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审稿促进我国科技期刊的快速发展_同行评审论文

用公评审稿促进中国科技期刊的快速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快速发展论文,中国论文,科技期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对科技论文的价值评估是科研活动的关键环节,目前主要采用传统的同行评审系统(Spier,2002)。该系统存在严重缺陷,具体表现为,审稿效率低;审稿人权责不相称,有损平等、自由的科学精神;评估结果可靠性低,忽视对学术价值的真正判断;存在学术资源的巨大浪费。

学术稿件反映学科的最新进展,对其价值的准确判断,需要深厚的专业积累和对相关领域的充分了解。高质量的审稿意见,需要深入思考、反复推敲,极其耗费时间和精力。审稿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学术辩论过程。同行评审缺乏有效辩论所需要的交互性,效率低、耗时长。审稿过程对学术社群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黑箱。审稿人具有较为强势的话语权,所受监督有限,在我国人情社会的具体国情下,容易导致权力滥用。理想情况下,对一篇论文的评审应该由全体有资格的专家群体参与,但通常只能邀请几位专家评审,导致采样规模小,评估意见不易准确。同行评审使得人们过于关注文章能否发表和发表期刊的级别,而忽视了论文价值判断的真正标准,即发表后的深入、细致评估。论文评审包含精彩的科研讨论,蕴含了学科前沿大量的研究经验和技巧,但这些资料在审稿过程结束后,或销毁,或封存,存在极大的资源浪费。

2 公评审稿系统

为克服传统同行评审系统存在的种种问题,下面提出一个替代性方案,称为“公开评审审稿系统”,简称公评系统,其具体实施包括三个阶段。

2.1 实名推荐发表

作者论文成稿后,自己联系两位同行,称为推荐人,跟他们直接交流,吸收其批评意见,修改后形成推荐人认可的投稿版本。每个推荐人给出评价,以积极评价为主。作者将稿件和推荐人评价递交给编辑部。编辑部确认推荐人资格(如研究领域相关、有一定学术职称和学术影响力)后立刻接受投稿,并尽快把论文以网络发表的形式发布在杂志的专用网页上,同时公布推荐人的身份和推荐意见。

2.2 匿名公开评审

编辑部在公共网页张贴消息,邀请学术界人士评价论文。任何有能力、有兴趣者,均可匿名登入杂志网页参与评论,这就是关键的匿名公评阶段。编辑部也可以像过去一样,邀请知名专家来匿名评审。但不同的是,这些专家的评审意见需要公开。如果需要,可以用网络技术实现“集体实名、个人匿名”,使编辑部也不知道评审专家是谁。比如,编辑部建立一个20人的评审专家名单,给他们全部发去邀请,并提供若干组预置账户和密码。如果其中有人愿意,可以随意选用其中的一组账户、密码登入,然后修改密码,进行评审。这样,编辑部只知道20个人中有一个专家参与了评审,但不知道具体是谁。

推荐阶段注重对文章优点的充分展示,公评阶段注重不足和批评。为防止混淆视听,将对匿名赞扬不予考虑。由于匿名评审对学术界公开,任何人都可以提问、发言,讨论气氛活跃,参与者能不同程度的受益。无论是批评者还是赞成者,都会注意摆事实、讲道理,而不是无理取闹。文章的优点和缺陷在争论中也会逐渐清晰。

冷门文章受众面窄,不易得到充分讨论,这是由文章的性质决定的。公评系统的公开性,反而更容易吸引到为数不多的有资格的同行来评论,提高其受关注程度。公评系统并不排斥传统同行评审系统。事实上,两个系统可以并存,让作者选择,如果公评系统的确具有明显优势,相信研究人员会逐渐放弃传统系统,实现向新系统的平稳过渡。

在公评系统下,一个作者向好期刊投稿,如果没有人能指出其缺点,文章就会被接受,获得荣誉。这就鼓励同行积极参与公评,把不好的成果阻拦下来。这能鼓励同行互相关注彼此研究,并展开有效的学术批评和讨论。讨论过程公开,大家都会注意以理服人,不会互相攻击,体现了自由批评的学术精神。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参与公评,为后者提供基于案例的学术训练。

2.3 杂志纸质发表

在经过一个设定周期如三个月的公评之后,作者总结网上的批评,给出一个总答复和根据批评意见修改后的版本。主编将根据最初的推荐意见,网上详细的评审记录,作者的总结和最后的修改版本,决定是否接受。建议主编把所做决定的根据概要写出来,发表在网上,以示公正。如果被接受,论文将以纸质形式发表,版权转移给杂志。如果不被接受,作者可以把所有记录递交其它杂志申请发表,而不必经过重复评审。

