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_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信息技术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技术论文,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息技术的崛起因其自身特有的经济技术特性而改变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管理作为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环也必然深受其影响。信息技术不仅使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为企业的管理方法、手段注入了新的活力,并进一步推动了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的发展,导致了管理范式的深刻变化。

1 信息技术发展引起的管理思想的变化

1.1 科学管理→人本管理→文化管理

早在19世纪末泰勒就提出了“科学管理”这一概念, 为19 世纪末20世纪初的工业发展作出了贡献。但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在自身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也不断更新,对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管理的不合理之处就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了。科学管理的不合理之处在于只把人当作“经济人”来看,片面的强调金钱的刺激作用,运用高强度的管理控制手段来提高生产率,忽视了人作为“社会人”的一面,因此不能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管理效率也不够高,于是基于行为科学之上的“人本管理”也应运而生。

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的转变是以技术发展为前提的。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使生产力大大解放,把劳动力从原来的高强度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使人们有条件要求满足自身的其它需求。人在整个社会经济大循环中的地位提高了,人作为“社会人”的一面也日益突出。人参与管理的程度越高,他对自身在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就越清晰,对管理的要求也越高。

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企业之间的国际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可以在更大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竞争和发展。因此,这种变化的出现使人们不得不注意由于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而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文化冲击的后果,从而提出了“文化人”的概念。既在管理和管理研究时要包括文化因素这一更广阔的角度来分析和处理人的心理和行为。

1.2

生产型(体力型)管理范式→创新型管理范式→虚拟型管理范式

管理范式就是企业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且大家都接受的规则。在我国旧的生产型管理范式以粗放型管理为基础,依靠大量的投入来获得产出,极易陷入一种恶性循环。这种旧的管理范式把重点放在生产环节上,不注重消化引进技术和设计,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到生产的最终目标——市场。在这个阶段,大部分企业根本就没有采用信息技术,对信息的意识也很淡薄。信息技术对整个市场经济的渗透还很浅。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商业化,以及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智能型的创新型管理范式逐渐形成,其核心内容是:

①企业把产品符合市场需求作为核心,从“两头小,中间大”向“两头大,中间小”过渡,即产品开发部门、营销部门大而生产部门小;

②技术创新成为管理的核心之核心,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③管理成为一个系统而改变了过去的分工式管理。

在新的管理范式中信息技术大量应用于企业管理中,企业内部重要生产要素发生转移,以信息为代表的知识型生产要素的增值能力逐渐超过了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日益国际化、活动方式的信息化和合作的集成化,信息技术又使虚拟管理成为可能。地域分散的各种组织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撑而成为一个整体,尤其是INTERNET技术向企业渗透,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MIS, 将使企业的信息工作发生深刻的变化。

1.3 成本战略模式→质量战略模式→时间战略模式

规模经济理论在很早就得到了众多学者的首肯,几十年来在管理和管理的研究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近代的大型企业也几乎把成本作为生产的战略重点,谁能把成本降为最低谁就能获得成功,而降低成本的秘诀就是大规模生产,福特(FORD)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如今,竞争的国际化、外部需求的个性化、操作的信息化使企业的管理系统不断创新,为了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高质量、优质服务成为战略重点。信息时代的到来,又使管理系统从质量模式向以时间为重点的速度模式演化。

2 信息技术对管理理论的影响

2.1 管理组织理论

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使组织不断发展、完善,使之更富有成效。从管理学和系统论的角度看,企业组织是企业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产业组织的变化与新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技术的发展能够指导企业向理想的组织结构发展。

