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事件笔记”讲义初探_闽书论文

“重大事件笔记”讲义初探_闽书论文

《大事记讲义》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讲义论文,大事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事记讲义》,全称《类编皇朝大事记讲义》,是南宋后期理宗朝编成的一部历史教科书,供应试的读书人学习使用。其内容包括北宋九朝。这是南宋人编写的一部宋朝当代史,对我们学习和认识宋代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此书虽有影写宋刊本、传录的宋麻沙本传世,但现存各种宋代官私目录,均未著录此书。今人重视此书的亦不多。是故,不揣浅陋,试为考索如下。

一、书名及版本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88《史部·史评类》著录本书,书名作《大事记讲义》,卷数为23卷。清·陆心源《仪顾堂题跋》卷5 《大事记讲义》所录影写宋刊本,亦作《大事记讲义》,卷数则为9卷。

清·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12,载录从宋麻沙本传录的《类编皇朝大事记讲义》23卷。清·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卷20,载录抄本《类编皇朝大事记讲义》23卷。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的,则是清道光间抄本《类编皇朝大事记讲义》24卷。

要之,此书名称当为《类编皇朝大事记讲义》,简称《大事记讲义》。

此书的24卷本,起太祖,止于高宗建炎年间,与23卷本相比,多卷24,即高宗朝建炎年间事。因此,从北宋九朝历史看,23卷已是完帙。此书别有27卷本,内容不得而知。

另外,有《皇朝大事记》9卷,据《爱日精庐藏书志》卷20记载,始于太祖朝,迄于钦宗朝,每一朝为一卷,后附治体、制度、国势论三篇。此本较23卷本《大事记讲义》,“颇多删节”。从书名看,删去的似是“讲义”部分。

《大事记讲义》虽有影写宋刊本、传录宋麻沙本传世,但现存宋代各种官私目录,却均未著录此书。《宋史》卷203 《艺文二》载:“吕中《国朝治迹要略》14卷。”从书名看,内容应当与《大事记讲义》相类似。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吕中传》, 录自明·何乔远《闽书》,传中云,吕中“著《皇朝大事记》、《治迹要略》”。显然是作为两本书来记载的。但两书之间的关系,则因未见《治迹要略》,不得而知。

《大事记讲义》还有影元钞本。而易见的版本主要有两种:一是影印的《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一是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的清道光间抄本。

二、作者

《大事记讲义》的作者,《四库全书》本与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的卷1,均有题名:“黄甲省元肇庆府学教授温陵吕中讲义, 省元国学前进士三山缪烈、兰皋蔡柄编校”。清代瞿镛、张金吾、陆心源等人所登录的《大事记讲义》,亦有如上题名。因此,《大事记讲义》乃吕中所撰,是很明确的事。

但是,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题作“吕祖谦撰”,又在“前言”中说:

今存吕氏(祖谦)大事记类书籍,载于(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者,计有:1.大事记通释2卷,2.大事记解题12卷,3.皇朝大事记9卷,皇朝中兴大事记4卷附录1卷,4.皇朝中兴大事记8卷,5.皇朝中兴大事记讲义27卷,6.类编皇朝大事记讲义24卷。是今存者即多达6 种,且“皇朝”者占有绝对多数。

这篇“前言”,不仅将《大事记讲义》归于吕祖谦名下,而且将《皇朝中兴大事记》与《大事记讲义》混为一谈,认作一书的不同版,这都是错误的。上述冠以“皇朝”字样的四种书,均为吕中撰,而《皇朝中兴大事记》与《大事记讲义》其实是两种书,前者记载南宋高宗至宁宗间大事,后者评述北宋九朝事。

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的这个本子,在大陆流传甚广,不少人在引用《大事记讲义》时,都注作者为“吕祖谦”,沿其误而不觉。今后应予纠正方是。

吕中的生平事迹,《四库全书总目》卷88《史部·史评类·大事记讲义》载:“中字时可,泉州晋江人。淳祐中进士。迁国子监丞,兼崇政殿说书。徙肇庆教授。”“前有兴国军教授刘实甫序,谓水心以其师讲贯之素,发明我朝圣君贤相之心,则是书乃中平日讲论稿本,叶适等为之编次云”。

