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文艺_文艺论文

邓小平与文艺_文艺论文

邓小平与文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艺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号召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文艺工作是这个事业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学习和贯彻十五大精神时比较系统地了解一下邓小平关于文艺问题的思想和观点是很有必要的。

(一)

邓小平兴趣广泛,知识渊博,对文学艺术一直十分爱好和重视。幼时的邓小平勤奋好学,5岁进私塾、11岁入县高小后即读过“四书”、 “五经”、《古文观止》等。他在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学习期间,正值“五四”运动爆发,参加了重庆学生们的爱国示威请愿活动。次年,年仅16岁的邓希贤乘坐一艘邮船历时一个多月到达马赛,随即转往巴黎开始了在法国5年多的勤工俭学生活。在这段时期, 生活条件极其艰苦,还因参加革命活动而遭到迫害,但他却接触到众多的法国文学艺术作品,同时还养成爱看足球比赛的嗜好。据一些老同志回忆:1936年邓小平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时,在宁夏固原县七营镇庆祝建军9 周年的晚会上,他便用法语给大家唱了一首《马赛曲》,还讲了歌词的大意;次年,他任政治部主任,主管一军团的政训工作,在直属机关的干部学习班上,他教干部们唱《国际歌》;后来,在八路军一二九师任政委时,在身边还带有一些法文原版小说,如罗曼·罗兰、巴尔扎克、雨果等人的作品,战斗间隙便拿出来阅读。这些片断的事实,都可说明邓小平在留法勤工俭学期间,受到文学艺术作品的深刻影响。

1922年6月,“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在法国巴黎郊区宣告成立。 次年,改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又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18岁的邓希贤被吸收为团员后,不久进入领导机构工作,并参加了机关刊物《少年》和后来改名为《赤光》的编辑。这个刊物在周恩来的领导下由李富春、邓希贤、傅钟、李大章等轮流编辑。他们白天做工,晚上编刊,撰稿、组稿、编稿、刻蜡板、装订什么都干。这份刊物虽着重于时事评论和报导,可也发表一些革命内容的诗歌。封面上画的是一个赤身裸体、无牵无挂的少年;他手持号角,高擎红旗,脚踏无边无际的山川,在光芒四射的赤光中飞腾跃起。邓小平以希贤的本名和化名,在这份刊物上发表过不少文章。

30年代初,邓小平遭受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批判,一度被撤销了领导职务,被调到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主编机关报《红星报》工作。这是一份内容广泛丰富、形式活泼多样的报纸,据统计先后办过17个副刊和专栏,其中便有文艺性副刊。在这个文艺副刊里,辟有《山歌》、《红军歌曲》、《猜谜语》等栏目,深受红军指战员们的欢迎。《红星报》在创刊号的“见面话”中向读者说:“他是一面大镜子,凡是红军里一切工作和一切生活的好处坏处都可以在他上面看得清清楚楚。”“他是一架大无线电台,各个红军的战斗消息,地方群众的战斗消息,全国全世界工人农民的生活情形,都可以传到同志们的耳朵里。”又说:“他要是我们全体红军的俱乐部,他会讲故事,会变把戏,会作游戏给大家看。”“总之,他担负很大的任务,来加强红军里的一切政治工作(党的,战斗员群众的,地方工农的),提高红军的政治水平线,文化水平线,实现中国共产党苏区代表大会的决议,完成使红军成为铁军的任务。”自1933年8月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期间,邓小平主编《红星报》70多期;从《红星报》的办报方针和内容,我们不难看出邓小平这个阶段的新闻、文化和文艺思想。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邓小平在戎马倥偬中始终重视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和教育作用。《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一篇文章《动员新兵及新兵政治工作》,就充分地肯定了文艺在宣传鼓动征兵工作中是一种“好的动员方式”:“运用了各种宣传的武器——戏剧、歌曲、壁报、群众大会、小的飞行演讲、个别谈话等等方法,向群众说明目前形势和生路,揭露敌人的残暴。经过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后,民众的抗日热情很快地激发起来,自动加入军队的踊跃,是远远超过强征的效果。 ”〔1〕文学艺术作品是通过生动活泼的形象去打动人心、感人肺腑、潜移默化、净化心灵的;因此,它们对人的鼓舞和启迪的特殊功能,是任何其他强制性的手段都无法替代也无法比拟的。邓小平深深地懂得这一点,他一再强调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宣传手段对于动员群众、占领思想阵地的重要意义。在他担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书记期间,便批评过在土改和整党中忽视利用宣传队、剧团展开充分的宣传活动,在群众中建立和占领思想阵地。在《关于今后进入新区的几点意见》的报告中,他更明确地指出“广泛使用一切宣传武器(宣传队,剧团,部队指战员的宣传,政府出布告,开大会,开座谈会,演讲会,画展等等),宣传我们的主张和政策,驳斥敌人的造谣和欺骗,可以占领思想阵地,安定民心,造成新区的新气象。”〔2〕

