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护士职业倦怠与人格特质的相关性研究论文_黄仕瑛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中心ICU 湖南长沙 410001)

【摘要】目的:探讨ICU护士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其与人格特质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中文版职业倦怠量表(MBI)及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某三甲医院的124名ICU护士进行问卷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被调查的124名ICU护士职业倦怠的检出率为60.4%,且该群体具有中高等神经质(N)、中低等精神质(P)的偏外向型(E)的人格特质。ICU护士职业倦怠与人格特质各维度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结论:ICU护士职业倦怠的发生率较高,且个人的性格与职业倦怠的发生具有相关性,提示护士应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应对压力、提高心理素质,减轻职业倦怠的发生。

【关键词】ICU护士;职业倦怠;人格特质;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6-0233-02

职业倦怠(Job Burnout)是指在以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行业中,个体伴随着长期的压力体验而产生的身心疲劳、情感耗竭的状态[1]。ICU病房是集中救治危重患者的重要场所,ICU护士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工作内容大强度高,倒班频繁,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2-4]。其主要的原因可以总结为环境和个体两大方面的原因:一是工作环境压力大、内容单调重复,另外考核激励机制不够完善,无职业成就感;二是个体对压力应激的感知及反应的不同。不同的个体因其人格特质的不同,在面对压力应激时,其持有的应对方式也不尽相同,这可能是职业倦怠产生与否的一个重要变量。因此,本研究选取了124名ICU专科护士对其进行调查,探讨其职业倦怠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内在联系,为预防和减少ICU护士职业倦怠感、增强其工作效能、提高工作绩效提供理论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7年5月—9月某三甲医院5个ICU病房的临床一线护士作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具有护士执照;(2)年满18周岁;(3)在ICU专科工作一年以上。

1.2 方法

1.2.1调查工具 (1)中文版职业倦怠量表(MBI):该量表共包含3个分量表22个条目,分别是情感耗竭(EE)9个条目、人格解体(DE)5个条目及低成就感(PA)8个条目。量表采用0~6分的7级评分法,0分代表“从没有出现过”,6分代表“每天都出现”。其中情绪耗竭和人格解体的分量表采用正向计分法,得分越高,则工作倦怠程度越强;低成就感的分量表采用反向计分法,得分越高,则工作倦怠程度越低。该量表内在一致性系数0.73~0.86,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5-6]。本研究以杭州市护士职业倦怠常模诊断标准[6]为参照,即情绪衰竭≥27分,人格解体≥8分,低个人成就感≤24分为临界值;职业倦怠3个维度中若无维度超过或低预临界值则无职业倦怠,1个维度得分超过或低于临界值界定为轻度倦怠,2个维度得分超过或低于临界值界定为中度倦怠,3个维度得分均超过或低于临界值界定为重度倦怠。(2)艾森克人格问卷(EPQ):采用龚耀先[7]修订的中文版,包含有4个维度88个条目,分别是内外向(E)、神经质(N)、精神质(P)和社会掩饰性(L)4个量表。内外向反应的是个体性格的内向性或者外向性,得分高者性格外向;神经质反应的是个体情绪稳定与否的特征,得分高者情绪不稳;精神质反应的是独立于神经质的特点,代表倔强固执,得分高者表现为孤独、不关心他人、缺乏情感和移情、对旁人有敌意等特征;社会掩饰性代表假托的人格特质,测定被试者的掩饰及自身掩蔽性。88个条目中正向计分者回答“是”计1分,“不是”计0分,反向计分题与此相反。根据被试者在各量表上获得的总分(粗分),按年龄和性别常模核算出标准T分来进行评判。规定各量表的T分在43.3~56.6分为中间型,在38.5~43.2分与56.7~61.5分为倾向型,38.5分以下或61.5以上为典型型。

1.2.2资料收集 根据自愿原则,采取不记名方式以科室为单位进行,请被测试者仔细阅读导语,按照规定要求完成问卷。

1.2.3统计分析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描述性统计、t检验和相关分析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ICU护士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共入选137名ICU护士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回收问卷137份,其中漏答项目3项及以上者或答案呈规律性作答者剔除,获得有效问卷124份,有效率为90.5%。来源科室:中心ICU38名,急诊ICU12名,心胸外科ICU34名,呼吸内科ICU22名,神经内科ICU18名。

2.2 ICU护士职业倦怠状况

本次调查的124名ICU护士中,检测出职业倦怠75名,占60.4%。其中轻度倦怠26名,占20.97%;中度倦怠43名,占34.68%;重度倦怠6名,占4.84%。各维度得分及检出率详见表1。

3.讨论

3.1 ICU职业倦怠现状分析

ICU护士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工作强度高、节奏快、内容繁重,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本次调查的124名ICU护士中,检测出职业倦怠高达60.4%。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护士工作的环境、工作压力源的大小、护士自身对压力的感知、应对压力的方式、护士个体的性格特征、社会支持等都密切相关[8-9]。