按,《四库提要》所叙吕中履历有误,而云吕中乃叶适之师,更是大误。

吕中履历之误,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卷9, 引《爱日精庐藏书志》卷20所载明代著名目录学家黄虞稷手跋中所叙吕中事迹补正之,乾隆《泉州府志》卷41用“旧志参《闽书》,写成吕中之传;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录明·何乔远《闽书》之《吕中传》, 是迄今所见有关吕中最详的记载。综合诸书所载,吕中生平事迹大致如下:

淳祐七年(1247年)中进士,廷对第六人,授肇庆府学教授。在肇庆府学教授任上,吕中曾在府学修建包拯与周敦颐二先生的祠堂。除国史实录院检阅,历沂靖惠王府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迁国子监丞兼崇政殿说书,以兄卒归。宝祐六年(1238年),以秘书郎召,徒汀州,在汀期年。景定(1260~1264年)中,复旧官,主管成都玉局观,卒。据《宋史》卷420《朱熠传》,吕中在当时与徐清叟、尤焴、马廷鸾等人被同称为“一时名士”。

是故,吕中主要活动于理宗朝。而叶适(1150~1223年)大致活动于孝宗朝~宁宗朝,叶适乃吕中前辈。《四库提要》说叶适是吕中弟子,为吕中整理文稿,实因误读刘实甫序所致。按,刘实甫序云,《大事记讲义》乃“止斋、水心之徒,以其师讲贯之素,发明我朝圣君贤相之心”。玩其语意,乃指吕中为陈傅良(止斋,1137~1203年)、叶适(水心,1150~1223年)之徒,所讲者,乃陈傅良、叶适之旨意也。《四库提要》撰者却误读而颠倒,“以父为子”,反以叶适为吕中之徒,真是大错特错了。

三、《大事记讲义》的体例

《大事记讲义》的体例,刘实甫的序总结说:“是书年以纪大事,一朝之事类之,随朝分类,随事通释,考求源委,显微阐幽,言近而指远也。”下面,让我们具体考察一下《大事记讲义》的类目。

23卷本《大事记讲义》,卷一是“序论”,包括“治休论”、“制度论”、“国势论”三篇。卷二、卷三是“太祖皇帝”,分为:即帝位,处藩镇,收兵权,平泽潞,平淮南,平荆南,平湖南,平蜀,平太原,平南汉,平江南,命将帅,待大臣,宰相,执政,中丞久任,御史恤刑,户部主财,省官,试吏,论对,章奏,去赃吏,颁循资格(铨选),严举主法(择贤),正心修身,抑奢崇俭,幸太学,严贡举,聘隐逸,裁任子,明赏罚,阅武,水战,炮车,骑射,籍禁兵,正兵法,处冗兵,严阶级,遣使赈贷,蠲租省刑,劝农桑,恤刑狱,赈饥民,视旱田,宽征税,度民田,作户籍,定役法,浚河渠,通漕运,都汴京,置内库(左藏、封桩),制礼乐,限度僧,弭天变(河决、霖雨),女真贡马,契丹和战,平盗贼。共60个子目,囊括太祖时期大事。

太宗皇帝也有两卷,即卷4、卷5,包括:即帝位,转运使,三司使,宰相,台谏,经筵(台谏),经筵(史馆),讲学(正心),翰苑,给事,时政记,起居注,考课,任子,官吏,太子侍讲,立太子,祥瑞,灾异,贡举,隐逸,阅武,马政,屯田,筑城,蠲边租,募义军,户口,役法,仁政(宽税,轻刑,恤民),决狱,恤刑,常平仓,内库,诛奸臣,抑宦官,宦官(除盗有功),通下情,求直言,兴学校,赐九经,平太原,征契丹,西夏。共44个子目。 文海出版社影印本缺卷5,少“贡举”以下25个子目。

