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建构_国际政治经济学论文

试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经济学论文,试论论文,理论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国际学术界勃兴的一门新的前沿科学。在西方,1985年起,美、英、德、法、日等国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开始联合出版《国际政治经济学年鉴》。在中国,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起始于80年代末期。可以说,国际政治经济学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定义、它的理论来源、国际关系中的政治和经济互动的机制等一些构建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框架最为根本的理论问题,我国的学术界也只是在探讨之中。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谈一点看法。

一、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我国学术界对国际政治经济学定义的界定,至少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由宋新宁、陈岳两教授在《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提出。该书开宗明义地提出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国际关系研究领域中的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是运用政治经济学方法研究国际问题”。[1—p1]在分析了国际政治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和国际关系学的关系之后,作者又进一步明确:“国际政治经济学可以定义为:研究国际关系中的各行为主体之间政治经济相互作用的一般形式和普通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1—p9]

第二种说法是拙作《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中提出的,认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就是一门研究国际关系中政治与经济互动的新兴学科”。在国际关系中,国际政治好比纵轴,国际经济好比横轴,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就是要解出这一纵一横坐标上的各种参数是如何结合变化的。[2—p3]

第三种说法是彭澎教授在《国际政治经济学》中提出的。他认为“国际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又是一门交叉学科,是国际政治学和国际经济学的交叉研究”。

[3—p5]“国际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国家、多国公司和国际组织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理论,是研究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学问,是国际政治学和国际经济学的交叉学科”。[3—p6]作者在论及国际政治经济学性质时还强调说,在西方经济学中找不到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地位,“国际政治经济学实际上是政治学的分支——国际政治学的分支——国际关系学的分支”。[3—p7]

如果把上述有关国际政治经济定义的三种说法加以比较,就可以发现以下两个共同点。

第一,他们都把国际政治经济学看作是国际关系理论的一个分支。这一点非常重要,不只是简单的学科分类问题,而是牵涉到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问题。把国际政治经济学定位于国际关系学的分支实际上有两层意思。首先,反映了当代学科发展中各学科相互融合交叉的大趋势。在国际关系中政治和经济密不可分。其次,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在国际关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尽管有人认为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对国际政治学的超越,[4—p178]尽管国际政治经济学十分强调量化研究,并大量使用成本——收益分析、边际收益、边际成本以及公共产品等经济学名词和原理,但是国际政治经济学在本质上是一门研究国际问题、国际关系和世界事务的学问,凡不涉及国家之间关系、全球事务和国际体系的问题均不在其研究之列。[1—p5]因此,国际政治经济学最基本的思路和方法仍然是国际关系学。例如,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对各理论流派的界定划分就是基本上承袭国际关系学的概念。它所讲的自由主义与经济学中的自由主义并不完全是一样的,它所讲的现实主义也不意味着经济上就一定是重商主义。[1—p21]

第二,虽然表述不同,但三种定义基本上都认定国际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国际关系中政治与经济互动关系的学问。这与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把军事、外交视为“高级政治”,把贸易、货币等视为“低级政治”有根本区别。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出现标志着国际关系理论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研究问题,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化对理论研究的推动。尽管中国国际关系学界早就注意到经济问题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并对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武器、发展中国家债务和发达国家的新技术革命等作过深入研究,但并没有把经济与政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提到学科的高度上来研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把国际政治经济学界定为研究国际关系中政治与经济互动关系的学问有着重大意义。

但是,在对研究对象的论述上,上述三种说法则有所不同。宋、陈两教授强调的是各个行为主体之间经济政治互动的一般形式和规律。他们指出,所谓行为主体是指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跨国公司、跨国银行、跨国政党等,“正是这些行为主体的对外政治经济行为构成了国际政治经济的基本内容,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结构形态构成了世界政治经济体系或‘秩序’。因此,这些行为主体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客体’”。[1—p9]彭澎教授则明白无误地表示国际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国家、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影响。[3—p6]拙作在论及研究对象时,列举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七大问题。它们是:(1)对国际范围内政治与经济互动的基本原理的探索;(2)对当代资本主义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3)对当代国际经济秩序的研究;(4)对不发达问题原因及其出路的研究;(5)对国际组织和国际政治经济合作的研究;(6)对国际货币体

系、贸易和投资、经济援助与技术转让等重要国际经济问题的研究;(7)对各国外交政策中经济因素的研究。[2]

