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地位和作用的研究

我国职业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地位和作用的研究

李小卷[1]2014年在《社会组织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互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社会组织在国家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组织的成果最终取决于组织的人力资源,而人力资源的运用、管理、开发也取决于社会组织发展的维度,因此,对社会组织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的互动机理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的理论基础,认为对社会组织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的互动机理进行分析不仅需要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以及社会组织的相关理论进行归纳和总结,还需要将人力资本理论纳入考量,尤其需重视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之间的关系。其次,本文构建了基于社会组织的人力资源开发共享框架模型,认为人力资源开发主要通过社会组织的关系性维度、结构性维度和认知性维度来开展共享行为,只有增强内部信任和外部信任,加强社会组织网络的密度和强度,提升共同语言和共同愿景,才能更好地实现包含创新绩效、工作绩效和成员承诺在内的综合绩效。因此,应从提高社会组织的社会资本效益的视角出发,建立沟通机制、信任机制和激励机制,以更好地实现人力资源开发的贡献。第叁,本文针对社会组织引入的人力资源开发与优化进行了博弈分析,发现传统囚徒困境和雪堆博弈理论不适用于分析人力资源开发和优化,因此需在传统博弈模型中引入社会组织对人力资源开发和优化进行博弈分析,通过社会组织的信息传递促使博弈个体选择合作,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与优化。第四,本文在上述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广东省抽样调查数据基于SEM结构方程进一步实证研究了社会组织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组织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社会组织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组织创新都存在促进作用,而人力资源开发对组织创新也存在促进作用,验证了上述模型结论的正确性。第五,本文基于德国行业协会、新加坡志愿者组织以及美国慈善基金会的人力资源开发案例对不同现实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无论是哪种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都存在促进作用。最后,本文在前述规范研究和经验研究的基础上,借鉴社会组织与人力资源开发的现实模式,提出了关于社会组织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建议。一方面,社会组织领导者需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另一方面,相关学者也应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经验和模式;进而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找寻适合特定组织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许文全[2]2004年在《我国职业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地位和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理论研究已经历了40多年的历程,期间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产生了多门新兴交叉学科如教育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然而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论毕竟还很年轻,这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目前的理论体系还存在局限性,尤其是理论在不同国度、不同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文化背景的适应性存在较大问题。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如何将西方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创建具有中国特色,适合我国国情的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任重而道远。 本文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人力资源开发与职业教育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回答人力资源开发与职业教育关系的理论问题。文中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探索,分析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的要求,找出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与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重要策略,希望能引起社会和相关部门对职业教育发展严峻形势及其对经济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的广泛关注,对国家有关部门制订人力资源开发、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和政策等方面提供参考。

欧文福[3]2006年在《西南民族贫困地区的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文中研究说明西南民族地区是全国聚居民族最多的地区,而且各民族内部支系相对较为复杂,其复杂程度在全国少见。该地区“举世无双的自然——人文系统决定了西南民族发展的双重性,即经济的落后与文化的丰富”。制约西南民族贫困地区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是贫困问题,而问题的根源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在于该地区自然资源的贫乏,而在于对这些资源开发的技术水平及人力资源能力。所以,影响西南民族贫困地区发展的因素归根到底是人的因素,一切扶贫方式与手段的运用都须从根本上解决人的问题。为此,必须实现由以往主要依靠“外部输血式”扶贫发展模式,向注重以地区产业发展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的“内生造血式”开发新机制的根本转变,以发展适应地区经济社会民族文化等特殊性的产业为重心,以构建同地区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能力为根本,实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提升西南民族贫困地区人力资源能力水平,从而为西南民族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对东部发达地区的全面成功追赶提供持续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教育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教育是知识创新、管理和技术应用的主要驱力,也是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不仅如此,教育还是新产业得以创生、生长和发展的根本力量,这一点在知识经济时代和高新技术作为产业发展核心的当代,表现得至为突出与强烈。无论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还是提高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教育都具有独特的价值。从西南民族贫困地区的具体情况分析,发展教育是该地区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教育是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智力支撑;教育是西南民族贫困地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根本措施;教育是促进该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教育滞后是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出现较大差距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教育脱贫无疑是解决西南民族贫困地区发展滞后的根本途径。人力资源开发,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教育的功能,取决于教育水平及质量状况。 教育不是简单的为产业服务的工具,它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容否认的创造产业、催生产业、引领产业发展的巨大现实作用,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合格的一代新人进程中的独特作用是任何其他力量都无法替代的。而这诸方面作用的体现,使教育具有以往任何时代都不可比拟的重要价值。 基于该地区特殊性的认识,本文认为,在西南民族贫困地区教育发展中,必须改变完全照

