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交错带的土地开发与管理[1]_土地开发论文

生态经济交错带的土地开发与管理[1]_土地开发论文

生态经济交错区的土地开发管理[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土地开发论文,生态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生态经济交错区是我国土地后备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同时它还是生态经济较脆弱的地区,土地开发极容易造成土地生态经济问题。本文阐述了生态经济交错区的概念,分析了生态经济特征,土地开发的意义,管理目标、核心,提出了生态经济交错区土地开发管理的原则和模式。

关键词生态经济交错区;土地开发;土地管理;PRED协调

中图分类号F207;F301.2

1概念及其特征

1.1概念

所谓生态经济交错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特征相异的生态经济系统,各自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内在的运行机制(物流、能流、信息流、价值流)不断地向外扩散、辐射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兼具相邻生态经济系统某些特征,又具有新质的生态经济系统。它是生态经济系统交接处的过渡带。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与牧业生态经济系统在交接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农牧生态经济交错区,山地生态经济系统与平原生态经济系统在交接处形成的山地平原生态经济交错区等等。

1.2生态经济特征

1.2.1自由度高,生态脆弱,土地开发易出现生态经济问题。处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生态经济系统交接处的生态经济交错区,由于土地资源利用方向选择余地大,人类对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往往也较强。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则很难回复到其初始状态,而造成土地资源再生能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如山地平原生态经济交错区的土地不合理利用而引起的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的问题;农牧生态经济交错区的草场退化,土地沙化;海陆生态经济交错区的土壤次生盐碱化,湖陆生态经济交错区的沼泽化,洪涝加剧,土壤渍害;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的有机、无机废弃物污染等等。

1.2.2异质性强,生态经济要素水平梯度大。生态经济交错区并非相邻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要素的简单混合和迭加,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均匀的相邻生态经济系统相互过渡的突发转换区域,不但具有相邻系统的某些特征,而且还具有其独有的特征。从环境条件来说,生态经济交错区生境趋于异质复杂化,并在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的协同作用下,形成明显不同于相邻生态经济区内部核心区域的环境;从生物组成来说,生态经济交错区不但含有相邻区的群落组分,而且其异化的生境导致了某些特有种或边缘种的形成,植物种类及群落结构往往更加多样复杂。人类的利用方向也难以确定。与之相适应的动物及其社会经济要素也较之相邻区复杂。因此,从生态经济交错边缘向其核心区的生态经济要素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化明显,土地利用方向也各异。

1.2.3物种多样,物流、能流量大,信息量丰富,土地的生物生产力高。在相邻生态经济系统生态因子、社会因子、经济因子的强烈协同作用,多种应力的交互作用下,往往在生态经济交错区形成一种边缘效应。在正的边缘效应的影响下,交错区往往成为物种的高度富集区。生境复杂,物种丰富,信息反馈灵敏,并在多种自然力和社会力的胁迫下,生态经济交错区又往往成为物质循环旺盛、能量转换迅速、生物生产力较高的区域,它也往往是城镇集中和商贸的聚散地。

1.2.4界线模糊,难于界定。客观世界的自然要素,由于所有自然地理要素或它们综合效应的地域变化,基本是连续的,渐变的和过渡的,极少出现跳跃和突变现象。社会经济系统中的社会经济要素的渐变性更为明显,在此区域与彼区域之间的边界,必然出现叠加或模糊。而相邻生态经济系统交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经济界面及其范围与相邻生态经济交错区从量变到质变点(面)的确定往往难以界定。这也往往使得生态经济交错区土地利用方向模糊,土地开发管理难以操作,土地利用效益低下。

2土地开发管理的意义

2.1奠定经济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

我国生态经济交错区,一方面由于本身生态脆弱,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由于人类的种种不正当经济行为,而诱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动摇了区域土地开发的生态基础。倘若我们不积极采取相应的科学管理方法,则很难抑制失衡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继续恶化。

