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研究与区域旅游发展的协同演进--以湘鄂渝黔边区为例_文献分析法论文

旅游研究与区域旅游发展的共同演化——基于湘鄂渝黔边区的案例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边区论文,旅游论文,案例分析论文,区域论文,湘鄂渝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观察到,某一区域通过市场或其他方式运作成为旅游热点地区之后,不仅会赢得八方游客纷至沓来,产生“利益效应”,还可以吸引和聚焦众多旅游学者的目光,成为研究的目标区域,带来“学术效应”:成功的旅游地值得进行学术总结,以成为其他地区发展的榜样;另一方面成功的旅游地要得到更好的发展,也需要学术支持。因此越著名的旅游地,研究的人也越多,不为人所知的旅游地除旅游规划最初涉及之外,几乎无人问津。这似乎表明,旅游研究与区域旅游业发展之间存在着相关性。然而,这种相关性有何具体表现、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很少有人关注,本文将通过湘鄂渝黔边区的案例研究来回答这个问题。

湘鄂渝黔边区(以下简称边区)被誉为“中华旅游第一走廊区”,旅游资源品质高,数量极为丰富。近年来,边区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开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国内众多学者进行理论和案例研究。边区比较特殊,属少数民族聚居区、老区、山区、中西部结合带的贫困区,社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国家对这一区域的旅游研究相当重视,以国家社科基金为例,截至2007年底,围绕这一区域的旅游研究课题立项多达6项(见表1),立项之多、支持力度之大是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本文采用交叉文献分析法构造数据库,对上述成果进行分类整理,以便总结归纳出研究的规律性特征。

二、数据采集与处理

本文按立项课题、专著、论文的形式采集资料。立项课题虽然不是学术成果,但它是学术成果产生的基础,针对某一区域进行选题并获得立项的数量集中程度,也能很好地说明学者们对该区域研究的关注程度,由于省市一级的立项课题资料难以取得,本文只列出以边区为案例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按立项时间排列如表1。

公开出版专著采用图书馆检索和自购积累。共搜集到6部专著,其中有1部专著是对边区旅游的直接研究(见表2中的第一部),其他5部是间接的案例研究,间接研究的入选标准是至少有一个章节内容讨论边区旅游,现按研究涉及的强度顺序整理(见表2)。

期刊论文和博硕士论文来源于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index.htm)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期限从1988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共20年。选择1988年作为起始点,是由于这年是张家界市从湖南湘西自治州独立出来以旅游立市之年,从这之后,张家界逐渐成为带动边区旅游发展的“龙头”。共检索得到博硕士论文15篇、论文文献1128篇(见图1)。

构造文献数据库的关键是文献分类。本文借鉴刘德谦(1999)提出的多标准、多归属的“交叉分析法”,即一篇文献可以归属于两个或以上的类别。赵幼芳、徐菊凤等曾分别用这种方法进行文献分析,效果较好[1-2]。本文以刘德谦(1999)的35种分类为基础[3],参考张立生(2004)对国外旅游研究文献采用的30类分类[4],结合边区旅游研究的实际情况,把文献分成“资源开发与评价、客源市场、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族文化、旅游企业(景点饭店及旅行社)、政策制度与行业管理、旅游产品与品牌、旅游效应(含社会和经济效应)、人力资源、目的地发展、旅游商品市场、村寨旅游开发、旅游城镇建设”等14类。把检索到的课题(6项)、专著(6部)、博硕士论文(15篇)、论文(1128篇)共计1155个,按每个的内容,分别为其标上1~3个类别标志。如2006年第2期《经济与社会发展》上的《大湘西傩文化旅游开发的市场供给分析》标志为:“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旅游产品”3个标志。然后构造成Excel数据库,对边区20年来的旅游研究规律、研究重点和作者群进行统计分析。

三、文献计量分析与评价

利用数据库,本文从不同角度对文献进行区域结构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发现旅游研究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以下一些规律:

1.旅游研究的广度深度与区域旅游发达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边区的六个地区旅游发达程度或知名程度是存在空间差异的,知名度越高、旅游越发达的地区,来旅游的人数就越多。从表3中可以看出,由于张家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大量的游客集中于此,属热点地区,平均旅游人数占全区的85%,而湘西州的凤凰景区近年来知名度得到提升,游客数量大增,属次热点地区,游客人数占到8%,其他地区的景点知名度不高,游客稀少,依次是恩施、怀化、黔江、铜仁。先看旅游研究的广度与旅游发达程度的关系。以20年“平均旅游人数”为指标衡量某一区域旅游的发达程度,以“发表论文总量”作为指标衡量旅游研究的广度,相关数据如表3。用SPSS计算平均旅游人数和发文总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R=0.9011,在显著水平为0.01时通过统计检验,说明两者具有较高的正相关关系。而相应的学术成果,也与之对应,研究张家界旅游的论文占全部6个区的一半以上(51%),而湘西点近五分之一(24%),两者合计占全部发文量的75%,说明大量的文献是研究张家界和湘西这两个旅游热点地区,其他地区的不超过10%。再看旅游研究的深度与旅游发达程度的关系。以“核心论文发表占全部文献的比重”相对指标衡量旅游研究的深度,从表3可以看出,旅游发达地区张家界和湘西,发表核心期刊文章的比率大,分别达37.59%和36.16%,同样用SPSS计算两者的Pearson相关系数R=0.9202,在显著水平为0.01时也通过统计检验,说明两者具有较高的正相关关系。

以上说明,旅游越发达的地区,旅游研究的数量越多,而且研究的质量也越高,赵幼芳(2000)在分析《旅游学刊》1990-1999年共10年的文献时,得出同样的结论[1]。区域旅游研究的这种“马太效应”是必然的,因为旅游越发达的地区,出现的矛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就越多,研究成果就越多也越有价值;反过来,大量有价值的成果又会对当地旅游业发展起指导作用,促进区域旅游更加发达,两者互为因果。

