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与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展望_台当局论文

香港回归与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展望_台当局论文

香港回归与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峡两岸论文,经贸关系论文,香港回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胜利。它将是世纪之交世界上最重大、最引人关注的事件之一。可以预见,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是巨大的,其影响是深远的。这里,笔者仅从经济的角度,就香港回归中国对两岸、对大陆与台港澳经贸关系的影响及其发展前景,作一探索。

香港回归与港台经贸关系

香港作为国际贸易、金融、航远中心,历来与台湾保持着较为密切的经贸关系。当前,由于台湾当局仍然拒绝“三通”,只允许两岸进行间接的经贸往来,台商投资大陆必须通过第三地进行,两岸间的贸易也必须通过第三地。这“第三地”主要是香港。这样,香港就成为两岸发展经贸关系的桥梁和中介,港台经贸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1993年,台湾是香港第三大进口地,第七大出口市场和第五大转口地;香港则是台湾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贸易伙伴。金融方面,迄今已有超过七家台资银行在香港设立分行及办事处,随着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越来越重要,台湾的证券界近年也有进军香港的举动。据估计,当前与大陆有贸易往来的台商中,有38%在香港接单,50%在香港进行中转作业,20%在香港融通资金。

问题在于,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后,港台的经贸关系是否会发生变化?概括地说,既有变化,又没有变化。说有变化,因为,香港在回归前是处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台湾和香港的关系是台湾和英国殖民当局的关系,这种关系反映在港台经贸关系上,不能不具有一些特点。而在香港回归中国后,香港是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这时台湾和香港的关系,是台湾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关系,是海峡两岸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两岸还没有实现统一,所以台港间关系又是两岸关系的特殊组成部分。说没有变化,因为,香港作为自由港欢迎各国各地区与香港自由发展贸易,到香港自由投资。回归后的香港作为自由港地位不会改变,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同样欢迎台湾与香港发展经贸关系,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如果有变,那就是今天在这种经贸活动中不应带有政治色彩,如出现“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以及“台独”之类的东西。对此,广大台商当能理解。

有人认为,两岸一旦实现“三通”,香港的作用将会降低,这势必影响香港经济的发展,从而影响港台经贸关系。实现两岸“三通”,这是大陆的一贯主张,但遭到台湾当局的拒绝,这不仅给两岸交往造成很大困难,而且深受其害损失最大的是台湾工商界。事实上,两岸民间交往的实践,早已突破了台湾当局的禁令,在不同程度上已经实现了“三通”,只是“非法”而已。再说,今年中国恢复行使主权后,台港之间就已直接“三通”,这可说是实现两岸“三通”的一个突破,台湾当局再想继续禁止也难乎其难了。但是,从目前一些迹象看,台湾当局出于“安全”考虑,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同意正式全面开放两岸“三通”,因此,香港的原有作用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不会有何变化,大陆与台湾之间的经贸往来还要通过香港。但是,这时两岸经香港的经贸往来已是直接的而不是间接的。就是将来两岸实现了“三通”,只要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远中心的地位不变,自有经济制度不变,加上香港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服务设施,香港经济的发展以及港台经贸关系就不会受到多大影响。

最近有传闻,由于香港回归祖国在即,有些已在香港投资的台商想从香港撤出投资,也有的想把注册地改为其他国家。如果从在商言商的角度看,资本从一地撤出转到另一地去,或者改变注册地,这完全是一种正常的商业活动,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这种商业活动是出于某种政治原因,如怕“九七”后在港台商会受到歧视,他们的正当权益会受到损害,那么,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也缺乏根据。而事实恰恰相反。1995年6月,国务院副总理兼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主任钱其琛宣布了大陆关于处理“九七”后香港涉台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政策。这些基本原则和政策,有利于“九七”后港台两地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保持现有的各种民间交流交往关系,包括经济文化交流、航运交通和人员往来。其中第二条明确指出:“鼓励、欢迎台湾居民和台湾各类资本到香港从事投资、贸易和其他工商活动,台湾居民和台湾各类资本在香港的正当权益依法受到保护。”1995年,江泽民在春节重要讲话中指出,不要因政治分歧去影响和干扰两岸的经济合作。这些政策宣示对于港台间的经贸关系同样是适用的。对于上述传闻,有不同议论。有人认为,传闻仅仅是传闻而已,不一定见诸行动;也有人说,传闻者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另有所图;也有人出于好意,奉劝那些确想撤资的台商要看到“九七”后香港发展前景,要三思而后行,切勿贸然决断。

据台湾报纸报道,台湾当局为避免“九七”后在经济上过分依赖香港,打算在第三地建立一个基地,作为转运中心。笔者认为,如果这样做有利于台湾经贸的发展,并为台商所接受,那不是不可行的。但是,如果单纯出自政治考虑,强行这样做,则是不可取的。至于有人想以这第三地如金门代替香港的地位,则难免有不自量力之嫌。

