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和状元问题的若干史实澄清-兼与陈福季先生商榷(中)论文

有关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和状元问题的若干史实澄清
——兼与陈福季先生商榷(中)

朱安远

北京金自天正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市场营销中心 北京 100070

摘 要 :颇具中国特色的科举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中国科举制始于隋唐而止于清末,历经约1300年,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主要是官吏)的一种方法。科举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且影响深远,科举制培育了中国人浓郁的考试文化。状元是科名中的最高荣誉,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状元情结就极为浓厚,致使国人对状元形成了崇拜心理,状元也就成为人们时常谈论的热门话题。梳理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沿革,搜集整理了历代状元情况统计概况并澄清了有关状元方面的若干史实。

关键词 :科举(贡举);常举(常科);制举(制科、特科);恩科;武举(武科);童生试(童试);岁考(岁试);科考(科试);县试;府试(州试);院试;生员(秀才);贡生(贡监);监生;解试;乡试;举人;解元;省试(礼部试);会试;贡士;省元;会元;殿试(御试);进士;状元(状头);分场榜首;三元;连中三元;状元宰相(宰辅)

3 历代状元总人数问题探究

中国科举制实行1300年以来,共产生过多少位状元,古籍并无完整记载,且视角不同和/或含义有异,真伪并存,不自洽和错讹现象甚多,很多史料需要甄别。留传下来的对科举和状元情况记载比较详细的古籍及其考证专著有《玉芝堂谈荟》(明代徐应秋,该书只列明唐代84位状元的姓名且存错讹)、《登科记考》(清代徐松)、《登科记考补正》(孟二冬,2002)、《登科记考再补正》(王洪军,2010)和《<登科记考补正>考补》(许友根,2011)等。此外,较为重要的补正考证文章还有[1~2]等。笔者基于文献[3~4]并略作考证甄别后而得表1。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社会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体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体育大国,这说明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卓有成效。回顾体育改革历程,总结和反思体育改革成功的经验和教训,展望体育改革未来,对深化推进新时代体育改革具有战略意义。

广为流传的中国历史上的首位状元是唐代622年(源于《登科记考》)或618年(武德元年,源于《玉芝堂谈荟》)状元孙伏伽,实际上他即非隋代进士,亦非唐代进士,其状元身份属无稽之谈。[5]文献[6]亦认为孙伏伽不可能是唐代的首位状元,周腊生亦持此观点。根据目前所能掌握的资料,还无法确凿地知道唐代的首位状元姓甚名谁,填补这一空白仍需作出进一步的努力。周腊生在《唐代状元奇谈·唐代状元谱》中曾称651年状元颜康成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一位有确切记载的唐代状元”。孟二冬在《登科记考补正》中考证出来的631年状元贾统是现已知最早的唐代状元,亦是最早的中国状元。

表1 中国历代科举制状元情况统计概况汇总表

注1:最早系统地研究历代科举考试的古书是宋元之际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选举考》,它仅列出唐代历科进士考试的年份和取士人数,并非如宋代那样,逐科列出会元和状元的姓名。马氏所载唐代共举行进士考试263次(另有1次因考题泄密而作废),《登科记考》则持265次(含泄密考题而作废的那1次)说。周腊生先生认为还需加上618年的那1次,[10]许友根先生则针锋相对地提出异议,[11]前者论据似不足,故笔者采信后者的观点。

取同一批六棱菊药材粉末 1.0 g,按“1.3.5”项下的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 在 0、2、4、8、12、24 h 后按“2.2”项的条件测定,计算六棱菊峰面积的RSD为2.948%,小于3%,说明24 h内供试品溶液稳定性良好。

注5:唐代以后在南方各地和北方山西先后出现很多地方割据政权,总称十国(902-979,实际上不止十国),通常十国是指吴(又称南吴)、前蜀、吴越(907-978)、闽(909-945)、南汉、南平(又称荆南,924-963)、楚(又称马楚、南楚,927-951)、后蜀、南唐和北汉(951-979)。吴越、闽、南平、楚和北汉的开科情况均查无实据。十国已知姓名的16位状元:南汉(2位):简文会(920年状元,“918年”说疑有误,广东首位状元)和梁嵩;后蜀(2位):王归和费黄裳;南唐(12位):王克贞、伍乔(有时误为“何乔”)、乐史、王崇古、卢郢、姚端、[25]郎粲、[26]章文谷、[27]邓及、杨遂、赵绮和张确,邱旭(丘旭)并非南唐状元,[28~29]舒雅也不是南唐状元,连普通进士都不是。[30]

