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学:现代医学中古汉语词汇保留现象的解读_文化论文

文化生态:释现代医学保留古汉语词汇的现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词汇论文,现代医学论文,生态论文,现象论文,古汉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在界定我国现代医学时,人们通常强调了它1840年传入,与现代自然科学结合的一面,而另一面——该医学与中华民族文化的融合,以汉语为载体,这个很重要的具有人类文化意义的层面,却鲜为人注意到。医学是人类的意识形式,是人类文化的一个方面。简言之,不属生物遗传、属人类创造的任何事物,人类能动地适应环境的方式就是文化。医学是人类适应自然的手段、人造的产物。这里所说的“适应”是与生物遗传适应完全不同的范畴。生物遗传适应是整个物种都具有某种变化;而人类文化适应则是由人类的少数成员采取适应性行动,使全人类获益。对疾病的医治当然不是物种的遗传,而只需一定数量的医务工作者在群众防治疾病的实践中完成的适应,亦即“文化适应”。

医学密切关联文化,文化密切关联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表象,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没有离开语言的医学,也没有不受语言影响的医学。土生土长的医学固然如此,从人类生活别的区位和生态环境、文化环境变迁而来的医学,概莫能外。西医传入中国,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扎根、生长、繁衍,受到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与汉语言相互交叉、渗透,形成血肉相依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已中国化的现代医学。

2.用汉语书面语言构成的现代医学教科书和论著中,至今还保留着很多古汉语词汇,这似乎是习以为常的现象。但细究起来很有意义。这种现象被社会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称为“语言遗迹”,我们可以在“语言遗迹”的研究中溶入很多医学文化的命题,可以通过语源学的、历史学的探讨,进而对已经过去了的医学文化变迁作一番推断或还原,使我们比较清楚地理解前人的思维,从中探得医学文化的精微。马克思、恩格斯曾经高度评价过的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在很多地方引证分析古代词汇,来推断希腊人在进入文明阶段以前已经知道了什么,例如从固定不变的家畜名称中找到了那个遥远时代已经发展畜牧生活的证据。我们可以缘此而建立跨学科的课题。

3.现代医学已经能够从基因水平揭示肿瘤癌变的机理,而中国现代医学保留着的“癌”这个词汇中国古已有之,并不是外来词(借词),它最早出现在宋朝东轩居士所著的《卫济宝书》中。它标志着我国传统医学对肿瘤早有所认识。又例如生物医学在表述机体内的生长、繁殖运动等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化学变化时,常用“代谢”一词,这个词最初并非医学词汇,它出自西汉的《淮南子》,原义指四时变化,后来出现在唐代孟浩然的诗中,指人事变化。再如药理学中的“阈浓度”或“阈剂量”等概念保留着“阈”这个词,原是社会生活用语,出自《论语·乡党》:“立不中门,行不履阈”,本义为“门槛”,现仍在现代医学中使用,是经过引申的,十分精确,无可替代。现代医学的解剖名词“贲门”,见于明朝李中梓的《医宗必读》:“胃之上口,名曰贲门。”更早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下称《说文》)中就收录了“贲”字。例证可以信手拈来,象“谵妄”、“嗜睡”、“角弓反张”、“肢体瘫痪”、“里急后重”、“腹泻”、“便秘”、“黄疸”、“妊娠”、“痉挛”以及疾病的“隐匿”、“彰著”、“稽留热”、“瘿”、“瘘”等等词汇都是从古汉语中来的。在中国现代医学中保留使用的古汉语词汇,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即中医学中的医古文词汇以及医古文化以外的、非专业性的古代社会生活词汇。我们不能只从语言本身去界定它的本质,而应当从人类的进化、文明的发展角度概括语言现象,这样可以得到更多的科学结论。人类思维的目光、对事物的关注影响到他们使用的词汇,阿拉伯语关于骆驼的词汇很多,正因为该民族的生活离不开骆驼。人们只要跟某一类现象的关系密切,就会不断创造出不同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来详细分辨之。我统计了《说文》、《词源》、《辞海》收录的“疒”部字,比较起来有这样的结果:①《说文》收录“疒”部字102个,《词源》收录168个,《辞海》收录177个。 ②《词源》与《说文》收录相同的字共79个,如:疴、痫、疡、疽、痉等,《词源》中有而《说文》中无,也无同义对应的字共80个,如疔、疚、疣、疰、痃等,《说文》有而《词源》无的字23个,《词源》中除有一个字与《说文》所收的某字相同外,还有同义异形的字共9个, 如《说文》中一个“疠”字,《词源》中也有此字,而且还有“癞、疠”与此字同义对应。③《辞海》中该部的简体、繁体同时收入的字有24个,《辞海》比《词源》、《说文》多收的该部的字共10个,它们是疨、疯、痐、、瘦、瘙、癍、瘩、癌。

