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一门“成人”的学问论文

中国武术:一门“成人”的学问论文

中国武术:一门“成人”的学问

王 岗1,侯连奎2,姜丽敏2

(1.武汉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武汉体育学院 研究生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 在“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下,解析中国武术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透过习练中国武术的过程,感悟中国武术所蕴含的“成人”的学问。该文在文献资料法的基础上,运用逻辑分析法的方法,以哲学为理论支撑,从生命哲学的视野出发,剖析中国武术如何使人“成人”的过程。得出:“乃文乃武”是中国武术的“成人”圣图,“武以文养”是中国武术的“成人”策略,“武以成人”是中国武术的“成人”道路,“武以达人”是中国武术的“成人”结果,通过习练武术的过程,使习武者从生理上的“人”达到具有伦理道德的社会人。研究最后指出:中国武术是一门“成人”的深厚学问,习武者通过对中国武术的不断修习,能够逐渐达到由感知到内省、由身体到品行,内化为内在人格的养成,人生境界的提升。

关键词: 中国武术;立德树人;身体文化;真善美;成人

1 前言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和智慧,对人类解决目前所面临的诸多全球性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1]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上有着无尽的魅力和巨大的价值,而就在中国传统文化红遍全球展现其价值的进程中,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于2018年8月20日在北京大学圆满闭幕。这是“世界哲学大会第一次以中国精神秩序中核心关注的自我、社群、自然、精神及传统作为核心议题”[2]并且将会议的主题定为“学以成人”。这充分证实中华传统文化对于怎么成为人,怎么学做人的价值得到了世界哲学界的肯定。中国拥有厚实的学做人的传统文化,例如儒家《大学》“八条目”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子《道德经》中的“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出其华”。这其中充满着使“人”如何成为人的学问。而中国武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众多使人如何“成人”的文化精华,并始终秉持着“武以成人”的育人理念,成就了一批批伟大的武学大家,培育出一代代散发着中华优秀文化气息的人。然而,中国武术却在不断偏离“成人”的理念,失去了武术最根本的内涵,而去过分强调武术之“打”,武术的约架和虚假事件,就是对“打”强调的最好例证。因此,急需对中国武术如何使人“成人”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来解决现在出现的诸多问题并传承和弘扬中国武术使人“成人”的文化。故此提出“中国武术:一门‘成人’的学问”这一命题。

2 中华民族“人之为人”的哲学阐释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并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3]。教育现代化八大理念的提出,可谓是应时所需、振奋人心,从国家战略的角度上对国人的教育指出了明确方向。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强调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时,中华民族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思。中华民族在使人“成人”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科学文化素养的提升,更加要注重“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无论是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的出台,还是教育纲领性文件的颁布、印发,它们最终的归宿、出发点、落脚点、根本目的和终极目标始终指向的都是人。

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4],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亦是我们追问内心、寻求知识、展开思索的原点,有关“人之为人”的问题是讨论最多,争论也是最激烈的,所以如何使人“成人”一直都是世界教育关注的问题,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分关注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过程中所孕育出的最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它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历程中,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发展生息,承载着“成人”成才的育人价值,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梁,引领着文明的进步与文化的发展,对“人之为人”的发展过程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与不可估量的独特作用。

这种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与独特作用在中国哲学中讲的是宇宙与人的关系,即“天人合一”论。“中国思想家多认为人生的准则即是宇宙之本根,宇宙之本根便是道德的表准;关于宇宙的根本原理,也即是关于人生的根本原理。”[5]中华民族“人之为人”讲的即是天与人的关系,也即是人生道德的原理。人生的道德问题,便会涉及到中国哲学中人与性、人与仁、人与义、人与礼、人与智、人与信等“人之为人”的根本性问题。人与性主要争论的是“性善”与“性恶”的两大问题,如《三字经》中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性论中还指出人之所以为人而不是物或禽兽,是因为人出生以后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来达到“学以成人”的目的。如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又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人之所以不是禽兽,是因为人通过后天的学习具有了道德。学习的深度与能力决定了人是常人还是君子,常人能够明白普通的“人之为人”的道理,而君子能够明白世间万物的真理,善于处理人伦之间的关系。因此,人与“仁、义、礼、智、信”等为人的问题都是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进而使“人”成为人的。细思其理,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它最终所指向的是“天人”关系中的道德问题,也便是中华民族使“人”成为人的“成人”教育问题。