ICU护士承担着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内容繁重、事无巨细;且其工作环境也相对封闭,每天长时间接触濒临死亡的危重病患又鲜有沟通交流,长此以往对其心理定会造成不小的冲击,导致其出现情感耗竭。情感耗竭的进一步发展就是人格解体,ICU护士倒班频繁,晚夜班也常常处于紧张的“战斗”状态,其不仅要克服生物钟紊乱造成的不适,更要时刻警惕病人病情突变等意外状况的出现,精神高度紧张。长时间的紧张和应激,容易导致护士产生焦虑、抑郁、慢性疲劳综合征等反应,使其工作力不从心,难以关注病患的感受,护理工作不能很好的施展。ICU病人病情相对较重,救治成功率不能达到百分之百。ICU护士全力以赴抢救病人但是有时得不到理想的结果,希望落空,致使个人成就感低。同时,ICU护士由于工作需求要不断更新知识库,不停的学习和深造,但是护士外出学习进修的机会有限,这与ICU护士自我提升的需求产生矛盾,使其个人成就感降低。

3.2 ICU护士人格特质分析

本次调查的124名ICU护士内外向中间型及高分倾向型占75%,神经质高分倾向型约占一半左右,精神质低分倾向型和中间型占88.71%,表明ICU护士具有中高等神经质、中低等精神质的偏外向型人格特质。提示该群体大多具有性格外向、随和乐观、勇于接受挑战、爱好交际、情感易于冲动、情绪波动比较大、易陷于焦虑紧张、容易发脾气、睡眠欠佳的特征。且绝大多数ICU护士富有同情心、态度和善友好,能较好的遵守规范服务于病人。

这些性格特征与其职业的性质是密切相关的。ICU的护理工作需要细致严谨、对病人富有同情心、关怀体贴,面对复杂多变的病情变化要保持随机应变,应此外向、开朗、灵活的性格比较能适应岗位的需要。但由于工作的特殊性,ICU护士在工作过程承受压力巨大,其对压力事件的感受也较为强烈,因此常遭受一些负性情绪的干扰,如急躁、易激动、焦虑、紧张,情绪欠稳定等。这些性格特征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职业的发展。

3.3 ICU护士职业倦怠与人格特质的相关性分析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不同ICU护士职业倦怠的程度不尽相同,可见职业倦怠是有个体差异的。人格特质是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其对职业倦怠甚至具有一定程度的预测性[10]。

表3可以看出内外向与情感耗竭呈负相关,说明性格越外向发生情感耗竭的可能性越低。这是由于外向型护士性格开朗,善于沟通或寻求帮助与支持,来排解工作压力及情绪紧张,避免了情感过度消耗。而内向型护士,则更倾向于独处,压力情绪没有及时疏解而长期累积,情感容易消耗殆尽,更易产生职业倦怠。另外,神经质与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呈现正相关,由此提示情绪的稳定性对于职业倦怠也是有影响的。情绪状态越不稳定,焦虑、紧张后难以平复,难以处理好与自身、病人的关系,随之出现情感耗竭、对待病人冷漠忽视、人格解体等职业倦怠的特征。此外,精神质与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呈正相关,与低个人成就呈负相关,说明孤僻、对周围漠不关心,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的性格特征较容易出现情感倦怠和低个人成就感。相反,友善、关心患者,能够较好的调整自身,适应忙碌的ICU工作节奏,则更能降低职业倦怠的发生。

4.小结

综上所述,ICU护士职业倦怠的发生率较高,该群体大多富有同情心、性格随和友善、勇于接受挑战,但是情绪波动较大,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等情绪,且其性格特点与职业倦怠的发生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提示护理管理者应该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减轻ICU护士的工作负荷,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护士的个人成就感。于此同时,管理者应该充分重视护理人员的人格特质,引导其采用合理有效的方式来应对压力应激,增强心理素质,使自身性格缺陷在不断的历练中得到补偿和纠正,以便能更好的适应高强度的临床工作,减轻职业倦怠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Maslach C,Jackson S, Leiter M.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scale[M].3rd ed. Palo Alto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1996:21-22.

[2]王世英,陈春花,张娟,等.重症监护室护士职业倦怠的现状与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1):1621-1622.

[3] Padilla F C,Palmeiro-Silva Y K.Effort-Reward Imbalance and Burnout Among ICU Nursing Staff: A Cross-Sectional Study[J].Nurs Res,2017,66(5):410-416.

[4]宿艳琴,智慧,刘春旭.重症医学科(ICU)护士职业倦怠的质性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7):138-139.

[5]余华.工作疲溃感问卷在我国护理人员中的测试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7,22(24):50-52.

[6]叶志弘,骆宏,姜安丽.杭州地区护士群体职业倦怠常模与诊断标准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3):207-209.

[7]龚耀先.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3.

[8]张冰.ICU护士发生职业倦怠高危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

20(02):89-92.

[9]张红辉.长沙市区省级综合三甲医院ICU护士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12.

[10]余兰仙,高静芳,吴文辉,等.责任护士职业倦怠状况及与人格特质相关性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2014,26(04):363-366.

作者简介:黄仕瑛(1990.04-),女,汉族,湖南娄底人,本科,护师,研究方向;重症心理.

论文作者:黄仕瑛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9月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0

标签:;  ;  ;  ;  ;  ;  ;  ;  

ICU护士职业倦怠与人格特质的相关性研究论文_黄仕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