展望“九七”后港台经贸关系发展的前景,笔者持乐观态度,这是基于以下这些考虑:一,“九七”后大陆对台政策包括经贸政策,如上所述,是可信的,是不会改变的,而且,就是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之后,这一政策也是不会改变的。二,就香港的投资环境看,土地价格昂贵,劳动费用较高,是其不利的一面;另一方面,香港的得天独厚的自由港地位、免税制度、完善的基础设施、优良的通讯网络、周到的服务体系,以及健全的法制,等等,像这样良好的投资环境,在世界上是不可多得的,对投资者不能不具有极大吸引力。香港的有利投资环境,即使将来两岸一旦实现了“三通”,对台商同样是有吸引力的。三,香港今天的经济繁荣是靠香港人自己拼搏出来的,在挣脱了英国殖民枷锁之后,实行港人治港,香港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将空前高涨,加上内地的强有力的支持,香港经济无疑会继续保持繁荣,而且会越来越好。香港的经济繁荣当会有利于港台经贸关系的发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在《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香港回归中国,将会令全世界受惠。对此,作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台湾,当不会例外。

香港回归与香港内地经贸关系

香港回归更加密切了香港与内地互补互利的经贸关系,这必然有利于促进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

香港与内地的关系,特别是经贸关系,可说是唇齿相依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香港与内地的经贸关系,更加紧密,息息相关。

一、在外贸方面。1978至1995年,香港对外贸易增长了23.24倍,同期内地与香港的双边贸易增长了90.02倍。双边贸易占香港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1978年是9.27%,1995年上升为34.81%。现在,内地与香港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内地是香港最大的进口来源地,最大的转口市场和占一、二位的香港产品出口市场。虽然,随着内地直接出口能力的增强和港口建设的发展,近年来内地对香港转口港的利用有所减少,但是,在今后一段较长时期内,香港的独特地位是其他任何地区无法取代的。

二、在投资方面。港商是内地对外开放以来最大的外来投资者。1979至1995年,香港在内地投资778亿美元,占内地外资的57.6%。近年来港商投资内地出现一些特点,即转向以大中型项目为主,逐步向整个沿海和内地发展,并开始扩大到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港商的投资在缓解内地资金短缺、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内地经济发展、推动内地与世界经济接轨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在融资方面。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业高度发达,资本市场十分活跃。内地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迫切需要资金,香港就成为内地对外融资的主要基地。除了吸引港商到内地投资外,内地企业还通过香港金融市场债权与债务方式,解决建设资金不足问题。资料表明,1979至1995年间,香港三级金融机构对内地的债权与债务总额平均每年增加三四成,截至1995年底已超过5000亿港元。此外,香港股票市场是内地向全球筹集资金的重要场所。

四、在参与内地基本建设等方面。内地在一些大规模的基本建设项目如核电站、高速公路、港口建设等方面都吸引港商来投资。由于港商在这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并了解国际市场最新动态,可帮助内地少走弯路。香港现代化的资讯和研究网络,为内地企业引进技术和设备提供了方便,而香港拥有庞大的国际展销和市硜网络,则有助于内地产品走向世界。香港地方不大,但经济能量很大,所以对内地经济特别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开放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辐射和推动作用。这在珠江三角洲表现得最为明显,在这一地区为港商投资企业做工的劳动力达400多万人。

上述香港与内地之间休戚与共、互补互利的经济关系,在“九七”后是否会有什么变化呢?香港回归后,实行一国两制。作为一国,香港与内地的经贸已是一个国家内部的事,彼此取长补短,共同促进,为国家富强而努力;作为两制,香港又不同于内地,它是独立的关税地区,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所以,内地与香港之间的经贸关系,仍按对外关系来处理。

