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集团迈向金融控股的“路线图计划”_中国人寿论文

保险集团迈向金融控股的“路线图计划”_中国人寿论文

保险集团走向金融控股的“路线图计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路线图论文,走向论文,计划论文,金融论文,集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深谋远虑”的中国人寿近日,波澜迭起、屡生变数的广东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广发行”)重组案又传出新消息———于近日重新启动的新一轮重组报价谈判已经完成,花旗集团同意把自身竞购股份由原来的45%减至20%;出让20%股权给战略投资者中国人寿集团。

据称,由于花旗集团之前的方案突破外资持股上限,广东省政府递送到国务院的广发行重组竞标方案被打回。按银监会规定,广发行新的报价谈判必须在现有政策框架下进行,即内地银行的外资持股总体上限为25%,单个外资实体持股上限为20%。而一直出价最高,“志在必得”的花旗竞标团,不得不重新修改方案参加竞逐。

最新的重组方案中,以花旗为首的财团只占有广发行80%股份,比原方案减少5%。在原有股东不变的情况下,花旗已减少5%的股份;而花旗剩下的40%股份中,再减去花旗集团超20%的持股上限,多出的20%股份将给予新的投资者中国人寿。这样,花旗的方案就符合了银监会的现行规定。

但这个方案的前提是,花旗集团仍要求维持对广发行的实际控制和管理权。所以,在花旗竞标团的内部可能协议是,中国人寿、中国石油、凯雷集团、中粮集团等股东将只作为财务投资者,获得股东分红权益,而花旗也将在未来广发行股份转让中享有优先权。

无论花旗竞标团内部是如何协商的,至此,又一家新的金融集团在这起备受国内外业界关注的广发行重组案中,进入人们视野。这就是中国人寿———中国最大的保险集团,寿险上市公司全球前四强,2005年总资产5592亿元,占全国保险资产的47%。

这已经不是中国人寿第一次对其他的金融公司出手。就在6月27日,中国人寿股份公司联手母公司中国人寿集团,以46.45亿元“通吃”中信证券定向增发的5亿A 股。加之此前中国人寿系统持有中信证券的无限售条件流通股,中国人寿合计拥有中信证券17.22%的股权,成为仅次于中信集团的第二大股东。

实际上,自上世纪90年代,美英保险公司承保的利润就为负值,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是投资收益。而目前,国内银行和保险这类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流动性风险,通俗说就是钱太多了,该往哪儿投。保险公司传统的主要投资渠道,比如大额存款、国债、银行间市场等都因这个问题而收益率大大降低。2005年,中国人寿的投资收益率虽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也不过是3.86%。因此,有分析师就指出,此次中国人寿作为第二大股东进入中信证券,一定会积极参与公司治理中,将对中信证券有明确的经营业绩要求,以保证自己如此高额投资的回报率。

那么,中国人寿此次与花旗集团共同入主广发行呢?如果中国人寿接手20%的广发行股份,根据花旗财团竞购价折算,这部分股权的价值约为56亿元,比此次投资于中信证券的金

额还要高,中国人寿是否愿意把控制和管理权拱手相让给与自己持股比例相当的花旗集团?

中国人寿显然有更长远的考虑。

此前,中国人寿已经购入过其他中资银行的股票。去年11月,建行在香港上市。中国人寿最终获得特批,动用2.5亿美元境外外汇资金,认购4亿股建行H 股。而在建行上市半年禁售期届满后,中国人寿于今年4月底将建行股份悉数抛售,半年内账面获利3.6亿港元,回报率高达38%。

今年6月,中国人寿集团公司、中国人寿股份公司获批以购汇方式,认购中国银行在H 股市场的IPO 股份总金额达23.5亿港元,共获配78842万股,这是中行12家基础投资者中入股最多的一家。而在中国银行的A 股中,中国人寿集团就持有2.3亿股,成为仅次于汇金公司的第二大股东。

此次中国人寿大手笔入股中信证券,而中信证券的大股东中信集团麾下还有正在谋求香港上市的中信银行,这让市场开始想象中国人寿与中信银行未来可能发展的关系。毕竟中国人寿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是一个每年新增投资额度高达1500亿元的“超级大户”。