应该适当考虑这样两种情况:①字书、词典有可能漏收少量在成书以前使用的字词;②由于词书分工原因,《词源》专收古汉语词汇和有关文史方面的词条,因而删去原有的自然科学和现代社会科学方面的词条,但是所删去或漏收的有些既是自然科学方面的字,也是古汉语词汇,研究时应顾及此等因素。历史语言学家发现在1000年中,某种语言的基本词汇大约可以保留81%,《说文》创稿于东汉和帝永元12年,即公元104年,距今1893年,据推算《说文》中的基本词汇保留率应是67% ,而《说文》的“疒”部字在《词源》中存在77%(等于79:102)。人们描述疾病的词汇(当然不仅限于“疒”部字)有较强的生命力,可以肯定。正如美国佛蒙特大学的哈维兰教授(W·A·Haviland)讲的:“尽管语言一般而言是可变的和可适应的,但是一旦一个术语确立起来,那它就会倾向于使自己永存下去,反映并表现一个群体的社会结构、共同观念和他们所关心的事。”

4.上文的实例以及尚未列出的大量现象,已将我们的注意力导向高价值问题:古汉语词汇保留在现代医学中显示了什么规律?其次还有比较重要的问题:如果说西医学与中国的生态环境、文化环境相结合,必然演变为中国化的现代医学,依据是什么?笔者认为两个题的答案都可以归之于“文化生态”,现在我们先从理论上验证:

①本课题的中心论点与“生态”一词的语源含意完全一致。“生态”是生物学家研究生物体居住的条件、物种构成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所用的词,它源于希腊语,在其母语中有“住所”、“环境”等含意。我们研究古汉语词汇在现代医学中的保留,也是取的此意。人类学研究环境,不只是关注自然生态,而且强调文化与各种变量的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生计体制、社会组织、价值观念等。文化人类学认为总生命网有两个层次,在生物层之上还有一个文化层,二者构成生态上的共存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我们对环境理解的范围不应当过于狭窄,可以说单纯的自然环境对于文化几乎是没有的,即使原始文化,也是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也是人化的自然。一种文化,它既有自然环境,也有它种文化构成的环境。我们研究古汉语词汇在现代医学中的保留,就是强调语言与文化环境的关系,仍然是强调人与环境的生态共存关系,只不过生物体的人与环境的生态共存关系,引申到了人的文化符号——语言,原理未变,当然引申是合理的。

②笔者对医学文化的认识可以在人类学研究的“文化生态学”中得到理论支持。文化生态学的概念是朱利安·斯图尔德(J.Steward) 提出的。关于文化的进化是哪个因素决定的,斯图尔德注意了文化的内部与外部的关系,把文化进化看作是两个独立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两个独立系统就是指文化和文化所处的生态环境。这种理论可用以支持笔者的认识,因为人类学已经根据文化生态学理论指出:文化能够影响语言的结构和内容,语言又能反过来影响文化的发展变化。

③本课题的中心论点可以从生物学进化论中找到渊源性的证明。实际上文化生态学的思想追根溯源,还在达尔文“适者生存”的进化论那里。已经有人尝试着将进化论用来解释人类社会。我认为生物进化论基本原理适用于人类文化,是不可怀疑的。文化进化的机制就是文化选择。一种文化模式,例如中国现代医学、中医,面对着文化新的变化,对原文化模式中的某些文化元素怎样进行筛选呢?只能依一定标准,对适合的吸纳,对不适合的扬弃,使文化特质在文化模式内得以积累和发展。

