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刺络拔罐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论文_张秀丽

(句容市人民医院针灸科 江苏 句容 212400)

【摘要】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刺络拔罐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102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分为实验组(针刺+刺络拔罐,51例)和对照组(针刺+电针,51例),对比观察两组治疗后面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评价疗效。结果:经治疗,实验组治愈29例,显效17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96.08%)高于对照组(8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2,P<0.05)。结论:针刺结合刺络拔罐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效果确切,可有效促进患者面部神经功能恢复,改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 针灸治疗;刺络拔罐;周围性面瘫;急性期;董氏奇穴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4-0192-02

周围性面瘫指面神经运动纤维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以颜面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面肌瘫痪)为特征表现的疾病,又称特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以口角歪斜、流涎、不能挑眉、鼓腮漏气,或伴听觉改变、味觉减退、唾液分泌障碍等为主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外观形象及正常生活[1]。在中医学领域,周围性面瘫属“口僻”范畴,发病与营卫失调、脉络空虚、风邪侵入致经脉阻滞有关。我院近年以针刺联合刺络拔罐治疗本病取得理想效果,文章现择取102例患者为例进行分析探讨,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102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纳入标准:(1)临床检查确诊周围性面瘫,诊断符合《神经病学》相关标准;(2)首发病例,病程≤7d,急性期;(3)入院面神经功能分级(H-B分级)IV级及以下;(4)依从性良好;(5)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外伤性面瘫;(2)中枢性面瘫;(3)腮腺炎、中耳炎、后颅窝病变所致面瘫;(4)急性期接受过相关治疗。实验组(51例):男27例,女24例;年龄19~64岁,平均(44.8±10.7)岁;入院面神经功能分级(H-B分级)IV级21例,V级23例,VI级7例。对照组(51例):男26例,女25例;年龄18~66岁,平均(44.5±11.2)岁;H-B分级IV级22例,VI级23例,VI级6例。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针刺+刺络拔罐):取穴地仓、下关、四白、翳风(患侧)、董氏奇穴(三泉穴、侧三里穴、侧下三里穴,取用健侧),针刺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第1天和第7天,翳风穴、中泉穴,针刺加刺络拔罐治疗;第4天和第10天,翳风穴、侧三里穴针刺加刺络拔罐。

对照组(针刺+电针):取穴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迎香、颧髎、风池、合谷、牵正,常规电针加神灯照射,10次为1疗程。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以H-B分级评价两组治疗后面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量表依据面部大体观、静止及运动状态将神经功能分为六级,I级为正常,VI级为完全麻痹,分级越高,症状越重。本研究疗效评价参照文献拟定[2]。治愈:治疗后H-B评级 I级,面部所有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显效:治疗后H-B评级I~Ⅱ级,面部神经功能显著改善;有效:治疗后H-B评级Ⅲ级,面部神经功能好转,但仍可见挛缩及痉挛;无效:治疗后H-B评级无改变或下降。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标准差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针刺结合刺络拔罐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优于针刺联合电针,见表。

3.讨论

周围性面瘫多起病急骤,急性发病初期是治疗的关键时期,对预后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临床尚未完全明确本病发病机制,研究认为可能与自主神经不稳、病毒感染等因素所致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缺血水肿,使神经压迫引起轴突变性有关[3],因此,现代医学多选用神经营养药物、抗病毒药物、激素、血管扩张药物、光照、热透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炎症水肿,但效果欠理想。

中医无周围性面瘫病名,可归属“口癖”、“歪嘴风”范畴。中医理论认为,风属阳邪,易侵犯人体高位,而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时,风邪入侵头面部神经,使气血瘀滞、经脉失养,致肌肉迟缓不收,为本病发病病机。《灵枢?经筋》有著:“颊筋有寒,则急引颊口移,有热,则筋弛纵缓不收,故癖。”故治疗以补益气血、疏经通络为法。针灸温散寒邪、活血散瘀,治疗周围性面瘫历史悠久。本病早期病邪表浅,以浅刺平补平泻法早期针刺面部穴位,能促进正气恢复,帮助局部筋肉恢复濡养,从而疏通瘀阻、鼓邪外出。现代医学研究发现[4],针刺治疗能够刺激传入神经纤维及感受器,调节交感神经对应支配区域肌肉,改善局部血运及供氧量,从而促进神经水肿吸收,消除神经抑制,促进神经修复。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内热大,刺络拔罐是传统拔火罐与放血疗法的有机结合,本研究取翳风穴,董氏奇穴(三泉穴、侧三里穴、侧下三里穴)刺破血络,以火罐将淤血拔出,可发挥泻热消淤、祛邪通络、祛瘀生新的功效。现代研究发现[5],翳风穴处于面神经出颅处,适当放血能够促进血流加速和淋巴液循环,有助于局部炎性物质代谢与排出,从而扩张面神经出颅处血管,吸收并消除水肿,改善神经压迫。本次临床研究显示,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6.08%)明显高于对照组(82.35%),与金明卜[6]等人报道的治疗总有效率(97.14%)相近,肯定了针刺结合刺络拔罐治疗的作用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以此治疗面神经瘫痪时,由于刺络拔罐会损伤肌肤,有一定疼痛,应与患者做好沟通工作,并加强消毒,以预防并发症,确保治疗安全。

综上所述,针刺结合刺络拔罐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效果确切,可有效促进患者面部神经功能恢复,改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倪静敏,贺军.拔罐疗法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18,7(01):37-40.

[2]张晓霞,陆洪虎,黄丽萍,等.翳风穴刺络拔罐加针刺治疗急性期hunt面瘫疗效观察[J].现代中医药,2017,37(06):23-26.

[3]孙玲.浅谈周围性面瘫标本兼顾的治疗体会[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02):450-452.

[4]唐曦,殷坚,汤清平,等.面部走罐配合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30例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7,33(07):99-101.

[5]佘畅,钟欢,熊健,等.风池穴刺络拔罐配合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7,36(01):38-40.

[6]金明卜,徐萍,张叶熙,等.穴位针刺辅助刺络拔罐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疗效及对H-B分级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35(10):2667-2669.

论文作者:张秀丽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8月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4

标签:;  ;  ;  ;  ;  ;  ;  ;  

针刺结合刺络拔罐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论文_张秀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