毛德智[4]2006年在《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指根据农村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等现状,通过各种教育形式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政治法律修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并通过加强医疗保健等措施提高其身体素质,以协调其数量,提高其质量,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推动农村经济健康稳步发展。从资源结构看,我国资源的最大优势既不是物力资源,也不是自然资源,而是人力资源,尤其是农村人力资源。当前,在人力资源领域的相关研究较多,但涉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从经济学、社会学多角度系统研究这一问题的学术成果并不多见,本论文的选题正是以此为基本出发点的。 本论文共七章,从逻辑上可分为叁个部分,第一、第二和第叁章为总论部分,以理论分析为主。主要内容是概括性提出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思路与方法,在经验事实描述的基础上,对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进行历史考察与现状评价,并对美国、韩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模式与经验进行剖析,将其概括为“先发模式”和“后发模式”,据此提出了对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启示与借鉴。接下来第叁章系统构建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各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程度不尽相同,地区间有明显的差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程度基本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第四、五章为本论文的核心内容,详细阐述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问题,以及在当前市场化与国际化不断加速的社会进程中,从技术进步、体制改革、社会转型的角度探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农业教育是开发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实现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的重要手段,第六章对此进行了专项研究,通过美国、荷兰、日本等国家农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开发的经验借鉴,试图找到一条适合我国现状的农村职业技能开发之路。第七章为结论部分,在提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原则思路的基础上,从观念开发、教育性开发、制度性开发、迁移性开发、政策性开发等角度,系统探讨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本研究可能实现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叁个方面: 第一,通过对比较优势的综合分析,提出了我国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以及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本文认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充分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不仅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国际贸易比较利益,使静态比较优势得以实现。但从动态看,由于放弃了具备潜在动态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结果会由于工业化推进速度的迟缓及国际分工低级化和边缘化,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不利。为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探讨和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状况的分析,指出我国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并结合社会经

