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功能基因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裂解激活蛋白(SCAP)基因、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基因及叁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BCA1)基因为候选基因,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SCAP、CETP基因部分区段的遗传变异,筛查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分析其多态性,并运用SPSS程序中的GLM模型分析所检测到的遗传变异与血液胆固醇含量指标的关联性。并采用RT-PCR技术检测ABCA1基因在肝脏、心脏等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研究胆固醇含量相关功能基因的结构、表达、遗传变异及其与相关性状的关联性分析,筛选其关键性的多态性位点可能会提供一些新的分子标记,对猪在胆固醇方向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经研究发现:(1)皖南黑猪SCAP基因第2外显子813碱基处发生G→T突变(G813T),G813T位点在试验群体中只检测到突变的TT基因型,该突变引起氨基酸由蛋氨酸变成异亮氨酸。该位点TT基因型频率为1.0,等位基因T基因频率为1.0。(2)皖南黑猪CETP基因第1内含子795碱基处发生C→T突变(C795T),C795T位点在试验群体中检测到CC、CT、TT叁种基因型,其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6250、0.3036和0.0714,等位基因C和T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7768和0.2232,表现为中度多态(PIC=0.2866)。该位点的χ2值为1.7388(P>0.05),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3)皖南黑猪CETP基因C795T位点的不同基因型个体间血液HDL-C和TC含量有显着差异(P<0.05),而血液LDL-C和TG含量差异不显着。(4)皖南黑猪ABCA1基因在不同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肝脏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肺脏,肾脏中的表达量最低;肝脏和肺脏的表达量与其他组织中的表达量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心脏的表达量与脾脏和肾脏的表达量存在显着差异(P<0.05)。(5)皖南黑猪肝脏ABCA1mRNA表达量与TC含量呈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13;与LDL-C含量呈中等偏低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75。

秦江媛[3]2016年在《染色体1p13上位点多态性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及其机制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lower-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LEAD)又称糖尿病周围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目前研究认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病理机制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形成有关。AS是下肢血管病变与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共同的病理基础。与CAD相似,血脂异常、吸烟、高血压及糖尿病亦是PAD的危险因素。此外,遗传因素在PAD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发现了多个与疾病发病风险相关的位点,其中有些位点对疾病发病风险具有升高作用,有些位点对疾病发病风险则具有降低作用,其发现的遗传变异研究已经被用来预测CAD及PAD。而染色体9p21上的位点rs1333049不仅与CAD相关,同时与PAD相关,表明冠状动脉疾病及外周动脉疾病可能存在共同的遗传学基础。国内外多项研究发现,rs599839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CAD的发生存在显着关联,rs599839及rs646776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发病风险亦显着相关。同时,GWAS还发现,人类染色体1p13上的位点rs599839、rs646776及rs12740374与血清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显着相关。rs599839SNP是心肌梗死和LDL-C的风险变异,其机制可能与rs12740374 SNP相关。sortilin 1是定位于高尔基体的细胞内蛋白,介导了包含载脂蛋白B的脂质颗粒的转运过程。rs12740374 T位点使SORT1 m RNA的表达增加,sortilin 1蛋白水平升高,从而降低了血液中VLDL和LDL水平,进而降低冠脉疾病患病风险。而rs12740374 G位点作用与之相反。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是反映机体糖代谢状况的重要指标。