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金融危机与台湾经济_金融风暴论文

东南亚金融危机与台湾经济_金融风暴论文

东南亚金融危机与台湾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南亚论文,台湾论文,金融危机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南亚金融危机自1997年7月泰国引燃并迅速波及至东亚各国, 至今仍影响甚巨。受创最深的东亚五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韩国)经济被这场金融风暴撕得支离破碎、满目疮痍。一夜之间,亚洲经济奇迹般地被蒙上一层沉重的阴影。

对这场危机,笔者认为,若从总体上来把握,这场金融危机所以爆发,是内外部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外部原因是国际性的,如从更广泛的层面上来说,这次亚洲金融危机实质上是一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其具体表现为:经济区域化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导致国际资本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自由、而又无节制的流动。这一现象不但给那些利欲薰心的金融投机客提供了可乘之机。同时,在国际金融权力机构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至今未能对此实施有效监控的前提下,严重地破坏了世界金融秩序。世界银行高级经济顾问鲍泰利对此评论说:“资本在全世界迅速而无节制的流动可能导致像战争一样严重的危害,应对其后果进行全面探讨,资本流动使亚洲金融和经济危机达到如此恶劣的程度。”对此他呼吁国际社会应警惕资本自由流动的危害性,并主张给予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更有力的监督手段甚至是制裁权,以保护世界金融秩序。严酷的事实表明,世界范围内的资本自由流动作为金融自由化的具体表现必须辅之以金融纪律化作保证,以此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或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对社会经济的破坏程度。

外因一定是透过内因才起作用,这场危机爆发的内部原因,最根本的是受创国经济发展过热而政府当局的经济政策严重地缺乏透明度,未能对此给予及时而有效地监督与管理。正如亚洲开发银行行长佐藤光夫所说:“在过去十个月中,使亚洲受到冲击的金融动荡与以前的金融危机不同,它的起因不是过度消费,而是金融体制薄弱和缺乏对公司的监督。”对此,佐藤指出,在过去30年里,一直负责指导亚洲经济发展的亚洲开发银行现在面临的挑战是,帮助该地区的国家改善金融体制和加强经济监督,以战胜当前这场金融危机。英国隆巴德街研究所所长布赖恩·雷丁亦持类似的看法,他在《欧洲人报》撰文指出,亚洲危机不单纯是金融危机,这基本上是投资过剩和生产过剩的危机。

经济发展过热,投资过剩给东亚国家带来了严重的后果。首先是泡沫经济的出现:自八十年代以来,亚洲成了国际投资者的新宠儿。亚洲私人企业贷款在八十年代后期蓬勃开展起来,轻而易举的借贷造成美元贷款数目的大量增加。这一现象最终形成泡沫经济,一旦外资突然撤走,便形成釜底抽薪之势,危机爆发,势所必然。

经济发展过热的另一表现形式是,东南亚国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过份依赖外资,导致外债,尤其是短期外债的大幅度增加。同时政府的外汇储备不足,当危机到来时,便无法控制货币的动荡。债台高筑,尤其是短期外债居多,又没有相应的外汇储备做其后盾,还债之时即为汇率暴跌之日。

在上述大背景之下,东南亚国家的金融市场大都缺乏完善的监控系统,具体表现为:金融政策失当、银行放贷无序及汇率机制僵化。世界银行副行长斯蒂格利茨在分析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时指出,在金融政策方面,这些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不是由于政府干涉过多,而是干涉过少。他们在放宽金融限制方面管理得很差。在建立健全的管理框架之前就取消了一些限制,包括取消对银行向房地产贷款的限制。在危机爆发前,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及泰国的国家银行向房地产业的贷款都占其贷款总额的20%以上。在这方面,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又分析说,政府开放金融市场,但缺乏金融管制和监督系统。特别是资本项目在金融市场体制很不完备的情况下,便贸然开放,导致国内资本市场外资充斥,信用非理性扩张,金融自由化的进程过快,必然使金融风险大增。

银行放贷无序,管理失控,是金融政策失当的又一表现。银行不是根据工程的可行性进行放贷业务的风险管理,而是凭借个人的交情或裙带关系放贷,造成企业的生产能力过剩、设备闲置,致使资金无法回收,银行的呆帐、坏帐现象十分严重。终致银行恐慌,严重者纷纷倒闭。