简而言之,上述三种定义在研究对象上无论是字面还是内容都没有取得统一,形成了三种研究视角。这是一个新兴学科发展中的必然现象。实际上,在国际学术界中,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尚未有统一的说法。例如,被视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创始人的罗伯特·吉尔平(Robert Gilpin)和苏珊·斯特兰奇(Susan Strange)对此就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吉尔平是以战后国际经济体制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他在其集大成之作——《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中分门别类地对战后国际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了理论上的阐发和分析,包括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主体的国际金融体系、以关贸总协定为主体的国际贸易体系和以发展模式、债务危机等为主要内容的南北关系等等。然而,斯特兰奇却另辟蹊径,提出了结构性权力的概念,并衍生出安全结构、生产结构、金融结构和知 识结构四种权力,以及运输结构、能源结构等次权力结构。其分歧之大,远过于中国现 有三种观点的分歧。

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与定义和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是国际政治经济的理论来源。究竟是传统的政治经济学 还是国际关系理论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母体,我国国际关系学界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

宋、陈两位教授所著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和彭澎教授所著的《国际政治经济学 》两本书的观点基本一致。虽然它们都是从国际关系学和政治经济学两个方面来探寻国 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母体的,但都更侧重于后者。强调政治经济学对国际政治经济学形 成和发展的理论哺育作用。他们运用了“复兴”和“超越”两个词来概括国际政治经济 学对政治经济学的传承和发展。

从西方经济学发展史来看,所谓的经济学原本是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 嘉图等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人无一不称自己的学问是政治经济学。直到19世纪末,阿弗里 德·马歇尔出版《经济学原理》后,经济学界才很少有人用“政治经济学”来称自己的 学术。政治经济学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有代名词。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 高阶段》一书把马克思用于一国国内生产方式的理论和方法扩展到国际上,从而实现了 马克思主义由“国内政治经济学”向“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转变。战后兴起的“新马克 思主义”对列宁的许多观点作了更新发展,形成了观察国际问题的独特立场和方法,在 西方学术界独树一帜。因此,他们认为国际政治经济学不只是政治经济学简单的复兴而 且是一种超越。其理由是现在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不仅恢复了同时从政治经济的角度去考 察分析问题的古典方法,而且极大地扩展了研究内容和视野。

相对于宋、陈、彭等人十分注意强调政治经济学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影响,笔者则 倾向于把国际政治经济学完全置身于国际关系理论之中来寻找它的理论渊源,直接从主 导国际关系学发展的理想主义、现实主义来探寻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源头。笔者绘制 了一张国际关系理论系谱图(见图1)。这张图以20世纪60年代为界,把国际关系理论的 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在此之前是以研究国际权力政治为主体,在此之后是以研究政治经 济的互动为主体。之所以这样分是因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中经济问题的政治化 打破了传统的“高级政治”和“低级政治”之分。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的相互渗透、相 互影响已成为国际关系的鲜明时代特征。在从国际关系学发展的角度对国际政治经济学 作理论定位时,笔者并未忽略政治经济学,也认为国际政治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有割不 断的血缘关系。但另一方面,笔者又十分强调了两者的区别。笔者引用王逸舟的话说, 国际政治经济学不是政治经济学的“机械放大”,而是“一种在更高起点的新综合”。

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渊源的不同看法,实际上反映了该学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即如何看待政治与经济的相互结合、相互作用,进而言之是反映了我国学术界对国际 关系中政治经济互动机制研究视角的差异。

三、国际关系中政治与经济的互动机制

对国际关系中政治与经济互动形式和一般规律的研究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能不 能对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途径和机制作出明确而扎实的理论阐述 ,是判别国际政治经济学能否在我国成为一个有发展前途的独立的新兴学科的试金石。

在中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构建中,对国际关系中政治经济互动的研究大体上是沿 着两个方向进行的。一是主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又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基本原理来研究国际关系中政治经济的互动问题。另 一个则力图从西方国际关系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中找到国际关系中政治与经济互动的特 殊规律。这两种不同的思路导致了对国际关系中政治与经济互动含义解释的不同。

第一种思路以宋、陈两位教授所著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为标志,他们认为,所 谓的国际关系中政治与经济相互作用包含着四层含义:(1)国际行为主体对外行为之间 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即国家、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等国际关系中的行为主体所作出的对 外行为对其它行为主体的影响和作用。(2)国际行为主体与国际体系结构和秩序之间的 相互影响和作用,即从全球的角度、从整体和部分的相互关系上去研究。(3)国际行为 主体之间,行为主体和国际体系之间的政治经济相互作用。(4)国内政治经济与国际政 治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1—p10]

笔者是持第二种思路的。在对国际关系中政治经济互动含义进行解释时,笔者引用了 琼·斯佩罗(Joan E.Spero)、金德尔伯格(Charles P.Kindle-berger)和吉尔平三位美 欧学者的看法。认为所谓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互动是指国际关系中国家与市场之间的相 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具体可以分为:(1)政治框架制度与国际经济利益分配之间的相互 影响和作用。或者说,经济增长是有其国际政治根源的。(2)国际(外交)政策决定过程 中的政治意图和经济利益的相互作用。(3)国际经济关系本身就是国际政治关系。不断 变化中的国际经济体系可否以及如何动用政治力量进行调节。(4)国内政治经济与国际 政治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3—p6]