注3:《登科记考》共考出139位唐代状元的姓名和1位状元的姓氏(崔某),其中孙伏伽(622年)、6位分场榜首(萧遘、齐映、李搏/李博、王溆、张式和杨凭,李玕和丁泽只被列为普通进士。莫雁诗和黄明编撰的1993年版《中国状元谱》载有“李抟,一作李搏”,更为常见的写法却是“李博”)应被剔除。《登科记考》中将735年状元贾季邻误为贾至(明经出身而非进士出身),将863年状元孔振误为孙龙光(龙光系878年状元孙偓之字),故唐代已知姓名的状元总数=139(包括贾至和孙龙光)-1(孙伏伽)-2(贾至和孙龙光)-6(分场榜首)+2(712年崔液和780年魏弘简,他俩未被《登科记考》列为正式状元)+14[新增,颜康成、程行谋、源少良、贾季阳、崔明允、贾季邻、贾餗、孔敏行、852年李超、855年赵蒙/濛、孔振、吴康仁、883年孔拯和赵昌翰(其父是状元赵蒙),将李亮、李训(唐文宗时进士宰相李逢吉和李训是从父和从子关系)、李叔和李秀四兄弟同时列入状元名单,证据明显不足,此事若真,古籍中必然会留下更多的蛛丝马迹,绝不会悄然无息,故至多只是疑似状元或个别人是状元,在尚无更多资料佐证之前,笔者认为以都不取为宜[13]]+4(再增,贾统、姬温、李岑[14]和杜诗礼)=150。科份(科别)未明的4名疑似状元的相关信息载《玉芝堂谈荟》卷4:唐李修子李亮、李训、李叔、李秀皆状元……号“四龙”。清吏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下P72:李氏四龙:李亮、李仲、李训、李秀。依该书排列顺序,他们似为东汉末年人。上述记载姑录以备考。鲁威《科举奇闻》(1990)P24将苏瑰(即苏瓌,字昌容,639-710。853年状元“于瓌”常被误作“于瓖”或“于玙”)和郭震(字元振,656-713)分别定为656年和673年状元,P26又说娄师德(字宗仁,630-699)20岁时中得状元(无科别),可惜均查无实据,《登科记考》只将他们3位列为普通进士,不应有误。所谓张九龄(702年)、[15]王季友(736年)、[16]杨仲昌(又作仲宣,750年左右状元系传说,仅知是713-741年开元年间或742-756年天宝年间“对策第一”)、[17]白敏中(822年,当年主考官礼部侍郎王起只是将白敏中及其好友贺拔惎一并录为进士而已)[18]和莫宣卿(仅是851年制科第一,甚至没有史料可表明他是进士,当年状元是李郜)[19]的状元身份均是子虚乌有、文艺作品或/和地方志中的虚构,查无实据。《玉芝堂谈荟》所载杜易简(杜审言族兄,670年进士,当年状元是宋守杰)和孙逖(714年进士,当年状元是李昂)的状元身份都是错误的。[20]沈亚之(815年进士,当年状元待考)、[21]施肩吾(820年进士,当年状元是卢储)[22]和裴文德(唐代进士宰相裴休之子)也都不是状元。周腊生考出811年(元和6年)状元是孔敏行,《旧唐书·王质传》云“元和六年,登进士甲科”,[23]故有人认为该年状元是王质。实际上,“甲科”即“甲等”,不一定是状元。

注20:相传太平天国状元程文相作《蓄发檄》,其中“全受全归”之“全”和“簪缨华胄”之“华”因不符合太平天国《钦定敬避字样》中的规定,故可定为伪品,[47]所谓程文相的1853年男科状元身份高度存疑,故需剔除。

注2:唐代未产生状元的15次进士科考试:①665年因主考官左史董思恭事先泄露考题被揭发而作废,主考官仅是被流放。相较于明清时期血淋淋的科场案,唐代对科举考试中的违规现象则颇为宽容。[12]②689年和690年分神都(洛阳)和西京(长安)2处考试。③757年因安史之乱(755-763)而分4处(凤翔、成都、江淮、江东)考试。④因安史之乱后,时荒岁歉,765-775年分上都(长安)和东都(洛阳)2处考试,各派知贡举,各自出题,各自放榜。周腊生认为,2处及以上的科考只有分场榜首而无状元。唐代2次进士科重试情况:①845年进士科发榜时张渎(从《登科记考》,《江西状元谱》中的“张濆”说疑有误)是状元,有人检举取士不公,唐武宗(840-846年在位)敕户部侍郎、翰林学士白敏中(字用晦,792-861,白居易从弟)主持重试,结果张渎被黜落,原榜眼易重被擢为榜首(状元)。②895年应进士科时,因主考官崔凝泄题舞弊,唐昭宗(888-904年在位)诏令在武德殿重试并亲临阅试,结果原状元张贻宪(另说:张昭)被黜落,原第8名赵观文(桂林人,广西首位状元)被钦定为状元。

注12:1397年春会试录取的51名贡士(进士)全是南方人,北方考生全部落第,殿试春榜(南榜)时状元是福建福州府闽县人陈(字安仲,号叔恭,1362-1397),此事引发北方士人强烈不满并联名上疏,明太祖朱元璋怀疑录取有私,为笼络北方人人心,大为震怒,竟下令将主考官刘三吾(翰林学士)、陈和张信(复查主持人,1394年状元)等人一并处死(陈从状元及第到被赐死只有约2个月,“状元及第后不足20天就被车裂而死”说恐不确)并诏命重新殿试,发榜时上榜的61名进士全是北方士子,夏榜(北榜)状元是山东东昌府武城县(《明清进士题名碑录》刊刻的“武城”系“城武”之误,明代“城武县”即今菏泽市“成武县”,今武城县则隶属于德州市)人韩克忠。文献[35]将1397年的春夏榜(南北榜)看作是2科,故明代共开科89次,共取进士24595人。

注7:金代贡举情况较为特别,同是进士举,出现过3种不同情况:①仅有辞赋科。②分辞赋、经义2科,各自产生状元。③分辞赋、经义和策论3科,亦各自产生状元。后期仍分3科,但又明确规定,经义第一视同辞赋第二。早期还分北选(辞赋科)和南选(经义科)。周腊生考证出金代共开进士科43次,产生状元74名,其中辞赋状元43名(开考43次)、经义状元13名(开考26次,1200年开始的13名经义第一被视为辞赋第二而不算状元)、策论状元18名(开考18次)。[32]

注8:《山西通志》载:“李安,襄垣人,及第第一。府、省试并为举首。”经文献[33]考证后得出以下结论:①此襄垣人李安系襄阴李安上之误,李安上是金代文学家李纯甫(1177-1223)的祖父,曾“魁西京进士”,即大同(西京)进士头名,并非状元。②金代某科状元李安系误传,实际上就是指李安上。③《山西通志》将“李安”列为“宋天圣间三元”(北宋仁宗天圣年间即1023-1032年)纯属子虚乌有。