3 新旧系统的不同理念

在公评系统里,只要作者能让至少两位同行认可工作的价值,其成果就能得到迅速发表,基本避免了被剽窃和压制的可能性。旧系统里,发表依赖于评审通过,两个过程相互捆绑,阻碍了新成果的及时推出。迫于及早发表的压力,也无法实现充分的学术评估。新系统使发表和评价两个过程实现了功能分离,切合了发表要快速及时、而评价宜慎重仔细的不同要求。发表后经历广泛、充分的评价,能被纸质收录的都会是好论文,好杂志将真正代表高品质、高荣誉,成为品牌。

由于身份和推荐意见要公开,专家顾及声誉,就不能出于私情或其它非学术原因去推荐。同作者有合作或私人关系密切的人在公众的监督下,也允许推荐,做到“举贤不避亲”(黎池,2003)。有影响力的专家,会乐意推荐有价值的成果,做慧眼识英才的伯乐。推荐人的资历,也能成为考虑录用与否的参考因素。

旧系统里,作者会倾向夸大其成果,以获得杂志重视,杂志则鼓励审稿人严格评审,评审过程存在很强的对抗性思维。新系统里,如果与成果不符,稿件公开后会受到批评,有损名声。这就促使作者客观评价自己的工作,避免浮夸,从理念上体现了民族文化非常注重的内省精神。推荐人某次评审帮助作者,双方下次可能角色互换。这样的交流实际是一种有益的合作。有至少两位同行把关,伪科学和缺乏基本科学水准的稿子不大可能通过,切合了同行评审制度的本意。

旧系统里,审稿人需要同时鉴定论文的优点和不足,存在角色冲突。公评系统里,推荐人负责赞扬,实名展示研究的优点,其他人匿名批评,充分揭示研究的缺点。不同的人分担褒、贬任务,没有角色冲突。在公评阶段,没有人能够压制不同意见的发表,实现了自由开放的批评。作者不用顾忌得罪审稿人,可以为自己做充分辩护。所有发言都有记录,双方受到公开监督,要讲道理,都会保持君子风度,能够做到平等、自由、理性的学术讨论。公评系统下,同行学者可以主动给作者做推荐人,也可以随时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变审稿的被动等待邀请为主动参与评价,会大大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公评系统下,一个成果从推荐发表后,一直处在学术界的视野之中,被纸质杂志收录后,还会持续得到关注,有一个正规、畅通的渠道,让人们表达对其价值和问题的认识。

同行评审过程是科研活动极为精彩的展示,蕴含了学科前沿大量的研究经验和技巧。这个过程,如果能够分享出来,让研究者和学生去观摩、学习,无疑能大幅度、迅速地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旧系统里,作者、审稿人和主编的交流是封闭的。新系统是开放的,注重资源共享,让人们互学互助、共同提高,体现了民族文化里集体利益最大化的核心价值观。目前我国科技水平跟西方先进国家还有较大差距,高水平审稿过程的分享,能有效满足大量研究者特别是青年学生迫切提高科研水平的需要。

4 古老举贤传统与最新微博技术的创新性融合

新时代科学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科研活动的节奏也大大加快。西方科学界已经开始反思同行评审系统的问题,从1996年开始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改革,称为开放性的同行评审(Lahiri,2006;van Rooyen,Godlee,Evans,Black,&Smith,1999)。比如,2001年启动的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ACP)杂志,论文经过主编快速审查后立刻发表于杂志网址,随后经历交互式的公众评审,同步进行通常的同行评审。审稿人的意见,其他科学家的署名短评,和作者的回复都发表在同一网址。同行评审结束后,如果杂志正式接受,最终修改版本发表在ACP纸质杂志上(Koop & Pschl,2006)。这个尝试获得很大的成功,Thomson Reuters把ACP评为Meteorology&Atmospheric Sciences领域的顶级杂志。2010年新出版的Semantic Web-Interoperability, Usability, Applicability杂志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教育部也开展了一个网络论文发表项目,贯彻先发表再评审的思路(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3)。

公评审稿系统,吸收了这些尝试方案中的优点,也有自己的创新点。其推荐部分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举贤制度,其公评部分反映了互联网技术的最新发展。公评系统描绘的是学术界长久期盼的一种理想状态,但达到这种状态需要一种前所未有的技术突破,这就是成熟不久的微博。2010底,我国微博用户数量是6311万,2011年底达到3亿,呈现爆发式增长,在4.85亿网民中的使用率达到62%。微博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大大超过西方社会。集体主义的文化背景,使得国人有极强的围观心理。微博的本质就是展示和围观,跟我国文化传统相契合,为贯彻公评系统提供了最适宜的技术支撑。

5 结论

公评审稿,真正体现了科研评估的根本动机,让所有相关的人都能从当前的科研活动中及时受益,大幅度促进研究成果在科研群体内的广泛传播和深入交流,在保证学术公正的同时,能迅速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办刊质量,提升国家的整体学术竞争力。

标签:;  ;  

通过审稿促进我国科技期刊的快速发展_同行评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