就“成人”教育而言,孔子的“成人”教育思想内涵精深、旨意明确。他在《论语·宪问》中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孔子把“智慧”“克己”“勇敢”“多才多艺”“礼”“乐”“义”“信”作为成为“人”标准。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成人”教育的思想,使儒学教育确立为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主流地位。他在《大学》提出“三纲领”,即:“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汉代董仲舒把教育目的厘订为“修其善”“为善人”;南宋的朱熹把教育的目的框定为“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南宋的陈亮把教育的目的界定为“教以成人之道”“学以成人”;教育家陶行知把教育的宗旨理解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6],这些都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与“人之为人”的“成人”学问融入到教育当中,使其作为“成人”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理想人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的中国武术蕴含着“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注重文武兼修,文成武德的品格养成。它不仅涵盖了文化使人学以“成人”的智慧,还有中国武术“武以成人”的学问待进一步弘扬与挖掘。正如专家指出:“中国武术真正的文化归属是一种教化。它是一门实践性的教化之学,一种近乎终身的习染过程。它追求的终极价值是‘武以成人’,关注的是人的生命与内在精神人格的养成完美,而非单纯的知识性教育。”[7]因此,对于中国武术“人之为人”的“成人”道路中,作为身体行为、身体伦理教育的中国武术,在个体“成人”的过程中是独一无二且无以伦比的。这种无以伦比表现在中国武术自身发展过程吸收了许多外来民族的文化,不仅与儒释道和谐共生,而且与文学、艺术、教育、宗教、哲学、伦理、兵学、养生等相互融合、促进与发展。这些内容融入并渗透在每一代习武人的血脉中,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形成并规范习武人有关“人之为人”过程中的行为习惯、审美情趣、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准则。它能够更好地弥补文化育人所缺少的阳刚之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武术是“性命双修”的“德”性文化,它“‘以身维度’的身体行为规范,‘为仁由己’的身体伦理教化以及‘利用安身’的身体处世智慧,习武者的主体性价值在这种‘身德互训’的场域之中最终得以真正落实与开显。”[8]中国武术在“德”性文化的滋养下,不仅强调对外在身体的锤炼,更加强调对内在品德的养成。通过在身体锤炼中对心智的磨练,感悟中国武术“式、招、套、拳”的基本技击原理与方法,进而逐步领悟出中国武术博大精深的“技近乎道”。通过感知与体会中国武术起承转合的技击理念,从而感悟中国武术文化中的“人之为人”的“成人”内涵。中国武术在传统文化的熏陶洗礼下,旨在使一个生理上的“人”变成一个具有伦理道德的社会人,从而达到成为人的目的。中国武术在个体成为人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磨练不仅能够规训人的身体行为,还能挖掘中国武术拳理对“人之为人”的外在处世文化的“成人”理念及“成人”策略,进而从拳法规律中探寻“人之为人”的“成人”路径,达到人格境界的提升。

3 中国武术“乃武乃文”的“成人”圣图

5个村庄的规划充分挖掘了地方特色,因地制宜。丹徒区世业镇聘请了东南大学韩冬青设计大师团队,定位于“江岛水乡、健康之舟”,依托独特的洲岛生态环境,传承并彰显乡居、河塘、田野共生的水乡圩村肌理,构建面向村民和游客的公共服务体系,培植健康农业、创意农业、参与式生产体验+度假等多种形式的大健康产业。韩冬青教授在全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议上将此规划作为范例进行了讲解。

“乃文乃武”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九成宫颂》,文曰:“一阴一阳,神道也。乃文乃武,圣图也。”意思本是用来赞誉天子之德,指其文经天地,武定祸乱。后来多指人既有武功,又有文德。中国武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通过对功夫的不断磨炼,从外在技术修习到内在人格养成的修炼,从身体艺术审美到人生境界提升,使人在“德艺双修”的过程中养成完美的品格,成为“文武双全”的人。因此,习武者必须要树立“乃文乃武”的“成人”理念。

那几年东洋人开他们的矿,我们过我们的日子,井水不犯河水,日子倒也平静。有人问起姜大爹,他说,这东洋人图的是铁矿。他们人不多,出来打家劫舍杀人放火,激起民变他们还开得成个矿?日子如水,平淡流过。再到后来,我们都忘记了六十里外的铁冶山里,有一伙东洋人在那儿开矿。