东南亚各国为吸引外资,并维护其信心,自80年代中期以来,货币相继与美元或以美元为主的一揽子货币挂钩。由于美元汇价在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大约10年内持续下跌,这些国家货币保持相对弱势。无论对吸引外资还是对提高出口竞争力方面都甚为有利。但自1995年以来,美元对其他国家货币表现出强劲的势头,而这些国家政府却没有相应地改变与美元挂钩的僵化的汇率机制,任其货币汇率随美元上升,造成当地币值高估,严重地影响了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致使经常项目顺差锐减。这对于国内市场容量狭小、贸易依存度颇高、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的东南亚国家来说,不啻是雪上加霜。

这次自90年代以来爆发的第三次重大货币危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凸显了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正确处理加快经济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性与复杂性,其教训与启示是沉痛而又令人深思的。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处在“风暴”圈内的台湾虽说在区域经济加速整合、金融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已无法置身事外,冲击在所难免。但从整体上看,可谓是有惊无险。分析和探讨金融危机与台湾经济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台湾经济在1997年能够平稳度过金融风暴,其主因是:经济基本面表现良好,有足够的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1997年,台湾经济以6.7 %的增长速度创下五年来最高增长率;民间投资增长率为14.1%,也是五年来新高;民间消费增长7.6 %, 为近三年来新高。 两者总额合计约59000亿元,占国内生产毛额的72.8%,为30年来最高比率。 而消费者物价涨幅仅为1.1%。以上数字表明,1997 年的台湾经济表现出“低通胀、高增长”的发展态势,为抵御金融风暴的侵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对外贸易一直是台湾经济发展的火车头。1997年的台湾对外贸易在度过了艰难、低速的1996年后,重新走上了复兴之路。据台湾财政部门的统计,该年全年进出口总值突破1100亿美元,双双创下历史新高纪录。累计贸易总额为2365亿美元,排名世界第14位。全年出口增长5.3%, 进口增长11.8%。对外贸易如此良好的表现不但支持了岛内的经济发展,同时也表明,台湾经济的发展有足够的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在经济结构方面,中小企业是台湾产业支柱。台湾年出口总额5 %以上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正如有人所言,在台湾“只要有点能耐,便能当上总经理”。中小企业自立自强,在市场竞争中充满活力,最能适应和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这与受创最深的南韩财阀经济形成鲜明比照。这次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由少数大财团控制国家经济的弊端。而在中小企业为经济主体的台湾,不论在财富、所得与资源的分配上都较为平均,无疑增强了对抗金融风暴的弹性。

台湾虽属外向型经济区,但并不是象其他东南亚国家那样,过份依赖出口来刺激经济增长,而是重视内外均衡发展,即致力于提高出口竞争力与内需成长齐头并进,注重运用“促进产业升级条例”来提升产业竞争力。如以减免税捐及低利融资等政策工具,鼓励企业从事新产品研发、生产自动化、人才培训、污染防治及节约能源等。由于一直把增大科技投入,促进产业升级作为发展经济的首要目标,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节节攀升。如今,台湾的个人计算机外围零部件的市场占有率已位居世界第一位。从1997 年台湾出口商品结构看, 重化工业产品出口金额达621.4亿美元,占出口比重的62%,非重化工业产品出口358亿美元,占出口比重的35.8%,农产品及农产加工品仅占出口比重的2.2%。 其中重化工业产品中的机电产品一直是近来带动台湾的出口的主导产品,且在技术上远远地领先于东南亚。这足以说明台湾产业升级所取得的成就。这一成就不但增强了岛内的经济实力,同时亦提升了对抗金融风暴的能力。由于台湾的出口产品结构及技术含量明显地优于东南亚国家,所以这次东南亚各国汇率变动对于台湾出口的影响便可以降到最低。另一方面,产业的升级也为台湾内需的扩大夯实了经济基础,这与导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泡沫经济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在国际收支方面亦反映出台湾经济基本面要比东南亚各国及韩国好得多。截止1997年底,外汇存底高达878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三高。 经常项目顺差109.7亿美元,达岛内生产毛额的2%至3%。外债仅1亿美元。高存底与低外债为台湾防范金融危机创造了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在对外资开放的政策方面,台湾又与一些东南亚国家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外资的开放台湾一直秉持谨慎的态度及稳中求进的原则。把外资开放的速度与健全市场机制相结合,以适应外向型海岛经济的有序发展,避免了一些东南亚国家为追求经济增长而过份依赖外资的现象。在危机爆发后的1997年11月,台湾将单一及全体外资投资股市的比率由10%及25%分别提高为15%及30%,体现了对外资开放的有序性。台湾以经济稳定为优先目标来吸引外资,并把物价稳定与金融市场稳定和经济增长并列为目标,为防范金融风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加强对金融界监督管理方面,台湾省与一些东南亚国家及韩国相比,台湾亦堪称最优。其银行对企业的放贷业务一直实行规范化的风险管理,对投资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查。这不但最大程度地避免泡沫经济的出现,同时也尽量减少了银行坏帐、呆帐的现象。有资料显示:1997年台湾省的银行坏帐金额占未清偿帐款的比重不到4%, 远低于一些东南亚国家的14%到19%,银行体制堪称健全。

