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例艾滋病相关慢性腹泻的临床研究论文_陈建华,金永梅,于闵

33例艾滋病相关慢性腹泻的临床研究论文_陈建华,金永梅,于闵

陈建华 金永梅 于闵

(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一科 云南 昆明 650041)

【摘要】 目的:回顾性总结艾滋病相关慢性腹泻患者的临床表现,以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艾滋病相关慢性腹泻患者33例,整理并分析腹泻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数据,包括HIV抗体、大便常规、涂片及培养检测、CD4+细胞计数、CD4+/CD8+比值、血常规及血生化、内镜检查等。结果:机会感染是艾滋病相关慢性腹泻患者的主要病因,多合并多系统受累、贫血、WBC减少等。结论:对高危人群不明原因慢性腹泻时,应尽早行AIDS相关检测并及时诊治,防治机会性感染,改善症状是本病治疗的重点。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腹泻,慢性;临床特点

【中图分类号】R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2-0058-02

艾滋病(AIDS)患者中,慢性腹泻是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机体免疫缺陷、各类感染和非感染因素共同作用,使艾滋病患者慢性腹泻的表现缺乏临床特征,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劳动能力,增加了病死率及医疗费用,成为AIDS广为关注的相关性疾病。收集并分析我院33例艾滋病相关慢性腹泻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提高艾滋病相关腹泻的诊治水平。

1.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阿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艾滋病相关慢性腹泻患者33例。病例入选标准,参照2011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制定的《艾滋病诊疗指南》[1]标准;慢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2]:排便次数>3次/d,粪便量增加(>200g/d),粪质稀薄(含水量>85%),持续时间>3周或反复发作。排除标准:使用蛋白酶抑制剂治疗后所导致的慢性腹泻。33例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39.85±11.49)岁。

1.2 研究方法

整理并分析腹泻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数据(HIV抗体、大便常规、涂片及培养检测、CD4+细胞计数、CD4+/CD8+比值、血常规及血生化、内镜检查)等。

2.结果

2.1 临床特征

所有患者腹泻病程1~19个月,平均7个月,腹泻出现时间:病程开始即出现29例。慢性腹泻就诊27例,伴腹痛13例,里急后重8例,腹胀、黑便7例,恶心、呕吐5例,发热4例,咳嗽3例。间断性腹泻23例,持续性腹泻10例;稀便或水样便22例,伴粘液或脓血便11例;5次/d以上9例,5次/d以下24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营养不良,中度营养不良28例,重度营养不良5例。

2.2 血液检测

我院实验室采用免疫层析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原夹心法筛查33例HIV抗体均为阳性。CD4+细胞计数:<50个/μl有8例,50个/μl≤检测值≤100个/μl有15例,100≤检测值≤200个/μ 11例,CD4+/CD8+比值降低<1,平均0.053。血常规:贫血22例,WBC<4.0×109/L 21例,WBC>4.0×109/L 12例,血生化检查:代谢性酸中毒8例,低钾血症7例。

2.3 大便检测

患者大便涂片及培养检测结果显示,检出真菌者11例(33.3%),检出隐孢子虫者2例(6.1%),弓形虫感染3例。大便常规检测:阳性24例,其中13例红细胞0~60/HP,3例白细胞3~15/HP;阴性9例。

2.4 内镜检查

其中25例患者结肠黏膜充血水肿,局限或弥漫性糜烂并浅表溃疡形成,呈多发节段或弥漫性分布,其中3例合并回肠末端受累,病检为慢性炎症。26例患者胃镜检出黏膜糜烂18例,消化性溃疡7例,真菌性食管炎3例,消化道CMV感染1例。

2.5 消化系统外表现

细菌性肺炎3例,肺结核4例,弓形体感染3例,淋巴结结核2例,HIV脑病1例。

2.6 传播途径

性传播21例,静脉吸毒7例,其余5例传播途径不详。

3.讨论

艾滋病相关慢性腹泻的诊治问题是艾滋病研究范畴中的热点和难点。由于病原体的检出率低,检测方法复杂,具有多种临床表现,多数病原体治疗疗效不佳,出现较高漏、误诊。

艾滋病相关慢性腹泻患者早期常出现不明原因的间歇性或持续性腹泻的首发症状,30%~80%的患者较后阶段伴有急或慢性腹泻[3]。慢性腹泻可同时合并多种消化道症状:消化不良、腹胀、腹痛、返酸和及嗳气等,但上述及全身症状的程度偏轻,而肛门及直肠刺激等局部症状则较明显。实验室检查发热、白细胞升高的比例较低,本组研究中血常规提示包细胞身高,大便常规检出白细胞患者仅3例(9.1%),提示非感染性腹泻表现为主,CD4+ T细胞在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是最重要的免疫细胞之一。CD4+T细胞水平常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两者通常是平行的,当CD4+T细胞<200个/μL,1年后患者发生机会性感染的几率约为33%,而2年后产生机会性感染的几率升至58%[4]。

结合本组资料观察,以慢性腹泻为主的艾滋病有如下特征性改变:(1)多系统受累。AIDS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缺陷,伴发全身机会感染及肿瘤常累及多系统多部位,本组消化系统外表现有贫血占66.7%、细菌性肺炎13.6%、肺结核12.1%、弓形虫感染13.6%、淋巴结结核6.1%、HIV 脑病3.0%。(2)机会感染为主要病因之一。本组18例(54.5%)患者找到病原菌,低于文献报道,考虑与病例数较少有关,检出病原有真菌者、隐孢子虫、弓形虫、抗酸杆菌等。(3)多合并机会感染引起的消化道其余病变。本组真菌性食管炎9.1%,消化道CMV感染3.0%,出现吞咽困难、腹痛等症状。(4)血液学异常,艾滋病相关慢性腹泻患者常见贫血和WBC减少,本组患者合并贫血占66.7%,WBC减少占45.5%。综上所述,对高危人群,如静脉吸毒、性乱者,出现顽固性慢性腹泻时应高度怀疑本病,宜尽早进行AIDS相关检查便于早期正确诊治。防治机会性感染,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症状是本病治疗的重点。

【参考文献】

[1]艾滋病诊疗指南.中华传染病杂志[J],2011.29(10):629-640.

[2]葛均波,徐永健主编.内科学.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434-437.

[3]聂青和.艾滋病相关性腹泻.//聂青和.感染性腹泻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1-12,583-589.

[4]张可.艾滋病临床诊断和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2-34.

论文作者:陈建华,金永梅,于闵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4月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8

标签:;  ;  ;  ;  ;  ;  ;  ;  

33例艾滋病相关慢性腹泻的临床研究论文_陈建华,金永梅,于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