通过综合凝汽器-磁性过滤器、除氧器沉积物及蒸汽发生器泥渣量腐蚀产物的分析,认为该核电站现有状态下二回路腐蚀程度较轻,腐蚀状态控制良好。分析结果表明,核电站目前采用氨+联氨的AVT(R)参数控制范围及运行过程中的控制效果良好,满足现状态下,该核电站的水质运行要求。

注9:《四库全书》第544册P310源自《山西通志·选举制》记载,临县吉家庄人吉某是金代某年某科(抑或经义科)状元。

产后出血是临床分娩时出现的严重并发症,是指阴道分娩后24h内患者失血量>500ml、剖宫产失血量>1000ml。若抢救不及时,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为了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就需要弄清产后出血原因及相应的危险因素,并做好针对性护理[1]。本文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产妇6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产房助产士产后出血预防、护理体会。现报道如下。

注10:宋代共举行过118次(北宋69次+南宋49次)进士科考试,省试却只有113次,因1009年(状元梁固)、1011年(状元张师德)和1014年(状元张观)命考官试服勤词学、经明行修科(属制科性质)举人,1128年和1132年实行诸路类省试,未举行省试而只有殿试。[34]

图1显示,对照组小鼠十二指肠绒毛结构完整,排列疏松,但绒毛长度不均等;试验一组的绒毛结构完整、排列紧密、长度增长且均等、隐窝深度降低;试验二组绒毛结构完整、排列紧密,但绒毛长度不均等。

注11:尚未查询到生平资料的4位南宋状元:李景阳(964年)、刘察(965年)、张拱(970年)和刘演(971年)。

注6:除状元皇帝李遵顼以外,已知姓名和有生平资料的2位西夏状元是高岳(高智耀之高祖,约1146-1156年间状元)和高智耀(1226年状元)。[31]

注13:明代89名状元的省级地理分布:浙江省20名,江苏省18名(含沈坤以及今上海市3名),江西省17名,福建省11名,安徽省5名,山东省4名,广东省3名,陕西省、河北省、湖北省和河南省各2名,湖南省、四川省和北直隶京师顺天府(今北京市)各1名。

中文文献关于历代进士科考试中的三元及第人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颇为混乱,表2是笔者经过初步考证和甄别后的进士科三元及第者(不含武三元),[60~61]严格意义上真正的连中三元者现仅知冯京、孟宗献和黄观3位,孙何和王曾据说也曾连中三元,相关细节尚有待考证。

注15:1643年张献忠(字秉吾,号敬轩,外号黄虎,1606-1647)正式创建“大西国”农民革命政权,自称“大西王”,以武昌为京城,更名天授府,以原明楚王府为大西王府。次年建元“大顺”,以成都为西京,以原明蜀王府为皇宫,登基称帝。大西国正式成为与西安(随后迁至北京)李自成创建的大顺国(1643-1645)、南京弘光帝所创建的南明政权(1644-1683)以及业已入主北京的清代鼎足而立的第4个国家政权。大西政权开过6次科举(5次进士科+1次制科),其中进士科和制科各1次以大屠杀告终,只成功举办过4次(1643年农历六、九、十月各1次,1644年农历十月1次)进士科考试,产生状元4名:首名状元是60岁的汉阳人陈珏(其他生平资料无),最后1名状元张大受(另说状元是龚济民、汉州樊某或刘某)的生平资料较多。另说:1644年科举龚济民是文状元,张大受是武状元。

注16:1616年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女真汗国),1636年皇太极即皇帝位,改国号为清(大清),1644年世祖顺治帝入关,定都北京,逐步统一全国。清代共开进士科112次,产生状元114名。1652年和1655年均设汉满两榜,前者的满汉状元分别是麻勒吉(满族正黄旗人)和邹忠倚,后者的满汉状元则分别是图尔宸(满洲正白旗人)和史大成。八旗进士科(即满榜)设有单独的乡试、会试和殿试。[39]满族的主体源于女真族,若不考虑女真族状元,1865年状元崇绮(1829-1900,原是蒙古正蓝旗人,后升入满洲镶黄旗)是满汉合榜中的唯一满人状元。

注17:清代114名状元的省级地理分布:江苏省49名,浙江省20名,安徽省9名,山东省6名,广西省4名,湖北省、江西省、八旗满洲人、广东省、福建省和直隶省各3名,湖南省和贵州省各2名,陕西省、河南省、京师顺天府和四川省各1名。[40]

注18:清代共举行加科2次(与恩科性质相同,1647年和1659年)和恩科24次,还举行过博学鸿词科2次(1679年和1736年)。[41]文献[42]第1个表中存在以下错漏:①高宗乾隆时的博学鸿词科只有1次(1736年)而非2次。②世祖顺治时的加科有2次而非1次。③仁宗嘉庆时的恩科有3次(1801年、1809年和1819年)而非4次。

注19:洪秀全(原名火秀,族名仁坤,1814-1864)发动金田起义,于1851年1月11日建国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同年12月17日他在永安整顿建制,颁布封王诏令(史称永安封王):杨秀清(1823-1856)为东王,萧朝贵(1820-1852)为西王,冯云山(1815-1852)为南王,韦昌辉(1823-1856)为北王,石达开(1831-1863)为翼王,此即太平天国五王。1853年定都天京(南京)当年便正式开科取士,规定了乡试、县试、郡试、省试(相当于清代的乡试)和京试5级考试制度,[43]其中天国级京试(等同于清代的会试和殿试,亦可理解为恩科)分为天试、东试、北试和翼试4种,1年4次,以各王生日为期,各自自行命题,各自出榜。京试4种资格同等,不分高低,每试均产生状元、榜眼和探花。1856年天京事变(杨韦事变)后,杨秀清和韦昌辉被杀,翌年石达开离京出走,京试仅剩下洪秀全的天试。1861年洪秀全颁布《钦定士阶条例》,将每年1次科举改为3年1次(天试延至1862年),未及实施新规则,不久太平天国便覆灭了。太平天国共举行过京试20次,其中天试10次(1853-1862),东试3次(1853-1855),北试3次(1854-1856),翼试4次(1854-1857),[44]所谓1853年开考过唯一的男科和女科则不予采信,1979年版《辞海》“天试”词条称“还曾开过女科”,[45]1989年以后的各版《辞海》均取消此说。京试本身就是男科,何需单独再开男科,这样做是有悖常理的。太平天国癸好三年八月初十(1853.09.12)的东试是太平天国科举考试的肇始。[46]

