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语言启动非对称性的影响因素和理论解释论文

跨语言启动非对称性的影响因素和理论解释

廖小根, 王术芬

(四川外国语大学 研究生院, 重庆 400031)

摘要: 已有研究发现,在双语跨语言启动实验中,L1-L2方向出现了显著的启动效应,而L2-L1方向的启动效应不显著或不存在,这被称为跨语言启动非对称性。跨语言启动非对称性受诸多因素影响,主要包括二语熟练度、任务类型、启动词与目标词的词形相似性、启动词与目标词的呈现时间。分布概念特征模型、意义模型、BIA+模型、修正层级模型、情景二语假说等理论模型对以往不同的跨语言启动研究结果有着不同程度的阐释力。未来的研究应将行为测量手段与认知神经技术相结合, 进一步探索跨语言启动非对称性的影响因素,并完善理论机制。

关键词: 双语者; 双语表征; 跨语言启动; 非对称性

双语词汇如何表征与通达是双语的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中心问题。21世纪以来,许多研究试图利用掩蔽翻译启动范式探索视觉词汇识别的根本问题。继De Groot和Nas[1]首次报道翻译启动效应后,研究者使用掩蔽翻译启动范式,并结合词汇判断任务、语义范畴任务、语义联想任务等,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以考察不平衡双语者L1-L2双向的启动效应。跨语言启动的研究结果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主要包括:1)L1-L2方向启动效应显著,而L2-L1方向无启动效应[2-6];2)L2-L1方向存在启动效应,但较L1-L2方向更弱[7-9];3)L1-L2两个方向的启动效应并无显著差异,对同步双语者而言尤为如此[7][10]。其中,前两种研究结果(L1-L2方向启动效应显著,而 L2-L1方向启动效应不显著或不存在)占主流,被称为跨语言启动非对称性。迄今,许多学者尝试用不同的理论模型对该现象进行解释,如分布概念特征模型、意义模型、双语交互激活模型+、修正层级模型、情景二语假说等。由此观之,在跨语言启动的非对称性这一问题上迄今仍存在很大的分歧。基于此,本文拟以跨语言启动非对称性的影响因素为切入点,通过不同的理论模型对以往跨语言启动的研究结果进行阐释,以期为国内跨语言启动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跨语言启动非对称性的影响因素

(一)二语熟练度

研究已经表明,二语的熟练程度是影响个体语义表征的重要因素。研究者根据双语者熟练水平的差异,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双语词汇表征和概念表征的连接模型,即词汇连接模型和概念调节模型。高水平双语者为概念调节模型,低水平双语者为词汇连接模型。概念调节模型认为,双语者的二语可以和母语一样直接通达概念表征,而词汇连接模型则主张双语者二语的词汇表征必须借助母语的词汇表征才能通达概念表征[11]。因此,汉英双语者对L2的熟练程度很可能是影响双语者跨语言启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过去的研究发现,低水平双语者[6][12]和高水平双语者[2-3]在L1-L2方向都表现出显著的启动效应,这表明L1-L2概念连接在双语词库发展中相对较早建立。此外,在词汇判断任务中,L1-L2翻译启动效应易受双语者二语加工流利度的影响[6][13]。低水平双语者的L1-L2启动效应要大于高水平双语者。Nakayama等[14]采用掩蔽翻译启动范式对不同熟练度的日英双语者L2-L1方向的启动效应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高水平双语者出现了显著的启动效应,而低水平组未出现。

(2)夏季强辐射和高温使得大气的氧化性提高。夏季O3能够显著地影响大气氧化性,强的大气氧化性促进二次颗粒物形成。在冬季,O3对于大气氧化性的贡献不显著,NO2对于大气氧化性的增强有更多的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者发现,同步双语者和早期双语者在L2-L1方向表现出与该方向相当的显著启动效应[7][10]。因此,L2熟练度很可能是影响跨语言启动非对称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分布概念特征模型(Distributed Conceptual Feature Model)[20]认为词汇的意义以节点形式储存在语义水平上,词汇节点与一系列分布概念特征相连接。启动效应的出现是因为启动词的呈现预先激活了与目标词共享的语义表征。该模型的一个核心理论假设是语言间词汇共享的语义表征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概念特征中L1与L2词汇之间的重合度越高,翻译启动效应越大。分布式模型可以为多个跨语言启动非对称性的影响因素提供一定的理据,如二语熟练度、启动词与目标词的词形相似性。