2.2是经济开发的黄金地带

我国土地资源有限,经济增加必然要加速开发生态经济交错区的土地。土地的经济开发必然带来区域经济繁荣,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生态问题。我国的海陆生态经济交错区集中了全部的海洋资源和大量的后备耕地。如江苏海陆生态经济交错区正在开发和待开发的滩涂就有57.33万hm[2],相当于江苏省现有耕地的1/10。海洋生物资源中,仅贝类、鳗鱼、对虾、螃蟹等就有18万t[(1)]。广东省滩涂有16.67hm[2],约占全国的1/10,可供浅海养殖11.53万hm[2][(2)]。海陆生态经济交错带还是海盐、藻类、油气资源丰富的地区。但这些资源优势远未发挥,土地生产潜力远未释放。据文献[(3)],湖北山地平原生态经济交错区土地生产潜力仅发挥了18~30%,而广大平原地区却高达45~60%。深入研究这些地区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采取有力措施,实现土地持续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3是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区和环境保护的重点地区

特殊多样异质的生境,丰富的物种流,丰富的营养,正的边缘效应,使得生态经济交错区往往成为多种多样生物的理想聚集地,成为当今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生态学家,乃至政府首脑极其关注的地区。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是全球的热门话题。土地开发管理有利于推动生物多样性的维持与发展。

2.4为土地管理的“灰色地带”

生态经济交错区土地适宜性广,一般利于综合发展。但过去由于这些地区往往是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死角”,而使得土地利用方向模糊,管理混乱,土地利用效益低。必须深入调查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和特点,进行科学分区、管理和利用。

3土地开发管理的目标

3.1区域生态的持续性

人类在利用自然和经济的力量开发土地,索取经济产品时,不应超出生态经济系统的耐受能力,否则生态经济交错区则很难向均衡、和谐和互补的方向进化。即人类开发土地资源应关注生态系统的生物——自然过程以及生态经济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区域生态持续性表现为系统抗御异常自然过程的能力不断增强,地力不断提高,系统的物质循环转化率、废弃物的吸收能力和自净能力增强,生态风险降低。

3.2区域生产的持续性

生态经济交错区的土地开发管理就是要在人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前提下,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科学和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区域资源(土地)、人力、技术和资本总体水平为一定的条件下,去寻求生物与环境,初始生产力系统与次级生产力系统,社会协同力,各生产部门之间的最适关系,通过这种最适关系,来提高生物及各生产部门的生产力、稳定性和持续发展能力。生产的持续性在农业上的表现为:农业单产水平不断提高,各部门协调发展。

3.3区域经济的持续性

生态的持续性制约着生产的持续性,而生产的持续性又是区域经济持续性的前提。区域经济的持续性是土地开发的动机和最终目标,它表现为:人们在利用区域土地生产经济产品的物耗、能耗、废弃物降低,满足人类经济需求能力不断提高,经营的经济表现和可获利性。

4土地开发管理的核心

区域生态经济交错区内的人口、资源、环境,通过人类活动,特别是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活动,关联成一个有机整体。人与生态环境协调必须对由发展(由人类经济活动表现)而联结的人口、资源、环境整体,进行统一的组织、协调和管理。

早在1980年,联合国人口司就开始积极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并确认必须对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即后来众所周知的PRED进行统筹考虑。生态环境脆弱的生态经济交错区,土地开发时,PRED协调尤为重要。

在人与土地生态环境协调的众多关系的理顺当中(含资源与人口的关系,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人口与发展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多维关系),PRED的协调在其中占有主导地位,它直接制约着人与土地资源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协调度,还直接制约着土地资源管理,环境管理和人口控制,因此,PRED协调是土地开发管理的核心所在。

5土地开发管理的原则

5.1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更新率[(4)][(5)]

土地是一种可更新资源。在土地的开发利用时,只有控制在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自我恢复、更新率之内,土地资源才能持续地满足人类的各项经济活动的需求,否则,将会导致资源供求关系变形,生态系统逆向演替,土地结构逐渐变坏,土地肥力不断降低,土地生产力锐减,经济产品供求缺口。因此,对于生态较脆弱的生态经济交错区的土地资源,我们首先要进行保护和管理,使其向“有利”、“有益”方向演替,然后才是开发利用。

5.2废弃物的排放量≤环境对废弃物的吸收量

人类在土地开发过程中,除了创造出对人类有益的经济产品外,还不可避免地产生对人类无益甚至是有害的废弃物。人对生产的发展、人对废弃物的处理,均应维持在环境允许的容量之内,否则区域土地生态经济系统不可能持续。

