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分子探针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_侯蓓蕾

核医学分子探针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_侯蓓蕾

摘要:近年来,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逐渐出现了很多先进的前列腺癌诊断技术,核医学分析探针是其中较为常见,且诊断结果较为准确的技术之一。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前列腺癌普通检查方法的概述,进而综述了前列腺癌的核医学分子探针诊断方法,以加强对该诊断方法的了解程度。

关键词:核心医学分子探针;前列腺癌;临床研究

引言:现代社会当中,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逐渐提升人们患有各类疾病的几率,其中包括前列腺癌(以下简称PCa)。该疾病患病率较高,且危害性较大。据我国卫生部门统计,我国共有前列腺癌患者超过120万,与2012年相比,增长了40余万,平均每年增长6.62%,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同时,患有该疾病后,很容易死亡,死亡率达到50%以上,严重威胁到人类的身体健康。所以,需要选择一种诊断效果较高的技术,以及时发现前列腺癌,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帮助。

一、PCa的普通检查方法

在我国医疗领域当中,由两种PCa的普通检查方法:一是血清病理学检查。在人体内,存在很多类型的血清,PSA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种,可以通过对该血清的检测,诊断出检查人员是否患有PCa。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PSA含量在7±3μg/L范围内,则无法确诊PCa;且对于PSA来说,是一种血清学指标,很难直接观看到病灶的具体情况。二是影像学诊检查,是当前最为常见的诊断方式。利用CT进行检查时,不能区分出癌组织与良性增生组织,无法准确判断出是由患有PCa。利用核磁共振进行检查时,可分别出各种组织,与CT相比,诊断效果更加,可区分出PCa与前列腺增生。但需要注意的是,PCa出现淋巴结移动的情况,则会影响核磁共振的检查。

二、PCa的核医学分子探针检查方法

(一)18F-NaF成骨显像

利用核医学分子探针对前列腺癌进行检查时,最为常见的探针为18F-NaF,绘制出相应的骨显像,通过骨显像的分析,诊断出是否患有PCa。王静楠(2018)[1]等人以60例PCa患者为研究对象,对骨显像进行了研究,研究中发现,利用传统99Tcm-MDP为探针,绘制骨显像时,PCa骨检测的灵敏度在51%左右,特异性在80%左右。而以18F-NaF为探针,绘制骨显像时,灵敏度则在90%以上,特异性在55%左右,均优于前一种探针,可以更加有效的诊断出PCa。但需要注意的时,18F-NaF虽然可以观察到病灶,但无法优化治疗方案。

(二)18F-FDG代谢显像

付晶晶(2017)[2]研究中指出,在PCa诊断时,以18F-FDG为探针,不仅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而且还为治疗方案的优化、预后评估等提供良好支持。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该探针来说,与健康细胞基本相同,其中PCa Glut水平不是很高,无法将良性组织区分出来,且该探针排泄时,通常由泌尿系统流出,影响PCa的诊断结果,使得PCa的检出率并不是很高。所以说,该探针的实际价值有限。

(三)11C-胆碱显像

对PCa检查时,还可以利用探针11C,绘制出相应的胆碱显像。与上一探针相比,该探针绘制出来的显像具有更多优势。对于11C来说,可以在肿瘤组织内聚合,并与磷发生反应,从而存储在细胞内。李周雷(2018)[3]等人就对11C-胆碱显像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形成的显像当中,虽然膀胱区域也出现了明显的集合,但聚合度不是很高,依然可以从位置、形状等角度出发,观察到前列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研究中还发现,利用该探针对PCa诊断时,检出率为50%左右,而利用18F-FDG对PCa诊断时,检出率不足30%;其不论是林敏度,还是特异性,均优于18F-FDG探针。

(四)18F-FACBC显像

对于18F-FACBC来说,为L-型氨基酸转运载体1与丙氨酸、丝氨酸、半胱氨酸转运体的底物,很难经肾排泄,能够得到较为清晰的显像,可以诊断出PCa。臧士明(2017)[4]等人利用18F-FACBC探针,对数百名疑似PCa患者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发现,PCa的检出率相对较高,其中,原发性PCa的检出率在75%左右,转移性肿瘤的检出率在95%以上。同时,相对于18F-FDG探针来说,检查效果更佳,能够观察到淋巴结移动。

(五)18F-DHT雄激素受体显像

前列腺内,存在很多雄激素,DHT为其中浓度最高的成分,比睾酮多4倍,且与雄激素受体亲和力是睾酮的10倍。因此,对于18F-DHT探针来说,前列腺与软组织的放射性比值较高,可利用其为探针,对PCa进行诊断。邹开力(2018)[5]等人研究中发现,在人体内,18F-DHT代谢速度快,且随着时间的不断流失,病灶摄取量逐渐提升。利用普通方式进行检查时,可以检测出61个并在,在所有病灶内,以48个是以18F-DHT为探针而检查出的,检出率为78.69%;而以18F-FDG为探针,则能够检测出59个病灶,检出率将近97%。同时,其友谊进展期PCa患者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对该探针进行研究。通过整个实验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8F-DHT可应用在PCa的诊断当中。

(六)以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为靶点的新型分子探针

近年来,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逐渐出现了很多以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为靶点的新型分子探针。周宇权(2018)[6]等人研究中指出,根据显像的部位,可以将该探针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单抗分子探针,对于该类型探针来说,不论是灵敏度,还是特异性,均优于核磁共振与CT。一些企业就利用这一原理,研发出相应的抗癌药物,具有一定治疗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该药物在人体内的循环时间较长,肝脏摄入量较多,注入药物后,本底不能迅速下降,且伴随着免疫原性,因而实际应用并不是很广泛。二是小分子抑制剂探针。对于该类型探针来说,不仅可诊断出PCa,而且还可用于治疗,安全性高,不会对肾脏造成较大损伤;三是胞外域抗体探针。对于该类型探针来说能观察到PCa转移灶,且与一般18F-FDG显像基本相同,能够观察到各种组织结构的移动,但与18F-FDG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可观察到更多、更小的病灶。四是靶向分子探针。对于这一类型探针来说,诊断结果优于11C探针,可观察到11C探针无法观察到的病灶,且检出率在80%以上。

总结:综上所述,在现代医学领域当中,存在多种类型的核医学分子探针,每种探针具有不同的优劣势,检测结果略有差异,医应针对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分子探针,以准确诊断出PCa的同时,为患者的治疗与康复提供帮助,使分子探针在临床医学当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静楠,臧洁,李方,等.靶向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的核医学精准诊疗进展[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8,24(06):5-11.

[2]付晶晶,贾瑞鹏,王峰.PSMA靶向核医学显像诊断和治疗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现状及进展[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7,18(11):36-41.

[3]李周雷,龙亚丽,张祥松,等.PSMA-PET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最新进展[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8,27(06):67-72.

[4]臧士明,王峰,黄悦,等.68Ga—PSMA-11PET/CT对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J].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2017,16(37):146.

[5]邹开力,唐永祥,周明,等.新型核素分子探针18F-NT靶向前列腺癌的实验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8,03(01):17-21.

[6]周宇权,徐嘉男,栾阳,等.前列腺癌分子的异质性[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8,12(07):55-58.

论文作者:侯蓓蕾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0

标签:;  ;  ;  ;  ;  ;  ;  ;  

核医学分子探针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_侯蓓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