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静脉血细胞的水平及其意义论文_王靓1,王晓平2

王靓1 王晓平2

(1江苏省太仓市浏河人民医院内科 215431)

(2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200080)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静脉血细胞的水平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1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0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病历资料,作为观察组,并搜集10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应用sysnexkx-21血球仪对两组间的静脉血细胞进行检测,并对比分析两组间静脉血细胞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静脉血白细胞计数为(4.18±1.49)×109/L,红细胞计数为(4.12±0.57)×1012/L,血红蛋白浓度为(120.74±18.63)g/L,红细胞压积为(0.34±0.05),红细胞平均体积为(86.57±5.83)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为(28.53±2.25)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为(341.80±13.62)g/L,血小板计数为(90.7±51.55)×109/L,和对照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40%的患者静脉血白细胞计数低于标准值;30%的患者红细胞计数低于标准值;60%的患者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标准值;61%的患者红细胞压积低于标准值;65%的患者血小板计数低于标准值。结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静脉血细胞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健康者,其静脉血细胞水平的异常对临床诊疗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静脉血细胞;水平;意义

【中图分类号】R5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2-0154-02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名Wilson病(Wilson,s Disease WD),是一种致命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ATP7B基因缺陷,导致铜排泄障碍。由于铜蓝蛋白合成障碍和胆道铜排泄障碍,使得游离铜增多,异常沉积于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如肝、脑、肾、眼角膜等,可分为肝型、脑型、混合型、其他型。本病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典型WD患病率约1/30000人,携带频率约0.011,基因频率约5.6[1]。WD临床表现多样,起病隐匿,容易漏诊、误诊。血细胞分析是临床实验室最常用的的检测指标,简便易行,同时它对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现将2011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0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静脉血细胞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旨在提高对WD的认识,减少其漏诊、误诊率。现将有关资料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1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0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设为观察组。并搜集10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健康者均经过体检,没有病毒感染和炎症。观察组中60例男性,40例女性;年龄在10~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7.8±8.45)岁;平均病程为(5.6±1.5)年。对照组中58例男性,42例女性;年龄在12~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8.9±8.45)岁。两组间的一般资料等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P>0.05,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进行标本采集,早晨空腹静脉采血,并在K2-EDTA真空采血管中,进行8次的摇晃,将其摇匀,并在室温下进行保存,四个小时之内将检测完成。结合日本的sysnexkx-21血球仪对两组间的静脉血白细胞进行检测。并对比分析两组间静脉血细胞的水平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资料所有数据处理,均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学处理,用t检验计量资料,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静脉血细胞指标情况比较

两组静脉血细胞指标情况比较如表1所示,观察组患者的静脉血白细胞计数为(4.18±1.49)×109/L,红细胞计数为(4.12±0.57)×1012/L,血红蛋白浓度为(120.74±18.63)g/L,红细胞压积为(0.34±0.05),红细胞平均体积为(86.57±5.83)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为(28.53±2.25)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为(341.80±13.62)g/L,血小板计数为(90.7±51.55)×109/L,和对照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

2.3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静脉血细胞的异常率情况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40%的患者静脉血白细胞计数低于标准值;30%的患者红细胞计数低于标准值;60%的患者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标准值;61%的患者红细胞压积低于标准值;65%的患者血小板计数低于标准值。

3.讨论

肝豆状核变性又名Wilson病(Wilson,s Disease WD),由于铜蓝蛋白合成障碍和胆道铜排泄障碍,使得游离铜增多,异常沉积于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如肝、脑、肾、眼角膜等,WD的临床表现高度多样,主要表现为急、慢性肝病,椎体外系症状、精神症状,少数患者还可出现溶血、骨骼肌肉异常。WD患者经过排铜治疗及低铜饮食后,绝大多数患者症状得到改善,生活质量能够明显提高[1]。

本研究发现,WD患者周围静脉血细胞中WBC,RBC,Hb,HCT,MCV,MCH,MCHC和PLT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WD患者肝铜蓄积达到饱和后,大量向血中释放,游离铜可直接损伤红细胞膜,影响红细胞对三磷酸腺苷的利用,产生变性蛋白。同时铜能抑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使红细胞内存的抗氧物质减少,大量氧自由基对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膜造成损伤,使红细胞变形性降低,膜通透性增加,产生溶血[2]。侯枭[3]在肝豆状核变性诊断及治疗进展中研究指出,铜蓝蛋白具有亚铁氧化酶活性,应激状态下铜蓝蛋白也能增加铁从消化道的吸收,缺乏铜蓝蛋白,导致Fe++转化成Fe+++ 减少,影响骨髓血红蛋白合成。导致缺铁性贫血[4]。WD患者肝脏损害症状隐匿,病情缓慢进展,待确诊时多已发展至肝硬化。肝硬化门脉高压致食管胃底静脉及直肠静脉曲张出血,导致失血性贫血。脾肿大后,脾血流量增加,大量的白细胞、血小板瘀滞于脾内,被增生的网状内皮细胞吞噬破坏。临床表现为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尤其以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显著,称为脾功能亢进。梁启新证实,WD患者合并脾亢切脾后,由于消除了血细胞瘀滞及破坏的场所,外周血细胞很快恢复至正常范围[5]。由于慢性肝损害影响肝内贮存的叶酸、B12,容易发生巨幼细胞性贫血。同时WD患者需长期、反复接受排铜药物治疗,现在临床上排铜药物多为重金属螯合剂,如D-青霉胺、二巯丁二酸等,其不良反应一般为消化道表现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及腹泻等,易导致营养不良,也有报道药物致骨髓抑制、粒细胞减少等[6]。可见,各种直接或间接原因均可影响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静脉血细胞水平。

WD是一种可治的遗传性疾病,如病情进展,其致残率、致死率较高,而早诊断、早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由于部分医院尚未推行铜蓝蛋白测定;而肝铜检测创伤较大;虽有各种基因诊断技术可对WD进行症状前期及产前诊断,但其设备投入高,目前应用尚未普及,因此全面认识WD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各项辅助检查,仍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研究发现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其周围静脉血中WBC,RBC,Hb,HCT,MCV,MCH,MCHC和PLT水平均较正常健康者低,故静脉血细胞常规检查可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治疗、预后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定期行血常规检查可行对症施治。

【参考文献】

[1]沈博,陈晨,吴瑢,肖佳佳,王晓平.肝豆状核变性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4,(6):437-440.

[2]陈森,姜丽华,刘嫣,李静岩,张美玉,乔丽津,王文红,张碧丽.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溶血性贫血11例临床分析[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11,(5):220-224.

[3]侯枭,李光勤.肝豆状核变性诊断及治疗进展[J].重庆医学,2012,(9):915-917.

[4]周怡言,王晓平.低铜蓝蛋白血症及基因研究的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2,(6):429-431.

[5]梁启新,徐余兴,郭旗.手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并脾功能亢进的疗效评价[J].安徽医药,2015,19(1):104-106.

[6]马俊杰,宫平.二巯丁二酸[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14,(5): 419.

论文作者:王靓1,王晓平2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6

标签:;  ;  ;  ;  ;  ;  ;  ;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静脉血细胞的水平及其意义论文_王靓1,王晓平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