(二)任务类型

例如,Xia和Andrews[9]在对不平衡汉英双语者的掩蔽翻译启动的非对称性研究中发现,两种任务中L2-L1方向均表现出启动效应。其中,语义范畴任务中翻译启动出现了不对称效应,且相应的非同源词掩蔽L2-L1方向翻译启动效应强于词汇判断任务。采用其他任务类型的研究也有类似的发现。Jiang和Forster[5]对汉英双语者进行考察时采用了情景辨认任务。结果发现,在该任务中,L2-L1方向出现了翻译启动效应,但在词汇判断任务中未发现。

已有的跨语言启动实证研究中用到的任务主要有词汇判断任务、语义范畴任务、语义联想任务、情景辨认任务和生命度判断任务等。诚然,过去的研究在不同的任务中都发现了跨语言启动的非对称性[6][10],但也有研究者发现,采用不同的实验任务,跨语言启动并不一定表现出非对称性[4-5][9],这种现象多出现在词汇判断任务中,而在范畴判断任务中很少出现。

由此观之,任务类型很可能会影响跨语言启动的非对称性,这也可能是以往研究对跨语言启动不对称性持有争论的原因之一。

(三)启动词-目标词呈现时间

此处的启动词-目标词呈现时间主要包含三个参数:刺激不同步呈现时间、启动刺激呈现时间、刺激间的时间间隔。此文主要讨论SOA时长(启动刺激呈现与目标刺激呈现之间的时间间隔)对跨语言启动非对称性的影响。Wen和Van Heuven[15]认为,对于翻译启动而言,延长SOA时间很可能会增加启动词的加工时间,进而导致更强烈的启动效应。从以往探讨SOA对跨语言的启动效应影响的研究来看,SOA的时长会影响跨语言启动非对称性的出现。

近日,笔者外出参观学习,在某市任局领导的老乡办公桌上的一份材料中看到:该局决定从2018年起,年终工作考核一改过去各部门各行其事,分别考核县、区局相关工作的做法,而采取基本集所有部门为一体的“集成考核”办法。笔者以为,这是一种简捷、高效、节约的年度工作考核办法。

3)泛雅平台很有效地解决了一刀切教学模式下,无法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平台的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课程浏览情况,结合每单元结束后的测试,能够充分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掌握度。但是学生们无法掌握自己相对于其他同学的学习情况,平台可以发布课程完成度榜单以及教师给学生评价系统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提高效率。

本研究通过调查了解横店影视职业学院足球选项课开展现状,探讨制约学院足球选项课发展的因素,力求通过本研究的成果为横店影视职业学院足球选项课教学的改革和建设良好的高职院校足球文化环境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以上研究似乎都表明,启动词和目标词间的时间间隔是影响跨语言启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也有研究将SOA设定为250 ms以上,却未发现L2-L1方向的启动效应[5][9][16]。这也可能是其他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如L1书写系统的特点和实验数据力等问题。

(四)启动词与目标词的词形相似性

早期跨语言启动研究对象以同源词(如芬英双语、西英双语)为主,其后逐渐关注非同源词(如汉英双语、日英双语)。前后对比后发现,启动词与目标词之间词形相似性越低,启动效应出现的可能性越低,反之亦然。因此,语言相似性可能是影响跨语言启动非对称性的重要因素[17-18]。启动词与目标词的词形相似性对跨语言启动效应的影响尤其体现在L2-L1方向[2][6][19],对L1-L2方向影响不显著[15]

该理论模型认为,语义的激活度决定了启动的非对称性是否出现。此外,L1-L2方向出现显著的启动效应是由于启动词激活了启动词与目标词共享的语义,而这些共享的语义恰好是目标词的全部或大部分语义,即目标词的全部或大部分语义被启动词预先激活,从而导致了启动效应的产生。然而,L2作为启动词,则较难或不能激活目标词的全部或大部分语义,因此启动效应较弱或没有。此外,意义模型认为,词汇判断任务中L2-L1没有产生启动效应是因为L1的意义没有被L2有效启动。然而在语义分类任务中,语义类型起到了提示作用,使得被试在反应的过程中只考虑与语义类型相关的语义,从而过滤了其他语义,导致启动效应的对称性。