当血糖调节异常时,可以增加2型糖尿病及大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GWAS已经确定了与血糖相关的32个位点,其中有些位点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亦相关。有学者研究发现,印度锡克教徒染色体1p13上位点rs599839与空腹血糖水平及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相关,但在中国尚未见报道。综上所述,1p13上的位点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发病风险及血糖、血脂异常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同时这些位点还与CAD及MI患病风险相关。本文将研究1p13上rs599839、rs646776及rs12740374位点SNP与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变相关性,并探讨其可能机制,以期更好的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及发现疾病治疗的新靶点。第一部分染色体1p13上位点rs599839、rs646776及rs12740374多态性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染色体1p13上位点rs599839、rs646776、rs12740374与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1本研究DM组选取442例2型糖尿病患者,DMPAD组选取440例糖尿病PAD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均来自中国汉族人群,无血缘关系。排除甲状腺机能亢进及减退,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及基因分型失败者。2收集所有受试者的身高、体重、血压、踝肱指数(ABI)、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血脂等。提取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应用Taqman探针技术对3个候选SNPs进行基因分型。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6.0软件,两组人群基因型频率采用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秩和检验。用基因计数法计算各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构成比),计数资料、各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之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 DMPAD组与DM组相比,年龄、病程、吸烟、高血压、Hb A1C、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体重指数(BMI)、降脂治疗、冠心病及脑梗死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甘油叁酯(T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DMPAD组与DM组相比,rs599839 A与G、rs646776 A与G、rs12740374 G与T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显性模型,rs599839 AA与AG+GG,rs646776 AA与AG+GG,rs12740374 CC与CT+TT基因型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隐性模型,rs599839 AA+AG与GG,rs646776AA+AG与GG,rs12740374 CC+CT与TT基因型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DMPAD及DM组,rs599839 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c2值分别为0.069和0.439,P值分别为0.792和0.507;rs646776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c2值分别为0.881和1.393,P值分别为0.347和0.237;rs12740374 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c2值分别为0.376和0.340,P值分别为0.539和0.559。3个位点基因型频率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P>0.05);4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病程、吸烟、高血压、降脂治疗、Hb A1C、TC、HDL-C、LDL-C、BMI、rs599839、rs646776、rs12740374基因型、冠心病及脑梗死均与糖尿病PAD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Hb A1C、TG、LDL-C、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病程、冠心病及脑梗死是糖尿病PAD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而HDL-C、rs599839、rs646776、rs12740374基因型是糖尿病PAD的保护因素(P<0.05)。第二部分1p13上位点rs599839、rs646776及rs12740374多态性与糖脂代谢的关联研究目的:探讨染色体1p13上位点rs599839、rs646776及rs12740374与血糖、血脂的相关性。