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研究现状及继续推进史学研究的思考_中国现状论文

中国史学研究现状及继续推进史学研究的思考_中国现状论文

中国史学研究的现状与继续推进史学研究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史学论文,中国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的历史科学,近年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喜人的繁荣景象。历史著作的出版,研究成果的发表,几乎使人目不暇接。中国古代史是我国历史学基础最厚实、大家辈出、成绩显著的一个领域。这些年来,在过去已有基础上继续发展,无论通史的编写、断代史的研究、古籍的整理,都取得了系统的成果。考古新发现,包括大量出土简帛的整理研究,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了解。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十分活跃,从1999年到2003年这5年间,据不完全统计,出版著作约2000种,发表的论文超过1万篇,涉及的方面很广。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研究,也已有了相当的规模和成就。

世界史研究的进展有目共睹。这也是时代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今天,中国人更加迫切需要了解世界,了解它的今天,也了解它的历史。过去,中国学者在世界史研究方面根据第一手资料写出的学术专著很少,这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如外文图书少、出国难等。现在,研究者的外文水平普遍提高,出国留学进修和学术交流的机会大大增加,国外的原始资料和研究成果也比较容易取得,不少已有中文译本,研究世界史的队伍迅速壮大,因此这方面研究工作的进展十分明显,已经出版一批根据第一手资料写成的有分量的学术专著,中外历史的比较研究也有了不少成果。

研究的方法更加多样,跨学科研究成为引人注目的突出现象。综合性研究,对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研究,仍然占有重要地位。这种研究,又往往同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政治制度史以至古文字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民族学、地理学等研究密切结合在一起,把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研究放在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民众心理变动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各种专题研究也成果累累。这样,不仅拓宽了研究的视野,并且加深了对人类历史演变的认识。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电脑日益成为史学研究者的重要工具,史学信息的数字化正在有关学者和相关研究机构推动中,显示出网络在研究工作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成长。“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初期,不少人曾担心史学队伍会出现青黄不接的“断层”现象。现在,这一状况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制度的建立,起了有益的作用。史学工作者的生活待遇有所改善,减少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一支人数众多、学术上各有专长的中青年史学队伍已经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方方面面的业务骨干和一些新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他们中的很多人已成为大学校长、院长、研究所所长、历史系主任。他们有着年长一代史学工作者所不具备的许多优势,是中国史学发展的希望所在。

中外史学交流越来越活跃。这不仅帮助我们开阔了视野,学到很多东西,而且也能在国际史坛上更多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受到国外学者的重视。今后,我们在这方面的责任将日益加重。

史学普及工作,在帮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党和政府加大了扶植史学研究的力度。夏商周断代工程,清史纂修,社科基金的大幅度提高,是大家都已看到的事实。

上面所说,只是一个粗略的描述,肯定有许多重要缺漏,远不能把近年来史学发展取得的成绩周全地反映出来。当然,中国的史学工作还要继续向前推进。这里有两个问题特别值得我们重视。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最近,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由中共中央特地发出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文件,并不多见,值得我们十分重视。《意见》谈到指导方针时第一条就说:“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写道:“决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

这自然同样适合于史学领域。大多数史学工作者也是那样做的。北京大学田余庆教授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毕竟还是深入人心的。譬如研究历史上某种事态、人物、现象,我们总是从把握其背景、包括物质背景立论,不把存在和思维的关系弄颠倒了;又譬如我们总是从全局中把握局部,从运动中和从普遍联系中认识事物,不孤立地作论断。”这个看法是符合实际的。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当然不是要人们去背诵,更不是要拘泥于他们针对当时情况做出的某些具体结论,而是要透过那些理论思维能力极强的大师的论述,学习他们观察和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自己理论思维的能力。多读一点他们的著作,用心领会,肯定会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汲取到丰富的营养。老一辈有成就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大概都是这样走过来的。