从以上可以看出, 启动词与目标词的词形相似性会影响双语者的语言表征,跨语言启动非对称性也可能受其影响。

二、跨语言启动非对称性的理论解释

(一)分布式表征模型

宝宝说:“现在我的嘴已经非常灵敏了,东西放嘴里尝一下,我就知道好不好吃了。但是我的呼吸道还比较窄,正在发育中,记得给我的小东西直径要大于3厘米,稍大一点更安全,你们就放心地让我‘啃’吧。”

该理论模型对众多发现了跨语言启动的非对称性的研究有着较强的解释力,但对近来的一些研究[2][9]仍无法给出充分的解释。Xia和Andrews[9]借助词汇判断任务和语义范畴务对不平衡双语者翻译启动进行了考察。他们发现,语义范畴任务中L2-L1方向的启动效应更强,这和Finkbeiner等[4]的研究发现相一致。然而,他们还发现了语义范畴任务中翻译启动的非对称性,这一点意义模型无法给出解释。他们认为导致翻译启动不对称性的原因并非语义类型的过滤作用,而是因为目标词所属的语义类型预先激活了概念表征,给词汇表征提供了反馈,从而对L2单词词汇表征和概念表征之间的弱联结起到了补偿作用。此外,Chen等[2]发现,在L1-L2方向,单义的 L1词汇可以形成对多义的 L2 词汇的启动效应;在L2-L1方向,延长启动词的呈现时间可以促成启动效应。这两个方面都无法从意义模型中找到理据。意义模型受到质疑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忽视了语义之外的其他语言因素,如语音、句法等。这些因素同样参与了语言认知加工过程,因此在解释非熟练双语使用者的跨语言启动不均衡现象时不应被忽视[17]

(二)修正层级模型

Kroll和Stewart[2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双语加工修正层级模型(Revised Hierarchical Model,RHM)(如图1所示),探讨了L1和L2的加工差异。该模型主张L1和L2共享概念表征系统但词汇表征系统相互独立。同L2相比,L1与共享概念间的联结更强,这使得双语者(尤其是语言学习的早期阶段)需要 L1词汇表征的调节才能通达L2词汇语义。随着L2熟练水平的提高,L2词汇表征通达概念表征时逐渐脱离了L1词汇表征的影响,最终达到直接通达概念表征,即熟练的双语者L2的词汇表征和概念表征是直接联结的[22]。因此,不熟练双语者更可能出现跨语言启动的非对称性。

2.4.2 【指南建议】 由于测序可以揭示胎儿的遗传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会影响父母一方或双方以及整个家庭,因此理想情况下,生物学父母双方(如果可能的话)都应该同意对胎儿进行测序。然而,对于所有产前检查,只有孕妇才能同意对其进行获取胎儿遗传物质的侵入性手术。

图1 双语加工修正层级模型

诚然,RHM首次清楚地概括了层及模型对揭示双语加工的表征问题(共享还是分离)。它不仅提出了L1和L2加工的非对称性的理论假设(语义信息更容易从L1输入通达;非意义词-词联想对二语词汇识别的重要性强于L1词汇识别),还阐明了双语记忆组织随着L2熟练度变化的机制。但最近几年这一模型也饱受质疑。Brysbaert和Duyck[22]认为该理论模型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1)缺乏支持双语词汇分离和语言选择性通达的证据;2)未对依赖于语言和独立于语言的语义特征加以区分;3)低估了L2词汇和意义之间的联结强度;4)词汇识别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大多并非简单的一对一映射关系。因此,他们甚至提议摒弃RHM,转而关注计算模型,如双语交互激活模型。

(三)情景二语假说

Jiang和Forster[5]采用情景识别任务,被试首先学习一列L1(汉语)词汇,然后进行识别记忆测试(新/旧词判断)。在识别记忆中,先呈现L2(英语)掩蔽启动词汇,然后呈现L1目标词。结果表明,与L2无关的启动词条件相比,二语翻译启动词条件下识别记忆任务完成反应时更快。基于此,他们提出了情景二语假说(the Episodic L2 Hypothesis),该假说对跨语言启动的非对称性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情景二语假说包含两个核心要点:1)启动是一种语言词汇直接激活其对应的另一种语言的对译词的结果(同修正层级模型理论观点相似);2)这种激活加工不会延伸到不同的记忆系统。在情景记忆中表征的词汇只能启动在情景记忆中表征的其他词。该假说认为,只有当L1和L2的对译词均在词汇记忆中表征时,词汇判断任务中的L2-L1方向非同源翻译启动效应才会出现。