方法:1研究人群同第一部分。收集所有受试者的身高、体重、血压、ABI、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餐后血糖(Post-Prandial Glucosese,PPG)、Hb A1C、TC、TG、HDL-C及LDL-C。2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基因组DNA,应用Taqman探针技术对3个候选SNPs进行基因分型。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6.0软件,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资料经对数转换成正态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基因型与各指标相关性采用协方差分析和spearman法进行检验。结果:1校正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降脂治疗后,所有研究人群rs599839、rs646776及rs12740374不同基因型间LDL-C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两者呈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166、-0.131及-0.146;2所有研究人群校正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降脂治疗后,rs599839、rs646776及rs12740374不同基因型间FPG、PPG、Hb A1c、TC、TG、HDL-C、BMI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校正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降脂治疗后,DMPAD组rs599839AA与AG+GG、rs646776AA与AG+GG、rs12740374GG与GT+TT基因型相比,LDL-C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两者呈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172、-0.129及-0.150。4、DMPAD组校正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降脂治疗后,rs599839、rs646776及rs12740374不同基因型间FPG、PPG、Hb A1c、TC、TG、HDL-C、BMI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叁部分1p13上位点rs599839、rs646776及rs12740374多态性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相关性的机制研究目的:探讨染色体1p13上位点rs599839、rs646776、rs12740374位点基因多态性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1分别对第一部分DM组及DMPAD组进行rs599839、rs646776及rs12740374基因型连锁不平衡及单倍体型分析。2考虑到rs599839、rs646776及rs12740374基因型频率,随机选取第一部分DMPAD组中rs599839 AA、rs646776 AA及rs12740374 GG基因型各25例,另选择rs599839AG+GG、rs646776 AG+GG及rs12740374GT+TT基因型各25例,其中每个位点的两个基因型频率比值与总DMPAD人群两基因型频率比值一致,检测所选样本SORT1 m RNA的表达。3应用She SIS软件进行rs599839、rs646776及rs12740374的连锁不平衡及单倍体型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6.0软件。不同基因型SORT1 m RNA表达情况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DM组rs12740374与rs599839,rs12740374与rs646776,rs599839与rs646776之间的连锁不平衡系数D'分别为0.933,0.977,0.930;r2分别为0.689,0.914,0.655。DM组3个位点间均存在连锁不平衡。rs12740374与rs646776之间连锁不平衡程度最强;2 DMPAD组rs12740374与rs599839,rs12740374与rs646776,rs599839与rs646776之间的连锁不平衡系数D'分别为0.915,0.959,0.922;r2分别为0.558,0.849,0.613。DMPAD组3个位点间均存在连锁不平衡。rs12740374与rs646776之间连锁不平衡程度最强;3 rs12740374,rs599839与rs646776单倍体型TGG频率在DM及DMPAD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OR值及95%CI为0.502(0.297-0.846);4 rs12740374 GT+TT与GG基因型,rs646776 AG+GG与AA基因型,rs599839 AG+GG与AA基因型相比,SORT1 m RNA表达均升高,2-△△Ct值分别为5.81(3.07,11.00),3.94(1.64,9.44),2.36(0.73,7.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年龄、Hb A1C、TG、LDL-C、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病程、冠心病、脑梗死是糖尿病PAD的独立风险因素,而HDL-C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保护因素。