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婴幼儿喂养方式与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关系论文_徐蕾

徐蕾

(瑞金二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0025)

【摘要】 目的:了解不同喂养方式及饮食习惯与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生的关系,探索并提出适宜的干预措施。方法:选择瑞金二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保门诊系统管理中的0-3岁(即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出生)婴幼儿,按体检完成年龄分成0-1岁及1-3岁二组,通过对其进行末梢血常规血红蛋白的检测,并综合既往喂养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0-1岁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病率为15.09%,其中纯母乳喂养的贫血发病率(28.03%)高于混合喂养及人工喂养的儿童,且1岁以内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如能及时在4月龄添加辅食,其贫血发生率低于未能及时添加辅食的儿童。在1-3岁幼儿组中因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造成的贫血检出率(32.61%)也高于饮食习惯正常的儿童。结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IDA)虽然是婴幼儿期常见的营养性疾病,但通过对加强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及补铁剂、改善挑食偏食,及积极纠正不正确的喂养观念等是可以预防的。

【关键词】 婴幼儿;喂养方式;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科学喂养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4-0306-03

营养性贫血是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期常见的疾病,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t anemia, IDA)是其中最为常见的。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婴幼儿贫血患病率为10.7% ~ 47.06% [1-4],主要集中在3岁以下,尤以1岁以下发病率最高。对缺铁性贫血发生有影响作用的因素中,饮食缺铁是导致婴幼儿期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本文选取瑞金二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保门诊系统管理中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出生的婴幼儿健康检查记录资料,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式,了解不同喂养方式与贫血的关系,为开展科学喂养指导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对象

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出生,且能按照随访时间节点要求在该中心儿保门诊进行定期体检的健康婴幼儿411例,其中男孩224例,女孩187例。排除具有影响生长发育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如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双胎、严重先天畸形、重度窒息等。

1.2 一般资料

所有411例符合要求的婴幼儿健康检查记录本纳入到本次研究中,并将儿保门诊系统管理中0~3岁婴幼儿按其完成体检年龄分为0~1岁组和1~3岁组,截止2014年7月,411例婴幼儿全部完成1周岁内的体检,全部纳入0~1岁组;184例完成2周岁体检,81例完成3周岁体检,共计265例纳入1~3岁组。

1.3 研究方法

1.3.1 血常规检测方法

全部对象采集左手无名指末梢血,统一采用全自动分析仪检测血红蛋白。

1.3.2 血常规检测时间节点

在计算贫血发生率时,0~1岁年龄段的贫血发病率以6月龄血常规检测结果计算;而1~3岁年龄段的贫血发病率则以2岁以及3岁时化验血常规的结果计算,并且6月龄时已经发生贫血的婴幼儿不再计入1~3岁年龄组。

1.3.3 贫血的筛查

按照上海市儿童保健工作规范对贫血的筛查标准,血常规检测结果示血红蛋白低于110g/L,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小于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小于27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小于31%或310g/L,白细胞与血小板总数正常;并且铁剂治疗有效考虑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同时排除其他类型的贫血。

1.3.4 喂养方式及调查

喂养方式分纯母乳喂养(除母乳外不给婴儿添加任何食物包括水)、混合喂养(在母乳不足的情况下以其它乳类或代乳辅食补充喂养)、人工喂养(全部用母乳代用品喂养)。对所有对象喂养方式的调查全部参考验血前24小时内的喂养情况,对于1~3岁有贫血的婴幼儿同时参照前一次体检时的喂养情况问询结果,两次都有挑食、偏食的婴幼儿再纳入本项研究。

1.3.5 统计方法

在对后续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时,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进行。

2.结果

2.1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检出情况分析

0~1岁婴儿中营养性缺铁性贫血62例,占15.09%, 1~3岁幼儿中检出贫血患儿24例,占9.06%。见表1。

表1 两组婴幼儿贫血检出情况

组别 n 贫血例数 发病率(%)

0~1岁 411 62 15.09

1~3岁 265 24 9.06

在被调查的0~1岁婴儿中,男孩贫血33例,发病率14.73%,女孩贫血29例,发病率为15.51%, 1~3岁婴幼儿中,男孩贫血11例,发病率7.48%,女孩贫血13例,发病率为11.02%,两组患儿贫血发病率在性别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性别婴幼儿贫血检出情况

