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立信事件”叶落秋?_花旗银行论文

“爱立信事件”叶落秋?_花旗银行论文

“爱立信事件”叶落知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叶落知秋论文,爱立信论文,事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3月底,南京爱立信公司突然作出惊人之举,凑足巨资提前还完了南京工商银行、交通银行19.9亿元贷款,转而向花旗银行上海分行贷回同样数额的巨款。爱立信为何倒戈,目前尚不得而知。有代表性的分析是,外资银行贷款条件可能更优厚,提供的金融产品齐全、服务水平高等。此外,也不排除外资银行与外资公司在国外业已建立起来的良好感情基础。

如果这仅仅是一个孤立的事件,那么国内金融业应当高呼万幸。可怕的是,种种迹象表明,本次事件有可能是“叶落知秋”。

资料显示,江苏省内银行去年贷款流失了100亿元人民币,截至2001年末,上海外资银行在江苏省内的外汇贷款余额已经达到12.06亿美元,相当于江苏省中资银行外汇贷款额的36.45%。

市场观察人士认为,外资银行在南京跑码头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但一直难有大的作为。此次大门洞开,一下子就被拿走近20亿人民币的业务量,应当视为在中外银行正面争夺的第一回合中,外资银行略占上风。

彻底的市场经济是无情的

据报道,爱立信倒戈一事已在江苏金融业产生激烈震荡。交通银行南京分行已经完成了数万字的《关于爱立信事件引发的思考》研究报告,其他各商业银行也开始深刻反省各自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抓紧制订对策。

目前,南京爱立信和上海花旗银行之间关系仍使得外界猜测纷纷,爱立信认为其与花旗的合作“完全是市场行为”,而花旗银行上海分行则认为“客户完全有自己的选择权”。此事或许可以轻描淡写地理解为个案而已,但这的确显示出,彻底的市场经济是无情的,中资银行在开始步入“是生存,还是死亡”的高危期。究竟怎么看待和评价这一“事件”,它给我们哪些启示?记者就诸如此类的问题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德旭博士和北京师范大学金融中心主任钟伟博士。

何德旭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事,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我们不是早就在喊“狼来了”吗?这一下“狼”真的来了,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其实,“狼”早就来了,只是一直未引起我们的警觉。以外汇贷款业务为例,去年下半年的数据显示,外资银行在国内共设营业机构约190家,尽管其资产总额仅占国内金融业总资产的2%,但他们的外汇贷款余额已占我国境内外汇贷款总额的20%,在某些沿海开放城市,外资银行的外汇贷款甚至已抢占了一半的市场份额,这难道还不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吗?还有,外资金融机构对国内中小商业银行“情有独钟”,如国际金融公司继成功参股上海商业银行和南京商业银行之后,前不久又把触角伸向了西部的成都商业银行,其目的和意图也很值得我们深思。所以,“爱立信事件”本身并没有什么,它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再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再一次给我们提了一个醒。

迟钝的中资银行

钟伟表示,这一事件仍出乎预料之外。他说,外资银行多年的苦苦等待并非毫无收获,厚积薄发所带来的冲击也可能比我们事先估计的更强烈。且不说外资银行和跨国公司之间的天然联系,许多外资银行前几年虽然只开设代表处,但却几乎把有盈利、有实力、有潜力的企业以及他们需要什么样的金融服务都摸得一清二楚,并且为企业度身订做了一整套财务顾问计划。截至2001年末,上海外资银行在江苏省内的外汇贷款余额已经达到12.06亿美元,相当于江苏省中资银行外汇贷款额的36.45%,估计结算业务流失到外资银行手中的比例更高。

他说,中资银行很可能没有和企业有如此亲密接触。因此中资银行不能不考虑个性化、多样化金融服务的需要,持“坐贾”习惯等待愿者上钩其实几乎是坐以待毙了。

何德旭也认为,“爱立信事件”打破了我们的习惯思维,也冲击了我们的传统观念。他说,加入WTO对中国金融业的冲击和挑战远比我们想像的要快、要大、要严峻,过渡期并不意味着相安无事,激烈甚至残酷的竞争已经摆在中资金融机构的面前。人们总是以为,按照我国加入WTO时通过谈判所议定的条件,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WTO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和冲击不可能以突发的方式表现出来;也还常常认为,金融业本身是一个信用行业,也是高风险行业,业者也多持审慎原则,所以从经营上来说,外资金融机构也会格外小心、谨慎,不大可能蜂拥而至、突然闯进中国市场。在这样一种观念支配下,中资金融机构往往反应迟钝、动作缓慢,始终处于一种观望等待状态,没有一种紧迫感。

钟伟说,不能不承认,在金融创新方面,在为优质客户提供优质服务方面,中资银行仍十分幼稚。外资银行在金融创新方面既不乏经验又不乏勇气,而中资银行却处于极其被动的进退两难的地步。2001年,南京爱立信公司为了降低应收账款,增加现金回流,曾向中资银行提出了无追索权保理业务的需求。这显然既需要中资银行重新摸索这种新型业务,又需要和保险机构相配合以规避业务风险。然而,中资银行迟疑间,南京爱立信返身而去,用一年的时间陆续还清了在江苏省内中资银行的全部贷款(含有追索权保理业务)。而与汇丰银行上海分行、渣打银行上海分行等签署了8.27亿元的无追索权保理业务协议,相应减少了对中资银行的贷款需求,另有25亿元的应收账款目前也在洽谈之中。

“二八定律”——吃住黄金客户

我国银行业究竟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提高竞争力,以有效应对加入WTO的挑战呢?

