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技术的伦理思考_地球环境论文

空间技术的伦理思考_地球环境论文

空间技术的伦理考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空间技术论文,伦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N031文献标志码:A

在过去一个世纪里,科学技术的进步赋予我们空前的力量,使得我们基本上能够按照自己的目的和方式来改造未来。我们在发挥这些力量时,不可避免地与人类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也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精神考验和伦理挑战。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今天,科学技术不再单纯是一个与理性和逻辑相关的“神圣世界”,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也成为一个可以进入伦理学对话的领域。随着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内在性日益为人们所认识,更加凸显出伦理的重要性。

空间技术在其短短的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不但寄托着人类的梦想,而且已经展现出了它的广泛影响力,在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国防、科学教育及人们生活等诸多领域,带来了传统技术无法达到和取代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尽管一般公众目前还很少担心空间技术的社会冲击,但空间技术已经并且还具有巨大的潜力来改变未来的生活方式,也带来诸多现实和潜在的社会伦理问题。另外一个事实是,在各国空间技术如火如荼发展的同时,相关伦理学考量还相当滞后,大多停留在技术领域的探讨,比如空间碎片问题,因此形成了空间技术领域中科学与伦理之间潜在而巨大的错位。对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有关空间技术的伦理、环境、经济、法律和社会意义上的研究不能跟上空间技术的迅速发展,一方面可能导致巨大的社会风险,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使空间技术的发展陷入瓶颈。基于此,本文根据空间技术的发展情况,分析其对社会的影响和隐忧,对空间技术进行伦理的反思,并就空间技术的发展提出一些可能的公共伦理途径。

1 空间技术的发展概况

“空间”是人类活动由陆地—海洋—大气层顺序扩展的第四环境,饱含无穷的未知奥秘,蕴藏着丰富且诱人的空间资源。空间技术的诞生发展,不仅使人类进入、了解空间新环境与直接开发和利用其资源成为可能,而且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空间技术是以空间探测为先导、以地面观测为重点,是气球、火箭、卫星及实验室等诸研究手段组成的科研体系〔1〕。简单而言,空间技术就是指航天技术,即为进出、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含地球以外的天体)提供技术手段和保障条件的工程技术〔2〕,主要包括运载器技术、航天器技术和地面测控技术。

空间技术始于二战之后的冷战时期,被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所主导,经过20世纪50年代实验探索阶段、60年代应用研究与实现载人飞行阶段,在20世纪70年代首先达到卫星系统的商业化和军事化应用。冷战结束后,人类的空间探索活动出现了短暂的沉寂。近年来,世界各国的航天热持续升温。在合作、竞争的新模式下,世界上现在有70多个国家直接投入航天事业,有近170个国家应用航天技术。目前,中国、欧洲、日本、印度的发展速度迅猛,逐渐开始打破美、俄两个大国的空间“独霸”局面〔3〕。正是由于众多国家的积极参与和投入,空间技术发展极为迅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1)研制和发射的运载工具、空间飞行器的数量增大、种类繁多、性能不断提高。

截止到2006年底,世界各国、地区和组织共进行了4480次成功的发射,入轨的航天器共计5872个〔4〕;运载火箭运送航天器的能力从几十公斤增到100吨,卫星获取和传递信息能力大幅度提高,一颗通信卫星的电话由几十路增至几万路,卫星寿命从几十天增到几年至十几年,这些主要指标都提高了2—3个数量级,而且成本大幅下降〔5〕。

(2)空间活动和载人航天活动的范围、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空间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空间活动和载人航天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由地球轨道向行星、星际扩展。多年来世界各主要航天大国共发射了100多个探测器对深空进行探索,并取得重大进展。其中在对地球周围环境的调查中,发现了内外辐射带,了解了地磁场的分布情况,同时还对各大行星的周围环境及其小卫星进行了初步探测,使人类对太阳系行星结构及环境条件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人类由20世纪60年代初在环地轨道进行百分钟的飞行到60年代末登上月球,已迈出飞向其他星球的第一步。截至目前,已有多个国家的近1000人次进入太空,有12人成功登陆了月球。人在太空连续飞行的时间已达438天。

(3)空间技术应用日益广泛,产生了很高的经济社会效益。

空间技术直接或间接的应用日益广泛,产生了很高的经济社会效益。如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派生出了大约3000种应用技术专利,被广泛应用在航天航空、军事、通信、材料、医疗卫生、计算机和其他民用领域,极大地推动了科技进步并取得了巨大的政治、经济效益,据美国Chase研究会测算,其投入产出比约为1∶14。