有人对中国政府的“一国两制”政策,心存疑虑。人们都还记得,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初期,在香港曾刮起一股“移民风”和“撤资风”。据报纸披露,那时每年都有五六万人移居海外,其中不乏工商界人士。但这几年情况却大不相同,已出现回流现象,1995年每百名移民中就有60人返港工作,比1990年高出近九倍,而同期移居海外的人数却比上一年减少20%多。1997年上半年将会形成港人回流的高潮。在港人回流的同时,一些外商则争先恐后地来港投资,形成投资热。报载,1996年10月美国南方电力国际有限公司斥资210亿港元收购香港亚洲电力有限公司股权,被视为“外资在港投资的信心指数”。1996年继上百亿美元外资大举进入香港股市和楼市后,外国公司纷纷在港成立地区总部和地区办事处。多数在港德国公司表示,“九七”后将增加在港投资。大批外商纷纷拥至香港,不是为了别的,而是因为他们坚信:“庞大的中国市场充满了商业机会”。今天,香港沉寂多年的房地产市场再度活跃,股市状况看好,经济持续平稳增长。正如港英政府一位官员所说:“香港的情况已越来越好,处处都呈现着对香港经济前景充满信心的景象。”这是我们分析香港与内地经贸关系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即内地经济状况又是如何呢?1997年是香港回归祖国的第一年,也是内地开始实施“九五”计划和十五年远景规划的第二年。这不仅对大陆经济的发展很重要,而且对香港、对香港与内地经贸关系的发展也很重要。根据这一计划和规划,到2000年,内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将达到小康水平;到201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将比2000年再翻一番,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在未来的这十三年,是内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在这期间,对内地来说,无论是扩大对外贸易,加强对外部世界的联系,还是引进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等方面,香港都将继续发挥中介作用。随着“九七”后香港经济的日益繁荣,香港国际经济中心地位的日益加强,特别是随着内地的日益富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内地许多企业将利用香港回归所带来的商业机会继续到香港投资。这样,两地在产业、贸易、金融、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合作,都将日益加强。还要看到,香港与内地的经贸关系在“九七”前主要是通过民间进行的,“九七”后则由政府起主导作用,这也有利于加强两地的经贸合作。由此可见,有人对“九七”后香港与内地经贸关系能否继续发展,忧心忡忡,是没有必要的。

香港回归与两岸经贸关系

近十几年来,两岸经贸关系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曲折发展过程,目前则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与过去不同的一些特点,突出的是发展快、规模大、竞争激烈。

首先是发展快。据外经贸部提供的数字,1995年两岸贸易发展迅速,两岸贸易总额为178.8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9.5%。1996年1月到12月两岸贸易总额为189.8亿美元,其中大陆自台湾进口总额为161.8亿美元,对台湾的出口额为28亿美元。到去年12月为止,累计两岸贸易总额为965.7亿美元,其中大陆自台湾进口总额为817.9亿美元,对台湾的出口总额为147.8亿美元。台湾对大陆的贸易顺差为670.1亿美元。大陆已取代美国成为台湾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地。

两岸间贸易的发展源于台商在大陆投资的增长。据外经贸部提供的数字,1995年台商在大陆投资达4778项,协议金额为57.77亿美元,实际投入金额为30.04亿美元。去年1月到12月,投资项目为3184个,协议金额为51.4亿美元,实际投入金额为34.75亿美元。到去年12月为止,累计投资项目为35000个,协议金额353.22亿美元,实际投入资金150.6亿美元。目前台商在大陆投资已超过美商和日商,仅次于港商。

其次,投资规模逐渐趋于大型化,这是近年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中另一引人注目的新迹象。迄今为此,台湾百大企业已有1/3在大陆投资兴业,其中包括统一、长荣、力霸、味全、宏棋、声宝、震旦、正新、东帝士等集团;有的正在进行考察,准备到大陆投资。这些企业来大陆投资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并非偶然。台湾岛内投资环境日益恶化,大型投资遇到重重阻力,不得不到岛外寻找出路;先前来大陆投资获得成功的中小企业发挥了很好的探路和示范作用;更重要的是,大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有着巨大潜力的国内市场,以及某些优惠政策,这些对于大企业无疑有很大吸引力。从发展趋势看,台湾大企业将可能成为台商投资大陆的主导力量,并会带动岛内相关产业来大陆投资,进一步促进两岸经贸的发展。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投资大陆的台湾中小企业将会被淘汰,退出大陆市场。

第三,今天来大陆投资的台商将面临强手如林、竞争激烈的严峻局面。本来,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不足为怪。问题是如何认清形势,掌握商机,当机立断。当前,随着世界经济开始复苏,世界资本市场在克服了前几年的徘徊之后,已走出低谷,逐步恢复生机,许多发达国家的大企业都在打算扩大对亚洲特别是对中国的投资。一些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也开始争先恐后地来中国投资,他们凭借其雄厚实力,企图在中国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这样,台商在大陆面临的竞争必然十分激烈。

如今,面对“九七”,两岸经贸关系是否有什么变化?就大陆方面来说,在对台经济政策上不会有变化,就是说,一如既往,欢迎台商到大陆投资,主张两岸尽快实现“三通”,以利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如说有什么变化,那就是,在积极引进台资的基础上,要提高利用台资的水平。在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初期,由于缺乏经验,加上客观形势的需要,对台商投资项目的审批较为宽松,甚至是来者不拒。现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和扩大,应对台商的投资加以引导,主要是适应大陆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鼓励他们把资金投到农业、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上来,投到中西部地区去,尤其欢迎台湾大企业来大陆投资。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利用台资的水平和质量,同时也符合广大台商的利益。为达此目的,大陆方面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对台资企业的真正先进技术产品,将适当让出部分国内市场;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特别是在投资洽谈、建立企业管理制度、经济立法、健全税务体系等方面,都要按国际通行做法去办。