两种思路对国际关系中政治经济互动的各自解释,除第四点,即国内外政治经济相互 影响是相同的之外,其它的有很大区别。第一种思路着眼于行为主体,把它们的相互关 系作为互动机制的研究起点。第二种思路则着眼于国际体制的整体,从国际体制的运行 发展中找出国际关系中政治经济相互作用的规律和特点。两种思路顺着不同的思路,应 着不同的对象,对国际关系中政治经济互动机制作了不同回答。

第一种思路对此的回答是从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经济相互关系的基本原理对国内政治 经济与国际政治经济的相互关系、国际经济与国际政治的相互关系进行论述的。其要点 有四。第一,应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对政治经济的相互关系作概括性的分析,指 出: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 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作用。第二,把上述马、恩基本观点引申到国内政治经济与国际 政治经济的相互关系上,指出国内政治经济是国际政治经济的组成部分。前者是后者产 生和发展的基础,各国的政治经济力量的发展推动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各国的 对外关系和对外行为是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基本起点,国内政治经济问题的日益国际化 。因此国内政治经济与国际政治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以致于离开了国际政治经济的 背景就无法认识和解释国内政治经济问题。与此同时,第一种思路又强调了国际政治经 济对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制约,因为国际政治经济是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国 际政治经济环境制约着国内政治经济政策和国家战略。世界舆论、世界潮流和世界运动 ,能形成一种迫使国内政治经济进行调整的压力。第三,对国际层面的政治经济的相互

关系作直接的论述。指出:世界经济是国际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世界经济格局是世 界政治格局的基础和前提,经济利益和经济实力等经济因素制约和影响着国际政治行为 。第四,对国际政治对国际经济的影响进行阐述。指出:国际政治体系影响和左右着国 际经济。因为国际政治体系中的各种力量的斗争和基本特点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有重 要影响和制约,而且国际政治格局一经形成,对各主要力量之间的经济关系具有强大制 约力。从本质上来说,国家间的经济关系是政治关系,各国的对外经济对策和对外经济 活动是整个国家对外战略的组成部分,意识形态也对国家间经济关系有制约作用。至于 军事对经济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更为明显。

第一种思路从上述四个方面对国际关系中的政治经济互动作了分析之后,强调指出: “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它们之间关系在一般意义上反映了经 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对经济有反作用的历史 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p72]为了证明这一论述,第一种思路强调以下四点:(1) 国际政治秩序和国际经济秩序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基本上是趋向一性的;(2)国际政 治秩序和国际经济秩序互为条件;(3)国际政治秩序和国际经济秩序相互影响、相互作 用;(4)国际政治秩序和国际经济秩序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相辅相成。[1—p291~293]

很明显,第一种思路对国际关系中政治经济互动的理解和阐述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政 治经济相互关系论述为基础和起点的。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是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 析,其理论体系是与时俱进的。关于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关系,马恩是通过资本主义的生 产力和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来论述的,得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必然导致社会主义革 命的结论。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中分析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因生产 的高度集中和垄断,从而使国内投资市场不足而导致金融寡头对外输出资本,以致爆发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瓜分和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战争。列宁的这一理论著作把原来囿于一国 之内的马恩关于劳动和资本的政治经济学扩展到了对国际关系的分析上。对此,罗伯特 ·吉尔平予以高度评价,认为列宁是抓住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一条基本规律发 展了马克思主义。列宁的关于帝国主义理论提出了一个严肃的学术命题,即如何运用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现实的国际政治经济问题。这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经 济学面临的真正挑战。

第二种思路从介绍西方学术界对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互动机制的研究成果的角度来探 讨这一问题,列举了新自由主义的相互依存理论、新现实主义的霸权稳定论和“新马克 思主义”的依附论中有关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互动关系的论述。第二种思路认为,“主 义”的不同和流派的不同造成了对国际关系中国际政治经济互动机制的理解和解释的不 同。

以基欧汉(Robert O.Keohane)和奈(Joseph S.Nye Jr)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对国际政治 和国际经济互动关系的理论精髓在于复合相互依存论所强调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的不对 称性是国际政治权力源泉的观点。基欧汉和奈认为,在现有的国际关系之中,均衡即完 全对称的相互依存是很少的,绝大多数国家处于不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之中。衡量是否 对称的关键在于敏感性和脆弱性两个概念。简单地说,敏感性是一国对它国政策变化反 速度快慢,脆弱性是一国因它国政策变化而作出反应时付出的代价大小。在敏感性和脆 弱性方面居上风的国家因此而获得了影响和强制它国去干它所不愿干的权力。在这里, 国际关系中的政治与经济互动机制被揭示得十分清楚:经济上不对称的相互依存——优 势国家利用敏感性和脆弱性上的差异来迫使劣势国家屈从自己的意志——不平等的国际 政治格局。