2空间技术对人类的工具价值及其风险

人类对宇宙太空的探索和向往似乎与生俱来,对茫茫太空的不断探索,是全人类共同的梦想和追求。空间探索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探求宇宙奥秘,扩展人类的经验和知识,因此空间技术就成为一个典型的服务于知识增长的有效工具。

与此同时,运用空间技术可以有效观测地球以及人类行为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在气候预测、自然灾害预防和管理等领域,空间是一个不可替代的信息来源。利用卫星观察地球的空间技术将使得人们更好地理解所处的环境和有效管理自然资源,也可预测多种灾害的发生,做出灾前预报;而一旦灾情发生,空间技术可用于指挥救灾抢险。比如人造卫星发现了南极的臭氧层空洞,随即人类采用了全球性的措施去避免碳氟化合物的使用。

空间技术也促进了精准农业的发展,可以提供给农民气象、土壤等相关参数使他们进行最优化生产。卫星也可以指引方向,精确确定船只、航空器或陆地交通工具的位置。由美国军方发展而来的GPS已经被广大市民所使用。因为其精确性,即使能见度很低,此系统也可以进行空中导航、空中交通、起飞和降落的控制。

通过卫星空间技术提供了大量丰富的信息,这些信息也使得人类不论身在何处都可以实现实时通讯,弱化了时间空间所造成的隔阂,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使得人们之间联系更为紧密,这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地区的人们进行讨论和交流。

尽管存在这些价值,然而空间技术及其应用还是有它的不足和风险,我们必须认真对待,以便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从而更好地造福人类。

(1)环境问题

空间探索过程中最大的环境问题就是空间碎片。空间碎片对航天器有着重大的危害性,甚至会危及到在航天器(空间站)外工作的宇航员的生命安全。碎片物质的撞击是航天器机械损伤和损毁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航天器寿命的主要因素之一。然而,随着人类空间活动的开展,空间碎片也随之产生,并越来越成为影响空间活动的令人关注的空间环境问题。2005年4月,美国空间监测网测得的在轨空间碎片(一般直径大于10厘米)为9494个。直径更小的空间碎片则更多,据估计总数超过4×10[7]个,总质量达数百万千克。令人担忧的是,空间碎片的数量仍在以很高的速度增长,太空环境还在日益恶化,有人甚至认为如果不加防治,再过百年,空间碎片会在地球外层空间形成一个碎屑层,将使太空变得无法使用,太空探索可能因此而止步。地面上的环境污染,尚能找到有效办法进行治理,而对于空间碎片,目前人们也“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现在的常用措施是减缓碎片的产生、跟踪监测较大碎片,从而让航天器提前规避,提高航天器防护能力。但是除了“防”和“躲”,人类尚没有能力主动消除空间碎片。这是以后人类进行空间探索的一个严重的,也是必须要克服的障碍〔3〕。

另外,空间探索活动也对近地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每次发射都会对地球环境有所损害。运载火箭可能对臭氧层造成影响,并可能导致空气质量的部分改变。然而,在目前空间活动发生的水平下,这种污染可以忽略。此外,常见的低温推进器采用氢—氧燃料,产生水,也有利于降低这种影响。

(2)核能

当人类探索深空时,发展一个持久的动力系统变得越来越急迫。这就是为什么现阶段在外层空间使用核能看上去是不可避免的原因。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和苏联曾经发射过包含核反应堆的空间载荷,用来提供运行所需的能源。联合国1992年12月14日大会通过47/68决议,即“在太空中用核能的基本原则”,规定“为了尽量减少空间放射性物质的数量和所涉及的危险,核动力源在外层空间的使用应限于非核动力源无法合理执行的航天任务”。虽然在原则中明确要求确保其安全的系统可靠性,但空间设施发射或返回时仍可能会给地球带来风险,也会给空间环境带来潜在的损害。1978年带有放射性碎片的宇宙954号卫星的坠落就带来了相关的风险。

(3)个人隐私的侵犯和文化多样性的侵害

在空间技术应用所引发的风险中,电子监视使得侵犯个人自由的问题日益严重。使用空间技术能够对私人电话、传真、电子邮件交流信息进行截取,它同样也可以识别个人行为模式,通过移动电话通讯或交通工具进行定位。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位置在不知情时也能被发觉。这些本只属于军事领域的技术,现在已经在我们身边,其不当使用将会侵害个人自由。

空间技术所针对的对象是对全球而言,因此需要标准化的方式表达。这样的全球化在将来会导致人们行为的趋同,语言、文化和行为的标准化,因此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文化将有可能消失,这样对全人类来说将会遭到无法估价的损失。

