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想象力,点燃创造的激情——中学作文教学改革的任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改革论文,想象力论文,激情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每年夏秋之交,全社会都在关注高考,而参与度最高的是有关高考作文的话题。因为涉及母语教育,仿佛谁都能说出一点体会,而媒体经常热炒一些考试作文,所以常常众说纷纭,热闹非凡。不过,依语文教育专业人士的眼光看,考场上的几篇优秀作文,并不能代表中国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许多学生的写作能力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学生在语文表达方面最令人担忧的问题,可能在于他们缺乏想象力,创造性思维不够发达。
母语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言思维以极其丰富、灵活的形式,广泛地涉及社会生活的全部,举凡日常生活、政治、历史、经济、军事、文艺等领域的一切文明成果与记录,无不是运用语言思维创造后的呈现。即以文学经典作品为例,小说的情节设计,戏剧中的潜台词,诗句的推敲,无不凝结着作家的语言智慧,这就是他们运用语言思维创造的结果。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语文12年,结果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都有困难;一个省几十万份作文试卷中,能写得有些文采、有点新意的,凤毛麟角。
写作教学低效是目前语文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相当多的学生仍旧畏惧写作,缺乏主动写作的意识,更多的学生缺乏创造性表达的能力。在目前的写作指导中,教师往往对学生自出机杼的构思表现出莫名其妙的担忧,这种疑虑干扰了学生的判断,令他们在以后的写作中无所适从。以高中教学为例,15岁到18岁的年龄段是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对外部世界的发现有助于促进其内心世界走向成熟,他们以惊奇的目光看世界,产生许多美好、浪漫的遐想,同时也生成许多疑惑和不解;他们初步具有独立意识,对外部世界的事物,开始有自己的思考。当此之时,他们开始认识自我思考的价值,开始拥有比童稚时代和少年时代更丰富的写作资源。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有这样的教学经历:一位学生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其写作能力忽然有大幅度的提高。究其原因,往往是经过读书积累和思考,或得到某种积极启示后的“顿悟”。比如,他敢于写以往没有接触过的题材,他忽然想到要大胆地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这是最富有创造激情的学习时机。抓住了这个机会,学生的思维与表达完全有可能出现质的飞跃。
然而,很遗憾,一些教师由于自身缺乏这样的创造体验,他可能完全不理解学生的文章选材和表达方式上的变化。在作文评价中,他们一以贯之地“重视学生的思想倾向”,在具体指导上,他们总是强调哪些可以写,哪些不能写,哪些不准写;哪些事有“意义”,哪些事“没有意义”;哪些表达“规范”,哪些表达属于“怪异”……学生刚刚萌发的创造欲望,又面临重重禁锢,这就必然窒息学生写作的灵气,削减他们写作的活力。进入新时期后,为什么仍有那么多的学生重祭“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腐朽之论,不也是因为有这方面的恐惧吗?缺少自由表达思想的环境,无法自由地歌唱,也就不具备青春的特征,即使他能凭借分数得到一张文凭,在未来的社会中也只能是个平庸的人,同时,也很难具备现代公民的素质。
近20年来,随着人文教育理念对语文引领作用的发挥,作文教学开始注意保护发展学生的写作个性,对学生的自由作文作了较多的肯定,为学生创造性的表达开放了空间。20世纪80年代,一些在内容与形式上有争议的学生作文,现在已成为万紫千红作文园地中的一种,这样的过程,让我们看到作文教学观念的发展。从终端呈现形式看,作文创新能力的呈现是显性的,因为其创造空间更大,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
多年来,教科书编者对学生写作状态研究不够,往往忽略了教学对象作为生命个体所具有的丰富性与发展特征,忽略了学生特有的思维方式,忽略了个人特定的情感状态,加之教师自身缺乏写作经历,因而不自觉地把作文教学当成了工厂或作坊,把不同的学生当成了同一材料,用一种标准衡量、评价学生,这也是造成写作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
在母语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应当成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因为缺乏想象力也就注定不会有创造力。基础教育的教材应有适当的虚构文学的教育,以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法国初中语文教材《初三法语》中有这样一组学习要求:
1.请参照《猫人》中的灵感,想象一个人物,因做了一件坏事而有罪,成为一个超自然生灵惩罚的对象。请你把它叙述出来。
2.两个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件神奇的物品。不久后突然发生了好几次不同寻常的事件。其中一个考古学者有些迷信,把事故都归咎于发现的那个东西,另一个却找到了自然的解释。请叙述该故事,并在故事结尾处交代神秘事件的真相,无论是超自然的还是真实的皆可。
3.根据狼人存在的迷信,请构思一个故事,要参照这种迷信方式,讲一件令人焦虑的故事。狼人最后被发现是一只大狗。请谨慎选择一个适当的时代和地点。
4.您可能已经遇到过一个容易让您害怕的情景。请构思一个故事,开头明显是现实的情况,之后事情的演变使您相信出现了超自然的东西。您的冒险是怎样结束的呢?(选自《法国初级中学母语教材选粹》,张新木译。)
这组题目既有具体的情境,也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学生必须动脑筋,而且还得有点奇思异想,他必须充分运用自己的语言才能去创造。只有这种本身有创意的作文题,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美国洛杉矶约翰中学有这样一节戏剧课,教学内容是:教师给学生一只咖啡杯,要学生编一个戏剧情节并表演出来,同时把咖啡杯推销出去。学生异常活跃,每位学生都编出了情节各异的戏剧小品,富有个性而毫不雷同。(选自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丹麦语文教材中,有个故事叫《捕象记》。
一对三胞胎兄弟走在一起。一个叫克托,一个叫耶米,另外一个叫鲁兹尼。他们打算打猎。他们商量说:“我们去捕象吧!”
说完后,他们向荒野方向前进。
克托说:“我一发现大象的足迹,我就自己击毙它!”
耶米说:“大象死后,我就自己将它切成片!”
鲁兹尼说:“切成片后,我就自己将它们弄回家!”
当然,这是个有趣的故事。在课文后面,有一段“如何讲故事”的内容。
●当讲故事的时候,我们必须运用想象力。
想象这个词源于希腊语,表示生动的意思。
这就要求讲故事的人应该尽量投入到故事情节中。他应该要学会想象故事中的人物,要会想象他们的思想和感觉,想象故事的环境以及故事是在何种气氛下发生的。如果讲故事的人能做到这些,他们就能把故事生动地展现给听众。
●当你讲述故事的时候,你应该掌握故事的情节。
你应该了解故事的要点以及故事的高潮。如果讲故事的人能像在大脑里面回放故事情节那样讲述故事,是非常有用的。
●当你讲故事的时候,你要抓住听众的注意力。
你应该用心去记整个故事,时时与听众进行眼睛的接触。同时,应该使用音调和肢体来表达心情和激动的情绪。(选自洪宗礼、柳士镇主编的《中外母语教材研究》。)
从儿童起就培养想象力,保护并发展这种想象能力,他才有可能与众不同,才有可能去创造。
热爱是最好的动力,“有个性、有创意”的写作,才有可能令学生在其中感受欢乐;没有个性的写作也就谈不上创造性。长期以来,学生对语文教科书中的作文题缺乏兴趣。作文教学中简单传授技法的方式,非但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可能造成学生对作文的厌烦与疏远。形式单一刻板、程式化的题目只能适应普通训练,不利于学生展现写作个性,学生在这样的写作中体会不到应有的愉快。《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写作学习的要求有:“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近年来,我国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作文教学目标逐步变得明确具体,主张拓展学生自由写作的空间,学生的写作实践从而有了较大的灵活性。
写作是培养学生使用母语的基本能力的途径之一。对学生而言,每一次作文都是一次创造性的展示。语文教科书与教学要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合适的“基因”,以点燃他们创造的激情。《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学生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作的过程也是“发现”的过程,写作教学设计必须体现一个重要的主导思想,就是倡导“发现”——通过写作的实践过程,发现心灵的广阔,发现自然的美,发现社会的千变万化。写作教学要减少对学生的束缚,为学生驰骋想象、拓展思路提供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能自由地抒发主观感受,使写作成为他们自身的精神需求。如此才有可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让写作成为学生自我生命的内在要求,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写作是生命的活动、精神的活动,同时在这样的活动中培养创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