2 1p13上位点rs599839AG+GG、rs646776 AG+GG、rs12740374GT+TT基因型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保护因素。3在显性模型,总研究人群及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人群rs599839、rs646776及rs12740374基因多态性与LDL-C呈负相关关系。4 rs12740374、rs599839与rs646776单倍体型TGG是糖尿病PAD的保护因素。5不同基因型之间SORT1 m RNA的差异性表达揭示了rs599839、rs646776及rs12740374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PAD之间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

张依裕[4]2010年在《鸭LXRα、Adiponectin和ApoVLDL-Ⅱ基因遗传变异、表达及其与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脂肪沉积过多是现今肉鸭育种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脂肪过度沉积导致饲料利用率降低和胴体品质下降,更为重要的是人体摄入过多脂肪导致的相关疾病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养鸭业的发展。脂肪沉积作为一个数量性状,受多基因调控。但是,目前对鸭脂肪沉积相关候选基因的研究报道较少,急切需要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本研究采用气质联用(GC-MS)技术和血液自动生化分析仪对10周龄樱桃谷鸭、金定鸭、苏牧麻鸭和白羽番鸭4个群体的胸肌脂肪酸组成和9项血清生化指标甘油叁酯(TG)、总胆固醇(TC)、白蛋白(Alb)、总蛋白(TP)、胆碱酯酶(ChE)、碱性磷酸酶(ALP)、免疫球蛋白A(IgA)、球蛋白(GLO)和白/球比值(Alb/GLO)进行测定和分析;采用RT-PCR法对樱桃谷鸭和白羽番鸭LXRα基因cDNA进行克隆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PCR-SSCP和DNA测序相结合研究了4个群体3个脂肪沉积相关候选基因LXRα、Adiponectin和ApoVLDL-II的遗传变异及其与肉质性状的相关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研究了3个基因在10周龄金定鸭12个组织(心、肝、胸肌、小肠、大肠、小脑、大脑、下丘脑、肾、肺、脾和腺胃)的表达差异以及白羽番鸭和金定鸭肝脏组织在不同发育时期(0d、2w、4w、6w、8w和10w)的表达规律,旨在对鸭的育种或遗传改良工作提供科学参考依据。研究主要取得如下成果:1.鸭胸肌脂肪酸组成分析4个群体中均检测到16种脂肪酸,以油酸(C18:1)、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和亚油酸(C18:2)为主要成分,占脂肪酸质量分数的95%左右。脂肪酸组成在群体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除C14:1不存在群体效应外(P>0.05),其它脂肪酸均存在群体效应,其中C15:0存在显着的群体效应(P<0.05),其它脂肪酸均存在极显着的群体效应(P<0.01),所有脂肪酸均不存在性别效应和群体×性别的互作效应(P>0.05)。樱桃谷鸭的UFA最高,而PUFA和EFA最低,白羽番鸭恰好相反。2.鸭血清生化指标测定结果4个群体的9项血清生化指标均存在极显着的群体效应(P<0.01),TG存在显着的性别效应(P<0.05),TC和ALP存在极显着的性别效应(P<0.01),公鸭TG、TC和ALP显着高于母鸭(P<0.05);TG和TC存在极显着的群体×性别的互作效应(P<0.01)。3.鸭LXRα基因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首次克隆了樱桃谷鸭和白羽番鸭LXRα基因cDNA序列1626 bp,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FJ966078和GU132847,包括部分5′-UTR序列73 bp、CDS全序列1230 bp和3′-UTR序列323 bp,编码409个氨基酸,樱桃谷鸭和白羽番鸭LXRα基因共存在14个核苷酸(CDS区:9个;UTR区5个)和3个氨基酸(Ser163Gly、Gln171Glu和Asn361Lys)的差异。鸭LXRα蛋白与哺乳动物和鱼类的同源性在74%-78%,与鸡的同源性高达97%。聚类分析显示:哺乳动物、禽类和鱼类各为一类。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鸭LXRα蛋白含有17个磷酸化位点、2个低组分复杂性区域、1个ZnF-C4和1个HOLI结构域,无信号肽,无跨膜螺旋;2条LXRα基因CDS区碱基差异和氨基酸差异导致了RNA折迭结构、蛋白二级结构和糖基化位点发生了改变。4.鸭LXRα基因遗传变异及其与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在鸭LXRα基因LXR-E5位点检测到C277G同义突变,LXR-E12位点检测到G1396C突变和LXR-I6位点检测到C44T突变,其它6个位点LXR-E4、LXR-E6、LXR-E7、LXR-E8、LXR-E10和LXR-E11均没有检测到多态;关联分析表明:LXR-E5位点与嫩度显着相关(P<0.05),LXR-E12和LXR-I6位点与pH、失水率、IMF、TC、TG、UFA、PUFA和EFA显着相关(P<0.05);LXR-E5×LXR-I6互作与UFA显着相关(P<0.05),BBCC组合基因型最高;LXR-E12×LXR-I6互作与pH、嫩度和TC显着相关(P<0.05),分别是BBDD、ABCC和BBDD组合基因型最高。5.