牡丹花中传来繁复错综的丝弦之声,花雨也会变得急骤而频密,金桂与寒梅的气息混杂在一起,令人头脑激越昏沉;而牡丹花中的声响回复到和蔼安宁的箫管之乐,花雨也一变为轻缓疏落,飘来隐约的梨花与菊花的暗香,令人神情空明。这样高低、强弱、香臭、软硬、上下的变化,与声音的魔道消长交会,更令他们愈加五感开放,情难自禁,真气跌宕,血脉贲张,凶险万变,苦不堪言。

对于不平衡双语者而言,其L2表征与L1表征是截然不同的,L2词汇存储在情景记忆中,而L1词汇储存在词汇记忆中。因此,对于晚期(如10~12岁)学习L2的不平衡双语者而言,词汇判断任务中的L1-L2方向非同源翻译启动效应不会出现,这也导致了跨语言启动的非对称性。当然,该理论并不主张所有任务都不会出现L2-L1方向的启动效应。它认为,当使用对情景启动敏感的任务如情景识别任务时,L2-L1方向会出现显著的启动效应,这也进一步证实了实验任务类型会对跨语言启动的结果产生影响。

(四)意义模型

Finkbeiner等[4]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日英双语者完成词汇判断任务时,表现了跨语言启动的非对性,而在语义范畴任务中并未表现出非对称性。他们在分布概念特征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意义模型(Sense Model),该模型被视为分布概念特征模型的延伸,其基本图式见图2。

图2 意义模型[4]:双语词汇和语义表征

Dunabeitia 等[7]运用掩蔽翻译启动范式探讨了熟练同步双语者的同源词和非同源词的启动效应,发现同源词和非同源词均出现了显著的翻译启动效应,但前者启动效应较后者更强。此外,L1-L2方向和L2-L1方向的翻译启动效应无明显差异,表现出对称性。当然,这可能是被试L1和L2熟练度相当所致。Nakayama等[6]使用同源对译词和非同源对译词考察了日英双语者掩蔽翻译启动效应,发现在L1-L2方向同源词翻译启动效应显著大于非同源词,证实了跨词形双语者的同源优势效应。此外,在L2-L1方向也出现了显著的同源翻译启动效应,且不受语言熟练度影响。这些结果与同源启动优势音位层面的解释相一致,即认为同源翻译启动效应是语音和概念因素的附加效应导致。此外,王悦和张积家[18]发现,字词拼写形式对不熟练中日双语者两种语言的隐蔽翻译启动效应具有重要的影响:当汉语词和日语词同形时, 汉语词启动日语词和日语词启动汉语词出现了对称的启动效应;当汉语词和日语词不同形时, 汉语词启动日语词和日语词启动汉语词出现了不对称的启动效应。

该模型认为,对于熟练的不平衡双语者而言,L1的语义表征较L2更丰富。对于双语者而言,L1和L2互为对译词且分别有多个不同语义时,他们通常掌握了L1大多数语义,但只能掌握L2少数语义。显然,概念特征中L1-L2方向词汇间的重合度高于L2-L1方向。因此,L1为启动词时激活了更多的与L2的共享特征,产生了更强的启动效应。相反,当L2为启动词时,较少地激活与L1的共享特征,故未产生L2-L1启动效应。这与之前词汇判断任务条件下未产生L2-L1启动效应的研究结果一致。此外,同抽象词相比,具体词通常更可能共享大量的概念特征,对译同源词间的重叠特征比例通常高于非同源对译词。因此,一方面该理论模型能够为跨语言启动中的同源词效应提供理据,另一方面也表明,词汇的具体性也可能影响跨语言的启动。