④我们相承于以上所引诸论,形成试探性的判断:文化生态不仅象该论创始人指出的包含文化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而且文化本身、文化的内部就是一个文化生态系统,也必须有一个文化生态平衡,其中的关系仍然是“适者生存”。文化的不同模式间的相互影响,文化对文化的适应同样是促使文化进化的因素,同样属于文化生态学题中之义。医学是文化生态中产生、发展的文化,中医的发展,中国现代医学的前进、中西医的结合,不是人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客观的文化生态规律决定的。我们说到了古汉语词汇在医学文化之中的情况,其实还应当说到现代医学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之中的情况,恐怕都属于文化生态问题。

5.验证之二:从上文实例选取典型作细致分析。英语的Cancer译成“癌”,我们可以否定是借词法。转写显然不足,音译也不是;也不见转写的借词后加“指类名词”;半音半意的译法、音译组合的译法以及按原词的语义创造新词的方法,全都不是。否定借词的说法有充分的依据。实际将Cancer翻译成“癌”是英语词汇意义在汉语里的对应程度最强的一种,即该词汇所表示的意义,在汉语中可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来表达。这样的对译特别具有文化生态意义,是文化选择的结果。中医学对癌发的记载用过很多词,诸如:肠覃、石瘕、积聚、症瘕、石痈、石疽、石瘿等,当宋朝东轩居士的《卫济宝书》痈疽五发篇中记载“一日癌”以后相隔150年,杨士瀛的《仁斋直指方》又描述道: “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裂如瞽眼,其中带青,由是簇头各露一舌,毒根深藏,穿孔透里,男则多发于腹,女则多发于乳,或项、或肩、或臂,外证令人昏迷。”由此可见中医中“癌”在其出现前描述同一事物的词汇中所占的地位。因此在众词中选“癌”与Cancer对译恰如其分,妙趣横生。英语Cancer有“山蟹类”、“巨蟹星座”等含义,癌字在宋代以前是个“喦”字,在汉代的《说文》中收录,从山从品,“象岩厓连属之形”,到东轩居士加上象形,指事法成的“初文”,即独体字偏旁“疒”,意为“人有疾病,象倚着之形”,第一次将“喦”的词义用于表达历代医家所认识的这种疾病。将汉英对应的这两个词义一比较,见有异曲同工之效。汉语中——意为连属垒积、硬而不平;英语中——意指四处张牙舞爪、横行霸道。这是两大民族在此方面文化接触之前,不约而同地从不同的喻义出发为同一事物确定出表述的符号,根本蕴义却是一致的。汉、英语在表达癌、肿瘤时所用的文化符号,都从这个怪物的生长特性出发,用比喻义选词,于是文化生态、文化选择规律起了作用。良性肿瘤多呈自限性生长,恶性肿瘤则呈持续性生长。总而言之,肿瘤细胞的增殖是持续性、进行性、寄生性的,是不依人体的需要,无视周围组织地、过度而不可遏止地分裂增殖的。为表述这个客观特征,汉民族将古汉语词汇进行了选择、淘汰,又确切地与英语词汇对译,显出求同存异的功力。

6.结论:①中国现代医学中保留古汉语词汇,这是自然的、必然的,是文化生态规律的表现。西医文化进入汉文化环境、汉语言环境发展至今,经过年代久远的选择、淘汰,现已是汉语现代医学,而有别于所谓德语医学、英语医学。②中医和中国现代医学现在共同使用着汉语言符号,语言有古今差异、语体差异,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研究现代医学文化中汉语词汇遗迹的必要。二者却具有自己的科学范式,即科学共同体成员共有的东西,它们之间的接触是必然的,决不可能互相替代,而且各自会更加完善,这正是此项研究的意义所在。

(1997—03—20收稿)

标签:;  ;  ;  ;  

文化生态学:现代医学中古汉语词汇保留现象的解读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