5.3区域的人口发展规模≤土地人口承载量

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土地提供人类活动的空间和食物等基本生产和生活资料。土地供养人类总量有一个适度的规模。如果人口不加以控制和管理,则会导致土地退化、环境恶化、经济贫困。因此,我们在开发利用生态经济交错区的土地资源时,必须研究其土地生产力及人口承载量,将区域的人口规模控制在土地人口承载量之内。

5.4区域的经济发展规模≤人口容量

世界银行著名经济学家H.E.德里指出,区域的经济发展规模为区域的人口与人均资源占有量之积,区域经济发展规模应等于人口容量[(4)]。但这仅仅是维持一种静态的稳定,区域的人口容量是区域所有资源能够持续稳定供养人口的数量。区域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区域的人口容量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是一定的。人口的发展规模是一个变量。超出区域人口容量的经济发展规模,势必造成资源大量消耗,环境基础受到巨大冲击。

5.5区域的畜牧发展规模≤饲料及草场承载力

饲料及草场是畜牧赖以生存的基础。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半温润地区的农牧生态经济交错区,南方的山地平原生态经济交错区,滨海的海陆生态经济交错区的草场适宜于畜牧发展。过去我们对草场利用和管理不善,超载过牧,从而导致草场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经济收入下降。今后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深入调查和研究,科学地估算出生态经济交错区草场的生产力,按照可载畜量,设计畜牧的发展规模。

5.6公平原则[(6)]

区域的公平包括部门之间的公平、产业之间的公平,地区之间的公平,区际之间的公平和代际之间的公平。我们现在生活的空间——地球,不是从前辈那里继承下来的,而是从我们后代那儿借来的[(7)]。一个区域生态经济的持续不应建立在其他区域生态经济的不持续上;当代人的生态经济持续不应建立在我们子孙的生态经济不持续上。

5.7地域性原则

不同的生态经济交错区,甚至是同一生态经济交错区的不同地段,不仅在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上,而且在社会文化心态、行为规范、道德准则诸方面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土地资源的开发管理时,针对不同区域,同一地区不同地段,采取不同的利用方式,推行不同的管理模式。

6土地开发管理的模式

6.1负反馈机制强化管理模式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任何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均具有非线性负反馈动力学机制,均存在着自组织现象和行为,均可在一定条件下呈现有序结构。但是,当人类开发土地,人类对系统的影响从“干预”变成“干扰”的时候,由于这种“干扰”已经超过了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阈值,破坏了自然界的自发自组织行为,如农牧生态经济交错区的超载过牧,山地平原生态经济交错区的陡坡垦殖,湖陆生态经济交错区的竭泽而渔,湖泊围垦等经济行为,从而使生态经济交错区原来仅偶尔和局部存在的从有序到混乱的过程逐步放大和增多起来,负反馈机制减弱,使系统的有序度降低,系统朝不利的方向演化。生态经济交错区负反馈机制的强化,就是要尊重生态经济规律,杜绝人类不正当的经济行为。

6.2层次管理模式

生态经济交错区的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是有层次的。区域系统的整体PRED协调有赖于系统内每一个层次结构上的PRED协调。只有按照层次等级,下一级层次受到上一级层次的严格控制,而上一级层次则根据下一级层次反馈信息发出控制,协调各层次的行为,从而保证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土地开发效益的整体最优化。

6.3闭路开环管理模式

外部性是土地开发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人们在利用区域土地资源创造经济产品的过程中,总会产生区域内在成本外溢区外的现象。这一现象就是负外部性。只有根据“闭路循环,开环控制”的原理,才能使区内的“外部性”“内在化”,从而使生态经济交错区健康持续发展。

6.4优势互补,区域协调管理模式

生态经济交错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每一个生态经济交错区都有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生态经济交错区土地开发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充分发挥各个区域或同一区域不同地段土地资源的优势,克服自身的不足,提高土地生态经济生产力,强化土地生态经济功能。只有在区内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之间,在区际各地域之间相互协调,调剂资源余缺,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的生态经济持续发展。

6.5政策激励管理模式

优惠的政策是区域生态经济交错区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催化剂”。人类的许多经济行为的动机来自政策的激励。生态经济交错区土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环境污染的治理都应有相应的生态经济政策系统予以支持。不过,不同的区域,其政策系统应有所不同。

①本文系国家八·五社科攻关课题成果之一

标签:;  ;  ;  ;  ;  

生态经济交错带的土地开发与管理[1]_土地开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