(4)空间技术的发展将可能引发新一级的国际纷争和军备竞赛

虽然发展空间技术应是和平利用空间资源,但也使人类争夺的领域从陆地、海洋、天空扩展到外层太空。美国参议员林登·约翰逊就此曾公开发表评论说,“谁要是获得控制太空的最后地位,谁就获得了对地球的控制权,不管他是出于独裁统治的目的,还是为了维护自由。”拥有制天权,就能够畅通无阻地去揭示太空的奥秘,在开发和利用太空资源方面捷足先登,以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军事实力〔6〕。从历史来看,空间技术也是超级大国推行霸权政治的重要工具,而太空已经成为地面战争的另一个战场。

3空间伦理的基本问题

空间技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科技领域,包含不同目标导向的多种学科,而这些学科并不必然表现为相同或相近的伦理意义,并且空间技术还牵涉到诸多的外部伦理问题,因此对空间技术专业领域深度发展的理性、系统的道德决策进行跨学科群体伦理研究十分必要。这种研究意味着它要涉及伦理、法律、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从空间技术风险来看,例如经济结构变化、军备竞赛失控、空间探索活动失败等,都有可能使政府重新审视空间技术发展战略并在全球意义上评价空间技术的多重影响;从全球公正看,国际社会需要基于对少数“太阳系俱乐部”国家和其他国家的“知识鸿沟”(knowledge gap)做出评价,采取相应战略满足全人类发展的需要;从人类隐私权看,作为空间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监控技术的发展引发了如何保护公众的隐私权和个人自由的道德问题;从环境的角度看,人类基于现代性所支撑的生存逻辑开始涉足于宇宙空间,其建设地球家园的行为所带来的生态后果,却不能不引发人类将征服和统治自然的执著带到对地外空间开发的忧思〔7〕;从宗教观点看,有人引用《圣经·旧约》中“巴比”通天塔的故事,认为上帝只是把地球作为人类的领地,天堂是上帝的领地,人类进入太空会冒犯上帝的尊严。当然,空间技术也理应涉及到宇航员和太空旅游者的相关伦理问题。

由此可见,空间技术涉及到诸多的伦理问题,因此在发展空间技术和进行空间探索活动时需要有相应的伦理规则去规范人类的行为。空间伦理,也就是这些伦理规则,应该能够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做什么”。从某种意义来说,空间伦理是一个非常宽泛的主题,为此在分析空间伦理时我们不妨进行简化,重点分析空间技术、空间探索相对于其他科学技术活动的特殊之处所涉及到的伦理问题。

空间技术和空间探索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活动,一般具体体现为国家行为,空间探索活动往往表现出国家力量间的博弈,因而空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直接影响国际政治格局、内容和环境。与此同时,由于空间探索是对外空的探索,相对于茫茫宇宙来说,地球可谓是沧海一粟,所以当其技术应用于地球时往往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点)来看待。因此与生物伦理、医药伦理所涉及的主要是“健康和安全”问题等不同,空间伦理涉及到的更多的是国际社会以及全人类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具有全球性的特征。

在一个国家发展空间技术和开展空间探索活动的过程中,面对全人类共同的遗产,稍有不慎,将会直接影响到将来的探索活动,损害下一代人的利益。同时由于其全球性特征,加上空间虽然无穷,但资源也是有限的(比如近地轨道),在此过程中也将必然会影响他国(人)的利益。基于此,空间伦理的基本问题可以归结为:

(1)如何不伤害下代人的利益

我们需要保护空间环境,一方面空间环境本身具有审美的价值,另一方面从实用主义来说,也有商业用途和科学价值。除此之外,空间环境还有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因为它象征着自由,通过提供一个无限制的空间让人类去探索、理解、征服〔8〕。但从某种意义上说,空间环境比地球更为脆弱。因为地球环境具有一定的弹性,本身具有自我恢复功能,而空间环境则不然。例如在月球表面,如果没有人为破坏和陨石撞击,40年前美国阿波罗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脚印将会一直保存下去。为此我们需要更为精心地保护空间环境,不能用人类建设地球家园所支撑的生存逻辑涉足于宇宙空间,否则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奢求和对于自然的掠夺性开发所造成的生态和环境后果也将再现于人类新的开发空间。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将如何保护空间?是严格控制,还是像以前一样采取自由的态度?这是国际社会为了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所必须面临的选择。