2.1.1 对企业内部组织的作用

过去的研究在正反两方面都证明了IT对企业组织结构,特别是中层管理人员数量的影响。一些数据统计分析表明,IT对企业组织结构,特别是对中层管理者的影响受到企业集中度的影响。集权制下,高层管理者的利益被考虑的比较多,这样IT的应用使高层管理者的权利范围进一步扩大,当IT的应用和组织都比较集中化时,这种倾向就更明显。而在分权制下,中层管理者的影响比较广泛,他们的利益就易于受重视。 IT 的应用使他们能把一些原属于高层管理者职权范围的任务划入其权利范围,比如做出更多更重要的决策,管理更多的部门等等。在不同的集中度下,IT对组织结构的影响是不同的。通过对美国一些应用IT较多的企业的调查分析表明IT与中层管理者数量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IT和中层管理者比例的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IT的影响在IT决策和组织决策都相对较集中时会导致中层管理者人数的迅速下降。当两者均是分权制时,IT的应用则会导致中层管理者人数的快速上升,而在其余两种情况下则IT的影响比较小,中层管理者人数随IT变化也不明显。一般认为高层管理者通常较注重效率和生产率,而以往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通常只能通过用资本代替劳力来获得,因此,当IT使某些功能做得比中层管理者好时,高层管理者就会用IT来代替中层管理者,同时他们还降低了自身决策时的不确定性。因为他们可以更好的控制信息,而在有中层管理者做中介时,中层管理者会有意无意的改变经过他们处理的信息的真实性。因此在考虑高层管理者的权力范围和利益比较多的集权制下,IT的大量应用往往与中层管理者人数呈反比关系。另外,在集权制下,中层管理者的角度通常是处理常规、结构化的事物,信息处理也较原始,容易实现计算机自动化。中层管理者的工作中只有少量工作人员比计算机等信息系统做得好,这也使集权制下中层管理者很容易被IT所代替。

而在分权制下,决策较分散,中层管理者对自身的利益考虑的比较多。由于中层管理者的声望、权力、酬劳等等主要依据他们的管理幅度的大小,因此中层管理者会尽量的扩大其控制范围,提高自己的地位。他们会利用IT的高效性来尽量扩大其管辖机构的独立性,尽量依据自己能得到的信息做决策,增加其可控制的范围,并从高层管理者手中分取一些工作。在这种情况下,IT应用越多,中层管理者的人数也会越多。而且,分权制下,中层管理者的工作往往包括大量非结构化决策,只有少量可以被计算机程序化,能够被计算机化的信息处理工作又使中层管理者能高效完成这部分工作,从而有更多时间来做决策。这也是造成中层管理者增加的原因。

从以上的叙述和分析可以看到IT和近代企业组织结构理论有密切的关系。IT的发展提高了企业对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变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模式,从而也迫使企业必须调整自己的结构来适应这种变化,但是IT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并非是单一的。所谓的扁平化也有管理幅度扩大和结构分散两种可能(见图2),并且不同侧重的IT 对企业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图2 组织扁平化的两种可能

2.1.2 对企业外部组织的作用

信息技术对企业另一方面的影响,就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以更快的速度和廉价的方式获取和发布信息,从而使企业间的虚拟垂直联合效益向横向柔性效益、广度经济的合成效益得以实现。原来的规模经济理论认为,规模的扩大使得工艺流程间的垂直联合能够在同一企业中得以实现,垂直交易成本和横向交易成本减少,从而使大规模企业能够比小规模企业占有更多的优势,同时又使相关产品的经营成为可能,从而带来了广度经济效益、合成效益和移植效益,也就是现在说的柔性效益。按旧的管理理论,这种效益在小规模企业中是不能发生的,因为技术设备、人员、资金等都达不到要求。“小规模”使企业必须借助于外部的协作和交换,增加原材料、零部件和技术等方面的需求。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之间的流通信息数量和质量大大提高,小规模企业之间也可以产生类似大规模企业的经济效益,即虚拟的垂直联合效益。

企业向“虚拟企业”方面发展的趋势也可以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演变看出。传统的MIS与外部的信息交流范围狭窄、通道曲折、 速度缓慢,实际上基本是一个封闭的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也通常是传统的树型结构。INTERNET和INTRANET技术的出现为MIS 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两种技术与企业原有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构成了新的3 层次结构(见图3)。