3.1 从外在技术修习到内在人格养成

中华传统文化注重对整体观的思考,在这种“整体观”的影响下,使得中国武术并不是只重外练或只重内修的割裂的文化,而是一种“内外兼修”的文化,注重的是从外在技术修习到内在人格养成的完美。“真善美”是人格养成的重要内容与价值取向,有学者指出:“中国武术有利于参与者‘求真’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参与者‘向善’品德的形成,有利于参与者‘尚美’境界的提升”[9]。中国武术“求真”精神对习武者而言,不仅要明白中国武术运动的本真技击含义,更要掌握中国武术运动的技击法则以及运动规律。习练者经过千锤百炼的练习与感悟,才有可能做到“拳打千遍,其义自见”,才能逐渐理解中国武术的奥妙,才能逐渐揭开中国武术的神秘面纱,露出中国武术最真实的面目。如果忽略了中国武术的本真含义,中国武术就会成为花拳绣腿的“花架子”,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的考验,就像房子没有顶梁柱一样,随时都有可能面临坍塌。“求真”精神要求习武者脚踏实地地反复练习武术基本功,如太极拳的“桩功、步法、手型、棚、捋、挤、按、采、列、肘、靠”;长拳的拳、掌、勾三种基本手法,“弓步、马步、虚歩、仆步、歇步”五种基本步型;通背拳的“摔、拍、穿、劈、攒”五种基本掌法。这些基本功虽然单调枯燥,但却是唯一通往武术功夫之“真”的必经之路。习武者正是通过这些外在技术的修习,经过汗水的浇灌方能感悟武术之“真”,养成“求真”的人格精神,成为一名真正的武学大家。

雷海宗先生在书中讲到:“每个国民,尤其是处在社会领导地位的人,必须文武兼备。非如此,不能有光明磊落的人格;非如此,社会不能有光明磊落的风气;非如此,不能创造光明磊落的文化”[10]。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光明磊落的文化,它要求每一个中国人不仅有渊博的知识、向善的品德,也要有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人格魅力。这种文化决定着中国武术重礼崇德的“成人”处世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规训着习武者内在人格的养成。受中华“善”文化的影响,中国武术从外在技术修习过程中,通过对武术动作、招式、规律、技法、拳理的理解与感悟,使习武者逐渐消除了争强好胜的心态,斗狠、尚力的技击行为。因为中国武术不是以暴制暴的技艺,而是在中华“向善”文化的指引下,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武术道德,这种“武术道德使较狠、尚力的技击技术成为一个表达仁爱,诉说人格的中国武术”[11]。受武术道德的束缚,中国武术追求的是一种中庸和谐之道,它要求习武者为人处世时要以“礼”之心尊重对手,做到谦虚;以自身的实力威慑对手,做到谨慎;以仁义之心宽待对手,做到仁爱;以“点到为止”的行为不伤害对手,做到有度;以诚实守信行为感染对手,做到真诚;以高尚的人格感化对手,做到有为;处处体现了中国武术从外在技术修习到内在人格的养成。

The output codes of the DLF proportional path p and integral path i are expressed as follows:

3.2 从身体艺术审美到人生境界提升

俄罗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内容非常丰富,不仅包括基础体育、专业体育、竞技体育等,更注重实践训练教学,内容涉及身体发展、运动技能训练、卫生、饮食、休息、意志,以及道德品质训练等多个项目,体现了俄罗斯高校体育公共课内容设置的多样化和可选择性。普通的球类、田径类的传统体育项目,增加了轮滑、滑雪、溜冰、舞蹈等新兴体育项目。体育公共课程设置正在转向更富有趣味的项目:锻炼个人技能的内容,同时也涉及了公共安全等方面的课程等。俄罗斯中小学大纲中的内容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活动方法和身体完善等三部分内容组成。规定不同年级遵循不破坏大纲内容按学年分配的逻辑性,教学中不得超越国家教育标准要求。

中华文化是一种向内的文化,它不同于西方文化的张扬和外显。相较于西方文化的张扬,中华文化则是一种含蓄委婉的内敛文化。“武以文养”的“成人”之路,不仅表现在身体规训“度”的文化层面,还表现在以身体运动为基,对中国武术“理想化”技击艺术的追求,二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如动如脱兔,稳若泰山的劈挂拳;出手软如棉,沾身硬似铁的太极拳;打拳要长,发劲要短的长拳等形态多样、变化多端的身体艺术展现,表达出中国武术走向超越攻防技击的完美历程,并通过这种身体艺术彰显出中国武术的生命关怀。在这种超越“攻防”技击之术下,通过“理想化”的技击艺术体现,展现出一种对“成人”身体规训的艺术追求。

中国武术的审美是一种注重整体观与和谐统一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最终追求是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属于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是认识世界与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中国武术在“‘天人合一’为基础的逻辑思想引领下,则强调‘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内外双修理念,并形成了‘形神合一’‘练养合一’‘武艺合一’‘德艺合一’‘武道合一’”[14]的多重审美意蕴。中国武术的这些审美意蕴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并在这种生活世界或现实世界中通过习武者不断地参与、习练、感知、体悟,进而获得美的体验和美的乐趣。这种美的体验与乐趣需要习武者在现实生活世界中磨练真功夫,善于发现和挖掘武术之美,只有如此反复的磨砺方能体现出中国武术技术之美、身体行为之美,进而达到心灵之美,体悟人生的乐趣,提升人生的境界。这种人生境界的要义就是要习武者通过不断地锤炼,成就真我,放弃假我,揭开生命的面纱,明白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受中国审美文化的影响,中国武术的审美是对心灵和精神的一种调节,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对肢体动作的理解,拳法拳理的领悟,达到平衡人的心理,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品性,丰富人的生活、提振人的精神,完善人的人格,提升人生的境界,从而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4 中国武术“武以达人”的“成人”层级