(五)双语交互激活模型+

Dijkstra和Van Heuven[23]在抑制控制模型(Inhibitory Control Model)和双语交互激活模型(Bilingual Interactive Activation Model)的基础上提出了BIA+模型,见图3。该模型吸收了ICM中的任务图式和控制概念,在原有模型基础上区分了词汇识别系统(word recognition system)和任务决策(图式)系统(task decision system)[24]。该理论模型假定,两种语言的词形表征、语音表征和语义表征融合在词汇识别系统之中,该系统形成了表征中的交互网络。此外,它还假定双语词汇通达时是以一种独立于语言的方式发生的。换言之,出现在两种语言中的词汇都能激活相应的亚词汇和词汇表征。尽管这两种语言的词形、语音和语义特点能够平行激活,但初始的激活水平会因词汇静息态激活水平不同而表现出差异。

图3 BIA+模型

BIA+模型认为,L2-L1方向非同源翻译启动效应能否观测到主要取决于双语者二语的熟练度。L2-L1非同源翻译启动效应很难出现是因为L2词汇的静息态激活水平通常较低,掩蔽L2启动词很难促进L1目标词的识别是因为那些启动词不能产生太多的概念激活。随着L2熟练程度的增加,L2词汇的激活效率也会变高,即使是对不平衡双语者而言也是如此。从本质上而言,高水平的L2学习者更可能出现L2-L1方向的启动效应。此外,当L2启动词为高频词时,L2-L1方向的启动效应出现的可能性更大,因为相对低频词而言,高频词的静息激活水平更高。因此,掩蔽L2启动词被激活达到一个能够产生语义启动效应的程度这一可能性更高。

(六)修正三语词汇记忆模型

双语者一般指使用两种语言的人。然而,从现有跨语言启动研究来看,学者多关注两种语言之间的启动。现有的双语表征理论模型主要局限于两种语言的加工,对两种以上语言的表征问题并无很强的解释力。Tytus[25]采用掩蔽词汇判断任务探讨了德英法三语者(熟练水平:L1>L2>L3)跨语言启动的非对称性,结果发现:L1和L2存在双向启动效应,且对称;L2和L3也存在双向启动效应,但不对称;L1与L3两个方向均未发现启动效应。基于此,Tytus以意义模型为原型,构建了修正三语词汇记忆模型(the Modified Trilingual Lexical Memory Model)[25],如图4所示。

Chen等[2]使用词汇判断任务启动范式,通过三个实验对汉英双语者跨语言翻译启动进行了考察,实验一和实验二的SOA均为200 ms,实验三的SOA延长至300 ms。结果发现,当SOA为200 ms时,L2-L1方向未出现启动效应,但在延长SOA后,L2-L1方向出现了显著的启动效应。Lee等[8]采用相同的研究范式,考察了(低水平)韩英双语者L2-L1方向的翻译启动效应,他们将SOA分别设定为150 ms和60 ms,结果发现,被试在150 ms条件下,出现了L2-L1非同源翻译启动效应,但在60 ms条件下此方向无启动效应,低水平韩英双语者L2-L1方向的翻译启动效应足以表明,SOA很可能是影响跨语言启动非对称性的因素之一,这在双语交互激活模型+和分布式概念特征模型中均能找到一定的理据。前者认为,延长SOA也会增加该模型词汇识别系统中L2的词汇激活强度,进而导致L1对译语的反应快于控制组;后者则认为,SOA过短不足以达到激活使翻译启动效应出现的语义节点需要的时长,这导致L2-L1方向没有非同源翻译启动效应。

图4 修正三语词汇记忆模型

该理论模型认为,同L1相比,L2和L3对应的词库更小,这体现了语言水平的高低。L3与L2的词汇存储连接是非对称的,这同L2和L1的词汇存储连接相似。此外,在概念表征方面,L1-L2完全共享,L2-L3和L1-L3部分共享。与修正层级模型和意义模型相似,该理论模型本质同样是动态的,主张复合—并列表征(compound-coordinate representations)受语言熟练水平、习得年龄、习得方式等因素影响。该理论模型同样能够解释早期二语研究中发现的跨语言启动非对称现象。当然,修正三语词汇记忆模型只是对三语混合表征问题的一个初步探索,其是否存在普适性仍待进一步证实。

生活备受广大人民关注的是往往是围绕生活的一些服务行业,不管未来如何发展,衣食住行都是必不可少的,未来的智慧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这个核心。未来智慧城市将为绕智慧物流体系、能源体系、公共服务体系、交通管理体系、健康管理体系,以及智慧安居体系、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

