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院校小班与会计专业研讨会教学模式研究&基于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_会计论文

财经院校会计专业小班型、研讨式教学模式研究——基于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班论文,统计分析论文,会计专业论文,调查问卷论文,院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市场的开放竞争,对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及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决定了高等学校对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培养模式必须有一个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准确定位。会计学作为一门集专业性、适用性和综合性于一体的学科,在高等学校培养模式中不仅要充分发挥理论教学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作用,还要考虑到对学生岗位实际操作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小班型、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推广成为其中的关键。

一、小班型、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小班化教学现状

从国际上看,小班化教学(Class Size Reduction,CSR)是20世纪后半期以来欧美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中美国的小班化教学研究和实践最为深入和典型。从理论层面看,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学者Glass和Smith[1]较早开展了对小班化教学与学生学业成绩关系的相关专题研究。通过对这些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班级规模所做的100多项比较,他们发现,随着班级规模扩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在降低,使学生学业成绩收益最佳的班级规模应该是20人以下。1989年,Slavin[2]采用最佳证据综合法(Best Evidence Synthesis Strategy),对符合以下三种具体标准的实验研究进行了分析:缩减班级规模研究的持续时间至少在1年以上;学生人数低于20人的班级与特别大的班级之间相比较;大小班级的学生能够相互比较。研究发现,降低班级规模对于那些今后不再有小班学习经验的学生而言,具有很小的正面影响。从实践层面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各地开展了一系列小班化教学改革实践,比较有代表意义的包括田纳西州的Student Teacher Achievement Ratio(STAR)项目,威斯康星州的Student Achievement Guarantee in Education(SAGE)项目和加利福尼亚州的Class Size Reduction(CSR)项目,这些实践项目积极有效地推动了美国联邦政府小班化教学改革的全面启动。21世纪以来,美国联邦政府拨巨款推行小班计划,招聘更多优秀合格的教师。现在,几乎所有州都加入了这个行列。美国政府此举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通过实施小班计划提高和改善办学失败学校的教育质量,改变薄弱的学校面貌,使处境不利的学生提高学业成绩,获得学业成功,从而达到整体优异[3]。

从国内看,我国的小班化教育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北京、上海试点为界线分为两大时期,在前一阶段还没有兴起大规模小班化教育改革的情况下,相关研究也几乎处于空白状态。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简单地、事实性地介绍西方尤其是美国的研究成果。许明和周景铭[4]对美国学者Glass和Smith的研究,以及田纳西州小班化教育改革“师生比率成绩计划”(STAR)进行了扼要的介绍。20世纪90年代中期,冯建华[5]依据时间顺序把国外已有的小班化教育研究作了划分,并从最早对班级规模与学生成绩关系进行实证性研究的Rice,逐一介绍到20世纪90年代对这一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罗宾逊。对于财经类院校的小班教学研究,贝洪俊[6]提出,小班上课通过讨论有效地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语言表达和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

2.研讨式教学现状

研讨式教学法源于德国大学,在西方发达国家高等学校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和讨论问题的机会。研讨式教学法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被提出并引起广泛关注。郭汉民[7]认为研讨式即研究讨论式,研究与讨论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它不是如何上好一堂课的方法,而是贯穿于一门课程始终的方法。他还针对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将教学方法和研究讨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进行大胆突破创新,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研讨式五步教学法”。曾宪皆[8]认为,研讨式教学是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来获取知识和强化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李年终[9]从内涵、特色、意义及有待研究的问题等四个方面对研讨式教学进行了研究。郭培俊和龚洪胜[10]给出了研讨式教学的定义,对教学过程提炼出“设、索、议、验、结”五个环节。马瑞燕等提出了改进群体研讨式教学法的具体步骤。胡新宇和谭运进总结了研讨式教学模式在教学方面的五个转变。黄世虎[11]探讨了研讨式教学的基本理念和实践模式,认为研讨式教学模式必须体现现代教学理念的基本精神。

二、财经类院校小班型、研讨式教学模式的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均以纸质问卷形式进行,发出问卷总数810份,回收问卷总数774份,问卷回收率95.6%。本次调查的对象包括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的普通班学生、实验班学生以及教师,而实验班是现有实施小班型、研讨式教学模式的班级代表。具体问卷收发情况如表1所示。

本文中的问卷1、问卷2和问卷3分别代表普通班问卷、实验班问卷和教师问卷。从问卷广度来看,本次调查基本能够代表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师生的意见。

1.认知层面的调查分析

(1)关于师生对小班型、研讨式教学模式态度的调查分析。在财经类院校积极推行小班型、研讨式教学模式以来,其在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工作效率等方面的作用逐渐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对尚未进行试点的会计专业普通班学生的调查显示,会计专业66.3%的学生对小班型、研讨式教学模式持十分欢迎态度,但也有近29.9%的学生对这种模式持无所谓态度,甚至有2.5%的学生不赞同采用该教学模式,主要原因是会计专业小班型、研讨式教学模式在实施中流于形式,导致一些学生对这一模式的实施效果心生疑虑;在对教师的调查中,情况也基本一致。