在外汇政策及管理方面,台湾亦凸显出行稳致远的特色,他们兼顾金融自由化与市场稳定的双重目标。秉持循序渐进之原则,逐步推进金融领域的改革。具体表现在:1.台湾外汇自由化工作推进十余年来,进出口企业结汇已逐步向意愿结汇制过渡,但至今仍实行额度结汇制。如1997年6月,台“央行”将公司、行号每年的自由结汇额度由2000 万美元提高为5000万美元,体现出逐步推进外汇自由化工作的方针。2.在资本项目开放方面,亦坚持自由化与纪律化并重的原则,把资本帐完全对外开放的时间确定在2000年。这与一些东南亚国家过快过早地开放资本项目而受到金融危机的重创完全相反。3.在汇率机制方面,恪守浮动汇率制度,使新台币汇率一直能与经济发展适度配合,避免了一些东南亚国家僵化的汇率机制的弊端。

综上所述,在这场金融风暴中,台湾经济能幸免于难,并非侥幸取胜,而是得益于经济增长中各个方面的适度调整。

但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在这场金融风暴中,台湾经济也不可能完全独善其事,其被冲击与影响也是必然之事。具体表现在:

一、股市剧烈波动,汇率大幅下降,外汇储备减少,仅1997年底的12月11日一天内便下跌232点。另一方面,伴随股市的剧烈波动, 新台币大幅贬值,与美元的比价由10月13日的28.6元一度贬值至11月25日的33.5元。6月底时,台湾外汇存底余额为900亿美元,到11月底,仅剩831亿美元,减少近70亿美元。

二、出口受阻,贸易顺差减少,海外市场拓展不利,其原因是:亚洲货币贬值导致海外市场竞争压力增加,海外需求下降,汇兑损失以及海外投资当地的利率上扬直致资金取得困难。由于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相对处于劣势,外销接单又出现衰退的现象,致使1997年下半年台湾的贸易盈余大幅减少。1997年12月份,台湾外贸顺差降到大约7.5 亿美元,比1996年同月减少了30.42%。若从1997年的全年看, 贸易顺差仅为76亿美元,而1996年为147亿美元,大幅减少了43.7%。 特别应指出的是由于日元与韩元大幅贬值,1997年台湾对日、韩二国的出口出现了大幅度滑坡现象,双双创下逆差新高。

三、进口原料涨价,出口成本增加,企业获利减少,物价上涨压力增大。据1997年11月份台湾省“经济部”对岛内22种制造业共1500家企业的调查资料显示:工具机业、人造纤维业、汽车及零组件和食品制造业的成本增加5%至10%。另外,家电制造业、钢铁业及造纸、 制药业、橡制品和精密仪器制造业的成本均有所上升,生产成本上升,不但影响产业的竞争力,同时也使企业的获利减少。另据台湾工业总会的调查资料,岛内产业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包括乳胶树脂、纺织品、冰箱和机动车辆零件、纸浆、染料以及造纸等业者营运获利普遍出现下滑5%至20%的情形。还有,生产成本增加, 必将在岛内形成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压力。台湾批发物价指数1997年11月较10月上涨了4.06%,较1996年上涨5.28%。 据有关方面预测, 台湾消费者物价上涨率将由1997年的1.1%,上升到1998年的3.1%。

总之,台湾省经济在这场金融风暴中的表现,会提供有益的启示。

标签:;  ;  ;  ;  ;  ;  ;  ;  

东南亚金融危机与台湾经济_金融风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