卷6、卷7是“真宗皇帝”,包括:圣学,经筵,圣翰,正纪纲,杜女谒,抑宦官,裁外戚,崇节俭,禁奢侈,求直言,弭天变,却祥瑞,天书降,效天费,理财计,会计录,宰相,执政,制诰,翰林,史馆,宗正玉牒,台谏,监司(定监司举主赏罚),馆阁,太子官属,贡举,求隐逸,建学,阅武,马政,方田,恤民(置仓,免丁捐税,决囚),常平仓,察刑狱,蠲逋负,行磨勘,减冗吏,西夏,弃灵州,筑绥州,西蕃,契丹,盗贼。共44个子目。

卷8~卷12是“仁宗皇帝”,共5卷,是卷数最多的一朝,包括:御经筵,崇圣学,正纪纲,抑内降,远女宠,裁外戚,尊太后,抑外家,教英宗,定储嗣,宰相,执政,台谏,给事中,起居舍人,两制,史馆,馆阁,三司使,宗正司,睦宗司,朋党,君子小人,严铨选,试制科,行贡举,变文体,置太学,命讲官,州县学,五书院,减荫子,行磨勘,严赃吏,戮败将,汰冗吏,汰冗兵,募士兵,漕运额,户口数,差役法,省财费,崇节俭,行楮币,宽盐禁,罢青苗钱,常平仓,税茶法,赈饥民,恤流民,裕民力,城水洛,忧敌患,弭盗贼,弭灾异,修君德(雨电、火灾、旱蝗、星变、日食、地震、赤雪地震、水患),却祥瑞,抑尊号,仁明武,仁德,明国法,严赏罚,恤刑狱,行赦宥,谨号令,明赏罚,责功实,议钟律,元昊(西夏),契丹,传位。共72个子目。

卷13为“英宗皇帝”,包括:即帝位,宰相,枢密,台谏,经筵,濮邸,亲族,史馆,敬天变,募民兵。共10个子目。

卷14~卷17为“神宗皇帝”,共4卷,包括:即帝位,亲政事, 持心,治国,尊重臣,选监司,参政,正官名,定官制,建储,求直言,地震,河决,水患,星变(彗出太微垣),兵将,兵费,财用,周濂溪之学,邵康节之学,张横渠之学,司马光通鉴,富弼遗表,安焘诸司格式,诸君子致仕,苏轼以诗为小人诬谤,礼乐,论安石才学,论安石坐讲之制,安石变法,书生得君自安石始,役法,浚河,遣使察水,开边之始,理财之意始露,鬻爵鬻牒,坏风俗,三不足之说,安石逐谏臣,罢谏院,排中丞,罢中丞,贬御史,罢旧相,用新进,护奸党,引用奸人,创制置三司条例司,罢提举常平司,置检正五房并习学,增京观官,行保马户马法,行均输法,行青苗法,行交子法,行保甲上番法,坏常平法,鬻广惠仓,更科举法(新经、字说),行李定三舍法,行市易法,立宗室应举法,宗室补外官法,行募役法,议新法者罢,严刑狱报私仇,谤法者罪之,司马留台后不敢言新法,诸君子与安石争论新法,王安国非兄安石所为,吕诲数安石十罪,郑侠图献新法不便奏乞罢以消天变,神宗悔新法之非,罢市易法,罢官卖盐法,安石巧于进退,安石虽退而附党者进,惠卿行手实法,行方田均税法,安石复相,安石托交趾以文天变,惠卿叛安石,安石复罢相。共86个子目。

卷18~卷20为“哲宗皇帝”,共3卷,包括:即帝位, 太皇太后同听政,废罢新法,罢置等法,复差役法,立科举十法,立户部总财用法,置理诉所,复茶盐法,通商,赈饥恤贫,绝内降,回国论(疏陈十事),求直言,荐贤才,三旨宰相,相重臣,待大臣,定官制,序官爵,举谏官,重监司,崇节概之士,崇道学之臣(洛党),经筵,圣学,君德,治道,边防,兵政,水患,河决,减荫补恩,裁省冗费,效祀(分祭合祭之异),家法,始亲征,去小人,元祐君子,诸君子分党,小人借经说欺君,小人诬君子,调停之说,小人攻君子,小人进而君子退,小人乱国是,小人废复法例,小人掩过,小人陷君子,小人攻小人,小人君子公议,小人私废置,戒小人偏狥,小人诬太后,诸贤罢斥,传位。共56个子目。