吉尔平霸权稳定论则是运用经济学中成本收益分析来论证“有霸则稳,无霸则乱”的 强权哲学。吉尔平认为,国际体系的稳定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技术 上处于压倒优势的国家为国际社会提供稳定的货币体系、开放的贸易体系和可靠的安全 体系等国际公共商品。谁能提供,谁就是霸主,谁就能形成“XX治下的和平”。历史上 的“英国治下的和平”和战后初期的“美国治下的和平”就是这么一回事。但是,提供 国际公共产品所导致的成本与收益差异决定了霸主自我消耗和霸权必衰的结局。因为霸 主国之所以愿意提供国际公共产品是为了建立一个按自己意志运行的稳定的国际体系, 从而达到本国政治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但是,边际成本是递增的,边际收益却是递减的

。在这条经济规律的作用下,霸权国家原有的压倒一切的政治经济和技术的优势被逐步 耗散掉,最终因入不敷出而不得不败给新兴的挑战者。于是新霸权在对旧霸权的战争中 登场。以吉尔平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的政治经济互动观也是十分清楚的。其逻辑思维是 :霸权国家压倒一切的政治经济优势——提供国际公共产品——霸权体系——边际成本 递增、边际收益递减——霸主国国力耗散——霸权式微——新的争霸战争——新霸权体 系形成。

依附论是从战后“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孕育而来的。尽管依附论者大量使用阶 级、剥削、社会主义革命等词语,但其理论思维又不完全与“新马克思主义”一致,而 且只局限于对不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研究。依附论者有的比较激进,有的比较温和,也 有的相当“改良”。他们的共同点是研究不发达国家为什么穷,以及通过何种政治手段 来摆脱贫穷,真正走上经济发展、政治独立的大道。

依附论者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相互关系观点有两个倾向。一种倾向是以安德烈· 冈德·弗兰克(Andre Gunder Frank)、萨米尔·阿明(Samir Amin)等人为代表的激进派 。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穷不仅是历史上的殖民主义而且还是由于国际经济中的不 平等交换。这种不平等交换使外围国家即发展中国家的财富源源不断流向中心国家即美 欧发达国家。他们开出的药方是与资本主义脱钩,退出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以斩断发达 国家剥削压迫发展中国家的途径。另一种倾向是以多斯桑托斯(Theotonio dos Santos) 等为代表的正统依附论派,这一派相对冷静一些。他们突破了激进派外因论的片面之处 ,把目光投向了不发达国家内部的政治经济结构。他们认为,不平等交换一方面使发展 中国家在国际市场体系中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另一方面造成了发展中国家内部的买办 阶级掌权并与发达国家统治者联手共同压迫剥削本国人民,要改变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 本出路在于发展中国家的工人农民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打倒买办阶级,即通过社会 主义革命来改变国际关系中的不平等交换之苦。以卡尔多索(Fernando H.Cardoso)为代 表的改良派在承认不平等交换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苦难的同时,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市场, 实行出口导向来谋求实现从依附性发展向自主性发展的转变。

可以认为,不平等交换是依附论内三大派别的共同理论基点。所谓不平等交换不止是 国际市场上的工业品和农业品、高技术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不合理价格体系, 更主要是体现在因资本和技术可以跨国自由流动而劳动力却不能自由流动所造成的发达 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之间劳动价值的无偿或低价占有。如果对依附论的主流所主张政治经 济互动机制作简单概括的话,可以如此表述:国际经济中的不平等交换——发展中国家 的贫困加剧——与发达国家决裂或爆发国内社会革命。

由此看来,第二种思路对西方(包括发展中国家)学术界在国际关系中政治经济互动研 究成果的介绍和分析上是有可取之处的。但遗憾的是,它并没有从总体上对新自由主义 的复合相互依存理论、新现实主义的霸权稳定论和“新马克思主义”的依附论三者关于 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互动的论述作整体上的概括和提炼。简而言之,第二种思路对这个 问题上的探索还只停留在个别层面上,尚未上升到普遍层面,只阐述了个别和特殊规律 ,而未花力气找出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两者互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形式。对笔者及其他 持第二种思路的人来讲,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只是刚刚奏响了序曲,真正意义上的 大幕还未拉开。

本文所提出的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及对 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的互动机制三个问题的研究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安身立命之处。国 际政治经济学这座理论大厦能否在我国建起来并能经受考验的关键就在于此。从这个角 度而言,中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构建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还需要更多的人共同 努力、共同探索。

标签:;  ;  ;  ;  ;  ;  ;  ;  ;  ;  ;  

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建构_国际政治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