在这种新的结构中,INTRANET成为管理系统的核心。 它利用INTERNET技术在企业内部构建一个专用网络,采用TCP/IP标准和WWW信息流通模式,廉价、高效、使用简便且对各种硬件、软件、数据库都有较好的兼容性,因而成为企业内部信息管理和交换的基础设施。企业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不但不会被抛弃而且能够完好的衔接到新的管理信息系统中去。另外,INTRANET支持下的新型MIS还是一种开放的应用系统,每个员工都可以在其上找到他做决策所需的信息,并且很方便的和与之有共同利益兴趣的部门、员工建立一个交流中心。 INTRANET 的核心—WEB技术又保证了数据在各种平台、各种浏览器下的一致性。 办公室自动化(OA)与MIS合二为一,使MIS的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互相交融,内容大大丰富。信息技术的这种发展趋势符合了市场竞争和贸易全球化趋势,势必会成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改造的核心技术。

2.2 管理决策理论

管理从某种角度来看就是对微分决策的积分,在这个过程中决策者要不断吸收客观实践的各种信息,并根据对这些信息所作的分析判断,不断作出新的决策。可以说信息技术对决策的影响是一个需求和牵引的双作用过程。决策迫切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以获得一个动态的能更及时有效提供决策信息的系统,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又在不断强化这种支持。

决策作为管理的最关键部分,其影响因素有很多,大致可划分为决策目标、决策者及其理性、决策工具和决策方法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决策的有效性和效率,在这几方面都影响了决策过程与结果:①决策目标变成实现高质量、多品种、小批量、快速度的生产。这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市场结构、消费观念,使企业必须更快捷的对市场变化作出反应。②削弱以至取消决策者与执行者的严格分界,管理结构呈现扁平化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每个决策者能够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沟通也加快了,相应的决策者的层次也在减少,很多事均可以直接作出决策而无须上报。③改善决策者的有限理性。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决策者能够在适当的时间里获得适当的信息,从而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④开发新的决策工具、方法,支持与强化决策过程,以新技术为基础的DSS、MIS、EMS、ES等可强有力的支持群体决策, 大大改善决策有效性与效率。而且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不但可支持程序化决策,亦可以为非程序化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

信息技术对管理决策的影响还表现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演变上,从早期的电子数据处理到结合运筹学等现代数学理论的发展实现智能化信息处理, 使企业信息系统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如图4)。

现在,信息技术已不再象最初的EDPS,仅仅是提供辅助功能,它已经具有左右企业发展战略方针的决策功能。信息技术在整个企业价值活动中都贯穿于其中,从上层领导的战略决策到中层管理者的事物处理、资源分配再到基层管理者的简单重复工作都可以得到支持,各层管理者都能以适时、便捷的方式得到更多更优质的信息来作出决策,减少了对上层领导的依赖。

3 信息技术对我国企业管理的作用及其对策

3.1 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摆脱困境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企业管理应用信息技术的回报主要应有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回报,如减少库存,优化库存管理。减少积压资金,优化财务管理;参与全球化供应链,加速资金周转,保证合理运营周期;有效控制成本,降低开销,提高利润。而更重要的一方面则是“无形”的深层次投资回报,即使企业依赖有效的信息系统,得到尽可能完整的决策数据;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更迅速;企业资源分配更加合理、有效;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大的利润和成功。

3.2 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的误区和不成功因素

虽然许多有远见的企业领导都意识到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性,并开始象抓重点工程项目一样建设企业的大型信息系统,但有很多企业化了不少财力、人力却没有取得预定的效果。其中的因素很多,也有很多误区。

(1)认为购买的硬件、软件和网络设备越先进越好, 系统软件的功能越强越好,数据库软件的档次越高越好。最好一次投入10年、20年都不会落后,只要化大钱,买国外的应用软件就能买回“高水平”。事实上,平台越先进,设备越复杂,技术越难,应用软件反而开发不好。国外的应用软件是针对国外企业的特点开发的,不一定适合中国的企业。大部分中国的企业往往信息化水平低,基础差,人员素质不高,领导对信息系统、信息技术的认识也常常只是皮毛。他们不知道如何建设信息系统,也不知道信息系统建设中可能涉及的障碍。如果能结合企业实际选用相应的硬、软件,聘用熟识中国企业情况的信息技术开发人员来开发系统,这样,良好的动机才能最终取得良好的效果。

