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书馆与网络的文化竞争_数字图书馆论文

数字图书馆与网络的文化竞争_数字图书馆论文

数字图书馆与网络上的文化竞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数字图书馆论文,竞争论文,文化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G250.76

1 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随着Internet在世界范围的迅速发展,信息资源的全球性交流与共享正在变成现实。信息存贮和检索的地理界限已经被打破,所有人都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随意查询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数据、图表、文献等各种信息。Internet对传统图书馆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

关于数字图书馆的定义,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但大多数人认为,所谓数字图书馆,并不是空间意义上的“馆”,而是一种拥有多种媒体内容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它的存在方式是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数字化,并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方便、快捷地提供信息的服务机制。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变读者与用户的集中为信息和服务的集成[1]。以上的定义可以说是比较全面地涵盖了数字图书馆的各种主要功能和作用,但把数字图书馆说成是一种机制并不贴切。其实数字图书馆并不一定要有一个准确的、可以涵盖全部意义的定义,因为它早已超出了传统图书馆的界限。对于不同的使用对象来说,数字图书馆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功能,对数字图书馆的理解自然也就各不相同。如对于从事信息的收集、处理等工作的“数字图书馆员”来说,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机构”,他们在这一“机构”中只负责属于自己的一小部分信息集成与管理,各种软硬件设施只是他们顺利开展工作的条件;对于一些现代化的企业来说,数字图书馆更像是一种理想的宽带管理信息系统,它为企业提供了一种充分利用内部资源以及共享合作者资源的强大平台,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2 网络文化与数字图书馆

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会信息资源实现了全球的流动,这种流动的物质载体——架构计算机网络的硬件,又引起了人类社会生活、生产的根本性变革,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人类的整个生活方式,将因“家庭办公”、“全球快速、便捷的多媒体通信”等发生变化。这是网络技术所营造的一种新的、空间上的文化圈。由计算机网络技术营造的人类历史在意识形态及空间上的文化圈,就是“网络文化”。

随着数字化通信技术的发展,数字网络正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延伸和普及。以Internet为标志的网络文化正在全球兴起。网络文化中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贮和处理,按二进制编码后以比特为单位存储、传输,信息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随意分布和复制,这使得网络文化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 是开放和个性化文化。网络模糊了地域和空间的概念,文化中心正在被消解。如果不加干涉,任何国家和社会的文化都会全方位地开放。同时,中心的消失为个性的张扬提供了极大可能,典型的事例是个人出版,即个人在虚拟网络空间发表信息,如写书、办报、主持论坛等。

● 是平等参与的文化。网络将社会编织入平行扩张的网中,网络信息以比特为单位,易于存储和传递,降低了文化参与和信息获取的成本,使人人都可以平等参与。网络时代的文化,在参与上是垂直的——没有等级障碍,在交流上是平面的——可以随时自由地发表,在利用上则是低成本的——不是资本的运作。

● 是多元竞争的文化。网络使信息传播和表达渠道畅通无阻,因而包容了传统文明状态下所产生的一切文化因素,各种文化形式多元并存的必然结果是激烈的竞争。与网络文化相对应的是知识经济,由于智力因素成为网络时代商业利益的制约因素,网络文化所提供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的智力竞争。

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它的兴起促使传统图书馆必须向数字图书馆转变,以保持图书馆继续作为社会文化中心的地位。与传统图书馆一样,数字图书馆更应该体现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精髓,在一个机构、一个国家内部,应充分发扬自己的优良文化传统,在国际上应该充分吸取异种文化的优点,同时将自己的文化推向世界,这必然存在着竞争。

网络文化的上述特性,体现了数字化社会对信息共享和信息开放的根本要求,这种要求渗透到图书馆领域,促使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变。图书馆的存在是人类文化沉淀和积累的结果,它的性质和命运与文化变迁息息相关。人类社会从古典文化、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图书馆从古代藏书楼到近代图书馆、再到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过程。数字图书馆实际上就是伴随着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而产生的。但由于网络文化优劣混杂,且发展不均衡,这就使得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如何防止不良文化的入侵显得十分重要。

3 网络上的文化竞争

网络化作为信息时代的一个特征,对文化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产生于不同地域、民族、背景中的各种文化圈,由于地域、交通、传媒等多方限制,一般只能在其产生的环境中生长繁衍,即使在同一国家的同一地区,也会有千姿百态的文化内容、种类和形式。因缺少外部动力,这种文化的更新转变也必然会产生惰性,某些民间艺术的衰落,就是很好的例证。网络覆盖面广,为全球不同形态、模式的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的发展,将加速各种文化的相互吸收、融合,使各种文化在广泛传播中得到发展。网络的交流,将重新调动起文化发展与创新的潜能。

网络的发展将极大地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如今,利用网络欣赏全世界的优秀文化艺术节目,游遍世界一流的图书馆、展览馆、歌剧院,已经成为事实。

网络在为人类文化的传播与共享带来如此大的正面效应的同时,它对文化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不同的文化都想充分借助网络发展和弘扬自己,又要抵制其它不良文化的入侵,这就使得各种文化在网络上展开激烈的竞争。

这种竞争在形式上首先表现为语言文字上的竞争。由于欧美在意识与技术上占有优势,使得欧美文字在互联网世界中成为主流;而拥有使用人口最多的汉语,却因为本身与机器语言的不易兼容性或其它人为的原因,在默默地甘当配角,这无疑是与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相称的。发达国象通过网络向受众连续不断地传递文化信息,将其意识形态、价值理念强加于人,不可抗拒地影响受众对其的感受和价值判断。久而久之,会使人们对自己民族的自豪感、自尊心产生动摇。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是极其危险的[2]。

