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成为经济增长点的几个问题_国民经济论文

旅游成为经济增长点的几个问题_国民经济论文

关于旅游业成为经济增长点的若干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增长点论文,旅游业论文,若干问题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增长点的概念是近几年才提出的新概念。这一概念提出的背景,主要是由于我国国民经济已经进入了新的成长阶段,又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尤其是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困难。经济发展过程证明,增量调整是解决结构问题的优化途径。因此,如何围绕市场需要进行结构调整,大力开辟新的消费领域,增加最终需求,寻找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就成为宏观决策的重大问题。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了电子信息、住宅建设和旅游等三个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其中,前两项已经提了几年,旅游业是最新提出的,因此,受到了多方面的关注,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和意见,需要进一步探讨。为此,本文共提出对若干问题的思考,以便于讨论的深入。

1、思路和方法问题

(1)集中起来,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旅游业为什么能够成为增长点,这就涉及基础、条件、优势、前景等方面,是国民经济体系中各行各业比较的结果;二是如何培育这个增长点,这就涉及政策、重点、区域发展、制度创新等方面,培育的根本是投入问题;三是怎样发挥这个增长点的功能,这就涉及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拉动、对财政的贡献、对就业率提高的促进、对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推动等各个方面,根本上是产出问题。

(2)增长点的提出给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定了位, 自然就需要在产业政策中列队。目前,必须抓住机遇争取更多更好的政策。但由于各方面的认识并非一致,也没有形成好的政策环境,所以,在方法上应努力在理论超越、宏观实证分析和争取政策支持三方面同时进行。

2、理论突破

明确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不仅是一个实践问题,在理论上也具有突破性的意义。一是在传统的教科书中,服务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始终没有明确,充其量处于附庸的位置。反映在实际生活中,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始终处于被动局面。二是在传统的意识形态中,旅游似乎总是与不正之风联系在一起,因此,抓旅游总是觉得心虚气短,毕竟不如抓工业、抓农业理直气壮。虽然经过20年的大发展,尤其是旅游经济的产业化发展,公开的反对意见已经不多见了,但是这两个传统的影响仍然在时时处处若隐若现,顽强地发挥作用。所以,在中央文件中虽然不需要理论说明,但增长点提出的本身,就包含了深刻的理论意义。

3、旅游业具有较强的依托性

这是很多人认为对旅游业不宜看好的原因之一,也由此提出旅游是脆弱的产业或敏感的产业的观点。实际上,在国民经济的产业链条中,服务经济都处于下游产业的位置,都具有较强的依托性。再进一步看,国民经济各行各业都是相互依托、互相支撑的,如有大风大浪谁都难以逃脱。1998年我国外贸出口大体持平,而旅游外汇收入则有4.37%的增长率,反倒说明旅游业抗风险的能力增强。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凭借旅游资源的优势,更重要的是依托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发展,实质上是以国民经济总体的相对发达或高度发达为依托的。如果从发展过程来看,旅游业发展早期是高投入、低产出的时期,主要原因就在于所依托的基础不足;中期是中投入、中产出的时期;后期则进入低投入、高产出的时期。原来有一种观点,认为旅游业是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产业,这种观点本身并不错,但因为是从西方教科书上照搬过来的,反映的是旅游业发展后期的情况,所以无法适应中国的实情。目前,我国旅游业已经超越了早期发展,进入中期发展,正在向边际效益逐步增长的阶段迈进。加之国民经济中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潮已经来到,因此,依托性问题客观上变成了发展的有利因素。

4、在推动国民经济调整中的优势

旅游业在推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上,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一是市场前景广阔,是永远的朝阳产业。二是创汇能力强,换汇成本低,消耗较少,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三是关联带动功能强,直接或间接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四是提供就业机会较多,且就业成本较低。五是扩大国际交流,促进改革开放。六是促进区域间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5、实现了四个层次的交流

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除了规模的扩大和增量的调整所起到的作用之外,旅游业这一经济增长点还实现了四个层次的交流。一是实现了国际之间的交流,改变了国际的财富分配比例;二是实现了产业之间的交流,改变了产业结构的比例;三是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交流,实质上完成了又一次国民收入再分配;四是实现了地区之间的交流,也是各地财政收入的再分配,是货币与资源的再交换。在交流过程中,以旅游者的人流为载体,资金流、信息流、物料流随之发生,流动规模越大,流动频率越高,越能体现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意义。