中国科举史上的状元拾趣和状元之最:①唯一的状元皇帝:夏神宗李遵顼(谥英文皇帝,1163-1226):其祖上原为拓跋氏,唐赐姓李,宋赐姓赵,即帝位后用赵姓。西夏宗室齐国忠武王李彦宗长子,崇宗孙,袭封齐王,1203年获殿试进士头名而中得状元,1211年发动宫廷政变,废夏襄宗而自立为皇帝,年号是光定,1223年传位于次子李德旺(夏献宗)。②唯一有据可考的状元驸马:[48]唐代842年状元郑颢(字奉正或养正,817-860),原本已有婚约,在时任宰相白敏中(846-851年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860-861年任中书令)的极力撮合下,848年他很不情愿地与唐宣宗(846-859年在位)长女万寿公主完婚而成为驸马,婚后一直对白敏中这个大媒人怀有怨恨。[49~50]③唯一的文武双科状元:郑冠于823年和828年分别中得文状元和武状元(军谋弘远,堪任将帅科)。④唯一的祖孙三代状元:金代大兴的吕延嗣、吕忠嗣和吕造(1197年辞赋科状元),前2位的夺魁科别和年份不详。⑤唯一的三兄弟状元:孔纬(859年)、孔纁(873年)和孔缄(876年),孔纁和孔缄是兄弟状元中及第时间相距最短的。父子状元中及第时间相距最短的是安德裕(969年)和安守亮(972年)。⑥中国大陆目前唯一留传下来的明代及以前的殿试状元卷真迹:1598年状元赵秉忠(字季卿,号其阳,1573-1626,1597年以廪生应乡试中式,1598年以举人应会试中式)的殿试对策(策文,即作文)考卷手迹原件,他是明代青州府益都县郑母村(今山东青州市谭坊镇郑母社区东郑村)人。该试卷于1983年5月27日由时任青州市文物管理所副所长(后来出任过所长)魏振圣在赵秉忠的故乡向其后裔(第13世孙赵焕彬)征集而得,价值连城,弥足珍贵,属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青州博物馆,系该馆镇馆之宝,[51]1991年曾被盗并被追回。[52]据说,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宫廷档案中现存有几份清代状元卷。1898年状元夏同龢的殿试对策状元卷现保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53]清代状元黄思永的殿试对策状元卷现收藏于休宁县的中国状元博物馆,系该馆镇馆之宝。[54]文献[55]将赵秉忠的状元卷描述为“历史上唯一一张存世的状元卷在山东发现”,显然是不对的。⑦有史可查的中状元时年龄最小者是1135年状元汪应辰(初名洋,字圣锡,1118-1176)和1321年右榜状元泰不华(字兼善,伯牙吾台氏,原名达普化,1304-1352),时年都是年仅17岁。[56]⑧有史可查的中状元时年龄最大者是791年状元尹枢(720-800),他应知贡举礼部侍郎杜黄裳(首次出任主考官)的请求,抓住一次难得的偶然机会,毛遂自荐而成为状元(886年状元宰相陆扆亦是“自荐状元”,787年状元牛锡庶的绰号则是“许愿状元”),时年已逾七旬,属十分罕见的古稀状元。其胞弟尹极又中得813年状元,时称“梧桐双凤”。⑨最为后世钦敬的状元民族英雄:南宋政治家和文学家文天祥(1236-1283,1256年状元),著名的状元宰相,他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和“状元英雄”而流芳百世。在狱中曾自撰《纪年录》,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自编年谱。⑩诗画成就最高的状元: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和画家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701/699-761,以721年中得状元最为可信),其诗歌艺术被宋代许顗(字彦周)《彦周诗话》赞为“自李杜而下,当为第一”。他是文人画的开山宗师,其绘画似吴道子,北宋苏轼赞誉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还被明代董其昌推崇为“南宗画派之祖”。书法成就最高的状元:唐代书法家和诗人柳公权(808年),精于楷书,亦擅长行草,与唐代颜真卿、欧阳询以及元代赵孟頫合称为中国古代楷书四大家,前两位又并称为颜柳,其书艺风格是颜筋柳骨。词作成就最高的状元:南宋词人和书法家者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居士,1132-1170,1154年状元),其词追踪苏轼,气概凌云,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色彩,与张元幹并称为南宋初期词坛双璧,是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先行者。史学成就最高的状元:五代后汉/后周史学大家和政治家王溥(字齐物,922-982,948年状元),主持撰修《周世宗实录》(40卷,原本已失传),续编《唐会要》(100卷),编撰《五代会要》(30卷),史料翔实。唐代参军苏冕(734-805)始创会要体,王溥尝集苏冕《会要》和崔铉《续会要》,搜遗补阙而成《唐会要》,正式建立了会要体分类编纂的体例方法,为后世所仿效,这一贡献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赞为“厥功甚伟”。与王朴(950年)和乐史(962年)合称五代三大状元。[57]天文学和音律学成就最高的状元:五代后汉/后周大臣和天文学家王朴(字文伯,906-959),精通阴阳律历,著有《大周钦天历》;通晓音律,考证雅乐而得《律准》。著述最丰硕的状元:明代文学家(文坛巨匠)杨慎(1511年,明代四川唯一一位状元),工诗且能文词曲,重视民间文学,其平生著述达400余种,虽多散佚,仍留存100多种,现存诗作约2300首,著述之丰,明时推为第一。与书法家解缙和书画家徐渭并称为明代三大才子。最著名的状元思想家:南宋思想家、政论家和文学家陈亮(原名汝能,字同甫,号龙川,世称龙川先生,1143-1194,1193年状元,自称“酒圣诗狂”),哲学流派永康学派(又称龙川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事功学派和南宋浙东学派的杰出代表,其学说独具体系。提倡注重事业功利有补国计民生的“事功之学”,提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的命题。2014年第11期第5版《温州读书报》刊出浙江师范大学(金华市)历史系教授方如金《<陈亮研究论稿>后记》一文,文中说:“随着对陈亮研究的不断深入,我还发现陈亮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状元思想家。从隋朝开科取士到清末的一千三百余年总共出了502位状元,其中仅陈亮为思想家。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共出了二百余位思想家(《中国思想家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仅陈亮一人是状元,所以说陈亮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一身二任的状元思想家。”《中国思想家评传》共收录244位宽泛定义的中国思想家,其中包括陈亮、文天祥、杨慎、儒家学者和地理制图学家罗洪先(1529年)、藏书家和理学家焦竑(1589年)、翁同龢和张謇7位状元。陈福季先生在2015年第3期第3版《温州读书报》发表纠错指谬文《陈亮是唯一的状元思想家吗?》,笔者认为此举值得点赞,并无不当。根据方如金先生对“思想家”的严格定义,他认定“陈亮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状元思想家”未尝不可(当然也可以据理力辩),但在文中特定语境下的那种描述,显然有误,宜闻则改之而不是强词夺理地去加以掩盖或极力狡辩。植物学成就最高的状元和唯一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状元:清代植物学家和矿物学家吴其濬(1789-1847,1817年状元),一生历任多省总督或巡抚,所至注意各地丰瘠与民生的关系,见多识广,辑录古籍中有关植物文献并依据耳闻目见,著绘成《植物名实图考长编》(22卷,1848)和《植物名实图考》(38卷,1848),它们是图文并茂的植物地理学巨著。还编有《滇南矿厂图略》(2卷,1844)。最早从事实业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状元:清代实业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张謇(1894年恩科状元),出仕不久便看破朝廷腐败,愤然辞职回籍从事实业活动,先后创办了十几家企业并致力于教育事业。他是中国最早(1903年)创办渔业公司的实业家,中国近代渔业与渔政事业首创者,中国历史上一位颇有作为和影响的状元。毛泽东主席曾提到不能忘记的中国民族工业四大家是重工业的张之洞、轻纺业的张謇、化学工业的范旭东和交通运输业的卢作孚。在历代状元中,对中国政局发挥过最重大影响和作用者,非书法家、政治家和藏书家翁同龢(字声甫,号叔平,1830-1904,1856年状元)莫属。他是同治和光绪两朝皇帝的老师(两代帝师),在晚清帝后两党之争中为帝党首领。1882-1884年和1894-1898年两度出任军机大臣,1895年起兼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支持康有为的变法主张,促成戊戌变法,使当时政局发生重大转变。康有为尊他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中国历史上最显赫的状元世家非唐代苏州吴县归家莫属,36年间就先后诞生了5位状元:归仁绍(归融四子,869年)、归仁泽(仁绍弟,874年)、归黯(仁泽子,892年)、归佾(仁绍子,901年)和归系(佾弟,905年),归家号称“天下状元第一家”应无疑义。一些文献误将归仁翰(归融次子)列为857年状元,他实为当年进士。