事实上,语言文字只是互联网上文化竞争的一小部分,或者说只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通过相应的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内容。真正的竞争是各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新兴文化的竞争,尤其以历史文化的竞争更为突出。由于大批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在互联网上建立了主页,国际间对历史文化的学术研究便直接、便捷地反映到读者面前。当前Internet上的历史类网站正在飞速增长,这些网站的内容并不只是介绍一般性的历史,还有一些专业性强、资料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而这些研究成果几乎全部反映着西方学术界的观点。可以说,互联网为西方文化的传播增添了翅膀,他们在网络上诠释世界各国的历史与文化,告诉世人世界历史是什么样的。

应当承认,西方学者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有其独特的视角和重要的参考意义。通过互联网上的交流,也为我国学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但勿庸置疑,在西方思想文化界,西方中心论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西方学者对它国历史文化的许多研究结论往往是从自己的思想文化出发的,并不一定客观。他们的结论不仅影响着西方政界和那里的人民,而且也影响着我国的许多学者。互联网上历史文化站点的迅速增加已经引发了一场潜在的文化之争。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在世界上有着独特的魅力与影响,世界各国人民都有着强烈的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愿望。弘扬中国历史文化,互联网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在互联网上介绍中国历史文化的工作本来应该由我们中国人来做,但事实上现在许多工作都是由外国人在做。其中有很多内容是于事实不相符的,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歪曲,由此对人们产生的误导和偏见将难以在短时间内纠正过来。这提醒我们,在开放性很强的互联网上,应该有我们自己的历史文化网站,应该有中国学者的声音,也应该让国外一般民众通过互联网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让国外的学者和研究人员从互联网上获取并引用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

在抵制不良文化、信息垃圾的入侵,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强调创新和发展,是网络时代给我们提出的新课题。正是基于此种考虑,我国政府加快了中文信息网络的建设。其中广为人知的“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就是直接由政府投资的大型中文信息网络化工程之一。

4 建设数字化图书馆,迎接网络文化竞争

互联网上激烈的文化竞争,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而数字图书馆建设在网络文化竞争中则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首先,要制定出宣传中国历史文化的战略规划。江泽民总书记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指出:“从历史文化来了解和认识中国是一个重要的视角。”他还指出:“在文化上要积极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应该是研究和宣传中国历史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我国的研究机构应按照这一指导思想,以人文学术研究为基础,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从专业交流、应用、普及和宣传等层次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建设当代社会主义文化。

其次,要加强对历史文化等人文学科的扶持。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贸易全球化的发展,研究中国历史文化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性将会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越来越显现出来。经济贸易可以实现全球化,科学技术也可以遵循世界共同标准,但民族文化却必须在世界交流中保持着民族特色。对此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从中华民族未来兴衰的角度认清加强人文学科研究的重要意义[3]。

面对网络上的文化竞争,真正要做到以上几点,大力加强网上资源建设是必由之路。我国一直存在着重联网轻资源建设的意识。我国的图书馆不少,各类网络也建了不少,但缺乏吸引用户的内容,资源建设远远落后于基础设施的发展。信息化建设就如“路、车、货”三者互动的关系:宽带互联网好比是“路”,信息资源好比是“货”,而“车”要靠我们去选择和开发,这就是软件工具,三者缺一不可。路要通,车要好,货要丰富,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流通顺畅的市场。现在,中国电信拥有全国绝大部分带宽,同时我国的有线电视网作为一种宽带网也进入了千家万户,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解决信息服务的传输问题;同时,国家“863计划”每年也都有一批科研成果可以用来“造车”,科研机构开发出的好的软件也可以有条件地为我所用;至于“货”的质量和数量,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另一方面要挖掘历史资源潜力,中国几千年传统文明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库。

数字图书馆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作为下一代因特网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它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因特网上信息分散不便使用的现状。通俗地说,数字图书馆是没有时空限制的、便于使用的、超大规模的知识中心。

数字图书馆也是计算能力和通信能力飞速发展的产物,在理论上,计算和通信能力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所以,数字化信息可以海量存储、自然流动、随意检索,而以英文因特网为中心的数字信息资源凭借这一优势增强了欧美的文化霸权。如果不改变这一状况,在文化上就要为别国所控制。事实上,中文不仅在使用人数上远远超过英文,而且在合作范围上也不仅限于中国大陆地区。建立独立自主的中文信息网,不仅可以将华夏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向世界展示,还可以让全世界的华人以最熟悉、最亲切的文字方式了解祖国,这对加深相互了解,增进民族团结、弘扬民族文化、加快祖国统一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要加速建立中国历史文化站点,除中文版外,还应该有英文版,以便让世界各国人民通过互联网了解中国。

众所周知,尽管汉语方言众多,发音也千差万别,但汉字却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使得中文信息网在交流上具有先天的优势,它拥有一个非常庞大的潜在的受众群体,在中国大力加强建设数字图书馆,其意义和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中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将极大地改变目前互联网上中文信息匮乏的状况,它的建成不仅会使我国拥有迎接网络时代参与国际竞争的坚实文化保障系统,而且为21世纪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充足的信息流通环境。

标签:;  ;  ;  

数字图书馆与网络的文化竞争_数字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