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声乐教学中如何表达情感及歌曲处理论文_王倩倩

在声乐教学中如何表达情感及歌曲处理论文_王倩倩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马尚镇中心小学 255090

摘 要:音乐是表达人内心情感的一种重要手法。而在演唱歌曲时首先应理解其内涵,再科学地运用声色、艺术想象及呼吸,正确有效地表达出情感,从而达到演唱效果。

关键词:教学 情感 艺术处理

声乐艺术最初是为表达人类情感而产生的。科学的声乐学习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它不仅仅是气息和共鸣,更重要的是对于歌曲的处理和情感细节的把握,只有双管齐下才能取得更强艺术表现力,这与现代审美教育的理念也是相符合的。

一、丰富的情感

歌唱是人们用来抒发、表达和交流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很重要一点是情真意浓,只有这样才能感人。唱歌不是单纯用嘴去唱,而是要用心去体会、用心去唱,只有恰如其分地注入情感,才能使演绎的歌曲感染力更强。

例如歌曲《孤雁》,它是著名音乐家朱嘉琪先生创作的一首关于环保的歌曲,主要讲述了一只瘦弱的孤雁在为无数生命的灵魂呼唤,呼唤人类要保护大自然,以挽救世间所有的生命,实现雁群成行美好和谐的生态环境的故事。歌曲开头的“我”字,要把它轻轻地咬出来,接下来像是在给人们讲故事,讲述一只不幸的孤雁,没有了伙伴,没有了家园,孤独流浪在天边,歌词唱得要生动感人,要把自己融进歌词中,如“轻轻”在句中重复了两次,在演唱时不要因为音高而把它唱得很冲,相反这两个“轻轻”在唱时一个要比一个弱,表达了孤雁无家可归的悲伤心情。接下来“我在风雨中呼唤,谁来与我作伴,我在风雨中寻找,寻找一片蔚蓝”,速度稍快,情绪激昂,表现出孤雁在与生命抗争,呼唤“还我大自然”的急切愿望。“梦里又见草原,草原绿色一片,梦里又见河山,处处阳光灿烂”,歌曲蕴涵着的物象,进入了无限憧憬的世界,像无数光焰照亮了未来,给了它们以希望,达到了一种高亢、温柔、甜美、飘逸的效果,展示了人的精神本质和人类共建生存和谐家园的深层目的。演唱时我们要做到“依字传情”,根据词意情感确定音乐重音、感情重音,如“河山”一词,我们要唱的重一点,突出对感情的抒发,达到意犹未尽的感觉。经过一段间奏后,曲调重复歌曲的前半部分,但歌词却不同了,孤雁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独自流浪在天边,歌曲最后“还我蓝天,还我大自然”的几个高音,是情绪最激动的地方,仿佛有了一种歌唱的灵性和冲动,其中“天”字要着重突出,“然”字在收的时候要准确、干净。

二、恰当的艺术处理

仅仅掌握了正确的呼吸、准确的咬字、丰富的情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对歌曲处理有一个全面的总体设想,进行完整的艺术处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里包括整个歌曲的速度、力度、音量、音色、伴奏等等问题。当然这些设想不是盲目的或是随心所欲的,歌曲的曲式结构、旋律的起伏发展,直到节奏、和声等给我们以艺术表现的总启示,它们可以指引我们内在情绪的走向,找到全曲的高潮及歌曲的层次。在演唱中特别要把握好艺术的对比性,如一首歌曲中要有强弱、轻重的变化,否则一直强或一直弱是达不到艺术效果的。处理歌曲时,画龙点睛的部分往往是一些重点句或字。重点的词句要在咬字吐字上、感情上予以强调,要一句一字的,甚至在一个经过音上深下功夫,反复练唱,认真寻味,找到最适宜的表现手法。

例如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它是陆在易根据著名诗人艾青的同名诗谱曲而成。该诗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带有那个时代悲壮的情愫。歌曲有前奏、间奏、尾声和尾奏的再现复二部曲式结构,其中每一部分都是并列关系的单二部曲式。作者把自己比拟成“一只鸟”,时时刻刻都在为祖国大地歌唱,既唱出大地的苦难与悲愤,也唱出大地的欢乐与希望。被暴风雨打击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这些内容通过六个弱起小节的排比乐句音区逐渐升高,情绪也越来越激昂,着重突出“土地”、“河流”、“风”、“黎明”,唱得要有力度,从而展现出诗人以鸟儿的愿望表达内心对祖国最诚挚的爱。歌曲通过扣人心弦的旋律线条,将它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将诗人和作曲家最真挚的情感充分地表达了出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几句把音乐的歌唱性与宣叙性、抒情性与戏剧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速度放慢一倍,要注意音量的控制,表现出即使死了,也要将整个身躯融进祖国的土地中,以表达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啊”字是歌曲的抒情部分,极富有流动性,力度时强时弱,旋律宽广优美。最后一句“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借用土地意象,寄寓了诗人对大地母亲、对祖国、对人民最朴素、最忠贞、最深沉的爱。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对土地最忠诚的歌者形象、一个对大地母亲无比依恋的孩子、一个给人以信心和希望的使者。

总之,声乐教学应从基础的艺术处理内容入手,为学生开展核心的演唱艺术处理教学。声乐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一次优秀的声乐演唱应该包含有高超的演唱技巧和丰富的内在情感,应在注意学生发声技术训练的同时,更应注重引导学生将情感投入歌曲演唱并运用好艺术处理手段。只有这样才能赋予歌曲生命,才能更好地展现艺术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周小燕 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0。

[2]潘乃宪 声乐实用指导[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5。

[3]胡梅 音乐的艺术[J].人民音乐,1998,(4),45-47。

论文作者:王倩倩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6月总第3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7

标签:;  ;  ;  ;  ;  ;  ;  ;  

在声乐教学中如何表达情感及歌曲处理论文_王倩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