中国人寿有关人士表示,中国人寿目前的投资策略是对在金融行业中做不到全国前几位的公司,宁可参股。通过参股,在对相关行业有了了解的基础上,下一步才对控股收购进行操作。他说:“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而与花旗集团一起入主广发行,无疑也是一个向全球最大金融集团学习银行经营管理经验的绝好机会。而且,就在今年初,花旗集团已经把自己几乎所有的保险业务作价115亿美元转让给了总部在纽约的大都会保险集团。这样,未来在花旗控制经营广发行后,并不需要利用广发行的网络来销售自己的保险产品,不仅不会与中国人寿产生利益冲突,相反中国人寿还可能将广发行的网络为自己所用。而且据悉,广东省政府为弥补海外投资者必须放弃控股权的损失,已经承诺接纳广发行近300亿元的不良资产。也就是说,携手花旗集团,中国人寿投资的是一家“干净的”、拥有全国性网络的、且信用卡业务已经开始盈利的未上市股份制商

业银行。这样“合算”的买卖,中国人寿何乐而不为。

而近期,中国人寿董事长杨超就表达过入股中国农业银行的意愿。杨超说,虽然中国人寿与农行有15年的合作历史,但仅局限在代理销售保险产品、资金结算、协议存款等业务上,中国人寿希望与农行形成资本纽带,在农行改制上市等方面进行深层合作。虽然农行是唯一一家至今仍未开始股份制改造的国有商业银行,但毕竟位列“四大”。

“迫不及待”的平安保险与中国人寿试探性前进的方式不同,中国平安保险(集团)从来都没有掩饰过自己要“控股一家拥有客户资源的商业银行”的欲望。平安保险(集团)董事长马明哲表示,银行业务将成为集团第二支柱业务。平安现拥有3000多万个人客户和500多万法人客户,客户群体都很年轻且较高端,他们需要更多的金融产品尤其是个人银行产品。因此,平安将为此做出调整,朝着综合金融服务商的方向发展。

实际上,平安保险已经拥有一家银行———平安银行。该银行的前身是福建亚洲银行,2003年底被平安信托与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联合收购,最终,平安持有该银行73%股权,汇丰持有余下的27%。因为种种原因,平安银行没能够改变自己“外资银行”的身份,开展业务受到严格限制,而且目前仅有两个分支机构的平安银行,即使是在今年年底中国银行业全面对外资开放之后,也难以有大作为。所以,在最初广发行的竞购战中,平安保险也牵头组成财团积极加入,但最终因外资伙伴荷兰银行的退出而不得不中途退场。

而随着中国银行业改革加快,中国各商业银行的股权在外资金融机构一轮轮“跑马圈地”似的收购中,已经炙手可热,留给平安保险的选择已经不多了。

就在中国人寿将联手花旗收购广发行消息传出的同时,平安将接手深圳市商业银行的说法也在市场上流传。据称深圳市政府决意退出所有的金融机构,但接盘者必须可以通过对深商行的重组,巩固深圳区域金融中心的地位;同时,接盘者可以为深商行带来品牌、资源及管理技能的多重提升。平安保险作为一家总部设在深圳,已在香港上市的保险集团,是中国第二大人寿保险公司和第三大财产和意外险公司,同时汇丰集团、高盛、摩根士丹利都是其战略投资者,应该是满足深圳市政府所提要求最合适的对象。有未经证实的消息称,深圳市政府将以2元/股,将所持51.69%的深商行股权转让给平安保险公司。

业内人士指出,平安保险最想得到的是一张全国性中资银行牌照。深圳市银监局局长于学军就曾表示,深圳市委、市政府等各方将支持深商行成为全国首批走出深圳、在异地开设分支机构的城市商业银行。类似于广东省政府给花旗和中国人寿开出的引资条件,有消息称,深圳市政府将来需要以转让股权资金的50%回购深圳市商业银行因历史原因形成的部分不良资产。