(2)关于师生对小班型、研讨式教学模式作用认识的调查分析。根据实验班的调查结果,多数实验班学生认为小班型、研讨式教学模式对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加强逻辑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均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难发现,37.2%的实验班学生对小班型、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持不乐观态度。

2.制度层面的调查分析

(1)关于班级规模的调查分析。班级规模是关乎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学校环境因素。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班级规模并不理想,具体包括以下三点:其一,班级规模普遍偏大,根据教师问卷的统计结果,仅有3.0%的教师所授课的班级人数在30人以下,48.5%的教师所授课的班级人数为30~60人,48.5%的教师所授课的班级人数达到60人以上,且其中有21.2%已达到了90人以上。其二,普通班班级规模较实验班大,虽然普通班和实验班的班级规模均以30~60人为主,但普通班60人以上的班级占19.6%,90人以上班额的占2.3%,而实验班的人数均在60人以下。其三,实验班班级规模不符合小班型、研讨式教学模式的要求,30人以下的班级只占46%,不到调查总数的1/2。

同时,对普通班学生的一项关于“理想班级规模”的调查结果显示,72.1%的学生认为30人以下的班级规模较为理想。由此可见,学生对目前的班级规模较为不满。

(2)关于教学方式的调查分析。从表2可见,普通班和实验班课堂上均以教师为主,授课方式以讲解为主,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很少被采用。相比普通班,实验班“以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所占比重较低,为50.2%,说明实验班在授课形式上进行了积极改革。

(3)关于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会计专业教学内容主要建立了以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和会计理论等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然而,并不是每门课程都适合采用小班型、研讨式这一教学模式。根据对小班型、研讨式教学模式适合课程的调查,基础会计、会计信息系统等这类基础专业课程不太适合小班型、研讨式教学模式,而对于高级财务会计、会计理论研究和财务报表分析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则更适合采用小班型、研讨式教学模式,如表3所示。

(4)关于考核方式的调查分析。会计专业课程具有应用性强的特性,笔试只是一个主要方面,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因此,在学生成绩考核过程中,如果把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水平较为片面。根据表4的调查结果,学生较认同的考核方式包括30%平时成绩+70%期末考试成绩、20%平时成绩+30%期中成绩+50%期末成绩以及期末考核案例成果和论文这三种课程考核方式。所以,在考核时如果能将考试成绩与平时回答问题、作业完成情况、案例讨论分析以及团队合作情况等结合起来,并科学设计其比例,会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师生层面的调查分析

(1)关于教师角色的调查分析。根据表5所示的调查结果,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认为教师应该是引导者,而不只是讲授者,还有学生认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合作者。这不禁引起我们的深思,传道授业解惑乃教师的天职,一方面教师要用科学的方法教授知识;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关于师资力量的调查分析。小班型、研讨式教学模式已在多个院校得到实践,教师已基本了解该模式的要求。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为了能更好地胜任小班型、研讨式教学,63.6%的教师认为需要专门的业务培训,且有18.2%的教师认为非常需要培训,说明目前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还不能完全满足小班型、研讨式教学模式的要求。

(3)关于师生互动的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普通班学生“被动听课、记笔记”比例为68.1%,只有23.5%的学生愿意与老师积极互动,且愿意主动举手提问者仅有7.5%;虽然实验班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较普通班有所改善,但仍有59.2%的学生只是被动听课、记笔记;从对教师的调查结果中,这一点也得到了证实。这说明,多年来传统的教育思想偏重于知识传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授课方式以讲授知识为主,并尽量忠实于课本,忽视了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自身的能力培养,使学生的学习成了被动的、吸纳的过程,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查问卷中关于师生互动态度的统计结果显示,普通班学生中认为师生互动重要的占56.3%,认为师生互动非常重要的占30.2%;实验班学生的调查结果较普通班更能体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同时,根据调查结果(见表6所示),师生较为喜欢的互动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之间讨论;二是在课下师生面对面讨论问题。无论普通班还是实验班学生,对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实现师生多维互动的方式支持较少。

另外,调查发现,实验班学生中认为小班型、研讨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师生互动的占96.7%。但是,目前实验班学生的课堂表现并不太理想,根据调查结果,课堂上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仅占16%,而76.7%的学生只在老师点名的情况下才回答问题,7.3%的学生甚至根本不想理会老师的提问或干脆躲避。

4.实施关键的统计分析

调查发现(如表7所示),教师和学生一致认为小班型、研讨式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在于师资力量的支持、正确的教学引导以及学生的积极配合,而对网络平台的支持甚少。这表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将教师的引导作用置于小班型、研讨式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对于师生互动这一环节关注较少,并没有认识到网络交流平台对该模式的实施所起的重要作用。