4.1 中国武术“武以文养”之“成人”策略

何为“养”,在中国汉语词典中有很多的解释,而“武以文养”中的“养”则是特指保养、滋养之意,“养”要从身体根源开始。中国武术“武以文养”的“成人”策略也是一样,它的养成是在“德性”文化的滋养下,从“形而下”的搏杀格斗技击之术上升为“形而上”的“以德服人”“武德双修”的“成人”策略。从而说明了中国武术与中华文化的高度相关性,它们二者互为依存、相得益彰,呈现出一种“武以文立”“武以文养”的“成人”之路。

中国武术在中华文化的滋养下,开始走向追求“和”的身体艺术,这种身体艺术通过身体动作中的伸屈、躲闪、跳跃的动作形态,展现了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身形灵活、巧妙之美。如《拳经要捷》中所说:“学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将中国武术中的一招一式、一拳一脚、一攻一防、一击一刺等由原本的身体运动上升为一种“动中有静、刚柔相济、虚实互应、形神兼备”等具有艺术之美的身体行为。这种身体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中国武术从技击之术上升为技击艺术的过程。因为中国武术是由攻防技击动作组成,在文化的影响下得以深度发展,将其艺术化,并通过身体动作将其艺术性地展现出来,得到升华。

“人无德则无立,国无德则不兴”。“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德”既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国家兴亡之根。“德”在个体“成人”的过程中要求首先是要学会做人,做人要以德为先,践行好为人处世之道。孔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深受这种“德”性文化的影响,使得中国武术蕴含了“乃文乃武”的“成人”圣图,逐渐形成了做人处世,贵在有德,与人交往,“以德服人”的“成人”理念。

其实,阅读教学,不单单是阅读方面的教学,而是通过阅读的形式,使学生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同时,阅读也不是独立于听、说、写等语文技能之外的,听、说、读、写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功,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我通过读写结合,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写作,在写作中认真阅读,使读与写融为一体,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学生也逐渐喜欢上了阅读。

中华文化是注重审美的文化,人们对美一直就有着亘古不变的追求,人们发现美、反思美、创造美的过程叫作审美。审美就是通过身体实践将美的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方能提升人生的境界。钱穆先生说:“中国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中国人的泛艺术观自古就是一种诗情思维和诗情态度”[12]。这种泛艺术观的文化中,使中国文化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武术,儒雅的书法,精致的瓷器,特色的饮食,别致的建筑等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种类。中国武术在这种审美文化的艺术滋养中,不仅渗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色彩,蕴含着哲学思想、养生之精华,而且集技击之大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人”艺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武术不仅仅是实用性的技击艺术,和其他艺术种类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4.1.1 以德服人:中国武术的“成人”理念

中国武术一直讲究并遵循着“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的理念,足以说明“德”在中国武术的发展中占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里的“德”指的是武德,武德包括的内容很多,主要蕴含着“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它们引导与规范着“体”“悟”“教”“化”“育”“养”等丰富内涵形式的武术运动,并能够很好地约束习武者的行为习惯、言行举止。“武德孕育于中国武术处世之道中,‘武’是停止干戈,制止冲突的实力;‘德’是一种与人交往,为人处事的优秀表现”[15]。武德就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奉行以德服人的育人理念,不是以武力形式征服对手,而是通过展现的个人品德使人信服。中国武术始终秉承着“以德服人”的“成人”理念,对个体成为人的过程中烙下深深的武德印记,实现中国武术以德服人的理想追求。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成为人,“成人”的过程并不是个体对现实生活的简单适应,而是“精神成人”与“道德成人”的融合,是个体人格的发展与完善。中国传统文化崇尚道德教育,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养的培育,有利于个体的“成人”教育。教育家蒙台梭利先生指出:“道德的营养不良和精神的中毒对人的心灵的危害,正如身体营养的不良对于身体健康的危害一样”[16]。身体的营养不良可能会让你生活历经坎坷,但道德和精神的营养不良则会让你迷失自我,失去整个人生的意义。所以,习武者应该在“以德服人”的理念下,不仅要不断地锤炼身体获得健康的体魄,更要通过文化的熏陶拥有良好的精神和道德。新时代要树立中国武术“以德服人”的“成人”理念,把“以德服人”的“成人”理想推向做人、“成人”的高度,更好地培养个体“成人”的品格,挖掘做人、“成人”的潜力,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国武术不仅能够强化道德认知,增长智慧、陶冶情操、涵养德行、塑造品格,还能够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增强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有助于个体“成人”的过程中领悟人生的真谛。