6、宏观实证分析所缺乏的基础和条件

宏观实证分析在目前尚缺乏相应的基础和条件。一是旅游业的行业范围不清,这是个老问题,恐怕也会是个始终无法完全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行业的交叉与融合成为趋势。二是统计基础不足,目前基本上局限于收入统计,投入情况和关联带动作用等缺乏分析。但如果仅限于定性描述加案例证明,是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的。这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所以,世界旅游组织提出了设立“卫星帐户”的方法,即在理论上设计一套国民经济体系的虚拟帐户,再代入各项基本指标,以此测算旅游业在各个方面的作用。这个方法尚在研究过程之中。此外,也还有一些统计数据结合经验数据的方法可以研究使用。

7、旅游业可在保持经济增长的三个主要方面全面发挥作用

增加投资、扩大需求和出口增长,是保持经济增长的三个主要方面,旅游业在此方面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从入境旅游来看,一是就地出口风景,出口劳务,出口商品,具有换汇成本低的优势;二是中国所拥有的旅游资源优势,又使其在国际市场上具备相应的竞争力,形成换汇能力强的特点;三是在这一市场上,没有关税壁垒和反倾销等贸易障碍, 因此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相应的灵活性。 “九五”规划设定的到2000年创汇140亿美元的目标可望超额完成。

8、旅游业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

扩大内需是当前最重要的战略任务,在这方面,旅游业有更大的余地。

(1)从数量看,1998年,国内旅游总收入已达2390亿元, 这大体上是现实需求的体现,但却是不完全的体现。从世界一般情况来看,国际旅游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的比例为1∶9,如按此计算,则我国国内旅游总收入应为9412亿元,这是潜在的需求,目前我们对这一庞大的市场只开发了四分之一。

(2)从旅游自身的特点分析,旅游需求本身就是最终需求, 而旅游业的发展又会产生一轮新的中间需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求的有效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工业产成品超量积压,商业库存倍增,都是因为缺乏有效需求,而多为无效的中间需求运作。从这一点来看,有效的最终需求本身就是一种本质的优势。

(3)旅游消费可以多次重复,这一特点, 使旅游需求在量上进一步扩大。一般来说,工业耐用消费品是一次购买,长期使用。而旅游产品则有所不同。度假性产品多是重复消费,餐饮、娱乐等服务设施也是如此,这才在行业里形成“回头客”的概念,也使其经营空间自然扩大。

(4)观光性旅游产品一般是一次性消费, 但由于这类产品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在结构调整中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比如,在各地规划中,有22个省都提出以汽车为支柱产业的目标,引起了经济界的普遍忧虑,势必引起重复建设,布点多,规模小,竞争力差。 与此同时, 有24个省提出了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先导产业的目标,但因为产品本身的不可替代性,因此,会完善各地的产业结构,促进结构调整,而不会造成产业结构趋同。

9、旅游投资问题

(1 )迄今为止, 中国旅游业利用社会资金的总体规模已经超过3700亿元人民币。其中,1978—1998年国家预算内投资21.5亿元,利用社会资金2000亿元人民币,利用外商投资200亿美元。在外商投入的200亿美元当中,旅游饭店业占到150亿美元,旅游度假区20亿美元, 旅游景观建设10亿美元,旅游度假别墅、公寓20亿美元。

(2)从八五的基本情况看, 社会资金的投入量与旅游业总产出的比例为1∶6.9,利用外资与旅游外汇收入的比例为1∶4.4,按照这个比例,如果我们要在2000年完成旅游业总收入3500—3600亿元,旅游外汇收入140亿美元的目标,还要形成500—52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需要引进30亿美元的海外资金。