如果说,在两岸经贸关系政策上有什么变化,那么,这种变化不是发生在大陆方面,而是发生在台湾方面。远的不说,从去年八九月份以来,台湾当局对大陆的经贸政策,骤然发生了变化(即所谓“急刹车”)。这就是,针对在此之前一再掀起的台商大陆投资热,台湾当局提出要“戒急用忍”,并歪曲大陆的对台经贸政策是搞什么“经贸统战”,是要“以民逼官”“以商围政”。这里,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近年两岸经贸关系是在两岸关系陷入僵局的情况下快速发展起来的。这是大陆贯彻江泽民“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方针的结果,也与台湾当局以经贸为主轴逐步放宽对大陆经贸政策不无关系。但更重要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毕竟是决定台商投资取向的主要动力。因此,笔者认为,台湾当局对于日趋热络的两岸经贸关系加以种种限制,要“降温”,这只能是暂时的、局部的。因为,在两岸经贸交往中,经济规律和经济利益的推动作用远远大于政治因素和行政手段的干扰作用。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已形成为一种历史潮流,是台湾摆脱经济困境、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任何人想逆历史潮流而动,最终是难以得逞的。

面向未来,以民族利益为重,促进大陆与台港澳的经济合作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指日可待,海峡两岸分久必合。在当代世界经济国际化和经济区域化潮流的推动下,祖国大陆与台湾、香港、澳门之间的经济合作与联合引起人们关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愈加密切,世界经济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尤其是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推行,大大促进了各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使国家之间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广泛紧密,这势必导致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技术交流的迅速扩大。

作为加速世界经济国际化趋势的一项重要步骤,世界经济区域化应运而生,这是生产国际化和地区分工协作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战后国际关系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可见,大陆与台、港、澳之间经济合作问题的提出,不是偶然、孤立的现象,而是顺应世界经济区域化发展的时代潮流,有其客观的现实基础。但它又具有不同于其他区域经济联合的特点:一是这种经济合作不是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而是发生在一个国家和同一民族内部;二是这种经济合作不是发生在同一社会制度之间,而是发生在不同社会制度之间;三是当前这种经济合作属于民间性质,它主要不是由官方出面进行协商以至达到什么协定,而是由各个社会经济团体,各个企业集团和个人来沟通并协商发展相互经济贸易关系。

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之间的经济合作与联合,从根本上说,是立足于它们相互之间的经济互补性,这是经济合作与联合的基础。通过经济互补,发挥各自优势,以达到共同增强经济实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的目的。但是,我们要进一步认识,这种经济合作与联合有其更为深远的战略意义。一是有利于应付来自外部的压力和挑战,促进亚太地区的均衡和稳定,为整个亚太地区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二是有利于促进两岸的统一,进而有利于振兴整个中华民族。经济是基础,经济关系是一切关系的根本。经济合作加强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大家有了共同的切身利害关系,必然有利于促进政治上的统一。这时,如果有人仍坚持分裂,破坏联合,既不得人心,也难以实现。

大陆与台、港、澳之间的经济合作与联合问题的提出,为时不久,讨论有待深入。有关经济合作方案纷呈纭现。对此,目前还很难说得很具体,现拟就已有的实践和已达到的认识,提出以下一些设想:一、大陆与台港澳各方的经济合作,是基于有关各方共同经济利益而形成的区域性经济合作,而不是什么政治性联盟,不要求协作系统内各个成员改变各自政治经济制度。在这个前提下,本着平等互利原则,通过协商建立和发展某种经济合作关系。二、合作各方彼此在经济上沟通信息,提供咨询。在税收方面,可放宽某些限制。在贸易和投资方面,彼此可提供方便和优惠。三、为使经济合作各方更好地发挥其应有作用,可考虑成立相应的促进和协调机构,由合作各方派出一定数量的民间代表组成,以适应各方经贸关系发展的需要。合作各方平等对待,协商行事,既无大小之分,也无上下之别。

当前,面对国际经济激烈竞争的严峻现实,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人们面前:大陆、台湾、香港、澳门这四个地区,在经济发展上是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好呢,还是联合起来,加强合作,以崭新的姿态投入经济区域合作好呢?对此,凡正直的怀有爱国心的中国人都会作出正确抉择。联合能形成整体优势,联合能创造新的生产力,所以,联合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尽管在这些地区之间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但血浓于水,骨肉至亲,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只要我们以民族利益为重,放眼未来,捐弃前嫌,实现大统一、大团结、大联合,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必定繁荣昌盛,造福万代;我们必定在世界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标签:;  ;  ;  ;  ;  ;  ;  ;  ;  ;  

香港回归与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展望_台当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