从表7可以看出,胶东半岛耕地土壤总体偏酸性,有效铜、有效锰等微量元素较为缺乏。其中,一级地有效铜、有效铁、有效锰3种元素稍有缺乏;二级地除有效锌、有效铜、有效铁养分稍有欠缺外,其他养分含量比较好;三级地相对缺乏的养分为有效磷、缓效钾、有效锌、有效铜和有效铁;四级地有机质、速效钾、缓效钾、有效硼和有效钼的养分含量较少;五级地含量较少的养分为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锌、有效钼和有效锰;而六级地中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效锰养分含量相对缺乏。

三、未来研究展望

随着跨语言启动研究的开展和深入,学者们应用不同研究范式、不同实验任务考察了不同类型双语者跨语言启动非对称性的问题,内容涉及跨语言启动非对称性的影响因素和理论阐释,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但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进一步探索。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进一步探索跨语言启动的非对称性的影响因素。尽管现有的研究发现二语熟练度、任务类型、启动词-目标词呈现时间、启动词与目标词的词形相似性都可能对跨语言启动非对称性产生影响,但由于未将所有的可能因素纳入考虑范围而引入的混杂变量可能使得自变量(影响因素)和因变量(跨语言启动非对称性)间产生虚假的关系。此外,可能存在其他影响跨语言启动非对称性的因素,如词汇的具体性、词汇的语法类型、词汇的语义丰富度等。因此,未来的研究一方面应该继续证实迄今实证研究中发现的相关影响因素,另一方面则应该对影响因素进行扩展,挖掘可能影响跨语言启动的非对称性的其他因素。

第二,在充分考虑其影响因素的前提下,进一步探索跨语言启动的非对称性。近年来,该研究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差异较大,这可能与自变量的差异有关。虽然许多研究表明,二语熟练水平会影响跨语言启动的非对称性,但Wen和Van Heuven[15]的一项关于掩蔽启动词汇判断实验中非同源翻译启动的元分析研究发现,在24项相关研究中,只有12项研究使用自我评估的方式对L2熟练水平进行了评定。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尽可能提供被试二语相关的具体背景信息,且采用客观测评的方式对被试的语言熟练水平进行评定。

第三,行为测量手段与认知科学技术相结合,对实验结果进行交叉论证。现有的跨语言启动研究多采用的是反应时方法,行为实验得到的反应时和错误率的数据不能对跨语言启动现象进行更细致的说明。以后的研究可以采用时间分辨率高的ERPs技术和空间分辨率高的fMRI技术对跨语言启动现象进行研究,以期得到双语者或多语者跨语言启动的动态变化。

第四,大力推进多语者跨语言启动的研究。从现有的跨语言启动研究来看,学者多关注两种语言之间的启动,现有的双语表征理论模型主要局限于两种语言的加工,对两种以上语言的表征问题并无很强的解释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频繁的语言接触使得双语者或者多语者日益增多,这使得揭开多语的奥秘成为必要。

第五,完善理论解释。纵观“跨语言启动非对称性”的各种解释,可以发现,目前支持意义模型、BIA+模型、修正层级模型的实证研究较多。尽管如此,这三个理论模型仍无法解释部分实证研究的结果。未来还须改进实验范式,从多方面多角度来验证和完善跨语言启动非对称性的理论解释。

参考文献:

[1]de Groot,A.M.B. & Nas,G.L.J. Lexical Representation of Cognates and Noncognates in Compound Bilinguals [J].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1991(1):90-123.

[2]Chen,B., Zhou,H., Gao,Y., et al. Cross-language Translation Priming Asymmetry with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s: A Test of the Sense Model [J]. 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 2014(3):225-240.

[3]Dimitropoulou,M., Duabeitia,J.A. & Carreiras,M. Masked Translation Priming Effects with Low -proficient Bilinguals [J]. Memory & Cognition, 2011(39):260-275.

[4]Finkbeiner,M., Forster,K., Nicol,J., et al. The Role of Polysemy in Masked Semantic and Translation Priming [J]. Journal of Memory & Language, 2004(51):1-22.

