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对华战略与中欧关系展望_欧盟成员国论文

欧盟对华战略与中欧关系展望_欧盟成员国论文

欧盟的对华战略及中欧关系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欧论文,欧盟论文,前景论文,战略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欧盟的对华战略形成于90年代中期。今年3月25日,即在第二届亚欧首脑会议召开前夕,欧盟委员会发表公报,突出强调开始实施对华新政策,以同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这意味着欧盟进一步加强了对华战略的力度和突出了谋求与中国合作的一面,有利于中欧关系的拓展。从中国方面讲,亦当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进一步推动和促进中欧关系的发展,以期在欧洲乃至世界舞台上立于更加主动和有利的地位。

一、欧盟推出对华战略的原因

在冷战时期,欧盟的前身即欧共体的对华政策建立在追随美国、服从于两极对抗需要的基础之上。两极格局终结后,虽然欧共体在战略指导思想上开始与美国拉开距离,并确立了自己相应的目标,但在对华关系上仍与美国站在一起,实行遏制政策,并一直维持到欧共体实现其向欧盟过渡之时。欧盟推出的对华战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欧国家第一个独立自主的战略。虽然说战略在人权等问题上,仍有针对中国的一面,但面对国际竞争的客观现实,和出于自身战略利益的考虑,其寻求与中国进行合作这一面突出出来了。欧委会今年3月25日发表的公报,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

欧盟推出其对华战略,而且指导思想在于寻求与中国的合作,其主要原因有三条。

第一,欧盟对自身力量和国际竞争客观现实进行重估,将原定恢复欧洲昔日“世界的中心”地位这一目标,调整为构筑多极世界使欧洲成为其中一极的构想。90年代初,当时欧共体主要国家,尤其是法德两国的领导人,为欧共体确立了恢复欧洲“世界的中心”地位的目标。其指导思想:一是过份突出欧洲自身的经济地位和发展前景,同时又过份地估计了美国及苏联的“衰落”趋势;二是过份强调经济因素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而忽视了军事等因素的作用,由此对美国等不屑一顾;三是虽然看到东亚崛起之趋势不可逆转,但认为联合的欧洲又远胜东亚一筹。这样,它们就认为未来的世界中心非欧洲莫属。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尤其是海湾战争的事实证明,世界远比欧洲领导人预料的要复杂。这就迫使欧盟必须对欧共体的战略目标作出调整。于是用构筑多极世界使欧洲成为一极取代恢复欧洲昔日“世界的中心”的原定目标。

第二,欧盟为实现它经过调整后新的战略目标,牵制美国构筑单级世界的企图,需要在战略上同东亚地区进行合作。这是因为:其一,东亚地区国家有与欧盟进行合作以牵制美国的可能。在东亚地区有俄日中美四强。而四强中,中俄态度明确地反对美国构筑单级世界的企图;日本虽在策略上仍与美保持一致,但其战略意图与美国相左。其二,该地区多年来一直为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和新的增长点。虽然欧盟并不赞成“亚大世纪”之说,但东亚作为一个整体,不失为一支可与美在经济上进行竞争与较量的力量。其三,自克林顿1993年上台以来,美国进一步加强它在东亚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存在。欧盟为了与美国在该地区展开长期的竞争和争夺,决心重返东亚。

第三,欧盟从战略全局出发,制定了东亚战略,长期以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介入东亚事务,而中国在欧盟东亚战略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欧盟的东亚战略于1994年底通过并随之付诸实施。今年1月间,欧盟主席国英国首相布莱尔及欧盟委员会主席桑特访日时,与桥本首相发表的欧盟——日本联合声明进一步表明,欧盟欲加紧介入东亚,首先是介入朝鲜半岛和印支半岛事务。在今年2月召开的欧亚论坛会议上,该论坛主席霍斯特·泰尔奇克进一步称:“在欧亚两个大陆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促进贸易发展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建立密切的政治关系。”与此同时,欧盟还应当与“中国、日本和印度”等采取“共同立场”,以建立“世界新秩序”。欧盟这种立足于世界及东亚全局而推出的东亚新战略,自然会考虑到中国。因而,在其东亚战略确立之后,欧盟的对华战略便随之出台。

