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三足棉花--新疆棉花出口问题及对策探讨_棉花论文

新疆三足棉花--新疆棉花出口问题及对策探讨_棉花论文

三足鼎立之新疆棉——新疆棉花出口问题及对策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疆论文,棉花论文,对策论文,三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西部地区棉花产量约占全国的1/3,新疆、陕西的关中地区、甘肃的河西走廊都是我国棉花主要产区。1992年以来,新疆棉花生产稳步增长,特别是从1994年开始取代山东而跃居棉花单产、总产、品质、人均占有量、调出量和种植效益全国首位。1998/1999年度新疆共种植棉花1498.89万亩,产量达到15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40%;2000年新疆地区棉花种植面积达100万公顷,新疆棉花以其质地精良、洁白度高而享誉国内外,每亩单产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9.6%,是我国最大商品棉种植基地。2000年上半年出口量已达16.3352万吨,目前在国际上已形成美棉、澳棉、新疆棉三足鼎立的局面。

五个阶段

1.起始阶段(1982年—1987年) 1982年开展棉花出口,当年出口5196吨,创汇1124.5万美元,执行对罗马尼亚的政府间记帐贸易,棉花出口额占当年全区出口总额的12.38%;1987年出口72453吨,创汇8161万美元。这一时期的主销市场为日本、香港、罗马尼亚、前苏联。

2.快速发展阶段(1988年—1992年) 1989年出口71179吨、创汇15444万美元,占当年全区出口总额的43%,单一商品占总额的比重如此之大为历史少有。这一时期政府间记帐贸易占有一定比重,出口主销市场为日本、香港、波兰、罗马尼亚、前苏联、印尼等。

3.“三统一”阶段(1993年—1995年) 随着国际棉花市场价格大幅波动,而国内因经济过热、棉花减产,造成供应紧张,出现抢购潮。国家为稳定棉花市场,调动农民种棉积极性,确保棉花供应,严格执行棉花“三统一”(即国内由供销社棉麻公司统一收购,统一调拨,统一经营)政策,逐步提高棉花收购价格,1994年国内棉花收购价提高47%,棉花出口形势趋紧,出口逐年减少。1995年出口货源紧缺,出口量锐减,当年比1994年减少出口58532吨,创汇6607万美元。这一时期主销市场为香港、日本、新加坡、台湾省、韩国、美国等。

4.出口低谷阶段(1996年—1998年) 这一时期出口量和出口额都大幅度减少,三年的出口量分别为4574吨、989吨、3526吨,为历史最少的时期。这一时期主要以对日本出口长绒棉为主。

5.扩大出口阶段(1998年—2000年) 1999年棉花出口110763吨,创汇12571万美元。出口市场主要以香港、韩国、美国、东盟、瑞士为主,出口国别地区达18个,新开辟了越南、印度、巴林、英国、瑞典等市场,市场多元化取得进展。2000年上半年,新疆棉花出口163352吨,创汇16940万美元,分别增长7.3倍、5.39倍,占全区出口总额的30.8%,棉花出口增加额占全区出口增加总额的72.6%,拉动了新疆出口快速增长。

计划经济色彩仍浓

(一)棉花产业链未形成,特色优势不明显 棉花的生产、经营和深加工分别隶属于农业、供销和纺织三大行业,拥有各自的利益关系,受体制的制约,形不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联合体和产业链。深加工程度不够,新疆大量生产的是中、低支棉纱、棉坯布,棉漂布和印花布则很少,档次低,服装生产品种少、规模小。通过销售原棉和附加值低的棉纱、棉坯布,既提高单位成本、增加销售难度,又影响收益和产品优势。据测算,新疆卖原棉可挣一元钱的话,通过棉花及棉副产品深加工可挣2元、3元,甚至10元。

(二)计划经济色彩仍浓厚 1994年以前,新疆棉花出口的财务与中纺棉花总公司挂钩,由总公司统一对外成交,统一上缴外汇,统负盈亏,新疆外贸企业只是货源组织和合同执行者。1996年成立棉花出口成交中心,地方外贸企业才可独立对外成交,但合同须经成交中心确认。目前,棉花出口经营仍维持原有的企业经营数量,出口实行计划配额管理。

(三)内外销价格倒挂,出口量锐减 1992年以来,国家数次提高棉花收购价,国内价格的计划刚性与外销价格完全由市场调节矛盾的格外突出。到1998年上半年,新疆棉花收购价比1992年提高1.42倍,而同期出口价格只上涨70%,且上下波动。1993年、1994年和1996年都有较大幅度下跌,棉花出口的比较效益大幅下降,棉花出口对新疆外贸出口的贡献度(所占比重)从1991年起逐年递减。受国际棉价下跌影响,新疆棉花出口速度放慢。从1994年起新疆棉花单产、总产跃居全国第一,但出口量却逐年下降,丧失了一些传统市场,1999年才逐步得到恢复。

(四)国家棉花管理体制不利于棉花生产和出口发展 棉麻公司统营国内收购、调拨、销售,少数有棉花出口经营权的外贸企业组织出口,新疆只有地方和兵团各一家外贸公司有权出口,其他单位组织出口必须委托这两家企业经营。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前,外贸企业不能直接从产地收购,必须从棉麻公司调拨出口,增加了费用和环节。内外贸脱节,棉花市场发育迟缓,出口由极少数企业经营,制约了新疆棉花出口市场和规模的扩大。

(五)国家政策调整频繁 从1997年使用新疆棉以产顶进加工纺织品出口零税率基本未落实,到1998年第4季度新疆棉出口及加工贸易政策牵涉部门多,手续过分繁杂,导致企业积极性不高;目前新疆棉花出口企业的棉花出口补贴下拨缓慢,企业承担封闭贷款利息,经营积极性受挫。因各级地方政策过分强调产量和规模,棉花品种混杂,高等级棉减少,连续几年无出口。1994年—1997年新疆一级棉花的比重分别为:65.35%、53.8%、33.1%、25.8%,而大量增加产量高、非洁白型但不适宜出口的内地引进品种,棉花采摘中的混等级现象增多,糖份增加,大大影响新疆棉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