欧阳育良[5]2004年在《职业教育在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古老的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梦想的世纪;21世纪前20年——年轻的共和国追赶经济强国的关键时期。经验表明,世界历史上的每一次经济追赶都以人力资本的追赶为先导,能否在短时间内,实现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力资源的全面开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运用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和相关经济学、教育学理论,分析了职业教育的性质、经济功能及职业教育作用于经济发展的机理,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力资源开发与职业教育的关系;从培养劳动力职业道德和规范劳动力行为、提高人力资源的职业素质、提高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益和人力资源再开发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职业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功能和作用,形成了若干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新观点。通过对经济成功国家的比较研究,总结了国外职业教育参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本文运用大量的数据和第一手材料,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人力资源的现状等作了系统实证研究,并在些基础上,较深刻地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人力资源开发和职业教育叁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今后20年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职业教育是未来20年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的重要结论。本文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视角,在问卷调查、大量查阅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对我国职业教育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了我国职业教育不适应人力资源开发要求的若干问题,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职业教育参与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研究,阐明了职业教育参与人力资源开发应树立的观念,提出了富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陈洛[6]2003年在《中国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文中指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标志着中国现代化建设重心的西移。西部,包括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71.4%,有人口36447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8%。西部大开发,不仅对当前整个中国经济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且也将是中国民族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举措,是事关全局,举世瞩目的千秋伟业。西部大开发,既可以缩小中国日益凸现的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问题,特别是知识发展长期失衡问题,实现东西部经济的协调发展,又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整合全国各种资源优势,拓展全国经济的发展空间,真正使西部地区人民与东部地区人民一样,政治持续稳定,经济日益繁荣,生活共同富裕,社会不断进步。 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人,在于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人力和人才,因此,西部大开发的根本是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大开发的原动力,是实现西部现代化宏伟战略的基本措施,是推动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大开发的原动力,在理论上阐明知识经济时代对人力资源提出的新要求,强调人力资源是西部经济发展中的第一性资源,因此人力资源开发对西部大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应该放在优先开发的位置。筇二部分呈示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的背景,通过对西部人口数量、人口增长的各项指标和人口的年龄结构的详细分析,概括出西部人力资源的数量、素质特征和利用状况的基本态势。第叁部分着重介绍世界发达国家中的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和我国发达地区中的江苏、浙江、广东等省的人力资源开发经验,以及这些经验对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的启示。第四部分论述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足以教育促动人的素质渐进,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强化教育,达到西部人力资源素质的整体提高。第五部分论述以人力资源开发来推动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软”转移问题,提出了界定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观点及其证据;通过对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定性和数量分析,提出了发展西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就近转移和建立以政府为指导、市场为取向的协调机制,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流动的双轨途径。第六部分从未来人力、人才资源素质要求的角度出发,提出建立健全中长期人力资源开发机制的问题,着力论证促进人力资源数量中的长期均衡,大幅度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多层面引导人力资源流动、努力实现就业稳定和充分就业的经济发展目标;强调构建人力资源市场化体系,搞好人才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保证。 本论文建立在“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论基础上,建立在西部地区地域广差,自然资源丰富而人力资源厂发滞后的现状研究及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上,立意于论证“人力资源水平低下直接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西部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是一个从理论和实践中使西部地区化巨大的人口资源优势为人力资源优势,积极谋求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现实问题。论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西方经济学、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理论,人力资源理论、民族经济学理论和西部大开发理论为底蕴,以规范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统一的方法,即把宏观理论和微观研究相结合,共性分析和典型案例相比较,采用的也是祥实、最新、富有说服力的统计数据。论文通过对西部人力资源现状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观点和实践依据,初步构建起西部人力资源厂发研究的基本框架,在风格上既承袭了民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又延续了人力资源的研究方向,还拓展了传统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研究范围。本论文提出的关于如何将有价值的人的潜在能力通过必要的开发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其真正能起到推动西部地区社会和经济向前发展作用的观点,以及提出的关于有针性地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具体方法,显示出我国西部的区域性特点,可以作为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决策参考。

罗崇敏[7]2006年在《中国边政学新论》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试图探索广义边政学的思路和构架。在充分借鉴以往边政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立足现实实践,理性考察历史,面对未来发展的学术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边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进行系统研究,并突出边疆发展、边疆和谐和边疆安全这叁个重点。 本文在学习借鉴中,对边政学历史沿革进行梳理和反思,把边政学发展过程进行历史和逻辑性的归纳,提出边政学研究和发展的四个阶段,即:边疆史地研究阶段、边疆史治研究阶段、边疆民族研究阶段、边疆发展研究阶段。而四个研究阶段之间是相互交叉、相互融汇、相互促进的。在肯定以往边政学的积极贡献后,指出了以往边政学研究的特点是:诠释性强、政策性广、单一性多、狭义性明显、人本性不突出。对广义边政学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探索,提出广义边政学是关于边疆地区以人为本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管理和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国内陆地疆界内地区各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管理和发展。它具有六个特性:人本性、发展性、集成性、统筹性、和谐性、前瞻性。研究的逻辑起点和逻辑终点都是围绕这一思路展开的。广义边政学的主要范畴包括:边疆史地范畴、边疆政治范畴、边疆经济社会范畴。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边疆发展战略、边疆经济发展战略、边疆城市化演进、边疆新农村建设、边疆文化建设、边疆和谐社会构建、边疆治理方略、边疆安全建设等问题。 关于边疆发展战略。分析了边疆发展的基本特性和以往边疆发展战略的特点,提出加快边疆发展战略转变的思路。在探讨边疆发展战略的本质和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社会要素良性互动集成的边疆发展思路,即以人为核心要素、以梯度推进与中心辐射相结合的方式,形成社会要素良性互动、集成发展的思路。我们处在信息和知识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日趋加快。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与国外成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个系统。边疆地区的发展应以社会系统论思想为指导,探索良性互动集成发展的战略思路。边疆地区实施良性互动集成发展的战略思路,一个基本的要求是促进“叁个转变”和“五个良性互动”。“叁个转变”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农村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管理方式转变。“五个良性互动”是:经济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区域之间的