令人忧虑的是,现在有一部分史学工作者不注意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甚至不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似乎这些已经过时,不值一提了。这种状况在一些史学工作者中发展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对他们的成长和史学的发展十分不利。这涉及对待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来不是狭隘的宗派,从来不排斥非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相反,倒是应该从其他学派那里吸收各种有用的思想资料、有用的具体分析研究方法和有价值的意见,考虑他们提出的批评和不同意见。也就是说,应该把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都继承下来。

大家知道,马克思以前的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却构成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马克思没有抵制和排斥它们,而是充分肯定它们所包含的合理内容,又加以改造,把它推向前进,构成一个完备、严整、崭新的科学体系。摩尔根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他的《古代社会》对恩格斯写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所产生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为我们做出的榜样。在马克思逝世以后,科学(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又有了不少发展。这些年来即使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社会科学中包含的合理因素,我们同样应该十分关心,把它吸收过来,作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当年马克思、恩格斯是那样做的,我们作为他们的后人自然也应该这样做。简单地否定一切、排斥一切是错误的。把自己封闭起来,结果只能是阻碍自己的进步。

这样说,当然不是可以淡化以至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对马克思主义十分陌生,没有根本的立足点,只醉心于搬用某些西方学者(有的甚至在国外也只是二、三流学者)提出的理论模式或论点,把它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洋教条或“以论带史”。中共中央的《意见》中写道:“在扩大哲学社会科学对外交流的过程中,要注意防止照抄照搬、食洋不化的现象,抵制反动、腐朽的思想文化的侵蚀。”这是很有针对性的。

第二,培育优良、健康的学风

这是近年来大家谈得比较多的一个问题。学风,看起来是无形的,却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一种风气一旦造成,就会在无形中左右人们的想法和做法,产生巨大的力量。因此,树立和培育怎样的学风,对史学的发展至关重要。

历史研究看重原创性的研究。它需要尽可能多地掌握可靠的原始资料,经过细心地鉴别和比较,理清事情的发展线索,分析并说清楚一些关键问题,把它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发展过程中去考察,力求再现当年历史的本来面貌,并从中领悟出可以发人深省的规律性知识。这是一项艰苦的探索性工作,又是一项具有巨大吸引力的令人陶醉的工作。

大家高兴地看到,现在有一大批史学工作者,特别是许多中青年史学工作者,热爱自己的专业,在经济收入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孜孜不倦地工作,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他们的学风是优良的健康的。没有他们的这种努力,也就没有前面所说的近年来史学工作所取得的成绩。

但这方面也存在一些值得隐忧的问题。

一个是不少同志多次批评过的“浮躁”:工夫没有下够而急于求成,不注意长期积累,没有刻苦钻研原始资料,对问题缺乏深入的周密的思考,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匆匆忙忙地发表,结果写成泛泛而论、平铺直叙或故意标新立异的作品,使人读后少有所得。这样的作品,讲得好听一些是浅尝辄止,讲得不好听一点是东拼西凑、粗制滥造。还有些作品,题目相似而大同小异,不能真正帮助人们将认识推进一步。经济工作上常讲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在史学领域也同样存在。这种浮躁现象的产生,有个人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包括有些并不科学的管理制度等。但不管是什么原因,如果把学风搞歪了,对自己、对后人都会产生长期的不良影响。《论语·子路》中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对力戒浮躁,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至于剽窃他人成果之类的不端行为,那已不属于浮躁的范围之内了。

另一个是性质并不相同的问题。它是同一些可喜的现象联系在一起的。不少学者出于对以往某些“假大空”作品的反感,力求把研究工作做实做细,这是一项值得肯定的进步。但在这过程中,也出现一部分学者的题目越做越窄,以致在总体上流于碎和散。也许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可以为将来更高的综合创造条件,使步子走得更扎实。而且这类作品,今后仍然是需要的。但如果整体上或者占主流地位的趋势长期停留在这种状况,以为史学之能事尽于此矣,也会使史学的发展受到局限。看看近代的前辈史学大师,都是既有宏观的通览全局的眼光,又有微观的对关键问题剖析入微的本事,提出独创性的见解。正是他们,才足以带领历史学科取得突破性的发展,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标签:;  ;  

中国史学研究现状及继续推进史学研究的思考_中国现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