4.1.2 以文“束”武:一种“成人”的身体规训

本研究显示,放化疗不良反应多为Ⅰ度或Ⅱ度,以放射性食管炎、血液系统毒性、放射性肺炎常见。其中,40例患者发生Ⅰ度或Ⅱ度放射性食管炎,8例患者发生Ⅰ度或Ⅱ度急性放射性肺炎,45例出现Ⅰ度或Ⅱ度的中性粒细胞下降,仅5例出现Ⅲ度放射性食管损伤。由此可见,螺旋断层放疗结合化疗并未增加食管鳞癌伴淋巴结跳跃性转移患者正常组织不良反应,符合相关研究结果[20]。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诸多对“束”的描述,这种“束”体现在各个方面,如《论语》中的“自行束修以上”。在中国古代的思想中,“束”被人们看作是自身在言行中的分寸和身体运动中的一种“度”,它与易经中的“度”文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孔子认为人凡事都要约束自己,提出“克己修身”“择善而从,约之以礼”的修身之道,克就是约束,礼就是掌握分寸、把握适度,达到一个制约点,找到一种适度的状态。所以,以文“束”武就是指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滋养、约束武术中的不良身体动作行为和现象,让中国武术在中华文化的渲染下,使习武者不在只是舞刀弄枪、喊打喊杀的一届武夫,而是逐渐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的武学大家。

中国武术中的“束”,并不是对中国武术技术行为的一种限制,而是在文化的滋养下,约束个体在“成人”过程中的一种身体规训。如武术手法的严格规定“高举不过眉,低按不下脐,左右不出肩窝”“两手运转,上不过眉,下不过膝”“上下一条线,两手围着操纵轴转”[17]。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国武术对身体的约束亦是如此,如果没有对身体的规训,其本身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生命的意义。正是中国武术对身体运动有一定的要求和规训,才使得习武者注意“把握分寸、约束自己”,防止因过度而失去本身原有的平衡。

由中华文化中的“束和适度”推及到“成人”,中国武术在“束”的文化影响下,其在身体规训中应注重动静、刚柔、虚实、适度的身体运动,把握身体运动中的协调以及运动规律和运动节奏,彰显一种适度、和谐的处世理念和方法。先贤们曾说:“处于平衡状态时事物才处在发展的最佳状况,在不平衡中不断追求平衡,是事物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18]。因此,中国武术是在“束”的理念影响下,通过对身体的规训达到内外的和谐。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孕育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武术,通过习练者的身体感悟来达到对自身的规训和约束。这种以文“束”武的身体规训过程中,把握好技术上的分寸与适度,教化习武者在处世中应把握好“度”,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寻求内外相宜的适度点,达到一种身心平衡,使以文“束”武成为一种使人“成人”的身体规训理念。

第六联桥有四跨(第19~22跨),通过T梁湿接缝、梁端T型钢板加固形成桥面连续;T梁底支座两侧设有挡块。由于桥面连续,桥梁下部变形对桥梁上部的影响就受到了桥面的约束;反过来,桥梁上部对下部变形也产生了约束。这从检测报告18#墩上梁体向左偏5.5 cm、22#墩上梁体向右偏2 cm以及支座滑动剪切变形、挡块与盖梁连接处混凝土破损开裂描述上可以得到验证。砂堆在20#墩右侧,梁体是以20#墩为中心旋转偏转,可解释为什么20#墩及以上梁体位移较小。

4.1.3 以文“扬”武:一种“成人”的技击超越

攻防是中国武术技术中的典型特性,它与其它的运动项目不同,中国武术中的攻防技术是由于人们的生活环境所致,人们生活在具有竞争关系的原始社会,其攻防之特性源自生命所需,通过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的斗争逐渐形成攻防技击技术。如中国武术中的“四击、八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情况下而形成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武术中的技击性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熏陶下,逐渐褪去了一身的戾气,在其招式的演练中注重身体艺术的展现和形神兼备的韵律表达。这种表达不仅体现在“动中有静、刚柔相济、虚实相应、快慢相间”技术动作上,还表现在“以身显形、以形传神、以神寓意、以意求境”的身体艺术上。有学者指出:“中国武术是以‘艺术本体’的形式出现在武术动作之中,武术中的身体动作则被逐渐艺术化,这使得武术最终在‘身体技术’表现形态上形成且具备了鲜明的‘身体艺术’属性,并由此形成为一种典型的‘艺术化物象’”[19]。这里的攻防技击之术更强调和表达的是身体艺术之美,它超越“技”,是习武者对中国武术技术境界的追求。虽说“技击性”是中国武术的特性,但艺术之美更是彰显了习武者对中国武术技术之境的理想追求。

[7] Leo Suryadinata, “Indonesian Chinese Education: Past and Present”, Indonesia, Vol. 14, No. 34 (1972), p. 70.