邓小平于1941年5 月在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全师模范宣传队初赛会上的报告要点《一二九师文化工作的方针任务及其努力方向》,是一篇全面论述文化、文艺问题的党的重要文献,也是我们完整地了解邓小平文化、文艺思想的第一手材料。这篇报告曾载于1941年6月16 日第一二九师政治部出版的《抗日战场》第26期。这是毛泽东1940年初在陕甘宁边区首届文化代表大会上,抱病作了长篇的讲演《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发表于《中国文化》创刊号时题为《新民主主义论》)之后不久。显然,它的主旨和重要论点都是与毛泽东讲演的精神一致的。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中的观点,按《毛泽东年谱》披露,早在1939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听取艾思奇关于准备陕甘宁边区文代会报告内容时,便已经提出和讨论过,张闻天在这一时期撰写的《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内容与性质》,可能就是按照最初讨论的意见撰写的。毛泽东曾讲过,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性质,可用下面四大口号“民族化(包括旧形式),民主化(包括统一战线),科学化(包括各种科学),大众化(鲁迅提出的口号,我们需要的)”。这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口号的由来;因为毛泽东稍后认为,“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便没有将“民主化”再与“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并列。邓小平引用张闻天文章中的提法,然后指出:“我们就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传播者与实行者,我们坚决反对殖民地文化,反对买办性的封建主义文化,而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目的服务。”〔3〕这种关于文化性质的看法, 无疑正是《新民主主义论》的解释与发挥。

《在一二九师文化工作的方针任务及其努力方向》一文中,邓小平根据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性质,具体地提出了文化工作的方针、任务及其努力方向。他明确表示,“部队的文化工作是政治工作的一部分”,文化工作的方针任务应当与政治工作一致。具体地说,他认为有以下几项:1.“加强对敌的文化斗争,展开激烈的思想战”;2.“加强民族的爱国的宣传教育”;3.“积极会同地方党组织、政权机关、群众团体及地方文化机关,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和主张,解释抗战法令,推进民主政治”;4.“提倡科学,宣扬真理,反对愚昧无知、迷信落后,加强马列主义的宣传”;5.“与人民打成一片,同人民建立血肉不可分离的关系”;6.“必须用一切办法和尽一切可能供给友军以文化食粮即书报和宣传品,考究输送的技巧”;7.“大大地加强对外宣传工作。要通过文艺作品、报告文学、新闻通讯、摄影、绘画等,把我们真实的战争生活反映到国际上去,流传到华侨中去,传播到大后方去”。〔4 〕邓小平尖锐地批评了文化工作中的一些缺点,如“既少作高深的研究,又未深入群众底层”,提出了“我们要求把普及与深造结合起来”;又如“宣传内容不善于迅速地反映和宣传某一个紧急任务,不善于很及时地批驳敌人”,“演戏一般是反映过去的事”,他要求“文化宣传工作与当前形势配合起来,成为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再如“某些作品缺乏丰满的现实内容和生动的艺术性,缺乏强烈的政治性,有的甚至与政治原则还有抵触之处,起了不好的作用”,“宣传形式不够大众化,往往不为群众所熟悉所喜闻乐见,也不善于多方面地多样地表现政治内容,有时在表现急遽多变的现实上显得无能”,他指出“在形式的发展上应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向比较复杂的高级形式发展,另一方面则应向比较简单的普及的形式发展”;另外,还有“对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性发挥得不够,同时对后起的文化工作者的培养工作也做得不够”以及“对外宣传工作显得极微弱”〔5〕等等。 邓小平对当时部队文化工作中的缺点所作的分析和提出的改进方向,带有明显的普遍指导意义,除极个别的提法因情况的具体变化而不适用于今天,绝大部分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针对性。邓小平在报告中还号召文化工作者“要不断增强自己在政治、文艺方面的修养和实际工作的锻炼,以提高自己,充实自己”,“要具有虚心学习、认真探讨的态度”,“要将自己的作品就教于大众,倾听大众的意见”,“互相探讨是集思广益的好办法,一个作品经过大家研究和讨论,是会更臻完善、收效更大和不易发生毛病的”。〔6 〕所有这些看法,都与他后来的主张在基本精神上完全吻合。联系到这一时期的其他著作和有关言论,我们有充分的根据认为,邓小平的文化和文艺思想,实际上在抗日战争时期已初步形成。这是毛泽东文化和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邓小平先后担任西南局、西南军政委员会和中央领导职务;从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他连续10年担任党中央总书记。尽管他在这段时间内没有专门分管文化和文艺方面的工作,但仍然发表了不少对于文化、文艺问题的重要看法。例如1950年《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他提出“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领导同志要学会拿笔杆”;“办好报纸有三个条件;结合实际、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7〕1956 年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他明确提出“反对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夸大领导者的作用”,表示“坚决地执行中央反对把个人突出、反对对个人歌功颂德的方针,真正巩固领导者同群众的联系,使党的民主原则和群众路线,在一切方面都得到贯彻执行”。〔8〕1957年4月在西安干部会上所作的报告中,他强调“要面对国家的现实,在建设当中考虑经济、实用、美观”,指出“有些同志讲美,美当然是好的,大家都是愿意美的,但是应该在经济实用的条件下,在可能的情况下照顾美观,实在不大美也就算了,等到将来富裕了再来讲美,今天主要讲经济讲实用”。〔9 〕又谈到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我们国家有深远的影响,对我们党有极大的好处,对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有很大的好处”,认为“如果我们不注意,不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要僵死起来,马克思主义要衰退,只有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意见表达出来,进行争辩,才能真正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辩证唯物主义”。〔10〕关于这个思想,他在后来的讲话中反复多次强调,而且在“文化大革命”的后期又提出要完整地理解和宣传“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与此相联系,他还指出“文艺政策要调整,调整其实也是整顿”。在致力于各方面工作的整顿中,同时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狠抓了文艺的整顿。