李坤梅[8]2007年在《西部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显着,我国能否在新的国际分工中争取主动,关键要素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基本素质。提高中国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将是本世纪的重大课题。落后的西部农村不仅严重制约着西部城市的发展,也不利于东部城市和农村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会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把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到2020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将再翻两番,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开拓创新人才。西部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为了推动西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好“叁农”问题,必须加大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尤其是加大西部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力度。因此,探索适合西部实际需要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素质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运用文献法和比较分析法,在查阅国内外大量职业教育与培训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研究西部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现存状况及问题,构建一种职业教育与培训“1-2-3-2-1”职教培训新体系,即一个切实的规划与管理体制、二个级别、叁个层次、两种形式、一个有效的监督和保障体系。所谓两个级别就是中职教育和职业培训,叁个层次就是农业技术劳动者、第叁产业服务劳动者和从事工业生产的技术人才,两种形式就是本地职业教育与培训和转移职业教育与培训。针对西部农村劳动力的现状,认为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的有机融合、集中培训与就地培训相结合,短期适应性培训与技术等级培训相结合、项目培训、县乡村网络化办学等本地教育与培训模式,以及东西部联合办学、外地务工外地培训、重点项目委托定向培养等转移教育与培训模式,是适合西部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要模式。最后,提出了实现新模式的主要途径,包括明确办学目标,创新办学思路;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完善多渠道投入体制,加大对农村职教的投资;加强职教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严格就业准入制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推广新型成人教育;建立完善的职教培训监督和保障体系。此模式既有现实的迫切需要性,又有一定的理论前瞻性。通过研究以期对西部职业教育与培训提供合理的政策建议,对促进西部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峻峰[9]2005年在《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文中指出用人力资源和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西部经济问题,是确定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根据和支撑点。从西部开发所处的时代背景看,人力资源开发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发展中最重要、最稀缺的资源。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表明,人力因素不仅可以克服物质资本和劳动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倾向,而且可以产生递增的收益,从而保证经济长期增长。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及世界各国在人力资源方面研究与实践活动等领域中的现有成果,充分吸收和借鉴包括劳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等在内的多学科相关研究成果和理论工具,针对西部地区这样一个特殊的区划,对其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讨。1. 本文结合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目标的测算,研究分析西部地区的资源禀赋条件以及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由此得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现阶段自然资源的赋藏程度与本地区经济增长有关系,但不存在必然联系的结论。此外,对西部地区资本供求现状的分析以及对未来资本需求的测算发现,资本不足和短缺且使用效益低下,构成了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因此,在资源和资本对西部地区长期经济增长形成制约的时候,我们应及时地把经济增长的着眼点引入到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之中。2. 本文提出了素质观的、能本观的人力资源概念,并通过界定人力资源存量的概念、构建人力资源存量的度量方法和数学计量模型,对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存量状况、配置状况、流动状况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低、结构不合理、人力资源存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低、劳动力流动性差、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缺乏构成了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状况的基本特征。 3.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本文从人力资源视角的教育观和教育价值观出发,通过对西部地区教育总体特征和教育投资及农村居民教育投资行为的考察与分析,指出西部地区各级各类教育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特别是广大山区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水平的低下直接影响了农民教育投资意愿与行为。提出教育的发展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力资源的最基本的来源,而落实教育投入的政策和措施是西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4.在职培训投资和健康投资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培训投资的成本—收益理论及西部地区在职培训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说明,西部地区正规的在职培训方式起步较晚,差距大,有效供需不足。因此,提高认识,改革现行的职业教育体制,调整教育结构,加大投入,通过制度创新,从根本上消除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供需矛盾。西部地区健康投资状况研究表明,西部地区健康投资明显不足,具体表现为人口健康水平低下、医疗保健服务能力不足、社会公共卫生设施条件差、健康环境条件相对恶劣。其真正的根源在于经济落后和贫困,关键在于如何打破西部地区贫穷和人口健康水平低下之间的恶性循环,使西部地区逐步走向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健康水平提高齐头并进的道路,然后进入更高一层的循环当中,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格局。 5.西部地区的贫困问题主要是少数民族的贫困问题。本文在研究分析各学者对“贫困”概念的不同认识和界定的基础上,提出把贫困地区,直观地理解成是生产力水平低下,温饱问题没有解决的地区,这只是贫困的表层形式而已,而真正的问题是少数地区科技、教育、卫生等方面的长期落后,这是贫困的实质,问题的根本所在。因此,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理性选择应该是依托人力资源开发反贫困。 6.制度、政策对人力资源在经济增长中促进作用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不同地区的比较研究表明,同等的人力资源存量水平,受不同政策、制度、市场开放程度的影响,其发挥的作用必然存在较大差异。在相近的政策、制度、市场开放程度的条件下,具有高质量人力资源的地区必将首先发展,而且能够达到快速发展。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以及对经济增长的促进程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取决于现行的制度和政策。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行制度的安排还存在着诸多缺陷。通过管理体制和制度改革,不断推动地区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推动地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最终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关键词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经济增长,存量