而平安保险的“胃口”似乎并不限于此,据悉,平安保险集团高层正在洽购珠海市商业银行控股权和高比例参股光大银行。此外,平安正在着手参股筹备中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虽然无法成为第一大股东,但也希望能够进入前五大股东行列,以实现自身在银行业务中的发言权。

4年前,平安对自己的期望就是,能成为中国最好的综合金融保险服务集团公司。这个愿望具体的表现就如马明哲所说:“人们买车、买房、买保险、投资和办理信用卡都到平安来。”

而要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就需要“几百个、上千个网点,还有信贷、结算、客户理财等各种业务渠道和手段,一旦有了自己的银行,平安就获得了新的销售渠道”。平安保险(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孙建一说。

对平安而言,收购一家银行的股权不仅仅是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这么简单,而是其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超越对手,保持业界领先地位的战略举措。

经验和智慧的考验

实际上,在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在资本市场上频频出手的背后,有着来自政策层面的强大支持。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近日表示,银监会支持商业银行直接投资设立保险公司,同时银监会也支持国内保险资金投资入股商业银行。刘明康的讲话反映了监管部门对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一种政策取向。今年3月,银监会、保监会两部门会谈所达成的未来银保合作三项协议中,尽快推进银行与保险的股权合作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

日前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十条”),对保险资金投资运用做了全面和突破性的规定,为保险资金入股商业银行铺平了道路。中国保监会副主席李克穆就表示中国保险监管部门正在积极贯彻落实“国十条”,研究具体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将出台投资银行股权的相关政策,提高投资银行股权比例,大力支持银行改革。保监会认为,允许保险公司参股商业银行是大势所趋。目前,正值国内银行业转型之际,将银行股权向保险公司敞开,能给保险公司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此举同时有助于保险公司改善资产负债结构,降低保险行业的运行风险。

据保监会有关负责人介绍,照去年的速度,今年将新增保费收入5000亿元,再加上到期的债券,保险业今年将有超过6000亿元的投资需求。也就是说,超过6000亿元的保险资金正在需要投资渠道。而据保监会预计,到2010年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将达到4万亿元左右。所以,以“国十条”为据,保险公司资金将在更广阔的领域展开投资。李克穆表示,除投资于银行股权外,还将推进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项目试点,发挥支持国民经济建设的作用以及开展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等。据悉,平安集团、中国人寿、中国人保、泰康人寿等已获得试点批准,准备把120亿保险资金用于对外投资股权或基础建设项目。目前与京沪高铁的谈判正在进行之中。而未来,保险公司还可以对医疗机构进行投资,参与医院的管理。

而中国人寿同时还在与南方电网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进行谈判。此外,中国人寿还与中国工商银行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等在内的6家机构,一道发起设立了渤海产业投资基金。

“按此趋势发展,像中国人寿这样具有雄厚资金实力的金融集团,股权投资有可能将渗透到各个领域。这样的大型金融国企,可能将比中央汇金公司更像新加坡的淡马锡控股。”

有金融业界资深人士这样评价。

淡马锡控股公司(Temasek Hold—ings)堪比中国的“国有企业”,是一家由新加坡财政部全资控股的公司。近年来,淡马锡的投资和控股成绩斐然,渗透于新加坡经济的各个角落,从金融、酒店、电子行业到交通运输业,甚至地方性的动物园都有其踪迹。新加坡10家规模最大的企业中,它涉足了7家。据估算,淡马锡所持有的股票市价占到整个新加坡股票市场的近一半,可以说是几乎主宰了新加坡的经济命脉。

而中国人寿的有关负责人就表示,在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既要保持国有控股地位,又要实现公司股权的多元化,像中国人寿这样大型国企参与投资股权,就是两全的方式。

中国金融改革刚刚奏响序曲,对于中国人寿、中国平安这样的大型金融集团在这场改革中将如何发展,套用一句广告词就是:“心有多远,舞台就有多大。”只是,在股权相互渗透,走向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集团之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控制营运和投资风险,对于公司管理层与行业监管者的经验和智慧,都是极大的考验。

标签:;  ;  ;  ;  ;  ;  ;  ;  ;  

保险集团迈向金融控股的“路线图计划”_中国人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