2.旅游研究与区域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呈共同演化趋势

边区20年来发文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见图1)。2002年之前的十多年时间里,是持续上升趋势,2002-2005年的5年间达到一个稳定的高峰,2006年之后,开始衰减。怀化、铜仁、恩施、黔江四个地区发文20年来发表量变化比较平缓,对边区全区影响不大。而湘西和张家界的研究发文波动很大,特别是张家界的波动最大。由于张家界发文占全区的51%,如果旅游研究与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相关,基本可以认定张家界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是影响边区的重要因素。

聂钠、董明辉(2005)通过研究把张家界旅游地生命周期划分为1979-1988年为生命周期探索和参与阶段、1989-1999年为初期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2005年)为迅速发展阶段[5]。与图1旅游研究相对应,在1999年之前的初期发展阶段,发文量稳步上升;在2000年之后生命周期的迅速发展阶段的前3年(2000-2002),发文量也迅速猛增,达到高峰之后,高位徘徊4年(2002-2005);2006年之后开始下降。为了更深入分析两者的关系,我们计算张家界旅游总收入与发文总量的相关关系,数据如表4,用SPSS计算两者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R=0.9321,在显著水平为0.01时通过统计检验,说明两者具有较高的正相关关系。

以上表明,随着旅游目的地快速发展,旅游研究也快速增长,但增长到一定程度(生命周期快速发展阶段后期)之后,又呈下降趋势。为什么发文稳定到一定的高峰之后会衰减呢?本文认为,张家界通过近20年的发展,其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已接近“成熟期”,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方面的问题也暴露得比较充分,针对它的旅游研究相应的也比较全面而深入,再研究变得重复无意义,在没有开拓出新的领域之前,要得到更多的创新学术成果则比以前艰难,因此,在达到高峰之后发文量下降成为必然。

3.从研究“旅游资源开发”为起点,不断拓展研究领域,直到遍地开花

表5显示,20年来,学者们最先关注旅游资源开发与推介、旅游目的地发展,接着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旅游效应、旅行社景点企业、旅游管理、旅游产品和市场等文章开始出现,数量增长。此后研究内容不断扩散,2002年之后,旅游文化建设、旅游商品开发、旅游人力资源、旅游城镇建设和乡村建设方面的内容相继出现,旅游研究遍地开花,已涵盖全部14类。

4.研究重心不断移动:从研究“资源开发”到“生态保护”再到“目的地发展”,而“旅游效应”研究始终相随

表6显示,边区旅游研究有4个重心,其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30%左右,它们依次是:旅游社会经济效应(第1)、资源开发与评价(第2)、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3)、目的地社会经济发展(第4)。我们用“发文量占当年发文量的比重”相对指标,对这4个方面进行时序分析,见图2。1997年之前,边区旅游研究主要以“旅游资源开发推介评价”为主,这类文献占全部文献的70%以上;1997年旅游资源开发文献量下降之后,“旅游生态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得到重视,大量的文献发表出来,这类文献上升至全部文献的30%~60%之间;2002之后,旅游生态问题的文献量下降,“旅游社会经济效应的研究”成为主题,文献数量也达到30%~60%。图2中“目的地发展”的线条相对其他曲线来说,较为平坦,波动起伏范围在20%~40%之间,这说明“旅游目的地发展”问题,长期受到学术研究的重视,在任何时期内,发展问题都很重要,只是不同时期,发展问题的侧重面不同而已。

5.研究内容不断深化:走过了从研究单一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到深入研究“旅游效应”的过程

表7可以看出,在初期,资源的开发是旅游发展的关键问题,但随着旅游发展的深入,资源过度开发问题日益重要。1998年武陵源区城市化倾向受到“黄牌警告”之后,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问题提上了研究日程,旅游研究开始以“旅游生态保护”为重心。2003年非典之后旅游效应影响问题受到追捧。随着旅游区域发展,研究的内容不断深入。

6.区域旅游研究的力量以区域内本地学者为主体并以区域为中心向外层扩散

从研究人员的空间分布来看,区域内本地学者为主体。表1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属于本地学者占5/6,外地只有1项;从表2专著来看,也以本地学者和边区省内学者完成。从学术论文来看,如图2,边区内的学者发表的论文占全部1128篇文献的48.14%,属边区地理范围之外,但属于湘鄂渝黔省内的学者,发文占34.75%,省外学者只占17.11%,这种“区域内—省内—省外”的扩散形式,显示了区域旅游研究的地域集中性和扩散性。从研究人员的时间分布来看,则体现出先有外地学者开始研究,随后再传导于本地学者,本地学者将研究推向繁荣。

图2 研究学者时间分布图

四、小结

本文的主要创新在于针对多分区、长时序的区域研究文献计量分析方面进行了尝试,以寻求学术研究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动规律,这一尝试是有意义的。上述分析表明,某区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会吸引众多学者针对该区域进行旅游理论和案例研究,丰富的理论与案例研究成果反过来又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两者良性互动、共同演化发展。要善于协调两者关系,旅游学术研究要适应区域旅游业发展,要具有针对性,同时旅游业发展应多吸收和利用学术成果,造就旅游学术研究与产业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本文至少从区域旅游这个角度揭示了社会科学研究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给从事旅游研究的学者诸多启发:一是要选择旅游发达区域、热点区域、著名区域,避开旅游冷僻区域;二是要选择熟悉和邻近自己的区域作为案例区;三是把握好每个时期内区域旅游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标签:;  ;  ;  

旅游研究与区域旅游发展的协同演进--以湘鄂渝黔边区为例_文献分析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