何德旭认为,从大的方面说,我觉得中国银行业面对外资银行的冲击,也应该采取进取性战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主动迎接挑战,而不是消极、被动地防御。

钟伟认为,面对外资金融机构重点突破的竞争态势,中资银行在总结成败得失时可能仍然忽视了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缺乏。另外,外资银行提醒了中资银行,什么才是彻底的市场化。他认为,任何一家银行的经营资源都是有限的,要想满足所有客户的需求、占领所有的市场是不可能的,“二八定律”(即80%的效益由20%的客户所创造)在金融业也同样成立,因此市场化的银行应该集中其80%的最好资源,认真对待能够给它带来80%的利润的、仅占全部客户20%的那些黄金客户。对零散的、根本不能给银行带来利润的客户的关怀备至就是对黄金客户的疏远。因此在3月22日,花旗银行上海分行浦西支行正式全面开办外汇业务时,人们惊奇地发现,虽然月均总存款低于5000美元的客户,反而要向花旗支付月服务费6美元!因此外资金融机构根本不可能采取在经营储蓄网点上和中资机构打拼的策略,而是会努力争取像爱立信那样能给自身带来利润的黄金客户。从这点看,网点密集、人员庞大既造就了中资银行无与伦比的民众亲和力,但也可能因此和精英企业和精英个人越来越疏远。

据了解,目前国内银行业60%的利润来自10%的客户。虽然花旗银行对中小客户收取存款手续费,但这并不妨碍它和中资银行争夺这10%的优良客户。在花旗银行,如果你拥有10万美元以上的资金,就可以进入豪华、私密的贵宾理财室,享受理财顾问量身订做的金融服务。中外银行竞争的结果很可能是中资银行手中的优质客户大量流失,从而被迫转向为质量较差的众多散户提供以中间服务为主业的道路。

是“为敌”,还是“结盟”?

着眼于打败对手的战争结局只能是两败俱伤,而着眼于超越对手的竞争则完全可以找到共赢之路。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外金融机构将在竞争和合作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尽管外资银行来势汹汹、咄咄逼人,但目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外资银行网点少得可怜,面对网点众多的中资银行,确实有强龙不压地头蛇的感觉。网点优势,成为中资银行的“救命稻草”。

分析人士认为,外资银行极有可能通过并购的方式打开“中国通道”。花旗集团董事长兼CEO威尔说:我们有并购的经验,也有通过开展自身金融业务获利的经验,与中资银行合资或共同开发金融产品也是随时可能的。

威尔本人擅长并购之道,他参与完成了超过15次的公司并购。威尔说:花旗在融入当地市场上有着丰富的经验,有时我们也想,与中国本地银行的合作也许会更合适,与他们建立合资企业,并一起推出产品。

2001年6月,花旗银行通过组织专家组免费对中行提供“业务重组流程”服务,与中行建立了非同一般的关系。不仅如此,早在2000年11月,花旗银行就与招商银行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招商银行对花旗银行的总授信额度现已增至16亿元人民币。同时,招商银行还与花旗银行联合推出了旅游支付产品——VTM卡,为中国居民到国外旅游、出差提供支付服务。近期又传来花旗银行可能参股浦发银行的消息,而且浦发银行已经与花旗银行在美元清算等领域展开了密切合作,浦发银行甚至有借鉴花旗银行卡系统的计划。中信实业银行、太平洋保险等也一度传出与外资金融机构进行股权合作的消息。

据了解,近段时间,上海的其他外资银行纷纷到江苏做“市场调查研究”,准备争夺金融市场。像爱立信、摩托罗拉这样有外资背景的企业,将会是“洋”银行首先锁定的目标。目前,江苏共有渣打等3家外资银行分行和5家外资银行代表处。由于他们现在主要从事外汇存款和放款等业务,尚未对本地金融市场产生大的冲击。但是,随着上海外资银行的涌入和加入世贸组织一年后南京外资银行经营业务的开放,南京金融市场将不可避免地被重新分割。

由此来看,国人对外资银行的入侵,确实是到了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地步了。显而易见,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块已经倒下,中资银行何去何从,令人关注。

标签:;  ;  ;  ;  ;  ;  ;  ;  

“爱立信事件”叶落秋?_花旗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