三、财经类院校小班型、研讨式教学模式改革面临的关键问题

1.班级规模过大

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七成以上的学生希望缩减班级规模至30人以下;在对教师问卷的调查中,这一比例也将近五成。可见,班级规模过大是小班型、研讨式教学模式改革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会计专业小班化面临的挑战之一是班级规模的缩减:首先,由于小班化教育的推广实施往往与教育经费直接挂钩,导致现阶段的班级规模缩减无法在所有会计专业学生中实施。其次,班级规模的大小以及教学设施的配备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校的师资水平。教育资源总体不足、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是限制班级规模缩减的另一重要因素。最后,在研讨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将成为课堂主力军,进行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但大班额现象的普遍存在,导致小班型、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推进很难进行。因此,控制班级规模、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是小班化、研讨式教学改革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2.教学模式单一

在对教学方式的调查中,笔者发现,财经院校会计专业目前的授课方式依然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师生之间互动较少,学生多数时间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自主参与的兴趣,这种情况在普通班的教学中尤为普遍。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桎梏,很多学生依然习惯于被动听课,自主的思考与学习的能力与意识较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小班型、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推进。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实验班课程体系中的会计学原理已基本采用了小班型、研讨式教学模式,为小班型、研讨式教学模式在其他科目的实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要求。调查结果显示,多数教师及学生认为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对于高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管理和财务报表分析这一类具有极高实践性的课程更适合采用小班型、研讨式教学模式。而这些学科在小班型、研讨式教学模式下的开展,则是建立在学生具备一定的会计专业基础以及对经济理论、管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各门类知识的整合之上。因此,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以及增强学习内容的广泛性也是推进小班型、研讨式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12]。

3.考核制度有待调整

现有的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仍以学生应试能力作为最重要的考核标准。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考核应加大实践操作能力在学生课业中所占的比重。调查结果显示,现有考试制度中存在以下的问题:第一,“重记忆,轻能力”。以卷面成绩为主的考核制度,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调动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考评机制。第二,“重笔试,轻实践”。笔试考试不能全面检测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无法检测学生运用现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重结果,轻过程”。在对学生的业绩评价中,尽管现有考试模式中已经将平时表现纳入了最终考核范畴,但平时成绩考核所占比重相对较低,学生对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及期末考试。考核制度上的弊病,直接导致学生平时的学习重心更倾向于理论学习与记忆,忽视创新式思维,这些情况的存在不利于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限制了小班型、研讨式教学的改革进程。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同将考试成绩与平时回答问题、作业完成情况、案例讨论分析以及团队合作情况等综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的考核制度。

4.专业教师的筛选和配备

实行小班型、研讨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一,在专业知识方面,要求教师全面深入掌握会计专业各科的基础知识,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体系,掌握本专业相关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其二,在教学能力方面,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合理安排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热情。其三,在实践能力方面,教师应多关注时事热点,收集相关案例资料,深入调研,增强自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小班型、研讨式教学的专业教师的筛选、配备和考核制度更需完善,不能流于形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已经实行了小班型、研讨式教学的班级,虽在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做出了一些研究和探索,但因有些教师较难适应,某些课程往往还是会回到大班型教学,这难免使小班型、研讨式教学流于形式。因此,如何选择符合要求且胜任的优秀专业教师是保证小班型、研讨式教学得到真正实施的基本条件之一。

5.学生综合能力的着重培养

小班型、研讨式教学为培养较高综合素质的学生提供了较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及教育资源。然而,现有的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小班型、研讨式教学并没有完全发挥该教育模式的优势,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待提高。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不难看出,学生们都期望能再缩小班级规模,期望能够在小班型、研讨式教学环境下学习,但目前正处于小班型、研讨式教育教学环境下的学生并没有转换原来的学习方式,大部分学生仍然偏向于被动学习,并非主动与老师积极配合。不仅如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只关注学校安排科目的学习,对于其他通用技能、相关知识的关注度不高,主动进行专业创新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在实施小班型、研讨式教学过程中,应当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发现与挖掘个人优势和潜能,积极主动地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培养创新能力。

6.师生互动教学的推广

就目前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小班型、研讨式教学的实际情况看,师生双方在互动过程中仍然不能以完全自由、平等、自主和全面发展的主体而存在,实际上是一种被异化了的形式化互动。现有的实验班小班型、研讨式教学在课堂互动方面能够更多地保证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从开始的紧张应对慢慢地转变为自主适应,但课后互动方面却不够完善。根据调查问卷结果,教师在课后互动方面着力于学生之间的互动,从配合修改与完善习题答案到角色扮演与分组讨论,能够调动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但忽略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另外,小班型、研讨式教学对于网络交流平台的运用非常欠缺,学生和教师都没有完全重视网络交流平台。不仅如此,部分高校还没有意识到网络交流平台在研讨式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未着手大力建设网络交流平台。因此,如何在小班型、研讨式教学中普及网络交流平台也是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推行小班型、研讨式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标签:;  ;  ;  ;  ;  

财经类院校小班与会计专业研讨会教学模式研究&基于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_会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