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笔下的中国形象论文_梁琚涵

契诃夫笔下的中国形象论文_梁琚涵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要:中国作为东方古老文明大国,自古以来就吸引着邻邦俄罗斯的兴趣和想象,从12世纪的古老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到伟大诗人普希金的作品,中国形象层出不穷地出现在许多俄罗斯作家笔下。19世纪末,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在考察沙俄的“大监狱”萨哈林岛时途经中国边境,成为较早与中国有亲密接触的俄国作家之一。本文对契诃夫笔下的中国形象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契诃夫;《萨哈林旅行记》;中国形象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要:中国作为东方古老文明大国,自古以来就吸引着邻邦俄罗斯的兴趣和想象,从12世纪的古老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到伟大诗人普希金的作品,中国形象层出不穷地出现在许多俄罗斯作家笔下。19世纪末,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在考察沙俄的“大监狱”萨哈林岛时途经中国边境,成为较早与中国有亲密接触的俄国作家之一。本文对契诃夫笔下的中国形象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契诃夫;《萨哈林旅行记》;中国形象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俄国小说家、戏剧家、十九世纪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的艺术大师。他一生创作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还写了一些中篇小说和剧本。萨哈林岛原为中国的库页岛,位于黑龙江(阿穆尔河)出海口的东部,四面环水,气候寒冷,夏季短暂,冬季长达六个月。1860年沙俄通过《中俄北京条约》逼迫清政府割让萨哈林岛,该岛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便成了沙俄最大的苦刑犯流放地,这里囚禁着成千上万的政治犯和刑事犯。契诃夫前往萨哈林岛对流放苦役犯进行实地考察途中经过黑龙江,而且到过中国的瑷珲城,在书信和游记中记录下了有关中国的所见所闻。

1.中国东北的自然景观

1890年6月,熬过寒冷漫长冬季的萨哈林岛即将迎来短暂的温暖夏季,此时的契诃夫正乘船行驶在黑龙江上,春夏之交的黑龙江河面宽阔,两岸的春色不禁让他喜出望外,一扫考察沙俄“监狱”将带给他的压抑和阴霾。在1890年6月27日,在写给好友——《新时报》主编苏沃林的信中,契诃夫按捺不住激动雀跃的心情,兴奋地说道:“这就是阿穆尔河(黑龙江)!它非常美丽,比我期待中的还要美。两岸是悬崖、峭壁、森林、无数的野鸭以及各种各样叫不出名字来的长喙精灵。左岸是俄国,右岸是中国……我在阿穆尔河漂流1000多俄里,欣赏到了如此多的美景,得到了如此多的享受,即使现在死去我也不觉得害怕了……。我爱上了阿穆尔河,甚至想在这里住上两年。又美丽、又宽阔、又自由、又温暖。无论是瑞士还是法国,都从来没有领略过这样的自由……”契诃夫是第一位用如此优美的语言深情款款赞美黑龙江的俄国作家。当时江两岸还是一片荒蛮的土地,难得看到村落。但作家仍饱含深情地欣赏着这里的一草一木,把深沉的热爱毫无保留地洒向这片清澈的江水。1890年6月21日,在给妹妹玛利亚·契诃娃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假如我现在回到家的话,那我就有权吹牛了,‘我没有到过中国,但我在距离三俄丈远的地方看到了中国’。”如果没有对中国淳朴真挚的情感,就不会自然而然流露出这种骄傲和自豪感。从契诃夫这段对黑龙江及两岸景色描写的字里行间,可以体会到这种珍贵的情感。

2.中国风俗礼仪与文化

旅行中契诃夫不仅有机会认识了许多中国人,而且还与两位中国人有过亲密的交往,这也让他更近距离地接触到了中国的风俗礼仪。6月6日写给妹妹的信中第一次提到中国人:“我看见了中国人,这是善良并且非常聪慧的人民。”6月23日,他又提到:“坐在三等舱的中国人善良又好笑。”这是契诃夫对中国人的最初印象,这种美好的印象促使他更愿意与中国人进一步相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6月29日写给妹妹的信中,契诃夫详细介绍了一位叫做 “宋鲁利”的中国旅伴:“这位中国人会唱歌,曲谱是写在扇子上的……他不断对我讲述在中国是怎样因为一些小事而脑袋搬家的。”一天后他给妹妹写信,再次提到了宋鲁利:“这几个中国方块字是我的中国旅伴宋鲁利写的,意思是:‘我即将到达尼克拉耶夫克城。您好!’”。有趣的是这封信原稿上的方块字,正是契诃夫请宋鲁利亲自写上去的,后面是契诃夫的注释;更有趣的是信中还附有他们俩的合照。可见契诃夫对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而且对中国人的友好态度显而易见。