样品经绞碎混匀后,准确称取2.50 g,置于50 mL烧杯中,用20 mL 3.5%高氯酸溶液匀浆3次,匀浆液转入离心管中,并用少量3.5%高氯酸洗涤烧杯,洗液并入离心管中,以4000 r/min离心10 min,吸取上清液,沉淀物用3.5 mL 3.5%高氯酸溶液再次洗涤、离心,合并两次上清液作为提取液。用0.5 mol/L NaOH溶液调pH至6.5,用超纯水定容至25 mL,摇匀,过0.22 μm滤膜,进样分析。

4.2 中国武术“武以成人”的“成人”道路

“成人”一词有多重意思,一是法律上指的年满十八周岁的生理上的“成人”,一是教育上达到人格完备的“成人”。“武以成人”就是通过习练中国武术,不仅能够拥有强健的体魄,达到生理上的“成人”,更应该通过中国武术内在文化因子的涵养,达到具有伦理道德的社会人。进而找到一条通过习练武术使生理上的“人”从感知到内省、从身体到品行、从“知己”到“成己”的“成人”道路。

4.2.1 从“感知”到“内省”的体悟之道

中国武术的习练是一种追求内外炼化的过程,它注重外在动作的感知和内在认知的自省,通过对外在动作练习的累积和经验逐渐趋近于身体内在互应的觉醒。所谓“感知”是感觉与知觉的统称,是客观事物通过感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应。“内省”在孔孟时代是一种强调修养的方法,在中国武术中是指用身体运动去体验武术中的招式动作,而在武术技艺的传授与习练中,它强调外在环境的感知与内在身体的省察与认知。如中国武术里的一招一式、一拳一眼、一套一拳、一攻一守以及武术里“精气神”等都是在习练的过程中,通过自身不断的修炼以及对功法原理的理解与感悟,才能够真正领悟中国武术的精髓与奥秘。中国武术注重文成武德的兼修,在“文”的基础上,注重“武”的修炼。中国武术需要习武者不断进行“体”与“悟”的感知,“体”是训练、习练、锻炼,“悟”是人的本能思维活动,只体不悟只能强健四肢、锻炼身体,只悟不体则会势无意境、缺乏韵味。因此,中国武术非常注重“体”与“悟”的相互结合,循序渐进式的“体”练方式促成了武术技术,不断体“悟”式的习练过程造就了中国武术。中国武术在这种“体”与“悟”的结合下,从而使“人”从对武术的感知逐渐过渡到对自身“内省”的过程。

“悟,觉也。”是指理解、觉醒之意,它是一种心理状态,更一种直觉性思维。中国武术本就是一种以人为主体性的运动项目,无论是拜师学艺还是自行修炼,都讲究自身对招式动作的理解和领悟,因为学艺过程中,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之余,有些招式动作是自身无法领悟和理解的,它需要通过自身的感知、内省与体悟方可明白其中的奥妙,就像拳彦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说的那样,对于招式动作的体会与觉悟是需要自我亲身感知的。如内家拳中的“内三合与外三合”,在身体外形的统一下,才能追求内在的和谐,达到由外在感知到内在自省的体悟过程。而在这一习练过程中,体悟是对“内省” 的整合与完善,只有达到感知与内省的协调一致,才可以真实地感受到武术招式间的衔接规律,而并非随意组合的习练。在形而下的技术层面,它不仅是通过外在身体运动去感知武术的招式动作,还通过内在省察与认知寻找其内在规律,追求一种“感知”的过程。在形而上的文化层面,它是由外在的身体规训达到内在的省察与认知,通过“内省”来让习练者摒弃外界的嘈杂,回归内心的安静,追求一种“内省”的过程。如太极拳的修炼,它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吃透的,而是通过长期外在的感知累积进而过渡到对内在的认知与省察,是一种由外及内的体悟、炼化的过程。引申到“成人”方面,就是通过感知与反思日常行为,达到使人“成人”的目的,这便是中国武术由外在的技术感知到内在自省的一种顿悟的“武以成人”之路。

青樱心中有气,出了殿门连软轿都不坐,脚下越走越快,直走到了长街深处。终于,惢心亦忍不住,唤道:“小主,小主歇歇脚吧。”