注4:唐代以后,有5个短暂的朝代相继统治黄河流域,史称五代(又称中原五朝、五季、后五代,907-960):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代已知姓名的18位状元:后梁(4位):崔邈、郑雍、徐寅和陈逖;后唐(7位):崔光表、王徹(彻)、王归璞、黄仁颖、郭晙(“郭睃”疑有误)、李飞和艾颖,卢华(时任吏部考功员外郎)并非932年状元,实为该年知贡举;[24]后晋(1位):寇湘;后汉(2位):王溥和王朴;后周(3位):扈载、李覃和刘坦。

关于历代状元总数,张文先后采用“800多名”和“700余人”两说,确属不当。按笔者的理解,其中应该不含武状元。陈文1中关于状元总数的描述,撇开其引用数据是否准确无误不论,也存在一些问题:606位文状元加171位(含大西国1位和太平天国2位)武状元,才是合计的777位状元。接着描述的281位武状元已含大西国1位和太平天国2位,故武状元增出是110位而非113位。606+281=777+110=887,按陈老先生的思路应是887位而非892位。777+113竟然等于892,连简单的加法都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实属不该。此错在陈文2中已有所发现,但“已过890人”的描述仍有问题,113+777=890,何“过”之有?引用统计数据时应首先弄清楚统计范围和口径,最好还要多找些其他证据以相互印证或稍作甄别,陈文1中东抄一点,西搬一点,缺乏自己的独立考证,这种大杂烩统计法是很不可取的。“状元总数”和“(可考)留有姓名/姓氏的状元总数”是2个不同的概念,不得混为一谈。“此数字可能是已知中国文武状元数的最多最全面的统计了”也就仅仅是“可能”而已,实际上根本就很不全面,当然也很不准确。

用沙土或符合要求的原土回填管道两肋,一次回填高度为100~150 mm,捣实后再回填第二层直到回填到管顶以上至少100 mm处。在回填过程中,管道下部与管底的空隙处易被忽略,要注重夯实,死角部位人工用木锤夯打。管道接口前后200 mm范围内不回填,以便试压时观察各接头质量。