白羽番鸭LXRα基因遗传变异及其与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在白羽番鸭LXRα基因LXR-E4和LXR-E12位点分别检测到G53A和-1483/T突变,其它7个位点均没有检测到多态;关联分析表明:LXR-E4位点与IMF、UFA和肉色显着相关(P<0.05),LXR-E4×LXR-E12互作与UFA显着相关(P<0.05),BBCC组合基因型最高。6.鸭Adiponectin基因遗传变异及其与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在鸭Adiponectin基因4个位点ADP1、ADP2、ADP3和ADP4中发现了15个SNPs,其中3′-UTR区1个:G887A,CDS区12个:C86T、C104T、C146T、C155T、C456T、A574G、C651T、C684T、T768C、G784A、A801C和C807T,内含子2个:C273T和C295T。A574G、G784A和A801C为有义突变,分别导致氨基酸序列中144位的Thr(T)变成Ala(A)、214位的Ile(I)变成Val(V)和219位的Asp(D)变成Glu(E);相关分析结果表明:ADP1位点与IMF、UFA、PUFA和EFA显着相关(P<0.05);ADP2位点与失水率、IMF、TC和UFA显着相关(P<0.05);ADP4位点与失水率、TC、UFA和PUFA显着相关(P<0.05);ADP1×ADP3和ADP2×ADP3互作与UFA显着相关(P<0.05),分别是组合基因型CDBC和AACC最高;ADP1×ADP4和ADP3×ADP4互作与失水率和IMF显着相关(P<0.05),失水率分别是组合基因型CDAC和CCBB最高,IMF分别是组合基因型DDAA和CCAA最高。7.白羽番鸭Adiponectin基因遗传变异及其与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在白羽番鸭Adiponectin基因3个位点ADP1、ADP2和ADP4中发现了3个SNPs,其中CDS区2个:A167G和G711A,均为同义突变;内含子1个:C290T;ADP3位点没有检测到多态。关联分析表明:ADP1和ADP2位点与IMF和失水率显着相关(P<0.05);ADP1×ADP4和ADP2×ADP4互作与UFA显着相关(P<0.05),分别是组合基因型BBFF和TTFF最高。8.鸭ApoVLDL-II基因遗传变异及其与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本研究获得鸭ApoVLDL-II基因组DNA序列(GQ 180104),并对该基因的5个位点Exon1、Exon2、Exon3、Exon4和Intron1进行SSCP检测,结果发现:Exon1和Exon2没有检测到多态,在另外3个位点中检测到了12个SNPs:T667C、C669G、T673C、G674A、G683A、G688A、C708G、T715G、G2106A、T2723C、C2743T和A2944C,2个插入/缺失:764位后插入/缺失TG,1910位碱基后插入/缺失CC,除A2944C突变发生在外显子4非编码区外,其它突变均在内含子内,整个编码区没有检测到突变;相关分析表明:Exon3和Exon4位点与失水率、嫩度、IMF、UFA、PUFA和EFA显着相关(P<0.05),Intron1位点与pH、失水率、IMF、TC、TG和UFA显着相关(P<0.05),Exon3×Exon4互作与TC显着相关(P<0.05),组合基因型CCBB最高;Exon3×Intron1互作与UFA显着相关(P<0.05),组合基因型DDBB最高。9.白羽番鸭ApoVLDL-II基因遗传变异及其与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本研究获得白羽番鸭ApoVLDL-II基因组DNA序列(GQ 180103),5个位点中仅Exon3、Exon4和Intron1检测到多态,共发现了3个SNPs和1个插入/缺失:外显子3发生T1986C突变,为沉默突变;外显子4的UTR区检测到C2901T突变;内含子1检测到A720G突变和在687 bp碱基之后插入/缺失1个长度为13 bp的序列AAAATCTTGTTTA;相关分析表明:Intron1位点与IMF和TG显着相关(P<0.05),Exon3/Exon4×Intron1互作没有对肉质性状产生显着性影响(P>0.05)。10. LXRα、Adiponectin和ApoVLDL-II基因的组织表达规律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果表明:LXRα基因在金定鸭的肝脏中表现为高度表达,肺、脾、肾、心和下丘脑表现为中度表达,胸肌、小脑、大脑、腺胃、小肠和大肠表现为低度表达;金定鸭和白羽番鸭肝脏组织LXRα基因的发育性表达规律相似,均表现为0日龄下降到2周龄,随后逐渐增加,且公鸭的表达量均低于母鸭的表达量,白羽番鸭公母鸭各个时期的表达量均低于金定鸭。Adiponectin基因在鸭的胸肌、大肠和心表现为高度表达,肺、肝、小肠、脾和肾表现为中度表达,腺胃、下丘脑、小脑和大脑表现为低度表达,公母鸭Adiponectin基因表达量均随日龄的增加而降低,公鸭Adiponectin基因在不同时期的表达量均高于母鸭,0-4周龄公、母金定鸭均高于白羽番鸭,6-10周龄则低于白羽番鸭;金定鸭在4-6周龄表达量下降最快,而白羽番鸭则为6-8周龄。肝脏ApoVLDL-II基因在公鸭的表达量一直呈缓慢下降趋势,而母鸭呈缓慢上升趋势,说明ApoVLDL-II基因的表达存在性别差异,并且在不同性别中可能发挥不同的生物学作用。11. LXRα、Adiponectin和ApoVLDL-II基因表达调控关系基因的表达调控分析结果表明:3个基因在金定鸭和白羽番鸭中的表达调控关系一致,0-2周龄,公鸭肝脏组织的3个基因彼此间呈正调控关系,母鸭LXRα和Adiponectin基因与ApoVLDL-II基因呈负调控关系,而LXRα和AMP1基因呈正调控关系。4-10周龄,公鸭的LXRα基因与ApoVLDL-II和Adiponectin基因呈负调控关系,ApoVLDL-II与Adiponectin基因呈正调控关系;母鸭的Adiponectin基因与ApoVLDL-II和LXRα则为负调控关系,ApoVLDL-II与LXRα基因呈正调控关系。协同表达分析结果说明:3个基因的表达调控存在性别差异。

