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兰县蔬菜生产价值链研究论文

普兰县蔬菜生产价值链研究

普布卓玛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西藏 拉萨 850032)

[摘 要] 目前,西藏自治区普兰县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受气候影响较大,而且蔬菜种类较为单一、栽培技术落后、生产规模较小。为提升普兰县蔬菜产业生产效益,需不断加强科技培训,积极提高当地农户的种植水平,充分利用地域生态优势发展高原特色产业。

[关键词] 蔬菜;生产价值链;普兰县

1 普兰县经济社会概况

普兰县地处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西南,与印度和尼泊尔相邻。境内有藏传佛教、苯教、古耆那教和印度教共尊的神山冈仁波齐和圣湖玛旁雍措,具有朴素的宗教信仰和独特的游牧文化等特色。普兰县总面积为1.25万km2,占阿里地区总面积的5.5%,占西藏自治区总面积的1.3%,普兰县县境海拔为3 936 m,县城平均海拔4 500 m以上。年平均气温为3℃,年日照时间为3 640 h,其中5—9月每日平均日照时间在14 h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为156 mm。

基于语码混杂原因、混杂偏好和混杂态度这3个基本维度潜变量,由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了8项观测变量,构成了结构方程模型的指标体系,其中语码混杂原因被细分为会话内容原因和非会话内容原因(会话内容之外的原因)两项;语码混杂偏好被细分为偏好混杂名词和语气词以及偏好混杂名词及语气词之外的其他类型两项;语码混杂态度被细分为语言能力和文化理解力提高、英汉文化融合促进、汉语文化受到冲击以及对汉语语言表达困惑四项。

普兰县现辖一镇(普兰镇)、两乡(霍尔乡、巴嘎乡),共有9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52个村民小组。普兰县属于以牧为主的半农半牧县,农牧业相对阿里地区其他县较为发达,是阿里地区的主要粮食基地,全县粮油产量占全地区总产量的60%。普兰县旅游产业和边贸产业发达,旅游、边贸和特色农牧业是普兰县经济发展的三大特色产业。其中,种植业收入600万元,牧业收入2 237万元,林业收入739万元,建筑业收入303万元,商营业收入268万元,运输业收入613万元,副业收入464万元,其他收入2 265万元,总收入达7 489万元,包括边民补助和草原补助奖励,国民收入5 394.55万元,人均收入6 649.78元。

对测量模型信效度的检验发现:(1)各个潜变量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其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7以上,说明测量模型信度达到检验标准的要求;(2)所有显变量的因子载荷都大于0.5,这表明显变量和潜变量之间的从属关系在统计学上达到显著;(3)职业希望自我、心理弹性和主观幸福感三个潜变量的组合信度(CR)为0.7~0.84,全部大于0.7,平均方差提取值(AVE)也均大于0.4,说明测量模型的收敛效度通过检验。两个模型的拟合指标如表2所示。

2 蔬菜生产在普兰县的经济地位

普兰县常住人口9 298人,常年流动人口1.5万人,对蔬菜的年需求量约为152万kg。本地蔬菜以露地生产为主,主要集中在夏季生产和供应。从图1可以看出,近年来普兰县的蔬菜播种面积呈增长趋势,尤其2011年引进温室蔬菜以后,蔬菜种植面积有了大幅增长,但是蔬菜产量仍然难以满足市场需求。2013年,普兰县蔬菜生产量为30.48万kg,仅能满足当地市场需求的20%,市场上80%的蔬菜依靠从千里之外的拉萨和新疆调运。由于路途遥远,运费较高,而且常常因保鲜措施不到位,运输途中损耗较大,导致市场上的蔬菜价格昂贵且质量较差。如何利用当地自然生态资源发展蔬菜产业,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图1 普兰县蔬菜播种面积变化

2013年年底,普兰县耕地总面积为628.127 hm2。其中,粮食播种面积为558.815 hm2(其中青稞播种面积为511.536 hm2,豌豆播种面积为39.089 hm2,马铃薯播种面积8.190 hm2),油菜播种面积为55.764 hm2,蔬菜种植面积为13.549 hm2。瓜果、蔬菜大棚试种13座,试验、示范品种达48种。西瓜新品种“抗旱花蜜”最大瓜质量达5.5 kg,平均瓜质量为4.5 kg,“京欣1号”瓜质量约为3.0 kg。2013年,普兰县种植业收入达699.15万元。截至目前,在10个村(居)委会、52个村民小组建成高效节能日光温室28座,初步形成了合作组织经营的日光温室专业示范村2个、生态示范村1个,每年种植业收入达487.3万元。尽量近年来蔬菜产业发展迅速,但仍仅占普兰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16%(见图2)。

3 调查分析结果

3.1 本底调查结果

3.1.2 普兰县农牧业资源。普兰县农牧业较为发达,是阿里地区的主要粮食基地,全县粮油产量占全地区总产量的60%。普兰县主要农作物有青稞(播种面积为508.533 hm2,产量达2 400 t)、推广藏青320(种植面积为408.000 hm2)、油菜(播种面积为55.333 hm2)、推广藏油17号(种植面积为40.667 hm2,产量达152 t)、豌豆(播种面积为38.733 hm2,产量达137 t)以及各种蔬菜(种植面积为34.182 hm2,产量达900 t),主要牲畜有牦牛(11 023头)、犏牛(150头)、黄牛(4 866头)、绵羊(54 997头)、山羊(58 218头)、马(1 519匹)及驴(48匹)等。普兰县农作物播种概况如表1所示。