关于唐代状元的总人数,真正是众说纷纭,令人眼花缭乱。即便是同一本书或同一篇文章,自相矛盾现象亦不少见。①根据周亚非《中国历代状元录·附录8唐代进士科考试情况表》统计是141人,据书中《目次》统计则是145人,后者多出弓嗣初(671年)、崔液(712年)、李超(852年)和赵蒙(855年)4位。②萧源锦《状元史话》(1992)和《状元史话(修订增补本)》(2004)2个版本中的唐代状元名单其实是完全一致的,即146人。1992年版书中“141人”的描述系统计有误。③毛佩琦《中国状元大典》就更令人莫名其妙了:按书前《人名索引》统计是139人,按书后《唐代进士登科表》统计则是142人,且两者的名单多有差异,后者比前者多陈伯玉(687年)、丁泽(775年)、贾餗(822年)、李远(829年)和孙龙光(863年)5位,少李诚(715年)和魏弘简(780年)2位。这么随意的学风很是值得反思并亟待改进。

4 状元拾趣和状元之最

与国内的工作环境相比 ,境外工作将面对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工作环境 (其中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法律、风俗习惯、地理气候、施工工艺等方面),所以对所有参与海外项目的工作人员提出了高标准、高水平、高素质的严格要求。

唐代开元年间初期武举高等(武状元)郭子仪(697-781)于758-781年出任中书令(正二品),764年曾短暂兼任过尚书令(正二品,因唐太宗即位前曾任此职,故后世皇帝轻易不把此职授予他人而由自己兼任。郭子仪坚辞不任尚书令,故唐代宗不得已而未能实授此职),同为宰相职衔,“两度任宰相”说并不严谨。同时,他也是历代武状元中军功最为显著者。广为流传郭子仪是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者,实则不确。唐玄宗天宝年间武状元来瑱曾任中书门下平章事,1235年武状元朱熠曾任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参见王鸿鹏等《中国历代武状元·附录7 历代署任高级武官武状元表》),俩人都曾官至宰相。

广为流传江宁(今南京)人傅善祥(1832-1856)是太平天国1853年的女状元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实则不确。主流观点已认为太平天国未曾正式开考过女科,不可能有女状元。1904年末位探花商衍鎏(1875-1963)在文献[58]中认为,傅善祥确有其人,她是东王女簿书而非女状元,其状元身份系编造。较为接近历史真相的推论是:1853年特开女科是东王杨秀清选拔人才的一次考试而非太平天国正式的开科取士。[59]1854年天王洪秀全诏令傅善祥为恩赏丞相。民间广为流传的前蜀女状元黄祟嘏亦不足为信。

5 三元及第人数问题总结

图2 中国民间的连中三元图

科举考试时称乡试、会试和殿试头名(榜首者)分别为解元、会元和状元,合称“三元”(大三元)。在3级考试中都得头名称“三元及第”(即广义的连中三元),这是十分难得的科举奇观和科场佳话,严格意义上的连中三元(标准的连中三元,即中间未曾中断或未落第过而连续考得头名)则更是凤毛麟角,它是士子们在科场所能追求的最高荣耀。因科举制的差异,各个时期的三元(即文三元)含义略有不同。①唐代三头(即三元):常科考试分为府试(取解试)和省试(礼部试)2级(彼时尚无殿试),头名分别称解头(解元、府元)和状头(状元),如再应制科第一(敕头),则合称三头。解头/状头和敕头是分属于2种不同类别的考试,即唐代三元是跨科三元,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进士科三元,与后来的三元有些差异。②宋代三元:北宋正式确立了解试(州试)、省试(礼部试)和殿试3级科举考试制度,榜首者分别称为解元、省元(相当于后来的会元)和状元(有时殿试前3名统称为状元),

合称三元。③明清时三元:解元(乡试举人头名)、会元(会试贡士头名)和状元(殿试进士头名)的合称,明代时亦称殿试前3名(状元、榜眼和探花)为三元。在中国民间美术作品中,常采用荔枝、桂圆(龙眼)和核桃(其果实皆圆形)各3枚绘成纹图来表示“三元”(见图2),有时亦采用弓箭射准3个辟邪铜钱或元宝来表示。

注14:《明史·朱善传》云“洪武初,为南昌教授。八年,廷对第一,授修撰。”这就是有人误将朱善列为明太祖洪武8年(1375年)状元的所谓证据。实际上,这是指“察举贤才”的召试而并非正式的科举,朱善连普通进士都不是。因1373-1384年科举被下诏停罢,文献[36]竟然生拉硬扯地将朱善“考证”为1372年状元,未免过于轻率,实则谬矣。1640年(“1642年”说系误传[37])的“赐特用”(即赐予破格任用)头名史惇也并非状元。[38]王鸿鹏等《中国历代文状元》误将朱善和史惇列入明代状元而成91位。书中元代状元误为33位,是在1324年右榜状元捌剌(巴拉)和左榜状元张益以外,还列有什么甲子科状元王守诚(通常被排除在状元之外)。周亚非《中国历代状元录》将朱善列为1372年的疑似状元而成90位。中文文献(包括古籍)中关于历代状元的名录,鱼龙混杂,错谬甚多,《中国历代文状元》一书缺乏必要的考证,人云亦云地罗列,很容易误导读者。