(3)在这一过程中,旅游投资对经济增长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是由于旅游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所以也形成了较强的关联带动作用。二是从宏观角度看,相对于其它方面,还保持了较高的投入产出率。三是以生产要素投入的密集度来看,旅游饭店是资金密集型的,旅行社是知识密集型的,旅游工艺品生产销售是劳动密集型的,所以,旅游业总体是集三种密集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从下一步发展来看,资金密集的主体任务已经基本完成,而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的任务上升为主体,也就意味着旅游发展将逐步进入投入少、产出多、效益高的阶段,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10、需求前景的预测问题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不仅是小康社会的主要标志,也包含着一系列重要的内涵,如工业化时期的来临、经济结构的大变动、社会的转型等,也是旅游消费和旅游业发展上台阶的时机。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人均收入1000美元之后,旅游的大众化、普遍化即开始迅猛发展,成为生活要素之一。从我国的情况来看,也会形成矩形推进的排浪式消费。另一方面,旅游的消费包容非常广泛,可以同时满足百元级、千元级和万元级的消费,既涵盖了各个消费层次,又展示了未来的前景。由此,上述的潜在需求将在短期迅速转化为现实需求。

11、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问题

目前,我国旅游收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4.2%, 全世界的平均水平为10%。之所以说相当于,是因为在目前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无法显示,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存在。国家旅游局规划目标是,到2000年达到5%,到2010年达到8%。如以国内生产总值保持年均7 %的增长速度测算,在今后10年中,旅游业的发展速度要始终保持在12%,这种高出5个百分点的增长会成为总体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 表现在实际生活中,就是始终成为消费的热点和龙头。另一方面,是测算年度的拉动。现在,大体上有两种方法。一是增量计算法,如外贸,据报载,1998年进出口顺差450亿美元,比1997年增加47亿美元,约合400亿人民币,在总增长的6221亿元中外贸的拉动力占15%,也就是说,在总体增长的7.8个百分点中,外贸拉动了1.17个。二是关联乘数法,如财政1000亿元转换债的投放, 主要是通过投资的乘数原理发挥作用。

又据报载,1998年全国住宅投资1703亿元,拉动总体1个百分点。 以上两种方法对旅游业都是适用的,如计算旅游外汇净收入的增长量,统计旅游年度投资总额,即可得出相应的拉动力,此外,对应增长的三个主要方面,还应该有消费拉动法,即研究消费增量的拉动力。在这方面,旅游业体现得应该更充分。

12、对财政的贡献问题

在这个问题的研究上,加法和减法都要用,即旅游业在增加收入和减少支出方面都起作用。

(1)从现状来看,如果算大账,一是1998年旅游总收入为3440 亿元,以3%营业税率计,为103亿元;二是总体来看,其中约有300 亿左右的利润,又可以形成100亿的所得税;三是126亿美元的外汇收入,假设比照外贸出口退税政策,以6%计,即减少财政支出62亿元; 再加上其他方面的因素,为财政贡献300亿是没有问题的。从另一方面看, 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为4.2%,1998年税收总额为9000亿元, 以同等比例计算,旅游业提供的税额为378亿。

(2)从过程来看,在旅游业发展初期,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备、 市场不成熟和管理不到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富民不富国”,即旅游收入主要在旅游经营企业和个人手中,财政的盘子里体现不多;发展中期,主要表现为“富民富地方”,即地方财政开始逐步体会到旅游的效益,这也是目前各地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的基本原因;发展后期,则达到“既富民又富国”,中央财政也开始看到旅游的实实在在的效益,这就是世界各个发达国家始终重视旅游发展的基本原因。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富民的作用始终突出,因此减法的功能也始终存在。

13、就业问题

旅游发展对增加就业的贡献是公认的。国际上通行的分析结果是旅游业直接就业一人,间接就业5人。目前, 我国国际旅游业就业总人数为134万,则间接就业670万人,共计804万人。另有一笔账, 国内旅游就业人数,因无正式统计,所以也无说法。如以国际旅游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的比例来看,目前为1∶2,直接推算为1600万人,由于国内旅游就业有分散的特点和部分兼职的性质,应当有一个折扣系数,但总体来看,旅游业直接就业300万人,间接就业1500 万人的情况是可以成立的。从另一方面分析,旅游业3440亿元的总收入,如以2 万元收入创造一个就业岗位计算,总数为1720万人,也大体相符。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前景更是无限的。但旅游就业也存在着淡平旺季不均衡的规律和流动性较强的特点,以至使人觉得靠不住,不能成为正常的就业渠道,其中有就业观念的调整问题,也需要认真研究对策。