[5]Jiang,N. & Forster,K.I. Cross-language Priming Asymmetries in Lexical Decision and Episodic Recognition [J]. Journal of Memory & Language, 2001(44):32-51.

[6]Nakayama,M., Sears,C.R., Hino,Y., et al. Masked Translation Priming with Japanese-English Bilinguals: Interactions between Cognate Status, Target Frequency, and L2 Proficiency [J]. 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2013(25):949-981.

[7]Duabeitia,J.A., Perea,M. & Carreiras,M. Masked Translation Priming Effects with Highly Proficient Simultaneous Bilinguals [J].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2010(57):98-107.

[8]Lee,Y., Jang,E. & Choi,W. L2-L1 Translation Priming Effects in a Lexical Decision Task: Evidence from Low Proficient Korean-English Bilinguals [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8(9).

[9]Xia,V. & Andrews,S. Masked Translation Priming Asymmetry in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s: Making Sense of the Sense Model [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2015(68):294-325.

[10]Wang,X. Language Dominance in Translation Priming: Evidence from Balanced and Unbalanced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s [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2012(66):727-743.

[11]胡杰辉,漆松. 二语熟练度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词汇通达机制的影响[J]. 外语教学,2014(6):59-63.

[12]Dimitropoulou,M., Duabeitia,J.A. & Carreiras,M. Two Words, One Meaning: Evidence of Automatic Co-activation of Translation Equivalents [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1(288):1-20.

[13]Nakayama,M., Sears,C.R., Hino,Y., et al. Cross-script Phonological Priming for Japanese-English Bilinguals: Evidence for Integrated Phonological Representations [J]. 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2012(27):1563-1583.

[14]Nakayama,M., Ida,K. & Lupker,S.J. Cross-script L2-L1 Noncognate Translation Priming in Lexical Decision Depends on L2 Proficiency: Evidence from Japanese-English Bilinguals [J]. Bilingualism Language & Cognition, 2016(5):1001-1022.

[15]Wen,Y. & Van Heuven,W.J. Non-cognate Translation Priming in Masked Priming Lexical Decision Experiments: A Meta-analysis [J].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2017(3):879-886.

[16]Witzel,N.O. & Forster,K.I. How L2 Words Are Stored: The Episodic L2 Hypothesis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012(38):1608-1621.

[17]胡朋志. 论非熟练双语使用者的跨语言启动不均衡现象[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2): 32-40.

[18]王悦,张积家. 不熟练中-日双语者同形词和非同形词的隐蔽翻译启动效应 [J]. 心理学报,2014(6):765-776.

[19]Wang,X. & Forster,K.I. Is Translation Priming Asymmetry due to Partial Awareness of the Prime?[J]. Bilingualism Language & Cognition, 2015(4):657-669.

[20]de Groot,A.M. Bilingual Lexical Representation: A Closer Look at 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s [J]. Orthography, 1992a(8).

[21]Kroll,J.F. & Stewart,E. Category Interference in Translation and Picture Naming: Evidence for Asymmetric Connections between Bilingual Memory Representations [J]. Journal of Memory & Language, 1994(2):149 -174.

[22]Brysbaert,M. & Duyck,W. Is It Time to Leave behind the Revised Hierarchical Model of Bilingual Language Processing after Fifteen Years of Service?[J]. Bilingualism Language & Cognition, 2010(3):359-371.

[23]Dijkstra,A.T. & Van Heuven,W.J.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Bilingual Word Recognition System: From Identification to Decision [J]. 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 2002(3):175-197.

[24]徐晓东,陈丽娟. 双语词汇提取的理论模型及其实证研究述评[J]. 外语研究,2014(1):32-41.

[25]Tytus,A.E. Asymmetrical Priming Effects: An Exploration of Trilingual German-English-French Lexico-semantic Memory [J]. 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 2017:1-20.

中图分类号: H3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6390(2019)03-0049-06

收稿日期: 2018-12-20

基金项目: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语义类型学视域下的英汉运动切分对比研究”(2017PY25);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同译词跨语言启动非对称性实证研究”(SISU2017YY07)

作者简介: 廖小根,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语言学、认知神经语言学、语言病理学;王术芬,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责任编辑 亦 筱]

标签:;  ;  ;  ;  ;  

跨语言启动非对称性的影响因素和理论解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