4.2.2 从“身体”到“品行”的修身之道

中国武术是一种以身体肢体动作为基础的文化践行之旅,且拳种繁多,技术动作丰富多样,技术风格不尽相同。如南拳的“手法多变、刚劲有力”;太极拳的“中正安舒、阴柔之美”;长拳的“舒展大方、动作流畅”;刀棍的“动作迅猛、高飘有力”等,无不都是以身体为载体,通过身体的实践感受生命的本真,感悟人生的意义。“从武德之道的视角来看,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人求德、悟道的器物载体,在对‘人’的价值和意义上更多地体现在以武求德之后的以德修身。”[20]所谓修身,是陶冶和培养自身的道德品质,引证解释则为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中国武术是注重修身过程的文化,它讲求的是在习练的过程中注重身体实践,增强身体意识,培养身体习惯,约束身体行为,从而达到克己修身、锻造品行的目的。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道:“静以修身”,平静的内心可以使习武者克制自己浮躁的情绪,不为各种世俗琐事所缠身而产生不平和的心态。“中国武术追求的‘静’不是看破红尘的高雅,不是掩藏欢怒的矜持,也不是思绪婉转的城府,它只是一种极为单纯的修身追求”[21]。这种“静以修身”的文化,要求习武者以守静的身心和恬淡的心灵战胜那些奢靡的繁华和利欲熏心的陷阱,从而使个体在“武以成人”的道路上由生理上的“人”到具有伦理道德的社会人的转变。只有摒弃那些贪婪的欲望和陷阱,让生活处于一种恬静中,才是我们习武者所向往的天地。

修身文化是中国武术使生理上的“人”成为社会上的人的重要步骤,它在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不断洗礼下,蕴藏着使人“成人”的深厚学问,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德修身的价值诉求。《易传·象传·蹇》曰:“君子以反身修德”[22]。君子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应该反躬自问,做到修身养性、涵养品德。修身文化展现的是古代文人“道德文化”“以人为本”的修身思想,论述了修身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性。在《大学》一书中,就系统地提出“三纲领”“八条目”等以修身为主要核心内容的思想体系。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论语·泰伯》)的教育思想为出发点,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孔子《论语》)作为“成人”的目标追求,隐藏着丰富的修身内涵,并且为历代教育思想家所提倡和重视。中国武术非常注重将“‘身心一体’‘内外相合’的武学思想贯彻于中国武术的创拳和发展的思想脉络之中,它关注习武者的一招一式,通过一招一式的演练来体悟技法之道,人生之道,进而由形而下上升到形而上。彰显了一种彻底的‘由技入道’的文化修行,一种既强调外在之身,又强调内在之心的一种身体两面的修行艺术”[23]。这种修行艺术在中国武术中正是通过这种一招一式、一拳一理来体悟人生之道,教化人由生理上的“人”向具有伦理道德的社会人的转变。从而通过习练中国武术使之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逐渐感悟人生的真谛。

4.2.3 从“知己”到“成己”的修行之道

中国武术的修行之道是以“德”性文化为引领的一种从“知己”到“成己”的过程。如有学者指出“太极拳是一种从推己及人到内圣外王的伦理文化,从具体的实践层次来看,它通过‘正己’‘成己’,进而做到‘舍己’‘随人’的技击境界”[24],它需要习武者身体力行的去实践,并从中国武术外在的“形”感知内在的“意”,从外在的“神”感知内在的“韵”,进而感知身体的变化,达到“知己”的目的。因为,只有将外在身体动作练之娴熟,察觉自身发生的变化,方能感知其内在意涵,深刻理解武术招式动作的理法。拳谚有云:“知识在于积累,武理在于深研”,只有达到一定的累积,才能与武术招式产生共鸣,进而内化于身心,省察自身的不足。中国武术种类众多、拳风各异,其动作招式也各不相同。习武者通过外在身体的练习方式去感知身体的运动路线、方法和轨迹,它讲求在习练武术招式、动作的同时,对身体外在“形”与“神”的感知,从而达到自身内在的自我省察和认知。这不仅需要外在武术招式动作的长时间积累,还需要真切地体会到中国武术招式动作中的内在意涵,方可从中感悟中国武术的育人、教化之意,体现“武以化人”“武以成人”的价值和意义。

“武以德立,德为艺先”,中国武术是一门德艺双修的过程文化,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功夫的习练,它旨在“德”的基础上,通过对技艺的不断挖掘与探索,加之持之以恒的习练与体悟,在锻与造的同时,成为一名文武双全的人。中国武术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它不仅蕴含着动作的技击含义,还内隐着丰富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使得中国武术不仅是运动技艺,更是一种身体文化形态,一种民族文化标识。中国武术谚语中讲到“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中国武术应天天练、日日体、时时悟,做到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注重“里三合”与“外三合”的相互配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膀与胯合”,通过不断的体悟,方能够做到拳打百遍,身法自然,成为武艺的高手。但中国武术从来不缺乏武艺超群的高手,不缺乏练就身怀绝技的赳赳武夫,缺乏的是既有文德,又有武功的人,人们崇尚并追求的是德高望重、德艺双修的真正武者。