契诃夫口中的另一位中国人则是他的酒友,通过这位酒友他真正领略到了中国的礼仪文化。6月27日的信中他是这样描述的:“我邀请了一个中国人到小酒馆喝酒。他在喝酒之前,先把酒杯举向我和酒保和仆人,说:‘请用!’这是中国的礼节。他不像我们一饮而尽,而是一小口一小口地喝,每喝一口之后吃点小菜。喝完酒之后向我表示感谢,赠送我几枚中国钱币,真是礼仪之邦。中国人穿着简朴,但很整洁,吃饭有胃口,而且很有礼貌。”这位彬彬有礼的中国人让契诃夫大为赞赏,在亲眼见证了中国的礼仪文化后他更是对中国人做出了如此高度的评价。

3.契诃夫的中国观

在这次旅行中契诃夫本来是计划访问中国的,1890年1月28日写给弟弟米哈伊尔的信中他讲述了自己的规划:“我的路线是这样的:彼尔姆,秋明,托木斯克,伊尔库茨克,斯列坚斯克,从阿穆尔河顺流而下到尼古拉耶夫斯克,在萨哈林停留两个月,而后去长崎,上海,汉口,马尼拉,新加坡,马德拉斯科伦坡,亚丁塞得港,君士坦丁堡,敖德萨,莫斯科,彼得堡。”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离开萨哈林时霍乱开始肆虐,船也被扣留,因此作家没能实现先前的计划,只好抱憾而归。但有一点幸运的是,契诃夫的船只途径了中国的一个港口——香港。他在12月9日给好友苏沃林写信说:“香港非常美丽,海面上交通的情景,我甚至在绘画上都从来没有见过。”十分遗憾,强烈渴望踏上中国土地的契诃夫并没有机会真正访问过中国的任何一座城市,假如他真的有幸参观到上海或海口,将会收获多少他所不知道的中国印象,又将会给后人留下多少宝贵的关于中国和中国人的文字记载!

1900年——旅行结束十年后,义和团运动在中国大地轰轰烈烈的展开,这场伟大的反帝爱国斗争却遭到了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其中沙皇俄国的军队也参与了八国联军的血腥镇压中。苏联伟大的作家高尔基这时也关注到了中国的命运,并且再三邀请契诃夫一同去中国。高尔基甚至用央求的口气说道:“去中国的念头折磨着我!我非常想去中国,我很长时间都没有这样强烈地渴望过一件事了。亲爱的安东·巴甫洛维奇,一同去吗?去吧!哪里很有趣!”契诃夫的回信大意是,现在去中国太迟了,因为战争即将结束,假如战争继续的话他就去当一名军医。可最终二人的愿望再一次落空,这与当时义和团战争有很大关系。

从以上的叙述中不难看出,契诃夫对待中国的总体态度是友好亲切的,对中国人民的感情充满了同情和热爱。但是这种友善的态度同时又是客观清醒的,他并不隐瞒中国社会暴露出的百孔千疮,就像他在《萨哈林旅行记》中记录的这一现象:“在森林里开枪打死一个流浪的中国人就像打死一条狗一样。”作为异域文化的吸纳者,他看到了中国这个东方古国礼仪之邦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传统;但作为一个敏锐且充满责任感的作家,他也无情地揭露了中国的重重危机并对中国人民的命运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而今距离契诃夫的1890年萨哈林岛之行已经过去了128年,这位伟大作家辞世也已有一个多世纪之久,我们仍深深怀念着这位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他依据亲身的见闻和经历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客观冷静且饱含深情的描写对于今天我们利用文化“他者”的目光重新审视自己提供了宝贵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卢惟庸. 契诃夫的远东之行[J],苏联文学, 1981年第4期.

[2](俄)契诃夫著.萨哈林旅行记[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

[3](俄)契诃夫著, 童道明译. 札记与书信(百年契诃夫·插图版)[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

论文作者:梁琚涵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7

标签:;  ;  ;  ;  ;  ;  ;  ;  

契诃夫笔下的中国形象论文_梁琚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