传说中的三元白敏中(非府元,亦非状元)、陈尧叟(非解元,989年省元和状元)、宋庠[1023年解试解元,1024年省元是吴感而非宋庠(时名宋郊),[62]1024年没有举行殿试,他在礼部上奏的进士名单中被直接点为状元]、王岩叟(1043-1093,1061年或1060年明经科而非进士科三元,《宋史·王岩叟传》载:“仁宗患词赋致经术不明,初置明经科,岩叟年十八,乡举、省试、廷对皆第一”)、彭汝砺(非解元,1065年省元,因宋英宗要为养父仁宗皇帝守孝,当年没有举行殿试,以省试结果作为进士录取名次,省元直接成为状元)、吴伯宗(1370年乡试解元,1371年会试原本是头名,发榜时却成为第24名,1371年成为明代首个状元。据传当年状元原本取郭翀,因其貌丑而改取吴伯宗)、杨守勤(1597年乡试经元/第3名,1604年中得会元和状元)和戴衢亨(1771年乡试中举,但并非解元,1778年中得会元和状元)均查无实据。武三元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不议。

表2 中国历代进士科考试中的三元及第者

注1:《旧唐书·崔元翰传》云“崔元翰者,博陵人,进士擢第,登博学宏词制科,又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三举皆升甲第,年已五十余。”北宋钱易《南部新书》卷丙说:“崔元翰晚年取应,咸为首捷:京兆解头,礼部状头,宏词敕头,制科三等敕头。”崔元翰状元及第后,又连登博学宏词科、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属制科)敕头,人称“崔四头”(解头、状头、敕头、科头,即四元得主)。崔元翰是中国科举史上有案可稽最早的三元及第者。

注2:在历代状元中,唐代诗人张又新是最嗜饮茶并对中国茶道研究作出重大贡献的人,被称为“状元品茗家”,所撰《煎茶水记》品评各种泉水煎茶之优劣,是继唐代茶学专家陆羽(733-804)的《茶经》之后,中国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专著。

注3:孙何、孙仅(字邻几,969-1017,998年状元)和孙侑(字有可,972-1017,1000年进士及第)三兄弟合称荆门三凤。

要大力推进现有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施规范化公司改制,由传统的家族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转变,提高企业参与产业融合的积极性。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围绕一种或多种产品,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进行联合重组,全面加大农村产业融合的推进力度。

注4:王曾与明代状元赵秉忠出自于同一个村(青州郑母村)。920年状元简文会和1499年状元伦文叙也出自于同一个村(时属广州府南海县),即今广东佛山市禅城区澜石街道黎涌村(旧称藜水村)。山东潍县西南关新巷子胡同(位于今潍坊市潍城区,现已消失,人称“状元胡同”)先后出过2个状元,即曹鸿勋(1876年)和王寿彭(1903年),他俩都是穷苦人家出身。

注5:殿试时杨寘原为第4名,因头名王安石的文章犯忌龙颜,第2~3名王珪、韩绛已有官职而改擢杨寘为状元。

注6:黄观因“父赘许,从许姓”而曾改名为许观,经朝廷准许于1396年复姓黄。中国科举史上首位六首状元(获小三元的年份待考),时人称誉说“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靖难之役(1399-1402)时为建文帝殉死,[65]明成祖即位后摘除其功名。

注7:钱棨原名钱起,后因避讳唐代诗人钱起(字仲文,722?-780,751年进士,大历十才子之一)而改为现名。1762年获小三元,1781年获大三元,中国科举史上第2位六首状元。1779年钱棨中恩科解元,1780年恩科殿试时状元落第(当年状元是汪如洋),次年才如愿以偿,但却遗憾地与真正的连中三元擦肩而过。

4.4.2 颗粒物浓度预报月变化。从图25~图30可以看出,模式预报颗粒物浓度的月变化呈现峰谷峰的趋势。

综上所述,张文中的三元“18人”说(未给出完整名单,是否包含有武三元不详)确有夸大之嫌。陈文1中所提14人多出王岩叟和宋庠而遗漏了武翊黄和王棠。关于三元及第的人数问题,学者们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现辑录如下:①周亚非《中国历代状元录·附录4历代“三元”表》(1995)持“13人”说:唐代崔元翰、张又新;宋代孙何、王曾、宋庠、杨寘、冯京、王岩叟(已注明为明经科三元);金代孟宗献;元代王宗哲;明代商辂;清代钱棨、陈继昌。多出宋庠和王岩叟,遗漏了武翊黄、王棠和黄观。②王鸿鹏、王凯贤、肖佐刚和张荫堂编著的《中国历代文状元·附录5历代连中“文三元”》(2004):删除王岩叟,增补王棠和黄观而成14人。多出宋庠而遗漏了武翊黄。③萧源锦《状元史话(修订增补本)》(2004)持“13人”说::唐代崔元翰(四元)、武翊黄、张又新;北宋孙何、王曾、杨寘、冯京;辽代王棠;金代孟宗献(四元);元代王宗哲;明代商辂;清代钱棨、陈继昌,仅因明代黄观乡试解元资料缺失而在三元中被遗漏,此说比较准确。④文献[66]中持“16人”说:唐代崔元翰、武翊黄、张又新、白敏中;宋代陈尧叟、孙何、王曾、杨寘、冯京;辽代王棠;金代孟宗献;元代王宗哲;明代黄观、商辂;清代钱棨、陈继昌。多出白敏中和陈尧叟。⑤周腊生在6本状元专著中持“13人”说:名单与③完全一致,首先提出北宋焦蹈(州郡试解元,1085年省元,因宋哲宗要为父王神宗皇帝守孝,当年无殿试,省元直接成为状元)可勉强算作三元的新观点。

这也是当年创建七兵堂的初衷,为了让更多的退伍军人能有尊严,2007年,退役后的谢清森与另外六名退役特种兵发起成立济南特种兵保镖护卫中心,历经沿革更名为现在的七兵堂。

参考文献 :

[1]岑仲勉.《登科记考》订补[J].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1本),1944年9月.

[2]施子愉.《登科记考》补正[J].文献,1983(1):137-152

[3]周腊生.历代状元知多少[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5(3):24-26.

[4]周腊生.再谈历代状元知多少[J].大学教育科学,2008.12.28(6):59-64.