孙禄堂先生曾讲过“拳术中亦重中和,亦重仁义。若不明此理,即练至捷如飞鸟,力举千钧,不过匹夫之勇。若练至中和,善讲仁义,动则以利,见义必之,其人虽无百斤之力,亦可谓之内家”[25]。由此可见,习武者若没有仁义道德,即使打遍天下无敌手,也只不过是一介武夫而已,若习武者重义重德,即使不能在功夫上力压群雄,但其在“成己”的路上已经上升到了人生的境界,可称为内家。随着中华文化的不断发展,使得中国武术“技击”与“生活”“文化”不断地交织、融合、渗透。正是根植于这种独特、浓厚东方文化里的中国武术,使得其不再是争强斗狠的手段,也绝不仅仅是对技术层面的修炼,而是一场对“德性”文化层面的人生道路修行。它注重文成武德的兼修,希望通过对武术技术的修炼使“人”能够“知己”“克己”“成己”,通过文化的涵养使中国武术内化为一门“成人”的学问。

5 结语

在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如何培育“人”已经成为了新时代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助推中国梦实现的进程中,这已是当代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完成的根本任务。基于此,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要结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相关文件,使人在“成人”的学问上更好地完成人生的必修课。“成人”的学问深受中华优秀文化的影响。中国武术通过“乃文乃武”的“成人”理念,“武以文养”的“成人”策略,“武以成人”的“成人”道路,进而使“人”从生理上的“人”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人。中国武术充分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使从历史中走来的中国武术早已经成为一门“成人”的深厚学问,这种深厚学问通往充盈众多价值内涵的“武以成人”“武以达人”之路。优秀的“成人”路径是培育新时代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应继续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使人“成人”的智慧,才能使新时代中国教育锦上添花,培育更多卓越的人才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凤江.文化哲学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280.

[2] 肖伟光.学以成人[N].人民日报,2018-08-26.

[3] 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现代化2035》[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辞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090.

[5]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71.

[6] 陶行知.陶行知全卷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7] 王岗.中国武术文化要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24.

[8] 金玉柱,王岗,李丽.中国武术“点到为止”理念的身体伦理学论绎[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2):70-75.

[9] 王岗,韩金清,侯连奎.中国武术“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求真向善尚美[J].体育学刊,2018,25(6):1-6.

[10] 雷海宗.中国的文化与中国的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81.

[11] 王岗,满现维.中国武术是一门“向善”的学问[J].中华武术(研究),2015,4(Z1):11-18.

[12] 钱穆.中华文化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183.

[13] 王国志.武术“淡技重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6-03.

[14] 佟立生,张振华.论中国武术的“合一”文化特征[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1):49-51.

[15] 韩金清,王岗.中国武术文化中的处世智慧[J].体育文化导刊,2018(2):12-17.

[16] 蒙台梭利.发现孩子儿童教育手册[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

[17] 王岗,张道鑫.中国武术“度”之要义诠释[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5):8-13.

[18]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47-167.

[19] 陈振勇,李斌.人类学视域下武术概念的重新审视[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43(5):54-60.

[20] 张道鑫,沙艳文,王岗.中国武术“道”之诠释[J].体育科学,2018,38(06):84-90.

[21] 王岗,韩金清.原点阐释:中国武术的“动起静归”[J].天津体育学院报,2018,33(2):103-109.

[22] (清) 阮元.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M].北京:中华书局, 2009.

[23] 金玉柱,王岗,张再林.中国武术:一种身体的文化修行[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4):127-132.

[24] 李蓉蓉.太极拳:从“推己及人”到“内圣外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11):45-48.

[25] 孙玉奎.孙禄堂武学论语[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166.

Chinese Wushu for Educating People

WANG Gang1, HOU Liankui2, JIANG Limin2

(1. School of Wushu, Wuhan Sports Univ., Wuhan 430079, China; 2. Graduate Dept., Wuhan Sports Univ., Wuhan 430079, China)

Absrtact :Literature study, logical analysis, philosophical theories and life philosophy show that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is to enhance morality and foster talents, that is what the Chinese Wushu aims to do.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Wushu, both liberal arts and martial arts are carried out for educating people with noble morality and ethics. The Wushu practitioners can be better persons through practice of Wushu and reinforcement of Wushu morality.

Key words :Chinese martial arts; enhance morality and foster talent; physical culture; the truth, the good and the beautiful; educating people

收稿日期: 2019-09-06;修回日期: 2019-10-09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武术的国家地位及社会责任研究”(14BTY076)。

第一作者简介: 王岗(1965-) ,男,山西临猗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研究方向:武术文化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 G8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20X(2019)11-0057-07

标签:;  ;  ;  ;  ;  ;  ;  

中国武术:一门“成人”的学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