二、欧盟的对华战略构想

早在1995年7月,欧盟提出了《欧中关系长期政策》报告,并于当年年底经欧盟理事会通过。《欧盟对华合作新战略》正是在此基础上经过充实而形成的,其时间是在1996年。

欧盟对华战略的基本构想主要是:

第一,借重中国并同中国合作,共同抑制美国构筑单极世界称霸全球的战略企图,以实现欧盟成为多极世界中一极的新目标。欧盟认为,中国既有这种力量且前景看好。《中欧关系长期政策》报告说:“中国的崛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各国经验中是无与伦比的,日本在成为经济强国方面出人头地,苏联则基本上作为一个军事强国而存在。中国在军事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两个方面都正在不断地强大起来。”因此,“欧盟必须发展能够反映中国在世界以及在地区范围内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的长期关系。欧洲与中国的关系必然会成为欧洲对外关系,包括亚洲和全球关系中的一块基石”。德国是欧盟的经济柱石,法国则是欧盟对外政策的代表人。1997年5月间,法国总统希拉克访问中国并与中国领导人就推进世界政治多极化方面达成共识。这既反映了法国的外交主张,也可以看作是欧盟对华关系长期战略目标的具体体现。

第二,从其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力图尽快扩大中国市场上的规模,以使在同美日的竞争中获得越来越大的实惠。对华政策报告说:15个欧盟成员国的“企业在中国发挥积极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美国和日本在中国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而“为了使欧洲企业具有全球竞争力,我们必须进入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市场”即中国市场。而在对华贸易及投资方面,欧盟深知它仍然落后于日美。

第三,借口维护东亚及国际安全,设法介入与中国相关的安全问题,借牵制中国之名,达到扩大欧盟在东亚乃至全球影响之实。这些问题包括:南中国海的纠纷问题,核武器及生化武器的扩散问题,常规武器的销售及两用商品的贸易管制问题等等。

第四,借人权问题和将中国“纳入国际社会”之名,以设法推动和引导中国全盘“西化”。

第五,利用香港和澳门的特殊地位,以保留欧盟及其有关成员国在港澳回归中国后的利益与影响。欧盟称,它继续保持与港澳地区的“密切联系是至关重要的”。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布里坦撰文说:“香港处在我们对亚洲战略方针的中心,所以同香港的关系可以迅速地发展成为同整个亚洲的关系。”

第六,就全球性问题与中国进行合作,包括毒品走私,环境恶化,国际犯罪,等等。

从以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到,欧盟对华战略与策略的构想包括相互关联的两大战略目标,即近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为避免在政治与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社会文化安全等方面与中国发生矛盾与纠纷,从而影响欧盟成为世界一极的近中期战略目标的实现,欧盟强调与中国进行合作的这一面。欧盟在今年3月底发表的《同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公报中,突出强调“把中国当作世界伙伴同它全面接触”。这意味着欧盟已将其对华战略推进到实施具体政策的新阶段。其中关键的三点是:第一,提高欧盟同中国政治对话的地位与强度,建立欧中一年一度的高层会晤机制,也就是使现今中欧部长级会晤机制升格。第二,进一步表明欧盟支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立场。第三,在人权问题上,虽然强调“将继续在公开和私下两种场合提请中国注意”这一问题,但与过去相比,调子已大为降低。欧盟采取的这一系列主动举措,有利于中欧关系的发展。

三、中欧关系的发展前景

从目前看,中欧关系发展前景相对良好。其主要原因是:

第一,从发展趋势讲,中欧关系已跨过困难期而进入了发展期。1989年,两极格局终结,东西方冷战结束。亦正是这一年,随着"6.4"风波的发生,美欧一些国家开始对中国实行打压政策,逼迫中国走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变化的道路,从而使中国与美国、欧洲的关系严重恶化。自此以后,中欧关系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困难期,从1989年夏开始到1993年秋、1994年初。第二个时期为欧洲诸国调整对华关系时期,起点是1993年10月《德国亚洲政策纲要》的出台及由此引发的法英意等国新亚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终点则是1995年至1996年间欧盟对东亚及对华对日等新战略的推出。在这一时期中,中国与欧盟有关国家通过高层互访,改善和恢复了相互关系。第三个时期为欧中关系的发展时期。1997年5月法国总统希拉克访华,中法在推动世界多极化问题上达成共识,标志着中法以及中欧关系得到了发展。在第二届欧亚首脑会议召开前夕,欧盟主动发表有利于中欧关系发展的公报,将进一步推动中欧合作关系向更加健康方向发展。

第二,国际大环境的现状与发展走势仍有利于中欧之间在政治与经济等领域进行广泛而长期的合作。笔者认为,国际大环境的现状是:经过冷战后若干年多极化的发展,产生了一个多极格局的基本框架,即由美、欧、日、俄、中五大国或国家联合体构成的多极框架,但这一框架结构仍有待今后数年的进一步的完善,方可真正填补两极格局终结之后留下的格局“真空”。已经成为新格局中的一支重要支撑力量的欧盟,其内部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这是需要时间的。

展望新的多极格局框架进一步完善之后的国际大环境,预计大致到2010-2015年间,仍然有利于中欧间进行广泛合作。这是因为:一方面,新格局的形成仅仅意味着大国间的角逐跨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新阶段,而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的角逐宣告结束。另一方面,美国同欧日中俄四大力量之间在综合力量对比态势上的差距,估计在这段时间内仍然难以改变,而且中俄两国若不加倍努力,这种差距有可能进一步扩大。由于这种力量的不平衡,美国自然不会因新格局取代旧格局而心甘情愿地放弃其争当世界“领导”的政治企图。由于欧盟已同美国确立了新的军事政治同盟关系,它所面临的将主要是来自美国的政治压力,即美国仍然企图充当欧盟的领导。欧盟不愿充当美国的小伙计,自然会通过在东亚寻求中国这样的合作伙伴,来平衡美国对它的压力。中国将面临来自美国的多方面压力,中国为了平衡美国的压力,自然亦有同欧盟加强合作的愿意。这种互有所求便构成了中欧进行长期合作的基础。

第三,中国作为亚欧合作的重要一员,在第二届欧亚会议期间,不失时机地阐明了加强与欧方合作的意愿与立场,这无疑有利于双方今后的长期合作。今年4月3日,朱镕基总理提出的与欧方合作的四项主张:第一,不断扩大经贸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并坚持以此为重点;第二,进一步加强科技领域的合作,为此建议召开“亚欧科技部长会议”。第三,密切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以共同防范和抵御金融风险。第四,加强政治对话与磋商,妥善处理彼此分歧,(注:香港《南华早报》1997年6月16日利昂·布里坦文章《强化关系的催化剂》)用对话代替对抗,以合作代替冲突。(注:新华社1998年4月4日消息)中国政府的这四项主张与欧盟对华战略的共同之处在于:双方均把经贸领域作为各自战略选择的重点和彼此进行密切合作的战略突破口。这无疑有利于推动今后双方合作关系的增进和发展。

总之,中欧之间建立新的合作伙伴关系的时机已经到来。只要双方珍惜这一历史时机,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发展双方的新关系,中欧关系的发展前景将是相当良好的。而中欧关系的发展,将会牵动世界全局,从而亦会带动中美和中日关系的改善和发展。

标签:;  ;  ;  ;  

欧盟对华战略与中欧关系展望_欧盟成员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