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校在融媒时代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探索高校在融媒时代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探索高校在融媒时代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

刘晓楠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摘要: 时代在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更迭,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当今不同网络媒介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资源共享、信息共通的融媒体逐步成为引领信息时代浪潮的新型传播方式。面对媒介生态的变化以及市场对“全媒型”人才的需求,新闻教育改革成为必然。本文就高校在融媒时代下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做出简要探索。

关键词: 融媒时代;新闻传播人才;高校新闻教育

2018年9月17日,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了《关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 的意见》,它要求加强和改进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这就需要高校在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教育理念及方法上做出调整以达到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转变教学理念和方法

不管媒介环境如何变化,新闻传播者应具备基本的新闻素养不会变化。新闻工作者要具备对新闻事件进行客观公正报道的能力,树立求真的精神,能够对新闻本源进行正确把握。“院校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传统新闻理论就被全盘颠覆,无论媒介怎么发展进步,新闻学的核心理念永远不会改变,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对事实核实的态度、客观公正的报道等等,这些远比媒介技术的进步要重要得多。”[1]因此,院校在教学改革中,仍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正确的理论导向,要坚持培养学生对新闻事件及热点消息的敏锐觉察力及精准的判断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同时,院校有义务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人文关怀的新闻人,积极承担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传播的责任。其次,院校在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上应作出适当调整。新闻传播学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融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院校应当打破传统单一的理论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不断提升学生全方面的能力。“面对着激烈的竞争机制和残酷的淘汰机制,新闻传播学教育需要进一步打破专业壁垒,着力于融媒体人才的培养,打造学生的复合型能力。具体到新闻实务教学方面,需要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集采写编评摄于一体,既懂传统媒体,又懂新兴媒体,既有文字写作功底,又有图像制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在课程体系上,新闻传播学教育应该向“一专多能”方向靠拢。在开设基础学科及专业课程平台的同时,增设多样化的任意选修模块,让学生了解并熟悉新闻传播学科以外的学科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拓宽知识面,而且还能让学生提升思考问题的能力。这种课程体系契合了培养全面发展的新闻传播人才计划的要求。另外,在教学方式上,要求教师在对专业理论知识扎实掌握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新技术及前沿理论的营养,带给学生具有较强新鲜度的知识。在教学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加入对各类媒体应用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融媒体时代的敏锐度。

二、加强媒体教学及实践平台建设

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建立了院校协作式的融媒体教学实践平台,充分利用和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可视化的课堂呈现以及交互性的实践方式,使得更多媒体资源得以利用。4k 融媒体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媒体实践示范中心等平台的投入使用,进一步打破了学生与媒体的界限,让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媒体融合发展的态势。同时,院校还要沟通学界和业界的合作,积极聘请一批学界优秀的媒体人进行授课,对一些技术性较强的媒体实践操作进行面对面的解读,定期开展讲座交流会。此外,院校要积极构建校内外实践平台,让学生自主生产新闻作品。校内通过广播站、新媒体运营中心、官微官博的运营管理等给学生提供理论付诸实践的机会。校外通过报社、电视台、政企部门媒体运营平台等给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高校的新闻教学工作要立足教育实际、拓展实践空间,及时把握新闻传媒行业的发展动态。校内实践平台通过模拟新闻媒体的业务操作,帮助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校外实践平台则以真实的传媒行业生存现状加速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提高新闻专业学生就业优势,缩短就业适应周期。”[3]

服务特点:数据质量高,范围全,追溯历史久,远到1788年,数据有专家审核把关,在数据基础上,推出研究人员成果展示,主题/出版物跟踪、分析和可视化研究服务。全文指向ScienceDirect平台。

氮是烟草重要的品质元素,是烟草产量与品质形成的重要前提,过高或过低的施氮量,均不利于烟草形成一定的产量与较高的品质[10-12]。氮素供应不足,则烟株生长缓慢,叶片早衰,烤后烟叶薄且轻,烟碱含量低,香气差,刺激性不够;氮素供应过多,则烟株生长过旺,叶色浓绿,贪青晚熟,甚至形成“黑爆烟”,烤后烟碱含量过高,刺激性大,烟叶产量和品质下降[13-15]。

三、鼓励作品生产 加大奖励力度

作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生产新闻作品的能力。特别是如今的融媒时代,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够生产作品,还要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作品。不管时代怎样变化,媒介形态怎样发展,有故事、有内涵的作品一定是可以站得住脚的。因此,院校在学生作品生产方面要更加重视。一方面,院校要定期举行与专业相关的赛事比如校园记者节、优秀新闻评论员、微视频创作等为学生提供作品生产的机会;另一方面,对于生产出优秀作品的学生,院校要有相应的奖励措施。只有院校足够重视学生的作品生产能力,学生们才能更有劲头地投入,优秀的作品才会不断地涌现。

四、结束语

新闻传播事业是联系人民与国家、人民与社会的重要桥梁,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新闻传播事业焕然一新。它在为新闻传播事业提供技术支撑以及新力量注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尤其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因此,高校对新闻传播人的培养成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郭佳楠.融媒体时代新闻专业教育的“变”与“不变”[J].教育现代化,2018,5(41):74-75.

[2]吴惠凡.融媒体时代新闻务实教学的创新与思考[J].新闻知识,2017 (05):69-72.

[3]严励,张悦.融媒时代我国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新闻世界,2017 (11):86-90.

标签:;  ;  ;  ;  

探索高校在融媒时代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