14、产业规模扩大问题

功能的发挥与规模的大小是直接的线性关系。产业再好,形不成规模,也很难成为增长点。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扩大旅游产业的规模,以更广泛地发挥其潜在的功能,是把握增长点的根本。采取各个方面的积极政策推动发展,扩大规模,已成为当务之急。

15、国内旅游发展

产业规模的扩大,重点是发展国内旅游。在这么大的中国,要使旅游业真正发挥出经济增长点的功能,除了上述优势在质的方面的发挥之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形成量的影响,也就是说,还要进一步扩大规模,而扩大规模的重中之重,就是大力培育国内旅游市场,积极发展国内旅游。在上面所列举的旅游业成为经济增长点的各项优势中,国内旅游的优势占据了相当地位,如就业空间大,就业成本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地区经济结构等等,更多地都是在国内旅游发展中体现出来。从数量来看,发展前景极为可观,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的比例关系,也可以成为判断旅游产业成熟程度的一个标志,标志着旅游消费大众化的程度。

16、管理重心的转移问题

随着形势的深化,各有关方面对旅游管理的重心面临着从供给管理向需求管理的转移。要更多地研究如何扩大需求。旅游需求的特点使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如何适应需求,而应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刺激需求,引导需求,创造需求。从量上来说,要真正实现旅游的大众化、普遍化;从质上来说,要不断创造新产品和精品,提高消费层次,增加消费总额。

17、制度创新

需求管理的转移需要一系列的创新,其中首要的是制度安排的创新,要在管理体系的完善、政策支持、部门间协调配合各个方面研究如何创新。

18、转变社会观念

当前,社会观念的陈旧已成为阻碍旅游发展的重大问题。尤其是在决策层,仍然局限于传统的经济理论和传统的意识形态中的情况普遍存在,甚至认为发展旅游是一种笑话。二十年来,有一种语言模式,“我们有钱盖高级宾馆,让外国人享受,但却没钱干×××”,似乎一切没有钱干的事都是因为建宾馆所致。现在,似乎又形成了一套新的语言模式:“国企这么困难,下岗这么严重,说什么发展旅游”,似乎一切困难都成了发展旅游的阻碍。其次是理论界,由于看轻第三产业,加之看轻旅游的发展,有些人始终视旅游业为一个可有可无的小行业,因此在理论分析方面也未能见到力作,更没有形成大的社会影响。由此,在旅游发展的二十年中,不公平的甚至是歧视性的政策也始终伴随,对旅游的重视往往是挂在口头上,落实到口号上。

19、中央和地方的分工问题

经济增长点战略与政府主导型战略密不可分,是政府主导型战略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从工作分工来看,中央和地方有所侧重。中央的主要工作是定位列队,即确定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地位,列入国家产业政策的队伍。地方则主要负责落实工作。或者说,中央给个“说法”,出一个好的题目;地方则要给实惠,做一篇大文章。推行经济增长点战略的主要之责在地方,主要之利也在地方,这也是各地政府关注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这两年产生了一个新的现象,国内旅游的宣传促销热潮。’96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期间,有10个省的主管副省长前来参加。其中,江苏省副省长率10个城市的副市长召开新闻发布会,这一举动本身就成为一件新闻。到1997年,各省市纷纷由政府或旅游局组织宣传促销团,分赴各主要客源产出地进行宣传,包括在广场和大街上设摊,直接面向大众。

20、形成完整配套的政策体系

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政策体系,积极培育旅游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之在发展中起到更大的作用,是讨论的最终落脚点,同时也是新形势下大发展的起点。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中央确定的经济增长点是国家产业政策的体现,而不能局限于部门政策,因此,是各个部门、各个地区都有责任积极加以落实的。其次是要研究成体系的政策,这样一是可以形成政策合力,取得更好的效果;二是可以避免政策冲突,抵销应有的效果。政策体系主要包括几个方面:(1)积极的财政政策, 以增加投入,扩大规模。(2)相应的金融政策,以推进实际运作, 提高效益。(3)扩大内需的政策,以刺激需求,创造更好的条件。(4)企业支持政策,以消除歧视,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5 )与国际接轨的政策,以进一步提高总体竞争力和吸引力。(6)组织保障政策, 以全面深入落实“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战略。

标签:;  ;  ;  ;  ;  ;  ;  

旅游成为经济增长点的几个问题_国民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