近年来,人们对供电安全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10kV供电系统直接面向广大用户,而系统网络结构是辐射型供电,若有一段母线停电,就可能造成大面积的停电,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在110kV变电站,10kV侧有多个电源分别给不同的负荷供电,通过备用电源自投装置(备自投)[1],在主用电源失电时,自动将其他电源作为备用电源投入,当主用电源重新带电时,自动断开备用电源投入主用电源,实现分段备投的功能。10kV分段备自投不仅可以提高多电源供电负荷的供电可靠性,还可以减少人员手动操作降低工作量。

同时,相对于外地运输进来的蔬菜产品,高原特色蔬菜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都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生产中,由于特殊的生长环境,大气、土壤、水资源都有着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些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生产绿色蔬菜提供了天然的优良场所。普兰县蔬菜生产以“无公害、绿色食品”为目标,不难生产出较高质量的有机蔬菜食品。销售过程中,本地蔬菜避免了长途运输产生的高昂成本以及保鲜问题,以较低成本提供了更为新鲜的有机蔬菜,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图2 2013年普兰县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例

3.2.2 基础活动横向分析。相对于其他农作物,普兰县高原特色蔬菜生产在经济收入上有着巨大的竞争优势。从调研数据来看,普兰县吉让村用2.27%的耕地种植蔬菜(见图3),经济收入在农牧业中占32.23%(见图4),经济效益远远大于青稞、油菜等其他农作物。由此确定蔬菜是高价值的农牧特色产品。从增加农牧民收入的角度来看,在保障生态环境和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应适当增加高原特色蔬菜的种植面积。

从表1可以看出,2011—2013年普兰县蔬菜播种面积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相对于普兰县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仍然规模太小,极具发展潜力。

普兰县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水文资源,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相对于阿里其他地区有着明显的优势,适宜高原特色蔬菜的种植。

3.1.1 普兰县自然资源。普兰县地表水有冰川、河流、湖泊与泉水,是农牧业用水的主要水源。境内有西喜马拉雅山及其主峰纳木那尼峰,北有冈底斯山及其主峰冈仁波齐峰,其都贮有丰富的冰雪资源,总面积达64 876.3 hm2。普兰县水资源较为丰富,有常年不断的孔雀河,干流全长110 km,流域面积3 020 km2,年平均流量为9.6 s/m2

野生动物种类繁多,主要有野牦牛、野驴、黄羊、羚羊、盘羊、黑颈鹤、狼、野鸭和旱獭等20余种。2007年,西藏自治区把霍尔乡南部划为藏羚羊保护。普兰县矿藏资源分布较广,主要集中在霍尔乡和巴嘎乡,品位较高的主要有沙金、硼砂、水晶石等。

3.2 价值链分析结果

普兰县高原特色蔬菜生产虽然在产业价值链上有着明显的特色竞争优势,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普兰县气候干旱少雨,在亚高山河谷形成了以旱生禾草为主,并有大量旱生杂草伴生的温性草原类和旱生禾草构成的温性荒草原为主要类型的草原植被。全县植被呈垂直分布规律,以水平位置的两大山脉,又可分为两大垂直带谱。

图3 调研农户耕地利用比例(30户)

表1 普兰县农作物播种概况

图4 调研农户农牧业收入比例(30户)

21世纪是一个高速发展、进步的世纪,各个国家都在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中国想要在国际上提升影响力、彰显大国风范,就必须保证综合国力持续稳定地增长。经济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的综合竞争力。而经济法站在国家的角度出于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一目的,以法律的形式对市场经济提出了行为规范的准则。本文就经济法作用于经济得到的益处来阐述其在经济中的价值提现。

3.2.3 辅助活动纵向分析。结合实地调研情况,相对于品种研发、栽培技术研发以及生产、管理和销售模式的创新,农牧民培训是短期内收效最快的辅助活动。调研发现,80%以上的农户认为技术培训不仅能提高他们的种植技术,而且能增加收入。

3.3 存在问题

3.2.1 基础活动纵向分析。对高原特色蔬菜生产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种植、田间管理、收获和销售进行投入、产出核算,目前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较大,主要由政府补贴,无其他人力和财力方面的投入。

3.3.1 资源有限,难以大规模发展。普兰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高原特色,造成不可能大规模地将有限的耕地资源用来发展蔬菜产业,发展空间有限是高原特色蔬菜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同时,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尤其全年积温少,造成蔬菜生产受季节制约较大,生产时间有限也是限制高原特色蔬菜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3.3.2 技术落后,生产效益不高。蔬菜栽培技术落后,菜农科技素质制约蔬菜生产新技术的应用。高原特色蔬菜产业发展较晚,目前在技术上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新技术如何在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地区进行推广和应用,也是影响高原特色蔬菜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3.3.3 品牌缺乏,市场推广困难。虽然普兰县的高原特色蔬菜产品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但是长期自给自足的农业模式造成农户市场意识淡薄。同时,由于规模所限,缺乏一定的地域品牌效应,导致市场推广面临瓶颈。

第三,学术体系层级不清。学术体系分级,一是划分知识的不同类型;二是分清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两个角色概念。从编辑出版学的学科特性来看,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属于专门研究的层级,这是高深理论知识、科技发明创造的知识生产层,本科生可以从这里获得科学和先进的知识;应用型学位研究生培养属于实践中的知识生产,即产业知识;职业技术培训层则是对知识的规范传授和训练。

4 结语

通过价值链分析,明确了高原特色蔬菜产品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短期内需要对蔬菜的田间管理技术进行研究和推广应用,对农牧民加强技术培训,实现普兰县高原特色蔬菜产品的技术密集型集约化生产。长期来看,需要进行品种的自主研发,同时销售过程中培养市场和品牌意识,让产品的竞争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简单来说,短期抓中间,长期抓两头,将普兰县的高原特色蔬菜产业打造成农牧民收入增加的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9)31-39-3

标签:;  ;  ;  ;  

普兰县蔬菜生产价值链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