卷21、卷22是“徽宗皇帝”,共2卷,包括:即帝位, 黜陟大臣,君子小人进退,小人任事,小人变法,小人妄主国是,小人塞言路,善类日凋,小人聚敛,小人欺君,戚里宗属,小人创御笔之令,小人窃复古之名,小人通虏,夷狄,边备,修国史,二程之学,传位。共19个子目。

卷23是“钦宗皇帝”,包括:即帝位,求直言,学校公议,迁幸,大臣轻重,中国无人,朝廷用人不专,人臣主谋不一,朝廷无定议论,虏稍退朝廷不为预备之计而治不急之务,大臣文天变,小人以和误国,虏陷太原,虏犯京师。共14个子目。

总计全书共406个子目,按子目数量排列,依次为:1)神宗朝86目;2)仁宗朝72目;3)太祖朝60目;4)哲宗朝56目;5)真宗朝44目;6)太宗朝25目;7)徽宗朝19目;8)钦宗朝14目;9)英宗朝10目。

每朝开始,首先注明共用几个年号,每个年号用了几年;接着,才用子目介绍大事;子目下,首著事体,然后引史料加详,再引名贤议论或直接评论其事。这种方式,对于学史者十分便利,使他们很容易掌握大事,应付科举考试。此书在当时的风行,并非偶然。

四、《大事记讲义》的思想倾向

《大事记讲义》卷1的三篇“序论”, 集中反映了吕中的治国思想。在正文大事的“讲义”中,则分别反映了吕中的治国思想。将二者合起来看,我们即可窥知吕中的思想倾向。

吕中说:“国之修短,当观其治体;治乱,当观其制度;强弱,当观其国势”。故作《治体论》、《制度论》、《国势论》三篇冠于书首。

在《治体论》中,吕中说,得天下要靠三者:“民心”、“军心”、“士大夫之心”,为天下患者有四:“外戚”、“宦官”、“藩镇”、“权臣”,因此,“宽”当施于前者,“严”当用于后四者,如此谈论“宽”、“严”,其说似是而非。他认为,“宽者,仁意浃洽之谓,严者,纪纲整肃之谓,仁意之与纪纲二者并行而不相离,则不待立宽严之的而治体固已定矣。”他说,宋朝治体之所以远过于汉、唐,“盖其仁意常浑然于纪纲整肃之中,而纪纲常粲然于仁意流行之地”。

在《制度论》中,吕中认为:“善革弊者,非必尽变前人之法,不过修举其大纲,而节目随之。不善革弊者,必尽变前人之法,往往纖(chèn)悉于其小而阔略于其大”。他将宋太祖推崇为前者,而以王安石为后者:“国初继唐末五代之后,此正制作之一机。而我太祖创法立制,不务名而务实,不变其法而变其意,一转移之间,事体顿异矣。”“熙丰大臣所谓不务革其弊而欲变其法者也。”“国初继唐末五代之后而且不尽变其法,熙宁继嘉祐、治平之后,乃欲尽变其法,何其思虑之不详辨耶?盖我艺祖之法,则修举其大纲而阔略其节目者也;安石之法,则纖(chèn)悉于节目而阔略其大纲者也。至元祐时,又欲尽变熙丰之法矣。熙丰之变则在所当变,而必欲尽变之,则又过矣。”“国初惟不尽变前代之法而惟变其意,所以为一代凭借扶持之地。熙丰惟欲尽变祖宗之法,元祐惟欲尽变熙丰之法,所以激而为绍圣以后之纷纭。”吕中对北宋政治演变进程的上述论述,无疑是有一定启迪意义的。