[5]任士英.孙伏伽非进士考[J].中国史研究,1999(3):171-174.

[6]许友根.唐前期进士科状元考辨[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4(3):12-17.

[7]张咏梅.五代科举制度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8]王志勇.五代科举制度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9]周腊生.被忽略的大夏状元[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27(2):98-100.

[10]余区.唐代科举当始于武德元年[J].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5(2):82.

[11]许友根.唐代科举不可能始于武德元年[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6(4):30-31.

[12]平川.唐代对科举考试中的违规现象颇为宽容[J].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5(3):47.

[13]许友根.《登科记考补正》新增进士史料辨析[J].晋阳学刊,2009(1):89-93.

[14]陈尚君.《登科记考》正补[J].唐代文学研究(第4辑),1993(00):202-263.

[15]张效民.张九龄进士及第“重试”问题正误[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3):71-75.

[16]刘珈珈.盛唐诗人王季友生平考辨[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14(1):38-43.

[17]任红敏.初盛唐判文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06.

[18]黄楼.白敏中收复三州七关说考辨[J].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26辑),2010(00):231-239.

[19]浅水.莫宣卿并非状元[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6(2):86.

[20]许友根.唐玄宗开元年间进士科状元考辨[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2):87-90.

[21]黄明光,李佳芳.浙江科举状元考订、进士人数探讨及盛况背景剖析[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2):20-27.

[22]詹飘飘.唐代诗人施肩吾的生平与诗歌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3]陈洁.唐宪宗元和年间科举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24]周腊生.《登科记考》所载五代状元正补[J].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5(1):47-50,79.

[25]周腊生.南唐贡举考略[J].文献,2001(2):15-24.

[26]周腊生.新发现的南唐状元——郎粲[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20-21.

[27]平川.又发现一位南唐状元——章文谷[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54.

[28]浅水.一榜岂能有两个状元[J].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6(1):33.

[29]周腊生.关于乐史状元地位的确认[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8(2):84,94,05,15.

[30]浅水.舒雅并非状元[J].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6(1):53.

[31]周腊生.西夏贡举钩沉[J].孝感学院学报,2011,31(2):14-20.

[32]周腊生.金代贡举考略[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80-90.

[33]殷宪.大同进士杂谈[N].大同日报,2010-01-31(第002版).

[34]夏亚飞.宋代科举考官制度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06.

[35]龚延明,邱进春.明代登科进士总数考[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6(3):69-78.

[36]李世珍.明代江西状元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7]陈长文.崇祯十三年赐特用出身科科年考实——兼谈明代进士题名碑的立石问题[J].文献,2005(3):168-175.

[38]郭培贵.关于明代科举研究中几个流行观点的商榷[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4(6):140-144.

[39]杨旭.八旗科举仕途:1644-1795——与金元的比较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06.

[40]杨文学.清代状元知多少[J].贵州文史丛刊,1987(3):152-154.

[41]王炜.从制科看清代的科举改革[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26(3):50-52,56.

[42]屈海龙.清代恩科重要性分析[J].黑龙江史志,2014(19):122-123.

[43]田玉洪,李巨澜.太平天国科举制度略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0(3):68-71.

[44]周腊生.大西、太平天国科举述略[J].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4(4):32-36.

[45]徐川一,周也夫.太平天国“曾开过女科”吗?——与新版《辞海》编者商榷[J].青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2):108-110.

[46]王波.太平天国科举考试究竟始于何时——与徐川一先生商榷[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2):108-110.

[47]于健.关于太平天国时期档案真伪价值的鉴定[J].山东档案,2015(2):45-46.

[48]黄新宇.“状元驸马”考[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4):55-59.

[49]周腊生.晚唐状元驸马郑颢家世生平考[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5):61-65.

[50]周腊生.再谈历史上唯一的状元驸马——郑颢[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5(2):65-70.

[51]魏振圣,姜建成.明状元赵秉忠殿试卷[J].文物,1984(4):85-86.

[52]鲁南.轰动海内外的一级国宝“状元卷”失窃案[J].文史月刊,2008(8):28-32.

[53]陆辉南,杨真.夏同龢的状元卷[J].贵州文史天地,1994(1):20-22.

[54]江志伟,汪苹,郑寒.珍罕的清代黄思永状元卷[J].收藏,2014(13):155-156.

[55]陈福季.山东状元趣闻录[A].陈福季.杂花斋文集[C].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08:410-414.

[56]陈福季.关于中国科举史上最年轻的状元[A].陈福季.文史鉴真录[C].武汉:武汉出版社,2013.06:47-48.

[57]周腊生.五代三大状元[J].莆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8(3):90-94.

[58]商衍鎏.女状元傅善祥考伪[N].北京日报,2004-12-20.

[59]华强,赵晓光.太平天国女科考释[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4(5):90-94.

[60]萧源锦.中国历科文武状元和“三元”究竟有多少[J].文史杂志,2006(3):72-73.

[61]陶易.漫话“三元及第”[J].寻根,2008(1):23-27.

[62]辛雁海.北宋仁宗朝进士探析[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05.

[63]彭匈.冯京:“三元及第”的传奇人物[J].人事天地,2014(4):45.

[64]谭甲文.明状元黄观“三元”考辨[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9(3):103-107.

[65]周腊生.各代状元遭刑戮及重大处罚情形比较——历代状元遭际考索之三[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2):24-27.

[66]李传玺.皖籍状元旧事(一)[J].江淮文史,2007(2):118-127.

作者简介 :朱安远(1964-),男,湖南邵东县人,工学学士(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北京金自天正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560)市场营销中心销售总监和高级销售经理,高级工程师,兴趣和涉猎领域广泛,长期醉心于诺学研究。E-mail:1461877797@qq.com。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关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和状元问题的若干史实澄清-兼与陈福季先生商榷(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