(2)有的领导层认为我们有的是计算机人才,学士、 硕士甚至博士,还怕开发不出好的应用软件?或者委托大、名、优的开发单位做交钥匙工程,信息技术的开发就能既省力省钱又好,能一步到位。事实上,计算机人员往往缺少业务技能和经验,企业信息化也不仅仅是信息中心、计算机人员的事。领导、业务专家和计算机人员的三结合对开发一个能被广泛接受、良好运行的信息系统很重要。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也需要有人维护,交钥匙工程不能马上就培养出企业自己的信息技术人员。企业必须有自己的懂技术会管理的人员。一步到位的想法不可取,高级且完善的信息系统的建立是与企业其它信息资源、管理环境密切相关的,在整个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均不高的情况下,只能从简单的应用开始,既要改变现存的管理体制,又要被现有体制逐步认可。

(3)认为只要有面向对象、数据库仓库、WEB服务器和INTRANET技术就能得到所需的一切数据,而总体数据规划、设计、数据库分层设计都不是必须的。事实上,在过去的许多年中虽然许多企业都做了一些应用,也有一些小网络,但大部分是单机的。这些应用是分散投资的结果,也没有标准的代码数据。10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做数据的采集、传输、加工、存储和查询等应用工作,但忽略了对数据的组织和高层管理设计工作。而无组织的数据如同垃圾一样,不能发挥作用。

总的来说,信息系统建设不成功因素有:

①企业管理工作混乱,基础工作薄弱;

②企业高层领导不参与总体规划,对信息系统的重视程度不够;

③业务人员不参与应用开发;

④不做总体数据规划和总体设计工作就进行开发,或边开发边设计;

⑤对全体员工的计算机技能培训工作重视不够;

⑥慢待信息工作人员,使信息技术人员队伍不稳定,出现严重的人才流失;

⑦必要的人力、财力投入得不到保障,信息系统建设缺乏正常的资金渠道。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系统硬件、软件仅仅是企业信息系统投资的一部分,而形成信息规范化、开发信息资源、培训人员、改善管理制度、调整业务流程等都是信息系统建设中的重要工作环节,信息系统的发展必须是这些环节协调一致的发展。

3.3 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条件和对策

针对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到,企业信息化的首要条件是企业真正具有信息化的需求欲望。企业领导必须真切的感受到实现信息化的必要性,这样才能保证必要的资金、人员配备的到位。对企业信息化的含义必须给予深刻的认识,必须考虑到信息化飞速发展所引起的经营活动方式的变化对企业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包括机构和业务重组等等,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效率和竞争力。随着经营活动范围的扩大和方式的多样化,产生了很多新的市场机会,而把握这些机会的必备条件之一就是拥有设备完善、功能强大的信息系统。信息化决不是买一些计算机,开发一些小软件,改善改善环境,赶时髦的事。

其次是要有自己的技术和管理人才,重视人才的培养。拥有自己的技术力量,在开发、应用、维护阶段才能够随机应变。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本质上是一个“不完整产品”,其功能会随着管理体制的变化而增减,其应用也随着用户思维变化而提出新的变化。必须提高所有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管理知识和理论水平。必须意识到这样一支队伍的建成不是半年一年的事,应当长期培训,不断结合自身情况,跟上技术的发展。

再者,还应重视企业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组织机构的合理化。在企业信息过程中,有一些是技术问题,而更多的是组织和管理上的问题。引进信息系统,也意味着引进了新的管理模式、新的管理制度。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规划的制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必须与企业发展规划同步。重视信息资源的统一、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将会使信息化建设事半功倍。

另外,针对不同的行业,应重点扶持,对少数重点企业进行优先信息化,而不宜全面铺开。因为信息技术的投入通常都较大,在试行可行的情况下再推广效果会更好。

当前我国的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信息技术的应用、管理信息化的实施无疑为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和工具。信息技术是激发企业新的活力的倍增器和催化剂,但企业信息技术的运用也只能量力而行,与实际相结合。

标签:;  ;  ;  ;  ;  ;  ;  ;  ;  ;  

信息技术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_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