2.2.3 幼儿饮食习惯与缺铁性贫血发生的分析

通过对265名1~3岁幼儿中被检出的24名缺铁性贫血患儿饮食习惯的分析,发现在日常喂养中存在挑食偏食等不良习惯的幼儿其贫血发生率明显高于饮食习惯良好(饮食均衡,无挑食偏食)的儿童(X2=34.11,P<0.01)。见表5。

表5 幼儿挑食偏食习惯对贫血发生的影响

饮食行为 n 贫血例数 发病率(%)

有 46 15 32.61

无 219 9 4.11

3.讨论

3.1 婴儿喂养方式与缺铁性贫血发生的关系

本调查中发现0~1岁组婴儿纯母乳喂养IDA的发生率28.03%,明显高于混合喂养及人工喂养的小儿。这与王海燕[2]的研究结论一致。有研究[1]指出3个月内纯母乳喂养、混合喂养以及人工喂养三种喂养方式之间贫血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但到6个月时,母乳喂养组贫血检出率(47.06%)明显高于人工喂养组(24.69%)和部分母乳喂养组(26.97%),三种喂养方式之间比较,有显著差异。这说明母乳虽好, 但随着婴儿的月龄增大,婴儿对铁的需要量增加但母乳中的铁含量不能满足,故单纯母乳喂养婴儿易出现贫血。而随着配方奶粉工艺的日益成熟,100克配方奶粉铁量可达到9毫克,比母乳中的铁量明显多,因而贫血检出率也就可能略低了。

本文中通过对62例0~1岁不同喂养方式的贫血患儿在添加辅食先后月龄的分析,可见如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在4月龄及时添加辅食其贫血发生率为6.85%,明显低于5~6月龄再添加的婴儿。同时,对混合喂养及人工喂养的婴儿在辅食添加月龄先后与IDA发生比较发现无统计学意义。这与之前的研究[2,3]结果相似。提示纯母乳喂养组婴儿6月龄贫血发生率要显著高于混合喂养以及人工喂养组这一情况可能与该组婴儿未及时添加辅食有关。这一研究结果提醒我们,纯母乳喂养者的婴儿应从4个月后适时添加富含铁剂的辅食,如铁强化米粉、红色瘦肉等,而蛋黄、米粥中含铁量及吸收率均低,不宜作为婴儿早期补铁的主要食品[5]。

3.2 幼儿饮食习惯与缺铁性贫血发生的关系

有研究者在调查了IDA幼儿与及非IDA幼儿13个危险因素后发现[6] ,偏食、挑食、吃饭慢、对食物不感兴趣、两餐间吃零食对IDA的患病率有显著影响。采用饮食指导的方法,通过干预家长的喂养方式,使得婴幼儿从小就形成了良好的饮食习惯,丰富合理的饮食内容,预期具有一定的中长期效果。因此,从长远来看,在贫血的干预处理方面,纠正不良饮食习惯的效果可能优于补充铁剂的治疗[7]。本研究中,通过对我中心儿保系统管理中1~3岁小儿饮食习惯的分析发现,在饮食习惯上存在挑食偏食的小儿IDA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挑食偏食行为的小儿。因此, 鉴于喂养指导具有有效、简便、经济等优点,在对幼儿进行定期体检时,对存在饮食行为问题的幼儿进行及时有效处理将有助于预防贫血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惠敏,潘攀,邓益斌.不同方式喂养婴儿贫血状况调查[J].中外医学研究,2010,8(19):133-134.

[2] 王海燕.2008-2010年杨行社区儿保门诊婴儿贫血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务.2012,14(331):173.

[3] 刘鸿丽,张学群.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235例调查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6):738-740.

[4] 沈健,陆燕,盛红斌等. 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现状及影响因素[J]. 浙江预防医学,2011,23(1):67-68.

[5] 马金凤,马向萍,杨宁梅. 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缺铁性贫血的影响[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33(11):1074-1075.

[6] 唐京京,张翠梅,付四毛等. 中山市城区幼儿缺铁性贫血现况调查及相关因素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20(5):449-451.

[7] 刘卫华,严剑,沈选彬.纠正不良饮食习惯治疗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3,4(8):1674.

论文作者:徐蕾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3

标签:;  ;  ;  ;  ;  ;  ;  ;  

0-3岁婴幼儿喂养方式与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关系论文_徐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