新疆棉花占全国生产量、出口量比重分析

 单位:万吨

生产量

出口量 占全国%

年份

项目

全国

新疆

 全国

新疆

生产量

出口量

1992

451

66.7

 14.0

5.62

14.8

 40.14

1993

376   68.0

 15.0

4.37

18.08

29.13

1994

425   82.5

 11.0

7.57

19.41

68.82

1995

475.6  92.5

 2.0   1.72

19.45

86.0

1996

420

94.0

 0.89

0.46

22.38

51.69

1997

430

115

 0.25

0.10

25.0 40.0

1998

440

137.5

4.5   0.35

31.25   7.78

1999

383

135.0  16.42  11.07

35.3 67.42

2000(1-6月)

16.34

发挥市场作用

新疆棉纤维长、洁白度、品级在全国名列前茅。中国入世后,各种歧视性限制措施大量消除,新疆棉国际市场空间将会扩大。

(一)科技兴棉提高棉花品质和产量 新疆1996年—1999年实施的国家“九五”重点项目“棉花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取得重大成果,4年共增产皮棉2200万担,增加经济效益34亿元人民币。这些成果的取得为进一步提高新疆乃至中国棉花品种质量和抗逆性、丰产性打下基础,也为新疆棉花在21世纪再上新台阶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新疆棉花生产进程将得以推进10年。

(二)调整棉花种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国际竞争力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新疆调整经济结构创造了条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是新疆农业结构调整,走优质、高效之路的有效途径。扩大彩色棉花生产和出口就占据了“西部大开发”所提倡的“环境保护”和“调整产业结构”两大优势,前景良好。新疆“天彩”公司1999年生产的彩色皮棉,已加工成各类产品投放市场,其价格要比同等级白棉花制成品高出2至3倍。今后的主攻方向是在增加彩棉生产的同时,加大制成品开发力度和市场促销,扩大出口。树立“质量就是市场,质量就是效益”的意识,促进棉花生产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统一注册新疆棉花商标,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尽快形成新疆棉花拳头名牌产品,把中国棉花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坚持以洁白型、强力高、市场乐于接受、有新疆特色的高等级棉为主,扩大优质品种的种植面积,从种子源头抓起,改善品种,提高质量和单产,降低成本。积极推广“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取得的成果。攻克棉花含糖量偏高和纺纱后强力不足的难题。加强政策指导,从选种、田间管理、采摘、收购、加工等各环节狠抓质量工作,严格实行采摘“四分”工作(即分摘、分晒、分存、分售),切实防止异性纤维混入棉花中,保证棉花质量,以适应国内外市场对优质棉的大量需求。将降低棉花含糖量和提高强力作为“十五”时期提高质量的主攻方向,适应国际上以高质量、多品种满足不同消费需求和低价格参与竞争的要求。加快调整棉纺工业结构,积极引进、吸收、嫁接国内外的资本、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改造现有纺织工业,增加优质纱、布的生产。发展棉花副产品的深加工,如用棉短绒生产棉浆板。

(三)组建棉花企业集团参与国际竞争 从长远考虑,通过改制,联合全疆产棉县市的棉麻公司、部分有实力的外贸企业、银行和棉花加工企业,相互参股,组建新疆棉花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建设兵团已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组建成新建棉花集团公司)。逐步培育在中国乃至国际上有影响的棉商,严守信用和契约,与世界大棉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互惠互利,形成中国棉花产业的龙头。

(四)进一步理顺价格,向国际市场价格靠拢 大力培育棉花市场,建设高层次的具有现代化信息网络、交易手段和辐射功能的新疆棉花交易市场,朝着中国棉花交易所的方向发展。争取新疆棉花交易市场(全国棉花市场的分市场)尽早开门营业。政府有关部门应根据国内外棉花市场行情和预测的棉花资源与需求状况,综合考虑市场销售价格、生产成本、销售环节费用等因素,于每年年初发布当年棉花收购信息参考价,供棉农参考,具体价格由棉农与收购方本着“购得进、销得出”即顺价销售的原则,切实解决内外销价格倒挂这一影响出口和内销的问题。尽快促成棉花期货上市,并向国家申请在新疆设立棉花期货交割仓库。根据效益和市场需求,确定长绒棉和细绒棉的价格系数,动态调整。为体现优质优价,引导农民重视棉花质量,拟将进一步拉大棉花收购等级差率。通过政策引导农民多种植有市场和效益的棉花品种,增加棉农的市场经济意识。

新疆棉花生产及出口中面临的问题:棉花产业链未形成;计划经济色彩仍浓厚;内外销价格倒挂;棉花管理体制不利于生产和出口;国家有关政策调整频繁。

(五)国家政策扶持 新疆棉花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稳定新疆棉花播种面积和产量,减轻库存压力和地方财政负担,国家在加大储备的同时,变暗补为明补,即对出口和国内销售给予一定扶持,对1999/2000年度的新疆棉花生产与出口,国家也将予以扶持。国家为缓解国内棉花库存压力,发展棉花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出台了使用新疆棉开展加工复出口的鼓励政策,给予资金扶持。为使新疆棉花更好地面向国际市场,新疆自治区政府已从1999年3月起将棉花出口经营权由外贸纺织公司交自治区棉麻公司,使棉花经营内外贸一体化,实践证明此举是成功的。

标签:;  ;  ;  ;  

新疆三足棉花--新疆棉花出口问题及对策探讨_棉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