由此可见,邓小平文艺思想的形成及发展是与他毕生的革命活动分不开的。作为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邓小平和我国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样,在文化与文艺问题上也总是根据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针对革命文化和文艺运动的现实,适时地回答和解决一系列重大的问题,指导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健康迅速地发展。毛泽东文艺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无疑地也表现在邓小平和其他党的领导人的著作和言论中。认识和理解这一点,就会更深刻地领会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正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的成果;它既与毛泽东文艺思想一脉相承,又是这一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新的飞跃。

(三)

邓小平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在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根据我国国情和国际形势,以及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对社会主义文化、文学和艺术的一系列根本原理,都作出了创造性的概括和建树,为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光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同志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关于反对错误思想倾向问题》、《关于思想战线上的问题的谈话》、《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以及许多收入《邓小平文选》、《邓小平论文艺》中的其他著作和言论,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和美学的性质、特征、地位和职能等,都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论述,集中地体现了他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极大充实、丰富和发展。

邓小平旗帜鲜明地坚持和捍卫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理论,深化和发展了毛泽东文艺思想。他一再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待文学艺术,要针对新的实际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他及时地提出,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他还明确地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个体系,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过去是中国革命的旗帜,今后将永远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反霸权主义事业的旗帜,我们将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前进”。〔11〕又说:“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的事业,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12〕邓小平充分肯定毛泽东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文艺领域。他要求继续坚持毛泽东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反对割裂和歪曲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郑重告诫划清文化遗产中民主性精华同封建糟粕的界限,对西方文艺思潮要进行分析、鉴别、批判,不能一窝蜂地盲目推崇。早在60年代初,他便严肃地指出,要正确地宣传毛泽东思想,不能简单化、庸俗化。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必须坚持和捍卫,但不能全面地、准确地、完整地去理解就无法真正做到这一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必须丰富和发展,但前提是坚持和捍卫一系列基本原理,否则便背道而驰。正确地、辩证地处理坚持、捍卫与丰富、发展之间的关系,就能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具有持久的活力、威力和魅力。

邓小平以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战略眼光来认识和对待文学艺术事业,确定社会主义文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70年代末,邓小平便在《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中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3〕随后,他反复强调,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还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关系到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带入21世纪。文学艺术既属于精神文明的成果,又对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崇高神圣的职责。正如邓小平所说,文艺工作者对于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责任尤其重大”,理应做出积极的贡献。从这样的广度、深度、高度上审视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性质和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中还是首次。

在文艺的党性原则问题上,邓小平要求按照文学艺术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和改善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他多次反复指出,在思想理论和文化、文艺战线,要反对来自“左”的和右的倾向的干扰破坏,认识这些错误倾向的严重危害性,并自觉地积极地与他们进行斗争。他还把“在党性和人民性的问题上提出违反马克思主义的说法”等,作为思想界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了批评,并郑重告诫“所有共产党员都要增强党性”。邓小平纠正了过去在处理文艺与政治关系上的某些偏向,既正确地说明了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口号的必要性,又明确表明“文艺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文艺与政治同属于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范畴,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文艺又是离经济基础更远的、“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特殊的思想领域,它反映政治但并不等同于政治,更不能代替政治。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和避免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狭隘理解,不再提“文艺从属于政治”的口号是符合实际的。