廖冬云[10]2012年在《高职教育视角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发展,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以及就业问题都面临着新的挑战,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是农村人力资源对教育所提出的全新要求,而高职院校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责无旁贷的承担着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大历史使命。据相关数据资料表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所招收的学生中,有80%左右的学生来自于农村,这部分学生顺其自然的成为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力量,应将其纳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范畴之中。因此,高职院校既要考虑农村人力资源如何开发的问题,同时也必须考虑如何站在高职教育的视角,培养适合农村发展的人才使这部分农村人力资源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来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过剩以及就业问题,为农村的发展培养大量大批的高技能人力资源,所以,通过研究高职教育视角下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问题对于社会、经济、农村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农村人力资源为研究对象,以怀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较为系统的阐述了高职教育视角下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所采取的途径。首先,通过对人力资源理论、人力资源开发理论、高职教育的相关理论等理论基础进行分析,明确了高职教育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其次,对怀化市的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同时指出了怀化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已取得的成效以及分析了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所采取的主要途径有哪些,然后也对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最后,通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参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经验与对我国的启示,提出了在高职教育视角下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几点对策与建议:一是要转变办学观念以及目标定位;二是要努力开展多形式多方面的职业培训;叁是政府要充分认识高职教育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地位;四是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社会组织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互动机理研究[D]. 李小卷. 武汉大学. 2014

[2]. 我国职业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地位和作用的研究[D]. 许文全.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4

[3]. 西南民族贫困地区的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D]. 欧文福. 西南大学. 2006

[4]. 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D]. 毛德智. 华中农业大学. 2006

[5]. 职业教育在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与对策研究[D]. 欧阳育良. 天津大学. 2004

[6]. 中国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 陈洛. 中央民族大学. 2003

[7]. 中国边政学新论[D]. 罗崇敏. 中央民族大学. 2006

[8]. 西部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研究[D]. 李坤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9]. 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D]. 峻峰. 中央民族大学. 2005

[10]. 高职教育视角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 廖冬云. 湖南农业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我国职业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地位和作用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