卢少华[5]2012年在《广西红水河流域壮族长寿家系MTP-493G/T基因多态性与血脂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微粒体甘油叁酯转移蛋白(microsomal triglyceride transfer protein, MTP)是参与甘油叁酯(TG)转运及极低密度脂蛋白组装的一种重要的脂质转运蛋白,其基因的多态性与脂类代谢障碍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脂肪性肝病等的形成过程密切相关。-493G/T是MTP基因的常见多态之一,其对血脂代谢及人类寿限的影响目前尚无定论。目的:本研究拟探讨广西红水河域壮族长寿家系MTP-493G/T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血脂水平、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的相关性,了解该多态在长寿中的作用。方法:对红水河流域壮族长寿家系(HZL)1467人(平均年龄56.60±29.43岁;其中≥90岁435人,平均年龄93.27±3.05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包括血压、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血脂水平(总胆固醇,TC;甘油叁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的检测,然后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MTP-493G/T进行基因分型,并与对照组红水河流域壮族非长寿家系(HZN)586人(平均年龄44.81±26.83岁)、其他民族长寿家系(HNL,汉族、瑶族等)444人(平均年龄52.09±31.91岁;其中>90岁126人,平均年龄93.40±2.84岁)、以及红水河流域以外地区的平果县壮族长寿家系(PZL)658人(平均年龄50.83±30.30岁;其中>90岁144人,平均年龄93.68±3.03岁),壮族非长寿家系(PZN)539人(平均年龄38.74±24.69岁)进行比较及相关分析。结果:1.流行病学调查资料:HZL的平均年龄明显大于所有其他组;HZL的腰围明显大于当地对照组;HZL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与当地两个对照组无异,但明显高于外地区的两个对照组。在血脂方面,HZL与当地对照组比较,除个别指标外,其它血脂的水平及血脂异常率在两组间无差异;然而,与外地区对照组比较时,除了HDL-C, HZL其它血脂指标及血脂异常率均高于外地区的两个对照组,与血压的表现一致。2.MTP-493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分布:总体人群中,MTP-493主流等位基因及基因型为G、GG,频率分别约为0.88和0.78,突变等位基因T的频率及其纯合基因型TT频率相应较低,分别约为0.12,0.015。在各家系间,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分布无显着差异,但TT基因型有在长寿家系中富集的趋势。3.MTP-493G/T基因多态性对血脂的影响:在总人群中,基因型TT的TC和LDL-C水平明显低于基因型GT(P<0.05)和GG(P<0.01),进一步按地区分层后,基因型TT对LDL-C的影响没改变,对TC的影响在红水河流域仍存在,而在平果地区则消失。按性别分层后比较,也显示类似的结果。家系间的比较显示,HZL家系TT+GT个体的LDL-C水平明显低于HZN的TT+GT个体(P<0.05)。在血脂异常率方面,除HNL家系GT+TT个体的LDL-C异常率明显高于GG个体(27.11vs13.79,P<0.01),余家系突变基因型的其它血脂指标异常率与野生型均无差异;家系间比较,HZL与流域内其它两个家系间在各基因型各血脂指标异常率上均无差异,但与流域外的两个家系则差异明显,与基因型对血脂水平的影响基本一致。4.线性回归分析:血浆TC和LDL-C水平与红水河流域总人群的基因型存在关联(P<0.05),但这种关联性在平果地区总人群中则消失;在本研究总体人群中TC水平与基因型的关联性也消失。按地区及长寿家系分组后,除HZL家系中HDL-C水平和HNL家系中LDL-C水平与基因型存在关联外,未发现其余血脂水平与基因型存在关联性(P>0.05)。结论:1.红水河流域壮族长寿家系的血脂水平、血脂异常率、血压水平等与当地普通家系比较并无优势,甚至略差于红水河以外地区长寿家系及普通家系。2.本研究人群MTP基因-493位点G/T突变的频率比其他已报道群体低,但纯合突变基因型TT有在长寿家系中富集的趋势。3.MTP-493G/T多态与低LDL-C及低TC有一定关系,尤其以纯合突变基因型TT对LDL-C的影响较为明显。4.红水河流域壮族长寿家系MTP-493G/T多态可能通过降低LDL-C的水平进而减少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而最终体现出与自然人群在寿限上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D]. 郑克勤. 四川大学. 2003

[2]. 皖南黑猪血液胆固醇含量相关候选基因研究[D]. 何小雷. 安徽农业大学. 2013

[3]. 染色体1p13上位点多态性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及其机制的探讨[D]. 秦江媛. 河北医科大学. 2016

[4]. 鸭LXRα、Adiponectin和ApoVLDL-Ⅱ基因遗传变异、表达及其与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D]. 张依裕. 扬州大学. 2010

[5]. 广西红水河流域壮族长寿家系MTP-493G/T基因多态性与血脂关系的研究[D]. 卢少华. 广西医科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  ;  ;  ;  ;  ;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