在社会主义文艺的总方向和总方针上,邓小平反复指出,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反对对这些口号的曲解和误解。他进一步精辟地论述了文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指出“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14〕在他看来,坚持“双百”方针的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绝不能与“二为”方向对立起来,更不能将这个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的方针,歪曲为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的方针。邓小平根据新的历史条件,阐明了新时期文艺的主要任务。他向文艺工作者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要通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反映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本质,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并且努力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给他们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15〕这就深刻地揭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广泛而丰富的内涵,为广大的文化艺术工作者提出了正确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着重指出文化和文艺事业,要同其他事业一样,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强调:“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16〕因此,他要求文艺工作者“做解放思想的促进派,安定团结的促进派,维护祖国统一的促进派,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促进派”,并且将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他曾经尖锐地批评文学艺术作品在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新生活、表现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英雄业绩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和缺点。他还指出,围绕着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共同目标,文艺的路子要越走越宽。邓小平将社会主义文艺的任务和道路,紧密地与经济建设为中心联系起来,要求文艺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科学地解决了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艺术生产与发展生产力之间的关系,这是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的丰富和贡献。

从文艺的历史任务和文艺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邓小平更加突出了无产阶级文艺要注重描写社会主义新人的观点。他按照毛泽东提出的革命的文艺家要表现“新的人物,新的世界”的思想,号召文艺工作者在描写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丰硕的成果。他还进一步提出:要塑造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创业者,表现他们那种有革命理想和科学态度、有高尚情操和创造能力、有宽阔眼界和求实精神的崭新面貌。要通过这些新人的形象,来激发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推动他们从事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创造性活动。邓小平强调文学艺术要描写社会主义新人的课题,既开阔了作家艺术家的视野,又明确了他们的职责。邓小平殷切希望广大的文化、文艺工作者,要珍惜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他既严肃认真、又语重心长地批评在文艺界也传播开来的“一切向钱看”的歪风,反对有些演员到处乱跑乱演,不少人用一些庸俗低级的内容和形式去捞钱。他正确而及时地指出:“对于那些只顾迎合一部分观众的低级趣味,而不惜败坏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光荣称号的人,广大群众表示愤慨是理所当然的。这种‘一切向钱看’,把精神产品商品化的倾向,在精神生产的其他方面也有表现。有些混迹于艺术界、出版界、文物界的人简直成了唯利是图的商人。”〔17〕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邓小平明确地指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和文艺的根本性质和社会功能,这就保证了我国的文化、文学和艺术能始终沿着健康的道路向前迈进。

可以说,邓小平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结合新时期的特点和要求,对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学和艺术的一系列根本问题,都作出了创造性的概括和建树。江泽民总书记强调: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集中体现着我们党的文艺思想、文艺路线、文艺方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独特贡献,将长期对我们的文艺事业发挥指导作用。毫无疑问,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文艺理论,将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和美学的发展史上,又树立一座举世瞩目的里程碑。我们已经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并且将沿着这条道路走向一个更加日新月异、生机勃勃的新世纪。19世纪随着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和学说的出现,社会主义的文学艺术如同旭日冉冉升起;20世纪是使社会主义理想成为现实、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取得前所未有、震天动地成果的伟大纪元,社会主义的文学艺术迅速成长壮大,掀开了世界文艺史上的新篇章。展望未来的新的21世纪,这将是社会主义更加成熟、更加灿烂、更能显示无比优越性的人类历史的更高阶段;社会主义文化和文艺,紧随着时代脉搏的跳动和历史进步潮流翻滚,一定会朝气蓬勃、蒸蒸日上,万紫千红、欣欣向荣。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我们满怀信心,期待和迎接着新世纪明天的到来!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页。

〔2〕《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28页。

〔3〕《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4页。

〔4〕《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5—26页。

〔5〕《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6—27页。

〔6〕《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8页。

〔7〕《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45—146页。

〔8〕《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35页。

〔9〕《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68页。

〔10〕《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72页。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72页。

〔12〕《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9页。

〔13〕《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08页。

〔14〕《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11页。

〔15〕《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10页。

〔16〕《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0页。

〔17〕《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43页。

标签:;  ;  ;  ;  ;  ;  ;  ;  ;  

邓小平与文艺_文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