在《国势论》中,吕中承认,宋朝的国势不若汉唐,其缘由是:“盖我朝北不得幽蓟,则河北不可都。西不得灵夏,则关中不可都。不得已而都汴梁之地,恃兵以为强,通漕以为利。此国势之弱一也。诸镇皆束手请命,归老宿卫,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郡县太轻而委琐不足恃,兵财尽关于上而迟重不易举。此国势之弱二也。以科举程度而取士,以铨选资格而任官。将帅知畏法而已,不敢法外以立功。士大夫知守法而已,不敢法外以荐士。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拂膺,此古今儒者之所同病。而以朱墨为法,以议论为政,又本朝规模所独病。此国势之弱三也。故其始也,虽足以乩天下之异志,终也,不足以弭夷狄嫚侮之骄心。”他又说:“庆历以前,在外之国势似弱,而在内之国势实强,熙宁以后,在外之国势似强,而在内之国势已弱。”这种变化的原因,他认为是由于王安石进用小人,“故治体以坏,制度以变,国势以衰”。

从这三篇序论可以看出,吕中主张,治国须仁意与纪纲并行,革去弊政宜度其意而不变其法,而国势之强弱则主要在于君子小人之进退。从序论与子目可以看得很清楚,吕中对于王安石及其变法是深恶痛绝的,认其为北宋灭亡之祸始。

在子目中,吕中立有“周廉溪之学”,“邵康节之学”,“张横渠之学”,“崇道学之臣”,“二程之学”等题,推崇理学之情,跃然纸上。刘实甫在序中即说:

尝拜观艺祖皇帝问赵普曰:“天下何物最大?”普对曰:“道理最大。”此尧舜之问、稷契之对也。我朝所以理学者,其论已兆于此。而国家延续之休所以超轶汉、唐者,徒恃有此义理耳。舍义理而言治,非知者言也。此书之作,其有本乎。

所谓“有本”,很显然是指吕中服膺理学,以理学思想为指导。刘实甫序中,首引同舍生语,说《大事记讲义》是“止斋、水心之徒以其师讲贯之素,发明我朝圣君贤相之心”,指吕中为陈傅良、叶适之门徒,从序论看,恐不尽然。刘实甫本人说吕中有理学之本,当亦不以同舍生语为然耳。

五、《大事记讲义》的价值

《大事记讲义》是南宋的书院讲本,据该书目录之后的案语云:“吕府教授,旧游庠序,惯熟国史,因作监本资治通鉴,摘其切于大纲者,分为门类,集为讲义。场屋中用之,如庖丁解牛,不劳馀刃。昨已刊行,取信于天下学者有年矣。”由此可知,吕中的讲义是用于学校,为应付科举考试的,且有实效,享有多年声誉。

作为学校中的讲本,《大事记讲义》既反映了当时士大夫阶层对于北宋历史的一般看法,同时通过讲授,又能够影响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对北宋历史及当代历史的看法,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元人编《宋史全文》一书,常引《大事记讲义》之语,大多数引作“吕中曰”,但亦偶引为“《讲义》曰”、“《大事记》曰”。如《宋史全文》卷3 太平兴国五年十二月作“《讲义》曰”,卷4 淳化三年七月乙巳作“《大事记》曰”。《宋史全文》的引用,反映了元人对《大事记讲义》的重视。

然而,近代以来,对《大事记讲义》一书多有忽略。台湾编《宋史资料萃编》共4辑,至第4辑方选入此书影印出版。而介绍宋代基本史料时,也极少提及此书。这实在令人遗憾。因此,特地对此书进行专门研究,以发掘其价值。本文是开篇之作,初步探讨,抛砖引玉,尚希指正。

在笔者看来,《大事记讲义》一书,至少有三项独特的价值。

第一,此书可作宋人编的当代史看,可约略了解北宋政治的大概面貌。

第二,通过此书,可以了解宋人尤其是南宋人是如何看待北宋历史的。这对今天研究北宋历史,是有启发和帮助的。

第三,本书是为应付当时的科场而编,从本书内容可窥知当时科场所询及北宋历史的大致内容。

要之,《大事记讲义》一书,是研究北宋历史的重要史料。此书应当列为宋史研究的基本史料之一,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当优先整理、点校、出版。

标签:;  ;  ;  ;  ;  ;  

“重大事件笔记”讲义初探_闽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