(2)如何不伤害他国(人)的利益

空间伦理的另一个基本问题是不伤害他国(人)的利益,这里存在两个层面。一是如何保证空间真正地为人类所共有?在1967年的外空条约中特别规定,外层空间是人类共同的遗产、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应该惠及全人类,因此外层空间是属于全人类的一个地区,是非独占的,天体不能因为任何空间设施和空间站而赋予其所有权与某个国家或组织。同时如月球条约所规定的,天体仅仅被用于和平目的,在没有经过国际社会同意的情况下,不能开发空间资源。二是国际正义问题,如何避免空间技术所造成的全球不公正?在获得空间信息和技术方面,所有国家应被平等对待,特别是应该避免空间利用和探索的进入障碍。研发空间技术必须服务于所有国家,各国应公平分享资源所带来的惠益。例如空间数据共享问题,在过去几十年,人类在外空间获得许多地球数据,但由于过分保护,将可能引发许多伦理冲突,如对被许多国际社会所承认“无歧视地使用数据”的权利、发展中国家的数据权利、被空间遥感的国家的权利等的侵害。如何在公平、互利的基础上共享空间数据,是摆在人类面前一个长期的棘手的问题。为此我们应当在制定数据政策的过程中,遵循公平和利益共享的原则,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需求、被观测国家的权利和国家主权的尊重等,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9〕。

从这些意义上来说,空间伦理不仅要考虑空间技术是否能带来惠及人类的善举,是否有核威胁,是否侵犯了隐私权等直接与空间技术研究相关的伦理,而且更要涉及是否侵害了下一代的利益,是否利用空间技术为他国提供帮助,是否促进国际社会制定空间技术相关规约以使其安全有序发展等问题。

4走向空间技术发展的公共伦理途径

一般说来,科学家或技术专家会坚持在自身的职业领域追求自由探索,并承诺自己的自由探索能够为人类带来福祉〔10〕,但是科技知识在其应用上存在着向善还是向恶的伦理问题。科学知识作为一种思想观念,也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11〕。应该看到,目前的空间技术研究基本上都是国家行为或企业行为,其背后的价值背景必然是追求国家军事目的或资本利润,而这种价值背景也使得科学家或技术专家无法对空间技术的发展负无限道德责任。基于此,空间伦理要求在围绕空间技术领域制定相关发展原则和设计指南的同时,置于公共空间之中,向社会领域开放,诉诸社会控制手段,使空间技术在公共伦理的考量下得到与公共价值一致的健康、有序的发展。因此需要通过对空间技术满足的人类需求、基本目标和社会目的进行伦理评价,并就取得这些目的的技术实现方式做出道德决策,以便实施社会控制,即使这种道德决策与自由探索的逻辑存在冲突。利用和探索外层空间的所有活动都应该在透明和伦理上可接受的程序和决策的基础上进行,政府在关于空间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应努力地尽量考虑整个社会的需要。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空间技术及其应用又会涉及到全人类。每个公民作为纳税人和下代人的代言人就有权利参与到空间技术的公共政策制定,那么对空间技术的伦理评价或道德决策就应更好地理解公众意见,而不应该仅仅限于科技专家和政府,在整个公共伦理空间实施。这就需要在政府、科技专家、公众之间建立有效的科学治理机制和对话平台,使得公众对空间伦理有所认知,以便建立彼此间的信任关系。空间伦理的主要目标是谨记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通过一个客观、独立和透明的程序来响应公众关心的问题,这需要不同学科的科学家和专家、政治决策制定者和媒体进行互动交流,这将导致一个在面对空间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技术进步的情况下对自由和民主程度的评估〔12〕。在现在多维世界里,观点比以前更为多样化,各种价值的出现对于我们技术、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空间伦理的全球性特征,国际协调机制在解决相关伦理问题时的作用也愈显突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组建了世界科学知识与技术伦理委员会(COMEST),空间伦理一直是其研究和讨论的主题之一。该委员会当前正致力于提高对于空间活动所引发的伦理问题的认识并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与联合国太空事务办公室(UNOOSA)和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COPUOS)之间建立起富有成效的协作和合作关系,协调实际的空间活动,以消除各国在此方面的差异,确保在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和相关技术时不忘尊重人权、自由和责任,促使空间伦理的内涵运用到各国空间计划发展的每一个阶段。

随着“嫦娥工程”的顺利实施,中国已成为具有深空探索能力的少数国家之一,也理应负有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就空间技术的社会伦理意义积极提出自己的看法,维护发展中国家在空间技术发展中的各项权益,促进空间技术和空间探索的健康发展。

标签:;  ;  ;  ;  ;  ;  

空间技术的伦理思考_地球环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