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统计分析角度看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论文_李霞

1.前言

多媒体技术教学是数字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广泛应用于学校教师的教学工作中。所谓多媒体技术,是指由计算机对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多元化、多方面的媒体信息进行综合管理,再将这些信息整合输出,达到用户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渠道进行实时信息交互效果的技术。它作为实现可视化教学的载体和必要手段,相较于传统教学方法而言,具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更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开发学生想象力、增强引导学生自我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体认知水平等突出优点,但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过程中仍会产生一些问题和误区,从而使其优点不能完全地凸现出来,例如:不明确使用课件的目的,单纯为了增加多媒体而使用;课堂节奏完全被多媒体牵制,课件使用缺乏灵活性;不明确课程整合和多媒体教学课程的比例权重等。

然而,上述关于多媒体技术优缺点的表述仅从经验和感性认识角度出发,虽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都浮于表面,未能从理性角度深刻挖掘多媒体技术教学的根本特点及实际应用情况。基于此,本文将以小学低年级人教版课本为例,以八堂在此范围内成熟的多媒体技术教学案例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统计分析的方式,揭示多媒体技术教学的实际应用情况。

2.研究方法及结果分析

2.1 样本范围及研究方法

此次研究所选的八个样本分别为基于人教版(2017部编版)课本: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乌鸦喝水》,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静夜思》,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望庐山瀑布》,二年级下册《开满鲜花的小树》、《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近年来各地优秀教师的示范展示课,并通过四个指标:时间适量性、切入适时性、内容相关性、学生响应度进行评判分析。

2.2数据及结果分析

表2-1所示为课程与所对应的量化评价指标。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除《望庐山瀑布外》,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占比随年级的升高整体呈下降趋势,并主要使用在课程主体部分。一年级上册的两门课程:《雪地里的小画家》和《乌鸦喝水》,多媒体教学时间分别占到总课时的60%和50%,而二年级下册的《开满鲜花的小树》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多媒体教学比例分别为37.5%和35%。这说明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对学校作息的适应,大部分的学生能够快速地进入到上课状态,无需教师过多引导,故此阶段多媒体的作用主要在于使书本上的内容具象化,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想象力。此外,利用多媒体引入主题的时间随年级的上升而逐步缩短,说明年龄小的孩子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引导部分,从而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课程上,达到更好地课堂互动效果,这一点在学生的响应度中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整体较高。但过度利用多媒体技术并非有利无害,这一点从《望庐山瀑布》一课中可以看出,多媒体技术运用时间占比高达72.5%,此时学生注意力已不能完全集中在多媒体技术教学上,响应度也大幅度降低至52.4%。这堂课的课件虽制作精美,但它完全牵制了课程的进度和走向,这种过于依赖多媒体技术教学的做法亦不可取。

3.讨论与建议

(1) 精选语句语段,明确多媒体作用

教师应明确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有的教师直接将书本内容全数复制在课件上,这样就无法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应摘取重点段落并辅以图片视频声音等内容,使书本上的二维内容通过三维空间的方式进行展示。

(2) 控制数量用时,合理安排时间

教师应控制好多媒体的数量及用时,用时过短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吸收,用时过长教学进程又容易被多媒体牵制,故需合理安排其应用时间,且应随教学年级的变化而变化。

(3) 针对不同类别,分配不同比例

对于不同类型、不同重点的课程,由于侧重点不同,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总时长及其在引入、主题及收尾部分的比例可做适当调整与区分.例如,《静夜思》等古诗类课文可多注重课程的引入及背景介绍,使学生多了解一些古诗和作者背后的故事,方便其理解和记忆;《曹冲称象》、《乌鸦喝水》等故事寓言类可在主体部分多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将故事过程具象化,有助于提高其想象力及自我探究能力。

论文作者:李霞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8月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4

标签:;  ;  ;  ;  ;  ;  ;  ;  

从统计分析角度看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论文_李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